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跨断层流动形变数据具有特殊性,其数据处理均为用户自己编制软件进行处理,缺少涵盖跨断层流动形变数据日常处理方法软件。为此,本文基于Windows系统、使用C#语言、MySQL数据库开发研制日常跨断层流动形变数据处理软件,不仅可以存储管理监测场地监测数据,而且具有多种数据包括不等间隔数据预处理、数据处理以及图像与辅助信息编辑输出等功能。该软件将进一步推动跨断层流动形变数据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场地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华北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场地布测现状及监测效能,继而依据跨断层流动形变测量规范及监测的可控性、均匀性、目的性以及监测场地监测效能等,结合该区域断裂活动及地震活动性研究结果,给出华北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场地拟优化布设结果。该优化布设结果消除了华北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网监测地震活动盲区,有助于提高该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网监测地震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设计并建设基于MySQL的跨断层数据库,采用C/S架构(客户机/服务器架构)研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与预处理软件平台。该软件平台不仅包括观测资料和监测场地基础信息,还包括显示监测环境信息、场地演化等功能,更重要的是提供消除凸跳、消除台阶、等间隔处理等数据预处理功能,为用户自由定制专业数据提供功能支持。该软件平台的研发将发挥跨断层流动形变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山间盆地断裂复杂的特点,以山间盆地边界控制性断裂怀涿盆地北缘断裂为例,综合断裂活动特征、野外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结果,并结合场地环境条件和相关技术规范,对3个跨断层测量场地进行综合分析,优选出适宜作为跨断层流动形变的监测场地。  相似文献   

5.
针对隐伏断裂的特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唐山活动断层探测成果,进行野外调查;依据相关规范,结合环境条件、自然条件,对6个场地进行了综合分析,优选出适宜于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的场地。  相似文献   

6.
针对青藏块体东北缘跨断层测量场地基础信息严重缺乏的客观情况,应用Visual Studio 2008和ArcGIS Engine 9.3组件开发技术,构建了跨断层场地基础信息系统,实现了场地基础信息采集、管理、监测数据统计和信息可视化等功能。跨断层场地基础信息系统的构建和运行,可以为地震预报和相关科研提供科学而可靠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辽宁地区跨断层场地水准测量情况,利用测量成果所揭示的垂直形变信息,探讨r跨断层场地水准测量在地震监测预测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依据福建地区最新的跨断层资料,结合福建地区地震地质构造及历年来对福建地区跨断层场地的研究分析成果,对福建地区天马定点形变场地、17个流动跨断层场地及所有跨断层场地形变速率强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龙岩-厦门-东山区域、闽粤交界区域形变速率较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我国现阶段跨断层形变测量工作的现状及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我国现有跨断层形变测量设施实行分区、分类管理的设想。主张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实际情况,调整流动观测路线及确定复测周期,以期提高监测地震前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跨断层流动观测作为大地形变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以往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中,显示出较好的中短期—短期预测效能,由于野外流动采集数据的工作方式和传统的人工整理数据撰写报告的工作现状,目前跨断层数据速报工作不能较好地满足地震趋势判定的及时性需求。本文针对跨断层观测资料报送工作中的迫切需求,设计一套跨断层流动观测速报系统,实现数据快速入库、自动成图、基础报告自动产出等功能,以便提高跨断层数据分析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1.
研究给出四川地区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和固定形变台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四川地区跨断层流动垂直、水平形变观测场地观测,在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中长期趋势异常的场地数为6个,1个为长期趋势异常,其余5个为中期趋势异常.异常观测场地比为6/31=0.19.其中,龙门山断裂带所在的川北地区有4处跨断层流动短水准观...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前兆台网分布及前兆监测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流体、形变、电磁三大学科90个定点前兆观测台项和69个跨断层流动测量场地的基础资料,提出前兆反映能力的概念和计算其空间分布的方法,对该区前兆观测台网的分布、前兆反映能力和监测能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跨断层形变测量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杰  唐廷梅  荆强  楼关寿  刘文义 《地震》2010,30(2):100-111
在统计近40年我国强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的基础上, 对异常持续时间、 异常空间分布、 异常幅度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和监测不同震级地震跨断层场地的最大间距及观测周期。 结果表明: 异常主要以中短期和中期异常为主, 尤其在震前1年内异常最多; 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呈正比例的关系; 异常在空间分布上有随震级增大而扩大的现象; 异常幅度有随异常持续时间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震中距在160~350 km范围内异常幅度较大; 异常形态主要分为趋势型和突变型两种。 监测不同震级的地震跨断层形变场地间距可以不同, 监测7级地震形变场地间距应小于450 km; 6级应小于300 km; 5级应小于200 km; 4级应小于100 km。 跨断层形变观测周期应不大于3个月。  相似文献   

14.
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是集成了多种高新技术的非接触式主动测量方式的对地观测系统。该技术可一次性获取监视区域密集点云数据,将传统的以点代面的监测方法发展为地形、地物三维空间观测,既可进行区域微变形监测,亦可对兴趣点的变形进行监测。当前应用研究主要针对断层活动相关的构造地形、地貌展开,其在高精度跨断层形变测量领域应用较少。以唐山地震台跨断层形变观测场地为试验场地,检验该技术用于跨断层形变测量的可行性。经过多次实验,目前中短距离上可检测到毫米级的变化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断层三维形变监测中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正灾害性地震一般发生在上地壳内的薄弱带即断层上,是在长期构造加载作用下地壳介质发生变形、失稳、破裂的结果,断层作为地壳形变的薄弱地带,强地震的孕育及发生往往伴随着显著的断层变化,跨断层测量作为断层形变监测的有效手段,能够直接反映场地所控制断层段落的运动变化过程。文章以云南地区跨断层场地水准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断层年均形变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青藏高原北缘跨断层垂直形变监测情况及提高监测质量的工作经验,该地区的监测成果较好地反映了测区内几次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断层形变的中短期异常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采用跨断层场地垂直形变观测数据和气象站气象数据等资料,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了适于本类数据的灰色关联模型,对影响因素与形变值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研究,同时提出了一个关联度评价模型用于计算关联度阈值,将计算所得的关联度与阈值进行比较来筛选干扰因素。通过对窝子滩场地和大泉口场地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定量确定干扰因素对形变的影响程度,可应用于跨断层监测场地的形变分析。  相似文献   

18.
北京南口跨断层流动水准监测场地布设于南口—山前断裂与南口—孙河断裂交汇处。运用前人地质构造研究成果、监测资料和野外地质考察资料等,研究了南口跨断层流动水准场地监测和布设状况、结果表明:(1)监测场地存在未跨断裂测线;(2)4号测点不为基岩点且可能在断裂带内;(3)测线巨大突变异常是大量降雨所致,不为前兆异常或断裂活动。  相似文献   

19.
丽江流动跨断层形变观测场地(下文简称丽江场地)位于丽江市古城北象山脚下,跨洱源—鹤庆断裂(中生代形成的逆走滑活动断层),观测点位均为基岩点,观测环境良好,周围无明显干扰.该场地于1982年2月开始观测,观测周期1—2个月,资料较连续、稳定.依据断层活动位移协调比概念,对丽江场地观测资料进行精细化处理,计算该场地协调比序列,分析判断1996年2月3日丽江MS 7.0地震及7月2日丽江MS 5.2较强余震发生前的异常现象是否为短临形变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20.
跨断层流动形变观测能直接反映观测场地所在断层的活动情况,张超等(1987)采用断层刚体模型推导了利用跨断层基线、水准测量数据计算断层的水平扭动和垂直位移公式,并且经公式推导分析得出计算结果对监测断层现今活动非常有利,张晶等对利用跨断层基线和水准测量资料推算断层活动参数公式进行了改进,采用断层三维立体模型计算了断层三维运动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断层活动协调比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