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我省早稻生长期多数年份光、温、水的分配与早稻生长发育的需要比较协调,因而在一年三熟粮食生产中,早稻单产相对比较稳定,但年际波动幅度仍较大。如近十年(1979~1988)中,我省早稻产量最高的1986年亩产达到418公斤,最低的1983年亩产为330.5公斤,高低相差87.5公斤,变幅达23%;遇特大灾害,减产十分明显,如1988年7月1日至25日全省范围内出现的罕见高温天气,导致了全省范围早稻大幅度减产,单产比欠收的87年还减27公斤。  相似文献   

2.
一、思路早稻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总产占全年粮食产量的二分之一强。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单产一般在400公斤左右。但自春季到夏末的整个生育期间,常会受到不利天气条件的制约,有的年份往往遭受到春寒、低温连阴雨、高温干旱、暴雨洪涝以及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侵袭,影响早稻的稳产高产。经分析,引起年际间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不利天气条件所致。本文以气候条件为背景,用二级判别的方法制作  相似文献   

3.
杂交早稻近年在丽水地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较常规早稻增产25.23%。它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高产稳产性能好,是近期提高早稻亩产的重要措施。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在我区春夏之交的低温、盛夏的高温时有发生,有必要探讨高、低温对不同组合杂交早稻的危害,为选择最佳组合和采用相应栽培措施提供依据,于1987—1988年进行了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4.
前言本文在分析我市稻作制度实行大面积改制以来早稻品种布局演变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历年的气象和产量资料,早稻不同配比方式下趋利避害的能力,以及与早晚稻总亩产的关系,对不同的早稻品种布局进行了合理性的评价,并提出最佳布局。一、早稻品种布局演变特点及合理性评价 (一)演变特点自从1956年改制以来,随着大力发展和稳定双季稻,早稻已成为我市重要的一季粮食作物,总产约占全年粮食的40%。四十多年来,早稻品种逐步改良和更新,新品种层出不穷,主栽品种多达60个左右,按它们的熟期分,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早熟(100天),中熟(105天),迟熟(110天)。以绍兴县为例(见表1),改制初期基本上沿袭了原有间作稻的早熟型品  相似文献   

5.
豌豆,又名寒豆、麦豆。是一种地理分布很广的豆类作物,世界上凡能栽培大、小麦的广大地区都可以栽培豌豆。近年来,我县广大农户豌豆栽培积极性日益提高,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据青田县统计局资料,全县1981年栽培豌豆1911亩,1988年扩大到5400多亩,约为1981年总面积的3倍。但是,亩产低,产量一直徘徊在6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1986年只有75公斤,最低亩产1987年只  相似文献   

6.
郑婧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0,(4):I0002-I0002
2010年7—9月令省降水略偏少,气温偏高,日照接近常年。7月上、中旬中北部的暴雨洪涝导致农作物受灾,且阶段性的晴热高温天气对早稻灌浆不利;  相似文献   

7.
玉山是一个人多田少,经济基础薄弱的农业县.50年代中期,水稻种植一季改两季,后来又大力引进甘蔗生产,发展制糖业.但由于当时科学水平低,缺乏种植经验,管理水平跟不上去,产量很低:早稻亩产100公斤左右;晚稻产量更低,如遇到秋季低温偏重的年份,则成了一把草.60年代,甘蔗种植虽然发展到近2万亩,工业蔗  相似文献   

8.
正江西省2018年4—6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多,天气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总体是利大于弊,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暴雨洪涝,造成赣北赣中部分农作物受灾。4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多。温高光足对早稻、花生、玉米等春播作物生长较为有利,同时晴好天气有利于早稻播种、移栽、  相似文献   

9.
我省双季早稻在三季粮食作物中,产量是较为稳定的一季,主要是产量形成期气候条件相对较为稳定。但年际间、地区间由于梅雨期的洪涝及其结束迟早的差异和盛夏高温天气等的影响,产量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为研究气象条件对早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1981—1983年省气象局农业气象处先后组织了8个气象台站,按照统一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联合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我县历年油菜播种面积达6~7万亩.在气候适宜,无病虫害的条件下,全县油菜平均亩产可达100~150公斤.丰年甚至可达200公斤.分析我县多年来的油菜产量状况,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油菜菌核病.如1987年,全县平均田间病株率40%(严重者达80%),该年我县油菜平均亩产仅40多公斤.油菜菌核病在本县始发生于每年的3月  相似文献   

11.
1995年度全省冬季和早春气候温暧,鄂西北、鄂北岗地少雨干旱;春播后期到出梅前,连阴雨、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等多种气象灾害相继发生,东部和南部的暴雨洪涝和鄂西北的持续干旱尤为突出;出梅后北部旱情逐步缓解,鄂东和江汉平原高温少雨,一度发生干旱;秋季大部地区秋高气爽,无寒露风影响。总之,1995年全省大部地区春夏农业气象条件比1994年差,其间灾害频繁,南涝北旱是造成冬小麦和早稻减产(比1994年)以及春播作物前期苗情差的主要原因,后期的气象条件有较大转机,秋收作物生长发育关键季节基本无灾,因此尽管1995年遭受了较严重的旱涝等灾害,但农业生产收成较好。湖北省主要农作物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夏季中国地区降水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利用NCEP/NCAR大尺度再分析资料和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模拟了2003年夏季(6~8月)中国地区的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结果表明,RegCM-NCC较好地模拟出江淮地区的洪涝,但是对江南和华南发生的严重伏旱的模拟不明显;模式模拟的土壤含水量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地区的降水和洪涝状况,包括江淮地区的洪涝和江南、华南发生的严重伏旱;江淮地区前期高土壤含水量及后期强降水是该地区洪涝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1959-2008年广西西江流域洪涝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9-2008年西江流域气象测站降水资料、西江干流及其支流年最高水位资料,建立逐年洪涝发生站次序列,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西江干流发生洪涝的频率比各支流大,各支流的中下游发生洪涝频率比上游大;西江流域洪涝的发生站次具有较显著的阶段性和突变性特征,主要突变发生在1967年和1993年;近16 a洪涝发生频率显著偏多,流域性大洪涝基本集中在这一时期。了解西江流域洪涝变化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洪涝灾害评估和预测水平,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1616-1911年河南省异常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类和整理1616-1911年河南省洪涝灾害记录,建立了洪涝灾害等级序列。采用Morlet小波变换、DBSCAN空间聚类等方法研究了河南异常洪涝灾害时空分异规律。探讨了洪涝发生对东亚夏季风和太阳活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河南省洪涝灾害的发生存在80 a、30 a、20 a、9 a 4个主周期。在不同冷暖时期,北部地区洪涝灾害强度大于南部地区,且气候冷期洪涝强度和发生区域明显大于气候暖期,这除了与降水分布有关外,可能还与水域分布有关。河南南、北部洪涝强度对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东亚夏季风强年,季风系统位置偏北,易引起北部地区多洪涝;在东亚夏季风弱年,季风系统位置偏南,易引起南部地区多洪涝。不同时间尺度上二者相关性有显著差异,在100 a及以下时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对河南南部的洪涝影响显著;在200 a时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对河南北部的洪涝影响更显著。洪涝灾害易出现在太阳黑子数极值年及其附近,出现在极大值M年的频率高于极小值m年。河南北部的洪涝在各种不同时间尺度上对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的变化均有显著响应,河南南部的洪涝只在100 a尺度上对SCL的变化有显著响应,即当SCL变长(太阳活动减弱)时,有利于河南北部洪涝的少发;反之有利于洪涝的多发。河南省洪涝的变化可能是太阳活动与东亚夏季风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揭示历史洪涝发生规律及其成因对于正确预估未来旱涝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98年度,全省温度偏高,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日照时数略偏少。四季具有:冬季温暖多雨;春季持续温高多雨;梅雨期短,但雨量集中,洪涝灾重;夏季高温酷暑严重;秋季晴暖少雨,秋季低温出现虽偏早但影响不大。本年度主要气象灾害为雨涝、大雪、寒潮、洪涝、高温酷暑、干旱、冰雹和龙卷风等,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农作物主要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除晚稻较好外,大小麦和早稻属偏差年份,因此三季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同去年相比为两减一增,即大小麦和早稻减,晚稻增。  相似文献   

16.
2010年4—6月,江西省气温偏低,降水大部偏多,日照偏少明显。农业气象灾害频发,春播期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为近年来所少有;汛期暴雨洪涝成灾,导致早稻、中稻减产明显,造成部分地区春播作物烂种烂秧,并使早稻、棉花等生育期推迟且苗情较差;多雨寡照天气对油菜的成熟收晒和棉花等旱地作物的生长发育也不利。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6月,江西省自然灾害总体发生水平与常年同期相比,属中等偏重.期间受天气、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全省暴雨洪涝、雷电、风雹、台风、山体滑坡、泥石流、农林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风雹灾害频发,灾害损失重;突发性、集中性降雨强度大、时间长,多条江河超警戒水位;早稻病虫害重发生,特别是穗瘟的发生,为近20 a来发生最重的年份;6月的雷电灾害损失最为严重,死亡人数居全国同期之首.……  相似文献   

18.
1755、1849年苏皖地区重大洪涝事件复原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清代档案资料,复原了1755年和1849年苏皖地区的洪涝实况,并对其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探讨了洪涝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755年雨季持续时间长,春、夏、秋3季都发生大涝,淮河以北及江淮地区尤为严重;而1849年雨期提前,大雨多发,长江沿江和长江以南地区洪涝严重;1755年和1849年是苏皖地区历史上非常严重的洪涝年,其洪涝程度可与该地区20世纪所出现的特大洪涝灾害相比拟;另外,本文还初步探讨了1755年和1849年洪涝与ENSO和太阳活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1997年10目7日,省减灾协会召开了“纪念世界减灾日暨江西省减灾协会专家组成立座谈会”,孙用和副省长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本栏目以论文摘要的形式刊出本次会议的部分交流材料,旨在广泛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进一步提高我省防灾减灾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水平,增强全社会的防灭减灾意识。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洪涝、干旱长期以来制约着种植面积较大的粮、棉、油产量及持烟品质的提高。根据江西近40年的资料分析,洪涝是造成我省早稻、棉花歉产的主要灾害,其次是伏秋干旱。本文就洪涝、干旱的御防措施提出如下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武鸣县早稻产量及气象资料,运用模糊数学原理与方法,选择预报因子,建立识别函数,最后获得早稻产量预报FUZZY模型。 一、气象产量及预报因子 1.气象产量: 本文将产量y分离为两部份,即y=y_t y_w。其中y_t为趋势产量,反映产量逐年变化规律,而y-y_t=y_w为气象产量,受各年气象条件引起的产量波动。根据武鸣县早稻平均亩产的逐年变化,表现出 1957-1963年、1964-1976年、1977-1982年三个增长速率明显不同的阶段,因此,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用正交多项式模拟以后,分离出各年的气象产量y_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