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滨州市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滨州市不同地理位置的4个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分析了1962-2000年滨州市雷暴日数、雷暴期天数、雷暴频数及初、终雷暴日的变化和绝对变率。结果表明:滨州市雷暴日数由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逐渐减少,滨州西部、北部多于南部、东部。雷暴频数在波动中减少,空间分布表现为西南多而东北少;雷暴期天数在70,80年代多而60,90年代少,空间分布则为西南少而东北多;雷暴的月分布呈单峰形,冬季无雷暴、夏季雷暴最多、占全年的77%;雷暴的日分布总体呈单峰形,早晨最少、午后最多,傍晚到半夜为由少到多的小波动变化;初雷暴日西北相对较早,终雷暴日则较晚,东部地区初雷暴日最晚,而南部地区的终雷暴日最早;初雷暴日在滨州东部和北部地区稳定性较好,而终雷暴日在西北和南部地区稳定性好,除惠民以外,初雷暴日的稳定性都好于终雷暴日。  相似文献   

2.
近50年西宁地区雷暴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西宁地区4个测站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1960—2008年西宁地区初、终雷暴日及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宁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3d,近年来雷暴日呈减少趋势;初雷暴日略有推迟,终雷暴日明显提前;3-11月均有可能出现雷暴,6—8月为雷暴高发期,12月-2月未出现过雷暴;平均初雷暴日为4月25日,终雷暴日为10月3日;大通雷暴出现最早,结束的也最晚;春季、秋季平均气温稳定通过4~5℃的时间大致与初雷暴日和终雷暴日的时间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选用紫金气象站1984~2013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紫金初、终雷暴日变化趋势、雷暴日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初雷暴多集中在2月下旬和3月上旬出现,终雷暴日多集中在9月中、下旬和10月上、中旬出现,初雷暴日较终雷暴日稳定,年际变化小;雷暴期平均呈递减趋势,其平均倾向率为-3.5d/10a,21世纪以来减势较为明显;雷暴日主要集中在春季4月、5月和盛夏季节,呈明显单峰分布.  相似文献   

4.
根据常德市5个代表站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1971~2000年30年间常德市初、终雷暴日各地域间的差异和变化趋势,以及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0年间初雷暴日提前了7天,终雷暴日的变化呈"V"字型分布,初雷暴日较终雷暴日要稳定,年际变化小;雷暴日和雷暴期各地均不同,山区、丘陵地区明显长于或多于平原和湖区;各地雷暴日数均呈递减趋势,城区减势最强,其倾向率达-5.7d/10a,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减势最为明显;雷暴日主要集中在春季4月和盛夏季节,呈双峰分布.  相似文献   

5.
近40年潍坊地区雷暴日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山义昌  王善芳 《气象科技》2004,32(3):191-194
利用潍坊地区不同地理位置的 4测站观测资料 ,分析了 1 96 0~ 1 999年 (4 0年 )潍坊地区初、终雷暴日各地域的差异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初雷暴日 4 0年提前了 8天 ,终雷暴日变化趋势呈抛物线型 ;雷暴期各地域不同 ,基本规律是 :寿光 >青州 >诸城 >潍坊 ;雷暴日的年均频数寿光 2 8 0天 ,青州 2 7 5天 ,诸城 2 6 5天 ,潍坊 2 6 3天 ,平均倾向率每 1 0年 - 1 2天 ;雷暴频数的月分布呈单峰形 ,前半夏沿海大于山区 ,后半夏山区大于沿海 ;候平均气温上升 (下降 )稳定通过 8℃ ,是初雷暴日 (终雷暴日 )的温度阈值  相似文献   

6.
利用四川省154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1960~2013年的整编观测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小波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对雷暴日数和初、终雷暴日的时空分布及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年雷暴日数呈"西多东少"型分布,且存在准11周年的变化特征。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甘孜州西北部、阿坝州北部和攀西地区西部减少较明显。各市州的雷暴集中出现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但川西高原要略早于盆地南部和盆地中部。盆地和攀西地区的雷暴多出现于午后、消失于凌晨,而川西高原的雷暴多开始于14~20时。另外,初、终雷暴日分别存在延后和提前的趋势,但川西南山地地区和理塘等地的初雷暴日是提前的,而巴中、达州、南充、广安、广元、绵阳大部的终雷暴日存在明显的延后趋势。综合来看,广元、巴中、达州、泸州和凉山州地区的雷暴期有较明显的变长趋势,而其它地区的雷暴期有变短趋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青海省54个气象站1961-1990年雷暴日数的30年整编结果,分析了全省雷暴日数、雷暴初日和终日以及终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对1961-1998年全省和西宁市暴日数的时间变化规律作了探讨,38年间全省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西宁雷暴日数总的趋势却叶上升状况,且90年代起雷暴日数增加趋势明显洽省雷暴日数与汛期下降水量呈正相关而与年平均气温呈反相关。  相似文献   

8.
基于呼伦贝尔市1971-2011年16站地面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利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揭示呼伦贝尔市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呼伦贝尔市雷暴日近41a总体呈减少趋势,雷暴主要出现在夏季,集中在7月,雷暴在13:00-15:00出现频次较高;初雷暴日和终雷暴日均呈现推迟趋势。从空间分布看,大兴安岭山区不但是雷暴的高发区,而且雷暴持续时间也较长。EOF分析结果显示,雷暴日主要EOF模态在空间上表现出一致的减少趋势以及东西反相位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利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等研究方法对1957-2013年江门市新会区国家基本气象站雷暴日数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新会为多雷区,近57a平均雷暴日为77.84d,最多117a,最少53a,雷暴日数的年际波动比较明显,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3.10d;初、终雷日的最早与最晚相差3个多月,初雷日有明显的后延趋势,平均每10a推后1.19d,终雷日趋势变化不大;57a平均雷暴持续期为224d,最长是1972年的317d,最短是1967年和1989年的175d,且持续期略有缩短趋势,平均每10a减少1.23d;年雷暴日在1975年至1976年间有剧烈震荡,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10.
利用通辽市10个气象站1961—2012年52a雷暴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统计了单站雷暴日数、雷暴出现的初日和终日及初终间日数,利用GIS绘图软件对全市多年雷暴日数进行插值绘图,探讨了通辽市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通辽市全年雷暴日数为290d,集中出现在6—7月,占年总日数的57%。最早初日为3月18日,最晚结束日为12月27日;(2)通辽市雷暴活动日数空间分布不均,北部多,东部少,相差10d;(3)雷暴活动初日多发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但最早和最晚年雷暴初日差值各站差异较大。全市平均初雷暴日出现在5月6日;(4)雷暴活动终日多发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舍伯吐站雷暴结束日最早,甘旗卡站结束的最晚,两站相差13d,全市平均终雷暴日出现在9月26日。全市平均雷暴活动期为144d。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天柱县气象局1970—2008年逐年及1999—2008年逐日雷暴资料,对天柱县雷暴日数、雷暴初终日期、雷暴发生时间等进行分析,得出:天柱县年雷暴日数随时间的变化呈逐年减少的趋势;雷电高发月份为每年的4—8月,其中以8月出现的雷暴最多;日变化有2个峰值:高发时段为16—17时,其次是13—14时。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雷电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原理,结合气象统计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根据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指南,利用归一化处理、百分位数法、熵值法、自然断点法等方法,开展了青海省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青海省闪电日数以22 d/10 a(1961—2017年)的速率减少,并且闪电天气多出现在夏季(6—8月),以午后居多。(2)全省平均初雷暴日为4月16日,最早初雷暴日为1月9日(1964年玛沁);平均终雷暴日为9月15日,最晚终雷暴日为11月28日(1986年囊谦)。(3)青海省年闪电日数的空间分布基本呈南多北少的纬向分布,雷电多发中心地带在青海南部地区的囊谦县、杂多县一带,以及祁连山附近地区。(4)雷电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较低风险区主要位于柴达木盆地地区。本研究得出的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结果可以在青海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进行应用,为雷电灾害防御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三江源区18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月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资料,探讨了源区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引用已有成果,评估了各地风能资源状况。结果表明:三江源区热量、水分资源分布的特征大体是一致的,即由东南部海拔和纬度较低的河谷地带逐渐向西北部海拔和纬度高的高原腹地减少,光照资源的分布与水分资源的分布正好相反,五道梁—沱沱河一带及其西侧为高值区,而久治—班玛一带为低值区。风能资源除五道梁和沱沱河分别属于丰富区和较丰富区外,大部分地区属风能可利用区、季节利用区和贫乏区。三江源区近50年来热量资源增加明显,光照资源也呈增加趋势;水分资源虽冬、春季增加显著,但夏、秋季和全年降水无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博罗县1961—2013年的雷暴资料,采用趋势系数、谐波分析、Yamamoto法和MannKendall(M-K)等方法,分析了雷暴的年、月、季变化和初终日、持续期等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3年博罗县平均雷暴日数为81 d,雷暴日数以0.47 d/年的速率显著减少;雷暴日数在1975年发生转折突变,在1985年发生均值突变。全年均有雷暴发生,月分布呈单峰型的特征,具有集中性、季节性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出现雷暴的几率很小。初雷主要出现在2月份,终雷主要出现的10月份,雷暴持续期相对较长,年际差异较大。由谐波可分析出雷暴日数具有准10年短周期、准53年长周期的震荡变化。  相似文献   

15.
开平市近50年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开平站1959-2008年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分析方法,得出开平市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开平市属于雷暴多发区,50年平均雷暴日72.9d;雷暴日年际变化大,总体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8048d/年;各月均有可能发生雷暴,主要集中在4-9月;日间任何时次均有可能发生雷暴,13:00-17:00为高峰期;初、终雷平均日期为3月4日和10月13日,80%保证率下初雷出现在2月11日-3月27日,终雷出现在9月24日-10月29日;年际变化存在9-13年左右的长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6.
利用青海省50个地面观测站常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1981-2010年气候期的青海省年雷暴日数、雷暴初终日及夏季雷暴日数分布情况,结果显示:青海省年雷暴日数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阶梯式递减的分布,最大值在东南部的玉树、果洛南部,最小值在海西、格尔木西部;雷暴初日在3月下旬至6月上旬,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终日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并由西北向东南推迟;主雷暴发生期的夏季雷暴日数分布和年雷暴日数分布基本一致。和1971-2000年气候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这前后两个气候期中,青海省年雷暴日数均呈现减少的趋势,东南雷暴多发地区减少幅度大于西北雷暴少发地区;初、终日则表现为提前的变化趋势,且终日的提前幅度较大;夏季雷暴日数也表现为减少趋势,但和年雷暴日数减少分布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东兴雷暴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东兴市1954~2008年逐月、逐年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东兴近50多年来雷暴变化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东兴是雷暴天气多发区,年均雷暴日为106d,雷暴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变率为-0.543 d·a-1,每月匀可能发生雷暴天气,最多的是8月,最少的是12月.统计发现初雷日为1月5日,终雷日为12月20日初终间日数达238.5d.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雷暴变化为:春、夏、秋为减少趋势,减少最明显的是夏季,冬季稍微有点增加,但不明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8.
依安县近56 a雷暴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依安县国家一般气象站近56 a(1958-2013年)雷暴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分析了雷暴年日数、月平均日数、日变化特征、初终日。结果表明:依安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3.5 d,年雷暴日数最多37 d(1962年),最少9 d(1976年),近56 a雷暴日数整体呈增加趋势。雷暴主要集中出现在5-9月,雷暴开始于4月上旬结束于10月中旬,10月下旬至次年3月未出现过雷暴。雷暴日数自5月逐渐增多,7月达到顶峰,9月逐渐减少。一日中,午后至傍晚雷暴出现次数明显增多,15-16时为一天中雷暴发生频率最高时次。初雷日最早出现4月7日(1985年),终雷日最晚出现在10月15日(1994年)。  相似文献   

19.
根据澄海国家气象观测站1959—2015年雷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小波分析和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澄海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5.3 d,属于中雷区,近57年,雷暴日数以-0.136 d/年的速率微弱减少,减少趋势不显著;年雷暴日数有着较好的10~15年的年代际变化周期以及准5年周期;2007年为澄海区雷暴突变年;雷暴月、季变化明显,6月、夏季以及汛期为雷暴多发时期;澄海区平均初(终)雷日分别出现在3月17日(10月13日),雷暴持续期平均为210.7 d,呈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8—2007年辽宁59个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1 d,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东、西部山区向中部丘陵、平原及沿海地区逐渐递减的特征。1978—2007年雷暴日数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平均每10 a下降1.2 d;并且有明显的季、月变化,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几乎没有发生;3—5月迅速增多,6—8月变化趋于平稳,9—12月迅速减少。雷暴在14—20时发生频率最高,20—02时次之,02—08时最少。雷暴初终间日数平均为175.8 d,最长为295 d,最短为102 d。雷暴初日4月最多,5月次之,3月最少。雷暴终日10月最多,9月次之,12月最少。并呈开始早,结束晚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