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玉树气象人     
《青海气象》2010,(2):69-69
<正>谨将4.14玉树特大地震中玉树气象人的非凡表现略记于此,以表崇敬之情。他很傻,地震把他从观测踏板上摔了下来,可他没有惊慌,也没有逃离,而是坚强地爬起来,继续着自己的观测和发报工作;他很傻,当地震发生时,他喊着别人先撤离,自  相似文献   

2.
地震与月象     
地震与月象祁翔强烈的地震,是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最惨重的一种自然灾害。据统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死于地震的人数达260多万人,约占多种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8%,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即达146.8万人。50年代以来,地震给全世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地震崩滑的分布与宏观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黄土高原划分了9个震害区,分析研究了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地震崩滑的分布与宏观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认为,位于六盘山西侧、会宁以东的第4区地震崩滑最发育;可以产生黄土地震崩滑的最大震中距或区域最大面积都与震级有关;影响黄土地区地震崩滑敏感性的宏观因素包括活动地质构造、地震断层、地层、地形、水文条件、地震强度等。坡度>2°的黄土斜坡就有可能发生地震滑坡,高烈度可以削弱或消除微地形对地震滑坡的影响。与现代地形具有相似性的埋藏地形、高达黏土层或砂层的地下水位、新黄土地层等,可加重地震滑坡的发育;而一定位置的下更新统砾岩层、老黄土等则可起到抗滑作用。中国西北黄土地区产生地震崩落、滑移的最低震级分别为4、5级,或地震烈度5度。在第4震害区,烈度6~7度就可能产生明显的地震崩滑;10度以上可形成较大面积的崩滑群;7(1/2)、8级以上的地震可分别产生滑陷、流滑。多因素组合对滑坡的影响可能不同于单因素,但比单因素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图片新闻     
《青海气象》2010,(2):F0002-F0002,F0003,F0004
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截止4月25日,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70人失踪、12135人受伤。90%的居民房屋倒塌。调查表明。玉树县、称多县的部分地区灾害严重,涉及人口约10万人。灾区烈度达到9度。地震造成大量的房屋破坏,急灾区结古镇的土木、砖木结构几乎全部倒塌或者严重破坏。砖混结构80%以上倒塌。框架结构的房屋约20%倒塌。教育、卫生、电力、通信、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5.
《气象知识》2010,(3):F0002-F0002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度,东经96.7度)发生7.1级地震.此后余震不断。截至4月19日晚20时,玉树地震遇难人员已达到2039人,失踪195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近2万人失踪及数十万人受伤,倒塌建筑物难以计数,灾区范围超过10万平方公里(图1),波及陕西、甘肃、重庆、云南、河南、湖北等省市,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唐山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自然灾害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地震与气候异常的关系,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对2011年发生在我国的4次成灾性气候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游春、夏季大旱的直接原因是3月24日发生在缅甸的7.2级地震;长江中下游6月上旬出现旱涝急转则与3月11日日本东部的9.0级地震及缅甸地震密不可分;鄂赣交界发生的4.6级地震对黄河中游秋汛的影响最为明显,这是“震侧强涡”造成的结果;2012年1月贵州冻雨较多也是受到印度锡金和我国东海两个地震形成的“拍涡”影响,这表明地震活动是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利用河西走廊地区月降水和地温、地震资料,分析该区域降水异常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河西走廊降水异常可分为4个区;强地震会造成河西降水半年以上持续多雨(少雨),影响河西走廊降水异常的强地震分布在6个区域;各区域地震对河西走廊降水异常影响不同,主要有河西本区及上游强震将使河西半年内持续多雨,中阿巴热点和S涡列的强地震将使本区半年内持续少雨。  相似文献   

9.
大地震前出现气象异常,这在地震史料上已有大量记载。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几次强烈地震,震前的气象异常也是很突出的。如1966年东川市6.5级地震前连续三天有霾;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前出现地气雾,顺断裂走向的异常增温,强低压等;1973年四川炉霍7.9级地震前几小时风尘大作,风向紊乱,震前数日出现了历年同期最高气温;1972年云南石屏5.6级地震,傍晚气温打破了十几年的规律,异常升高等。这些现象反映了气象与地震有一定的关系。一次大地震的孕震场能否造成中期的气象  相似文献   

10.
“5.12”汶川地震前近地面大气电场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在四川省开展的近地面大气电场数据异常与地震发生相关联的研究情况,并对“5.12”汶川地震发生前一个月内,距离震中50km的两个地面电场仪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地震发生前近地面电场异常持续时间在8小时以上,且地面电场波形、最大值的变化规律均不同于由雷电或其它天气系统引起的地面电场变化。综上,通过对地震前地面电场异常进行分析,可以为地震监测、短临预报提供一条新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1.
榜单     
<正>全球地震网向海底延伸在全球地震网(Global Seismographic Network,GSN)提出超过25年之后,可能就要迎来其名副其实之日。该网在全球的约150个地震站都位于陆地,而新的位于海洋的两套系统:ADDOSS(Autonomously Deployed Deep-Ocean Seismic System,自动部署深海地震系统)和MERMAID(Mobile Earthquake Recorder in Marine Areas by Independent Divers,独立潜水器移动海区地震记录仪)能够弥补该网在海洋海区尺度上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8月29日,由黑龙江省科协主办,黑龙江省气象学会、黑龙江省天文学会、黑龙江省地震学会承办的第二届《碰撞与融合——从气象、天文、地震视角看气候变化》学术沙龙在哈尔滨举行。来自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吉林省气象科研所、黑龙江省天文馆、  相似文献   

13.
四川地区地震与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省1961-2008年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四川地区近40年Ms6.0级以上地震前后震中区附近的降水量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前的降水量变化特征,并利用地震前后降水量变化的统计特征,研究了未来几个月汶川附近地区降水量的可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前约半年,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减小的趋势;地震后约半年,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增加的趋势,并且,地震后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大都大于地震前。汶川特大地震前5个月,其附近地区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减小的趋势,如果该区5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大于零,未来几个月,汶川附近的降水总量将可能高于历史同期。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认识雷电灾害在地震灾区的危险性,探讨地震灾区雷电灾害应急防御对策,分析了墨江5.9级地震灾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危险性:灾区雷电易发风险呈北高南低,震中处于雷电极高易发区,年平均地闪密度为1.87次/(km2·a),平均地闪强度为33.41 kA,7—9月地闪活动最为频繁,午后至夜间地闪活动活跃,17—19时地闪次数达到峰值。震中5 km范围内震后当月的雷电危险性等级为极高,灾区雷电危险性较大的区域是牛库村、毕库村和丙蚌村等。依据地震灾区雷电危险性等级和特点,确定应急防御对策:①应急安置点的选址避开雷击易发区域;②按照“重点防护、以点带面、示范宣传”的原则和区域防护、滚球法防护的设计理念装设应急避雷装置;③综合防御直击雷、闪电电涌侵入、接触和跨步电压的可能危害;④开展雷电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科普宣传。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11月26日,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处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宏观震中在九江县港口乡。震中烈度Ⅶ度,极震区为北东向的椭圆,烈度分布受瑞昌盆地内地形地貌条件的控制;5.7级地震的最大余震为ML5.3级,序列类型为主震—余震型,余震较丰富,余震区长轴为北西向。此次地震经历了较长期的应力应变积累过程,发生在江西分宜—黄海北部北东向ML≥4.0级地震活动带和湖北西部—江西南昌ML≥3.0级地震活动带的交汇部位,与大区域地震活动性中长期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16.
1996~1998年逐月地震地温场与降水场演变分析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利用最近3a逐月的地温、地球自转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地热涡的演变与我国降水场的关系。发现在地转加快月有利于地热涡族的加强,降水增多;地转减慢月则反之。还发现地震是地热涡发展增强的一个强信号。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81 2011年发生在中国及周边地区4级以上地震资料和廊坊地区降水资料,首先分析了落在廊坊地区境内的地震"拍涡"和河北省境内4级以上地震引发的"震源涡"对廊坊地区降水的影响,然后进一步统计分析了由于地热涡产生和活动引起的地温场分布、变化与暴雨天气产生和落区分布关系,最后对2011年廊坊地区降水与暴雨个例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由4级以上地震引发的落在廊坊地区境内的地震"拍涡"及河北省境内4级以上地震相伴的"震源涡"可导致廊坊地区降水异常和偏多;一年中由于地震频发落在廊坊地区境内形成的多个地震"拍涡",其存在可以导致廊坊地区数月降水的异常和偏多。从地气学的角度分析,影响廊坊地区多雨和暴雨的主要地气系统是地震"拍涡"和"震源涡"。通过对2011年廊坊地区降水及暴雨个例的分析表明,掌握地下中强震活动信息,充分利用地热涡形成引起的地温场变化以及地热涡最强点("超能值")的分布,结合天气影响系统的诱发,对暴雨及其落区预报具有非常重要的预报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二年十月廿七日廿三点卅七分,那坡县城一带发生持续一分钟左右时间的小地震,(过后了解:震源在云南省富宁县的洞波公社,为六级地震。)使绝大部分的人从甜睡中惊醒。致使房屋摇晃,地震声和门窗振动声汇合一起,发出呼嘟呼嘟的响声,尤如坦克急速行驶时的噪音,给人们有一种沉闷可怕的感觉。到廿三点五十七分再出现十秒钟左右的余震,深夜和第二天上午近十一点钟又出现两次余震。  相似文献   

19.
43年来云南地震活动对水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郭维栋  汤懋苍 《高原气象》1995,14(3):373-378
本文利用1951-1993年降水、地震资料,分析了云南省及其邻域的地震与汛期降水的相互关系。发现不同地质构造区域的地震对降水的影响明显不同,得到板内地震多为“湿震”,板缘地震多为“干震”的结论,并通过分析特定时段和区域的资料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最后还讨论了板内、板缘地震与水旱相联系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利用汉川地震重灾区和极重灾区四川境内35个气象台站1981年1月~2010年12月3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月、年雷暴日数,年雷暴初、终日期,初终间日数,采用气候趋势系数方法和数理统计、概率分析等方法,对汉川地震灾区雷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和年代(际)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