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明夷 《地图》2000,(2):56-57
"奋进"号航天飞机于今年2月11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太空发射中心升空,载有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的6名宇航员,第二天即展开工作,利用新研制出的三维测绘雷达测绘地球立体地貌.经过11天紧张的工作,于2月21日完成了地球测绘任务."奋进"号这次太空之旅的任务对外声称是地貌测绘,但说穿了,其实就是为了测绘军事价值极高的立体地图.地图绘制完成后,五角大楼的专家们就可以对全球军事与经济目标一览无遗,从而掌握最清晰最详尽的地理信息.  相似文献   

2.
1 介绍 2000年2月,装载于“奋进号”航天飞机的干涉成像雷达经过11天的全球性作业,获取了覆盖地表80%面积(北纬60°和南纬57°之间)的干涉雷达数据,生产出水平精度30m,高程精度16m的全球地形数据,远远优于现在能得到的1km网格的全球地图,成功地完成了航天飞机成像雷达地形测绘(SRTM)任务,显示了INSAR技术用于测绘地形图的无与伦比的潜力,被誉为是与“建立人类基因库相并列的伟大工程”。可以说,航天干涉成像雷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太空  相似文献   

3.
2月23 至25日,江苏省测绘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提出加快“数字江苏”建设, “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数字江苏地理空间框架。会议传达贯彻全国测绘局长会议精神,全面回顾总结“十五”和2005 年江苏测绘工作,研究部署2006年江苏省测绘工作目标任务,表彰了江苏测绘“四五”普法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南京市规划局,南通市国土  相似文献   

4.
在1957年一月出版的测绘通报内曾介绍盖拉西梅科的公式及配合于我国最南部的扩充式。盖氏的公式适用于从6°带变换到相邻的6°带,或从3°带变换到3°带。在实用上常常碰到从6°带变换到3°带及其反算的问题。为了迅速完成坐标变换的数字表以应我国迫切的需要,介绍布特凯维奇公式以替代维劳凡茨及拉宾诺维奇的坐标变换数字表,并将布氏的公式加以扩充使其适用于我国的最南部。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晋政办发[2006]35号文印发了《山西省基础测绘“十一五”专项规划》,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基础测绘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五条具体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胡莘  王新义  杨俊峰 《遥感学报》2012,16(S1):78-83
介绍了“天绘一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在中国航天测绘装备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介绍了“天绘一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功能、组成、工作流程和产品设计, 以及系统的技术特点、实际运行情况以及测绘能力, 展示了数据处理成果, 为了解天绘卫星工程建设情况, 提供基本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建荣  王任享 《遥感学报》2012,16(S1):112-115
无地面控制点卫星摄影测量是实现全球测绘的有效手段。实现无地面控制点摄影测量主要途径包括:一是卫星姿态稳定度达到1×10-6(°/s);二是高精度的姿态测定系统;三是摄影测量光束法平差处理。以往受制于技术等因素, 实现无地面控制点摄影测量只能依靠摄影测量光束法平差技术。“天绘一号”卫星研发了集相机在轨标定、全三线交会光束法平差、角元素低频误差补偿及偏流角效应改正为一体的EFP多功能光束法平差技术, 并通过“天绘一号”卫星影像数据对该技术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无地面控制点定位精度达到10.3 m/5.7 m(平面/高程), 满足测制1:5万比例尺地形图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测绘学会成立大会及学术讨论会,于1966年3月6日至10日在郑州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正式代表42人,特邀代表15人,此外,郑州测绘单位有58人亦列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省科协的直接领导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八年来的学会筹备工作,正式成立河南省测绘学会,并研究学会今后的工作任务;举行学术讨论会,检阅全省的测绘科学技术成果,交流测绘工作经验,讨论当前测绘生产和科研中的重大问题。会议自始至终坚持了以毛泽东思想挂帅,突出政治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会议开幕时,省科协司峻秘书长代表省科委和省科协作了关于突出政治,活学活用毛主席  相似文献   

9.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2012年1月9日11时17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一声呼啸,腾空而起,资源三号测绘卫星被成功送入浩渺的太空. 这是我国首颗高精度民用立体测绘卫星. 它的成功发射,对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而重大.它填补了我国民用测绘卫星的空白.我国卫星测绘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块耀眼的里程碑. 工程缘起:打破卫星影像的瓶颈 基础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信息资源.建立和更新1∶5万等系列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国家测绘工作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天绘一号”传输型摄影测量与遥感卫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松明  李岩  李劲东 《遥感学报》2012,16(S1):10-16
介绍了“天绘一号”卫星的总体方案、技术特点、研制历程和应用概况, 重点介绍了“天绘一号”卫星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前景, 以便用户了解、熟悉“天绘一号”卫星, 更好使用其各种影像产品, 更好发挥卫星的应用效能。“天绘一号”卫星摄影定位与测图系统采用LMCCD(Line Matrix Charge Coupled Device)测绘体制, 由前视、正视和后视3台全色CCD相机, 3台星敏感器以及1台GPS接收机组成;其中正视相机焦平面上还设计有4个小面阵CCD器件, 用于提高摄影定位的高程精度。卫星摄影测量基高比为1。卫星通过一个高强度、高刚度和高稳定度的测绘光学平台, 将3台测绘相机、3台星敏感器和1台多光谱相机集成为一体, 满足了测绘任务对星敏感器与相机间几何角度关系的高精度及高稳定度要求。在轨测试结果表明, 卫星摄影定位精度优于任务指标要求, 可满足无地面控制点条件下测制全球1:50000比例尺地图要求。  相似文献   

11.
史简  宋智  李国军 《遥感学报》2012,16(S1):74-77
在对星务分系统基本功能和测绘任务相关功能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天绘一号”星务分系统设计方案, 并对总线设计、时间系统设计以及星务数据存储模块设计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为期3天的“华北区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研讨会”于2003年8月6-8日在呼伦贝尔市召开。这次会议是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华北区技术指导组组织下,由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信息院承办的。  相似文献   

13.
<正> “精密水准测量折光改正的研究”是国家测绘局根据我国一、二等水准网的实际需要下达的课题,由我所大地室于1983—1985年完成,并于今年5月28—29日在京通过部局鉴定。参加本课题鉴定会的有来自地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测绘生产部门和有关部局以及总参测绘局、军事测绘学院和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共三十多人。鉴定会由国家测绘局科教处付  相似文献   

14.
《地图》2008,(5):13-13
在观测遥远的太空时,你怎么判断那个星球上是否有生命呢?最近,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从5000万公里的外太空拍摄的“月球凌渡地球”图像序列将有助于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北京时间2003年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它与2000年发射升空的前两颗“北斗一号”工作卫星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一号”3颗卫星位于高度近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其定位原理是由用户先发射需要定位的信号,通过卫星转发至地面控制中心,地面控制中心根据卫星信号和用户信号解算出用户位置后再通过卫星转发给用户。与GPS和GLONASS相比“北斗一号”导航定位系统观测量的取得及定位解算均在地面中心站进行,卫星和用户机需具有转…  相似文献   

16.
在完成去年的任务中,曾被国家测绘总局誉为“完成任务质量好,增产节约措施多”的第一地形测量队,今年又争得了更出色的成绩,这次,他们是出席“全国群英大会”的先进集体,在大会上作了发言。  相似文献   

17.
业界动态     
《测绘信息与工程》2003,28(5):50-50
“北斗”卫星为中国人指路2 0 0 3年 5月 2 5日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 -3A运载火箭 ,成功地将第 3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 ,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性导航系统。通过双星定位方式来工作 ,该系统由 2颗在经度上相距 6 0°的地球静止卫星对用户双向测距 ,由 1个配有电子高程地图的地面中心站定位 ,另有几十个分布于全国的参考标校站和大量用户机。其定位原理是 :以 2颗导航卫星的已知坐标为圆心 ,…  相似文献   

18.
《浙江测绘》1990,(3):3-3
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5月22日以国机中编(1990)5号文正式印发了国家测绘局“三定”方案,明确规定“国家测绘局是国务院主管全国测绘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全国测绘行业管理。国家测绘局由建没部归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相似文献   

19.
<正> 这次讨论会由美国国防部制图局和国家海洋局发起组织,并经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和美国测绘学会同意,将于1982年2月8—12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拉斯克鲁塞斯(Las Cruces)举行。  相似文献   

20.
“欢迎到太空来!”“一路平安,愿你成功!”2003年10月15日,当中国第一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遨游时,同在太空的另外两名宇航员从国际空间站向他发出问候与祝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