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报道了广西防城港港口区旅游海区玉石滩硬相潮间带的4种滨螺,包括粗糙滨螺Littorina scabra、波纹滨螺Littorina undulate、塔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pyramidalis pyramidalis和粒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millegrana,并对其中3种的数量、分布、周年变化、个体大小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塔结节滨螺为潮上带的优势种,而粗糙滨螺为高潮带的优势种;分布于高潮带的滨螺个体明显较潮上带的大。  相似文献   

2.
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浙江省大陈岛海域常见的4种滨螺间的形态关系。对4种滨螺的壳口、螺体分别进行数字化标点,经叠印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薄片样条法分析,获得4种滨螺在壳口和螺体上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其形态特征与潮间带环境适应性关系。PCA结果表明四种滨螺壳口间差异在主成分轴上无法有效分开,而螺体间差异在主成分轴上能有效分开,说明壳口特征在不同滨螺间不具有规律性差异。螺体的PCA中PC1轴可以将短滨螺与其他3种滨螺区分,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差异的部位主要在体螺层的宽度和螺体的高度间,PC2轴可以将粒结节滨螺与其他3种滨螺分开,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差异部位主要是体螺层之上第一层以及体螺层之间。基于螺体特征的4种滨螺亲缘关系分析表明粗糙滨螺与塔结节滨螺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短滨螺,粒结节滨螺最不相近。运用特征追踪法对螺层和螺肋特征追踪,结果表明螺层6层,螺肋密生是滨螺的祖先特征,后来演化出7层和8层的螺层特征以及颗粒状突起的螺肋特征。  相似文献   

3.
青岛岩相潮间带短滨螺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钦昭 《海洋与湖沼》1992,23(4):438-444
于1987年2月—1988年1月在青岛太平湾岩相潮间带高、中、低潮区定量采样和现场观察,利用微机分析各月不同潮区短滨螺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短滨螺在潮间带呈垂直成带分布:由低向高,短滨螺种群平均体高和生物量依次减小,栖息密度依次增大;2月中旬—4月下旬是短滨螺持续排卵期,12月开始,成熟的短滨螺向低潮区迁移,为繁殖做准备并交配;交配后,雄性向上迁移,而雌性却依赖潮间带底部水环境作为排卵场所,从而使低、中潮区2月份性比不平衡,雌性个体多于雄性。5—11月,低潮区无短滨螺分布,捕食者对短滨螺的捕食和浪击作用是抑制短滨螺在低潮区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4.
舟山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Ⅱ.数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舟山潮间带生物种类数量的平面分布与盐度和海岸开敞性有关,垂直分布与潮汐有关;群落数量的水平分布与底质和海岸开敞性有关,垂直分布与潮汐有关。舟山潮间带生物有明显的分带现象,隐蔽的岩岸区分为:滨螺带和藤壶-牡蛎带两个带;开敞性岩岸区分为:滨螺带,藤壶-(虫戚)-藻类带及藻类带3个带。沙滩区分为:沙蟹带和浅蛤-斧蛤带两个带;泥沙滩区分为:盐碱植物-滨螺带和招潮蟹-大眼蟹带;泥滩区分为:蟹守螺-囊螺带和蟹守螺-织纹螺带。  相似文献   

5.
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26种,分属78科不同门类,均为暖水种。以软体动物的滨螺Littorinid、蛇螺Serpulorbis、牡蛎Ostrea及甲壳动物的藤壶Barnacle为优势种。根据它们在河口区的分布及参照聚类分析的结果,该区底栖动物群落具4种类型:(1)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群落;(2)泥藤壶Balanus uliginosus-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群落,(3)绿鳞笠藤壶 Tetracita squamosa squamosa-泥藤壶群落;(4)绿鳞笠藤壶-覆瓦小蛇螺Serpulorbis imbricata群落。在河口区,底栖动物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分别受盐度和潮汐作用的制约。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H'(S)和SR值均随盐度降低而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的组成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报导了1997.7-1998.4期间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的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总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5091.80g·m-2和4269个·m-2; 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水平分布为关帝山>大筲箕屿>海利>壳菜岙,垂直分布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季节变化分别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和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数量的水平分布主要受海岸开敞度及浪击度的影响、垂直分布主要受潮区及浪击度的影响、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和动植物繁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三沙湾西北部滨海湿地潮间带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三沙湾西北部滨海湿地潮间带生物109种,其中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89.90%,三者构成潮间带生物主要类群.断面间比较,Sch1断面的种数最少(42种),Sch3断面的种数最多(73种).种类季节变化,以春季种数(83种)大于秋季(59种).三沙湾西北部滨海湿地潮间带生物平均生物量12.45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68个/m^2.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第一位(7.34g/m^2),甲壳动物居第二位(2.55g/m^2);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第一位(196个/m^2),多毛类居第二位(154个/m^2).数量垂直分布,生物量以中潮区(15.20g/m^2)大于高潮区(12.37g/m^2)大于低潮区(9.78g/m^2);栖息密度以低潮区(563个/m^2)大于中潮区(483个/m^2)大于高潮区(56个/m^2).数量季节变化,生物量以春季(16.69g/m^2)大于秋季(8.21g/m^2);栖息密度以春季(677个/m2)大于秋季(58个/m^2).三沙湾西北部滨海湿地潮间带生物按断面和所处的位置可分为3个群落:Sch1泥沙滩群落,高潮区:黑口滨螺-粗糙滨螺带;中潮区:中蚓虫-鸭嘴蛤-秀丽长方蟹带;低潮区:似蛰虫-焦河篮蛤-鸭嘴蛤带.Sch2泥沙滩群落,高潮区:黑口滨螺-粗糙滨螺带;中潮区:才女虫-鸭嘴蛤-淡水泥蟹带;低潮区:似蛰虫-侧底理蛤-鸭嘴蛤带.Sch3泥沙滩群落,高潮区:黑口滨螺-粗糙滨螺带;中潮区:才女虫-鸭嘴蛤-短拟沼螺-弧边招潮带;低潮区:不倒翁虫-侧底理蛤-齿腕拟盲蟹带.结果分析表明:春季Sch1和Sch2群落不稳定,秋季Sch1、Sch2群落和Sch3群落相对稳定,总体显示,三沙湾西北部滨海湿地潮间带生物群落发生扰动,初步分析认为与优势种鸭嘴蛤和优势种才女虫季节演替有关.  相似文献   

8.
舟山朱家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生态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报道软体动物88种,隶属5纲49科。潮间带软体动物按栖息底质分为三个类型:1.岩礁相:高潮带生物组成为粒屋顶螺群落和短滨螺—粒屋顶螺群落;中潮带为单齿螺—条纹隔贻贝群落、疣荔枝螺—青蚶—单齿螺群落和锈凹螺—疣荔枝螺群落;低潮带为锈凹螺—复瓦小蛇螺群落。2.泥相为珠带拟蟹守螺—婆罗囊螺群落。3.砂相:高潮带与中潮带上层未发现有软体动物分布,中、低潮带的较高潮区为紫藤斧蛤群落,较低潮区为等边浅蛤群落。 潮间带贝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如下:岩礁相依春、冬、秋、夏递减,泥相依夏、秋、冬、春递减,砂相依冬、秋、夏、春递减。 此外,本文还与中国沿海生物调查作了比较,其生物量与栖息密度的变化规律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9.
香港红树林区软体动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夏季(6月至9月)和冬季(1994年12月至1995年2月)对香港14片红树林的软体动物作了定性和定量调查。调査期间采到的软体动物已鉴定52种,其中腹足类45种,双壳类7种。采用 Bray-curtis 相似系数和逐步形成分类系统的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基本上可分为4组断面,分别以粗束拟蟹守螺(Cerithidea djadjariensis )、奥莱彩螺(Clithon oualaniensis )、沟纹笋光螺(Terebralia sulcata )和红树拟蟹守螺(Cerithidea rhizophorarum)为第一密度优勢种。不同底质的红树林区软体动物组成有显著差异。污染可能是造成沙头角红树林区软体动物多样性低的重要环境因子。盐度和潮汐制约一些软体动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纵带滩栖螺(Batillaria zonalis )和多形滩栖螺(Batillaria multiformis )在红树林区海缘高密度栖息,分别高达120个/㎡和240个/㎡。在淡水注入的红树林区常有广盐性软体动物栖息,如中国绿螂(Glauconme chinensis)。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大亚湾潮间带生物数量与分布特点,结查表明,其平均生物量为732.859/m~2,平均栖息密度为 1239个/m~2,生物量以藻类居第一位,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岩石、沙滩和红树林泥滩生态相数量比较,生物量以岩石相最高,栖息密度以沙滩最高。数量垂直分布,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  相似文献   

11.
李晨  亓鲁  孔令锋  李琪 《海洋与湖沼》2021,52(3):762-765
在对历年来在中国近海采集的滨螺科(Littorinidae)贝类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鉴定出隶属于豆滨螺属Peasiella的2个物种:波部豆滨螺Peasiella habei D. ReidMak, 1998和罗豆滨螺Peasiella roepstorffiana Nevill, 1885。标本采自中国山东省及海南省沿海区域,栖息于潮间带及浅海的礁石上。本文对2个物种的贝壳形态、齿舌特征及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其分类地位以及主要鉴别特征进行了讨论,提出齿舌数量及排列方式即齿式为该属物种区分的重要依据。同时,将张氏马蹄螺Trochus zhangi Dong,2002归于罗豆滨螺Peasiella roepstorffiana Nevill,1885的次异名。  相似文献   

12.
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藤壶类动物的群落生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福建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共有8种藤壶,其中以绿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和泥藤壶Balanus uliginosus为优势种。根据藤壶优势种的分布状况,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藤壶群落可分为三种类型:1.日本鳞笠藤壶Tetraclitasquamosa japonica-绿鳞笠藤壶群落;2.白脊藤壶-绿鳞笠藤壶群落;3.泥藤壶-白脊藤壶群落。研究结果还表明,各藤壶群落的附着密度和生物量均随盐度的降低而减少。生物量一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附着密度则冬季较高,春季较低。潮汐是影响河口区硬相潮间带藤壶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舟山岩相潮间带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舟山海区岩岸潮间带中26个测站的春季动物群落结构。根据26个站的位置分为近岸区、近外海区和外海区3个区域。各站均以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群落主要组成成分,群落种类组成数从近岸到外海呈增长趋势,且优势种亦从低盐种类向高盐种类演替。近岸区群落主要优势种为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粗糙滨螺L.scabra、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等;近外海区为短滨螺、粒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exigua、僧帽牡蛎、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白脊藤壶等;外海区为粒结节滨螺,疣荔枝螺Purpura clavigera、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日本笠藤壶T.japonica及藻类等。但群落个体密度和生物量从近岸到外海呈减少趋势。从近岸到外海,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J均增加,而McNaughton优势度D减少。群落结构从近岸到外海渐趋复杂。但整体上,舟山海区岩岸春季动物群落结构是比较简单的(绝大多数断面H值小于2.50,J值小于0.5。而D值大于0.6)。近外海区的群落结构比较相似于外海区的群落。根据平均聚类分析,这26个群落可以分为三个生态类型,即隐蔽性岩岸群落,半隐蔽性岩岸群落及开敞性岩岸群落。  相似文献   

14.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1993,12(2):171-179
本文研究了东山湾潮下带前鳃类软体动物的生态。结果表明,该湾有前鳃类软体动物31科59属86种。其中,分布到黄、渤海的有18种,分布到东海的有59种,只在南海分布的有26种。广温广布种占20.93%,暖水种55.81%,热带种仅5.81%。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25.37g/m~2和16个/m~2,数量分布不均匀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该湾主要有三个群落:棒锥螺-浅缝骨螺-红带织纹螺群落、假(?)拟塔螺-线缝骨螺-细肋蕾螺群落、细肋蕾螺-假(?)拟塔螺-双带光螺群落。前鳃类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与底质环境关系密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在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底质中较高。  相似文献   

15.
玉环坎门排污口邻近岩相潮间带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2年8月对玉环坎门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邻近岩相潮间带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样品采样,共鉴定出生物57种,其中大型藻类8种、多毛类动物2种、软体动物28种、甲壳类动物13种、棘皮动物1种和其它类动物5种。该排污口邻近两侧岩相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1544.72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948个/m2。位于排污口左侧的I断面生物量和栖息密度(2406.19g/m2和7415个/m2)明显高于II断面(683.27g/m2和484个/m2),I断面的生物多样性指数(0.91)和均匀度指数(0.39)小于II断面(1.80和0.68);两条断面生物量垂直分布均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I断面栖息密度分布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II断面栖息密度分布为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对排污口邻近岩相潮间带生物生态分析表明,该潮间带生物数量的水平分布受海岸开敞度的影响,而垂直分布则与潮区的不同和浪击度的强弱有关。  相似文献   

16.
福清核电站邻近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数量分布与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6年2、4、7和10月在福清核电厂运行前对其邻近潮间带不同底质断面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采样,以了解该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及资源分布.结果表明,该核电站附近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总共为146种,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以季节和底质为因素对取样获得物种数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种类获得数的季节变化无显著差异,底质间呈边缘性显著.4季的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 446.11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972个/m2.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平均值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栖息密度平均值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以季节和底质为因素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但底质间差异极显著.底质和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einer指数、Margalef种类丰度、Pielou均匀度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利用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对福清核电站邻近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进行分析后得出,该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两个群落:岩礁群落和泥沙滩群落.分析表明,底质是影响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季节对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东海、黄海海岸带现代介形虫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泉鸿 《海洋学报》1985,7(2):193-204
东海、黄海海岸带现代介形虫计有57属91种,其中活介形虫30属43种,本文从属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数量丰度、优势度、分异度)等方面对滨岸淡水、潮上带半咸水、潮间带、河口区和潮下带等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群和埋葬群进行了系统描述,并探讨了温度、盐度、底质和水动力条件等环境因素对介形虫分布的控制作用,指出盐度是影响生物群分布的首要因素,高能的水动力条件是造成砂质潮间带和河口区埋葬群明显不同于生物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九龙江口红树林区底栖动物体内的多环芳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1年8月和11月在九龙江口红树林区采集了6种底栖动物,测定了它们体内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紫游螺(Neritina [Dostia] violacea)、黑口滨螺(Littoraria melanostoma)、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查加拟蟹守螺(Cerithideadj adjariensis)、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对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弹涂鱼和黑口滨螺体内多环芳烃的含量有随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它们的富集系数却有随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弹涂鱼、黑口滨螺、查加拟蟹守螺和可口革囊星虫体内多环芳烃主要由二环多环芳烃组成,紫游螺和孔虾虎鱼体内分别是四环和五环多环芳烃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9.
香港维多利亚港码头的附着生物群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港维多利港自东至西6座码头的附着生物群落较旺盛,物种多样性比较丰富(183种),其中还有一些外来物种.各湖区的群落结构差别很大.高潮区以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等3种)-笠贝(Cellana toreuma等)为标志;中潮区是笠藤壶(Tetraclita spp.)-牡蛎(Saccostrea echinata)带;低潮区是翡翠贻贝-瘤海鞘-海绵和网纹藤壶带.流急、浪大是群落较旺盛发展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厦门港岩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87年2、5、8、11月调查资料,研究了厦门港岩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种类组成、种类与数量的垂直分布、季节变化,并与大亚湾多毛类生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有多毛类47种。平均栖息密度60个/m^2,平均生物量1.78g/m^2,潮汐作用影响多毛类的种数、密度、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多毛类数量的季节变化不甚明显,但冬季的栖息密度和春季的生物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