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沉积学报》2006,24(2):234-234
在2006年2月26日结束的中国地质学会第38届理事扩大会议上,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学会和各专业委员会、研究分会、工作委员会的21个单位荣获学会"先进集体"称号,受到大会表彰,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名列其中。表彰决定指出:在中国地质学会第37届理事会期间(2000-2006年),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学术活动、科学普及、组织建设、人才举荐、科技咨询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此之前,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已获得该学会第…  相似文献   

2.
2012年10月18日至20日,第12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在青岛召开。会议由我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和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相似文献   

3.
《古地理学报》2004,6(4):514-514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第八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于2004年8月9~12日,在大庆油田召开。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周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第八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于2004年8月9~12日,在大庆油田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地矿系统、石油系统、煤炭系统、核工业系统和出版系统等42个单位的242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等10家单位主办,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西南油气公司承办的第10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于2008年9月22-27日在成都召开。  相似文献   

6.
《古地理学报》2008,10(2):124
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将于2008年9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 会议主办单位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相似文献   

7.
《古地理学报》2012,(2):269
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拟定于2012年10月在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主办机构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  相似文献   

8.
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拟定于2010年10月在湖北省荆州市召开. 会议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相似文献   

9.
《古地理学报》2006,8(2):232-232
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将于2006年8月在西安西北大学召开。会议主办单位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沉积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西北大学。  相似文献   

10.
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拟定于2010年10月在湖北省荆州市召开. 会议主办单位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相似文献   

11.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年建设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1989年建室以来10年的历程,重点展示了10年来的研究成果,成果产品化、人才培养与对外开放方面所做的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必须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对同类实验室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工程地质:十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十年,工程地质学科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工程建设的科学技术难题,为国家超级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通过理论创新和技术研究,极大减少了因地质灾害而死亡的人数,取得了一大批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可以用三句话总结十年来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奠基超级工程、保障民生福祉、推动学科发展”。但是应当注意到,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吸收相邻学科特别是现代地球系统科学以及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加强工程地质人才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南海海-气通量交换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的"南海季风试验(SCSMEX)"已经过去10年了,SCSMEX启动的南海海-气通量试验研究也有10个年头.在SCSMEX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海季风爆发期近海面层通量观测和湍流结构的观测研究"支持下,10年来在西沙实施了3次(1998年、2000年、2002年)海-气通量观测试验,开展了试验资料分析研究,重点是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气通量交换过程研究,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动量通量随天气条件的变化研究,海-气通量日变化,通量交换系数以及通量变化对低层大气、上层海洋的影响研究.对10年来南海通量研究作一回顾,对未来的通量观测研究计划特别是2008"亚洲季风年"西沙通量观测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范宣梅 《工程地质学报》2017,25(5):1389-1394
2017年7月21~23日,第6次全国青年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是第三届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组织召开的第二次围绕某一具体主题的学术会议,共有来自全国68家单位,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工程单位的185位青年工作者参会。会议结合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学科的研究特色,以“复杂条件下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评价”为主题,举行了13场特邀专题报告、10场学术报告、3场圆桌讨论和1天的地震灾区野外考察,报告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理论研究、试验研究与工程实践,深度与广度兼备。本次研讨会是国内工程地质及相关领域青年学者开展讨论和深入交流的一次盛会,对推进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转化、促进青年人才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朝生 《工程地质学报》2016,24(5):1037-1040
2016年5月6~7日,第5次全国青年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是第三届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围绕某一具体主题的学术会议,共有355位青年工作者参会。会议结合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科的研究特色,以“土体工程地质特性与结构”为主题,举行了20场特邀专题报告,报告内容丰富多彩,深度与广度兼备。本次研讨会是国内工程地质及相关领域青年学者开展讨论和深入交流的一次盛会,对推进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与岩土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学术纽带、锻炼青年学者的沟通组织能力、促进青年人才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孙枢 《地球科学进展》2014,29(3):317-321
回顾了2003年以来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的主要工作。10年来专家委员会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出了我国参加大洋钻探活动的战略和规划,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推动了我国深海科技事业蓬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伊始中国工程地质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工程地质学经过 5 0年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创新 ,已由条件工程地质学、问题工程地质学以及随着环境文明时代的到来向着环境和灾害工程地质学发展。近 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批大型和特大型工程的兴建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带来的地面变形、滑坡、环境恶化和全球悬河化等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使工程地质地位和作用提高 ,学科在拓展。目前 ,我国已拥有一支能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并已走向世界的工程地质工作队伍 ,形成了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工程地质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8.
FORWARD     
To promote academic exchange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on on the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overseas earth scientists and to advance earth scienc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s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hinese Earth Sciences (IPACES) and the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Geohazard Prevention and Geoenviroronmental Protection at th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DUT), are co-sponsoring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rontiers of  相似文献   

19.
地理本体的研究进展与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地理本体是地理信息科学中的一个新兴的和正在发展的研究领域,从提出至今仅有10年的历史。因此,有重点系统分析地理本体研究的发展历程与进展,对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定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深入分析科学领域本体的定义基础上,进行了地理本体定义,探讨了地理本体的研究意义,列举了国际上与地理本体相关的主要计划与学术会议,详细剖析了当前国内外的地理本体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的进展。地理本体研究已成为国际GIS领域一个重要的新兴研究方向并得到了蓬勃发展,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只有少数学者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和研究。因此,中国应紧跟国际地理本体的研究动态,积极开展我国自己的地理本体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0.
对学科领域代表性刊物的文献计量分析可以为了解学科领域进展、历程与发展趋势提供重要信息。《沉积学报》是我国沉积学相关领域的代表性学术刊物,通过文献计量学手段,对1983-2018年该刊所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展开文献计量分析,尤其是近10年来《沉积学报》报道成果的文献学特征,进而探讨我国沉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表趋势。分析认为,引入国际研究热点,加强目前国内热点的量化研究、机理研究、过程研究、数值研究、系统研究,鼓励方法创新、数据共享、学科交叉,展开更多基础研究,将有助于我国沉积学研究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