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周乐尧  郑人来 《地质论评》1991,37(2):179-185
本文详细论述了绍兴—诸暨双溪坞群金的概率分布型式和金在各类岩石中的分配,指出双溪坞群金服从对数正态分布;金在各类岩石中分配极不均匀,其中细碧岩和角斑质凝灰岩是双溪坞群主要载金岩石,千糜岩是金的富集岩石。在对各类岩石样品金含量进行对数正态检验的基础上,采用对样品数加权计算获得双溪坞群含金丰度(7.53ppb)。文章最后通过微量元素对金在地质历史中地球化学行为指示信息的研究,阐明双溪坞群在地质历史中可能经历了三次不同的金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报道采自双溪坞群不同岩组岩石样品的锆石年龄,其中,平水组英安质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908.2±6.8Ma,双溪坞群北坞组安山岩年龄为901.6±5.5Ma,双溪坞群章村组火山角砾岩安山质角砾岩年龄为899±8Ma,上覆河上镇群骆家门组底砾岩(花岗闪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878.96±4.5Ma。通过年龄数据探讨位于该断裂带的构造背景,依据该年龄数据限定区域地层对比和构造演化序列。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标示了江山—绍兴断裂带北侧双溪坞群的沉积地层,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群代表了新元古代早期华南洋的中间岛弧。上述年龄为江山—绍兴断裂带变质地层的对比增添了可靠的年龄依据。  相似文献   

3.
报道采自双溪坞群不同岩组岩石样品的锆石年龄,其中,平水组英安质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908.2±6.8Ma,双溪坞群北坞组安山岩年龄为901.6±5.5Ma,双溪坞群章村组火山角砾岩安山质角砾岩年龄为899±8Ma,上覆河上镇群骆家门组底砾岩(花岗闪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878.96±4.5Ma。通过年龄数据探讨位于该断裂带的构造背景,依据该年龄数据限定区域地层对比和构造演化序列。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标示了江山-绍兴断裂带北侧双溪坞群的沉积地层,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群代表了新元古代早期华南洋的中间岛弧。上述年龄为江山-绍兴断裂带变质地层的对比增添了可靠的年龄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德臻  魏荣珠 《地球科学》2000,25(3):247-252
通过区调填图对内蒙古固阳一带渣尔泰山群褶皱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地质演化过程中, 渣尔泰山群主要经历了3期褶皱变形, 即早期的层内褶皱, 主期同斜倒转褶皱与晚期叠加褶皱.早期褶皱形成于中元古代, 系由层间的剪切滑动所至, 主要发育于阿古鲁沟组; 主期褶皱形成于中元古代, 晚期褶皱形成于早古生代; 主期与晚期褶皱均形成于纵弯褶皱机制.由于晚期褶皱对主期褶皱的改造, 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叠加构造网络.   相似文献   

5.
安徽宁国东山坞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宁国东山坞地区金矿位于钦杭成矿带北东段仙霞褶皱带,受张性断层控制,成矿地质体为构造角砾岩,围岩为早奥陶世印渚埠组泥岩和寒武纪—奥陶纪西阳山组泥质灰岩夹微晶灰岩。通过对宁国东山坞地区金矿进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槽探及钻探工作,总结该区金矿的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表明:印渚埠组泥岩是该区金矿形成的基础,当张性断层通过印渚埠组泥岩,或西阳山组泥质灰岩与印渚埠组泥岩界面附近叠加断层时,易圈定低品位的金矿体。通过系统分析东山坞地区金矿的矿化特征、成矿结构面、成矿地质体及Au来源,初步认为东山坞地区金矿为远成低温热液交代叠加构造岩后形成的微细浸染型金矿。  相似文献   

6.
浙江西裘细碧-角斑岩的Nd、Sr、O同位素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双溪坞群主要由中基性夹酸性熔岩及其火山碎屑岩组成,是江南古岛弧东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江绍断裂带北侧的富阳-常山和绍兴-平水-带。细碧-角斑岩是双溪坞群火山岩的主要成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可信的年龄数据,一般认为双溪坞群属于中元古界,相当于江西的双桥山群和湖南的冷家溪群。但据最新资料,浙江西裘双溪坞群细碧-角斑岩的Sm-Nd等时年龄为978±44Ma,富阳双溪坞群英安岩中单颗锆石的~(207)Pb/~(206)Pb年龄为875—903Ma。因此,双溪坞群火山岩应属于上元古界。查明细碧-角斑岩的物质来源及其形成机制,对于了解浙西北,乃至江南古岛弧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这套火山岩系进行了较详细的Nd,Sr,O同位素研究,并对细碧-角斑岩的成因,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褶皱叠加方式与其形成的构造现象极为复杂。常见3种叠加方式为共轴叠加、横跨叠加和斜跨叠加。如果地质体均一,断层不发育,即会形成理想型叠加褶皱的构造样式。如果发育区域性大型断层,在不同方向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加上地质体的不均一,就会在不同的区块内形成更为复杂的叠加褶皱与构造组合。贵州境内自古生代-中生代先后发育了5条切割基底的区域性断裂,至早中中生代,这些断层将区内切割为6个主要构造块体。在三叠纪之后的燕山构造运动期间,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叠加变形,早燕山期与晚燕山期区域应力场方向不同,使得不同区域断层的性质、位移发生变化,断层的多次活动起到了应力释放与调整作用,再加上块体地质结构的不均一性与软弱层的滑脱作用,最终在不同区块内发生了不同的褶皱叠加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褶皱构造样式与构造组合。  相似文献   

8.
按照韧性剪切带的发育程度,将区内划分为迁西群分布区的弱变形域和遵化群分布区的强变形带。根据各种形变特征,认为迁西群及遵化群分别存在三次及两次叠加褶皱,其中迁西期形成的为轴面南倾的东西向线状同斜褶皱;遵化期第一幕为北东向摆动的紧密线形倒转褶皱。由于边界条件的限制,叠加在迁西群上的褶皱,轴向转为近南北向。迁西期褶皱因属同斜而具简单层状体特征,故每个单体的叠加背向形并非三斜对称,主要部分也并非穹盆构造,而为w形蛇形弯曲,不存在原生的穹隆或卵形群构造;遵化期第二幕表现为舒缓的东西向叠加褶皱。区内的主要构造样式为包括迁西群在内的由叠加褶皱及两组共轭韧性剪切带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迂西-曹在卵形隆起区;遵化群的弧形褶皱群被密云-喜峰口-王厂左行平移韧性断裂带带动形成的宽城-遵化帚状构造亚区以及由遵化群形成的青龙王厂-迁安重熔片麻岩穹隆亚区。  相似文献   

9.
在西秦岭泥盆纪、三叠纪地层中普遍存在着叠加褶皱,由于覆盖和两期褶皱的近共轴特征,使得这种叠加褶皱的识别和填绘长期未能得到合理解决。多期面理的识别和空间关系、小褶皱枢纽和轴面产状统计,为叠加褶皱的存在提供了依据。地质体平面形态的透镜化和走向弯曲,是两期叠加褶皱干涉图象的平面特征。有效解析叠加褶皱,合理建立构造模型,不仅对区域构造发展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在指导地质填图工作的进行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甘肃西秦岭地区大面积分布的泥盆纪西汉水群和三叠纪隆务河群,以浅变质和砂板岩夹灰岩的沉积建造为特点,地质填图中厚度巨大的假象是叠加褶皱构造叠置所成,是构造复合的结果。多期面理关系的研究和小褶皱枢纽产状的统计分析,认为有两期近共轴、小角度的褶皱叠加。  相似文献   

10.
叠加褶皱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龙  施炜 《地质力学学报》2014,20(4):455-468
叠加褶皱作为地壳构造变形中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 对于确定多期变形和构造运动期次, 探讨构造演化历史以及内外生矿床的空间分布、形成与变形特征均有重要研究意义。在回顾叠加褶皱研究历史与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基础上, 系统地总结了叠加褶皱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指出叠加褶皱主要有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及剪切褶皱作用3种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上, 选取典型的叠加褶皱, 剖析了其构造样式及形成机制, 并探讨了叠加褶皱研究的难点与可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赣东北万年地区万年群的建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年群是发育在江南复合混杂岩带中之赣东北进贤——万年地区的一套中元古代蓟县纪浅变质岩系。据其岩性组合、沉积环境等特征自下而上进一步划分为枫树岭组、牛头岭组、皮库组和程源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大地构造环境为大陆岛弧——弧后盆地,其层位与弧后盆地之双桥山群安乐林组、修水组,溪口岩群,火山岛弧的双溪坞群和弧间盆地的张村群相当。但岩性组合差异甚大,属同时异相的产物。万年群的建立为华南中元古代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浙江浦江县蒙山剖面陈塘坞组凝灰岩样品高精度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25.3Ma±8.1Ma和830Ma±6Ma,结合江绍断裂带以北的赣西地区修水组凝灰岩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824Ma±5Ma和星子岩群流纹岩中锆石U-Pb年龄825Ma±5Ma,以及庐山筲箕洼组细碧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840Ma±6 Ma、流纹岩年龄833Ma±4Ma和831Ma±3Ma,将蒙山剖面陈塘坞组和蒙山组明确定位于820Ma之下,双溪坞群之上的地层单元,从传统的平水群体系中独立出来;并将蒙山剖面陈塘坞组之下的蒙山组枕状玄武岩、细碧岩与庐山地区筲箕洼组枕状玄武岩、细碧岩地层序列对比。陈塘坞组年龄的确定对江绍断裂带区域新元古代地层对比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易明初 《地球学报》1996,17(3):249-257
新生代地质时期如同前期地质时期一样,同样发生过造山运动,由于地质历史时期的短暂或运动正在发展过程之中,其强烈程度显示较差,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但是,只要中研究中国大小山川构造地貌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新徨代时期,特别是第四纪地质时期是造成璀构造地貌形态的主要时期,或者是说最新造山运动时期。本文主要涉及陆内区的准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14.
黔东地区梵净山群与下江群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黔东地区梵净山群回香坪组第6段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40Ma±5Ma),结合下江群芙蓉坝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及下江群新寨组(板溪群马底驿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13.5Ma±9.6Ma),将其与广西四堡群和丹州群凝灰岩年龄进行对比。梵净山群回香坪组年龄与四堡群鱼西组凝灰岩年龄一致,2个地区均发育早期基性岩和枕状熔岩、晚期浅色花岗岩。该事件的精确定年对江南造山带西南端构造演化将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依据江南古陆新元古代低变质绿片岩的最新锆石U-Pb年龄,梵净山群(贵州)、四堡群(广西)、冷家溪群(湖南)、双桥山群(江西)与仓溪岩群(湖南)、宜丰岩群(江西)、张村群(江西),甚至与双溪坞群(浙西)在沉积年代上有一定的时间差,而上覆贵州下江群甲路组(814Ma)、广西丹州群合桐组(802Ma)、湖南板溪群张家湾组(802Ma)、江西登山群邓家组(766Ma)和浙江河上镇群骆家门组(791Ma)沉积起点的时间也不一致,但是两者之间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反映出明显的造山事件。研究认为,不断地获得精确的地层年代数据将影响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地层对比,并制约江南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15.
浙江章村地区中元古代双溪坞群火山岩是江南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部北坞组以中基性至中酸性凝灰岩类为主,中部岩山组以沉凝灰岩类占优势,上部章村组以中酸性至酸性熔结凝灰岩类为特色,形成较完整的中基性-酸性火山岩演化序列。岩石化学和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均指示其形成于岛弧环境,反映为大陆边缘岛弧挤压背景下同源岩浆连续分异过程中火山作用的产物,自下而上显示了岛弧逐步增大并不断成熟的过程。从所见物质成分分析,它经历了北坞期火山岛弧陆相喷发-岩山期火山间歇弧内盆地沉积-章村期火山岛弧陆相爆溢3个阶段,在经历了持续的火山活动之后,区内之龙门山岛弧处于挤压体制之中并褶皱造山,其起因与Rodinia超大陆发生聚合造山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皖南井潭组变质火山岩Sm-Nd同位素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冠宝  徐树桐 《现代地质》1998,12(4):548-554
皖南地区井潭组变质火山岩原划归新元古界历口群,层位在中元古界上溪群之上。通过重新认识本区的地质条件后,发现它是一套生成于岛弧环境的钙碱性火山岩组合,而原上溪群中部分地层则是与之有关的火山沉积,其层位应在井潭组变质火山岩之上。本次对井潭组变质火山岩Sm Nd同位素年龄的研究获得以下信息:一是井潭组的等时线年龄为990Ma,指示其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二是其模式年龄平均为1807Ma,结合上溪群中已有的Sm Nd模式年龄和其他地质资料,进一步证明它是原上溪群的物源供给区;三是以井潭组变质火山岩为主体的构造岩石单位可以与浙江的双溪坞群和江西的双桥山群部分层位对比。这些信息为认识本区乃至整个“江南古陆”的构造格局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相似文献   

17.
郭进京 《吉林地质》1993,12(3):9-15
吉林省南部荒沟山地区的珍珠门组可以分为:(1) 条带状大理岩;(2) 厚层状大理岩两个岩性段。变形分析表明它至少经历了三期变形,其中第二期变形对本区构造格架影响甚小。第三期北北东向直立褶皱叠加在第一期北北西向平卧褶皱之上形成的异轴异面褶皱叠加型式是本区的特征性构造样式。荒沟山铅锌矿与朝鲜检德铅锌矿类似,并且处于同一早元古代活动带内。朝鲜检德铅锌矿主要控矿构造是第一期褶皱转折端,因此荒沟山地区第一期褶皱转折端也应是寻找检德型大型铅锌矿的有利部位,本文提出了第一期褶皱转折端的可能部位,即寻找大型铅锌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8.
新疆库车盆地东秋里塔格构造带新生代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1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位于库车前陆盆地的南缘,新生代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挤压和构造沉降。平衡剖面分析、生长地层识别和重点井沉降史的数值模拟表明:古新-始新世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间构造活动微弱并沉降缓慢。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间,构造活动开始加强,沉降速度加快,并形成了一些小断距的逆断层。中新世构造活动进一步加强,沉降加速,沉积了厚层的吉迪克组膏盐层;康村组沉积时期,构造挤压使得膏盐层发生塑性流动,形成盐枕,康村组发育生长地层。随后的上新世库车组沉积期间,研究区先发生快速沉降,然后,随着南天山急剧隆升,冲断作用迅速向南扩展。约在早更新世,库车褶皱冲断带前锋到达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并最终定型,使得该区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大量的逆冲断裂构造带,膏盐层表现出明显的塑性流动,形成盐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19.
湖南芙蓉锡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珍珠山群是发育在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接带东段之婺源-乐平地区的一套中元古代蓟县纪变质深海浊积岩-火山岩组合,自下而上可进一步划分为佛子坑组,鄣山组,周溪组,中洲组,火山活动呈现由弱-强-弱的演化规律,岩石化学特征反映其大地构造环境属火山岛弧或活动边缘盆地,其层位与弧后盆地双桥山群修水组,溪口群,弧间盆地诸家群,铜厂岩群,张村岩群,火山岛弧双溪坞群相当,但岩性组合差异甚大,属同时异相产物,它们共同构成扬子陆缘的双列岛弧造山带模式,是中元古代末华夏板块与扬子板俯冲-碰撞造山的结果,珍珠山群的建立,为华南中元古代板块碰撞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文通过研究区深层主要变形带构造变形解析,确认塔东南下古生界构造基本轮廓形成于中奥陶世末,定型于奥陶纪末—志留纪,北部和西部分别有喜山期和海西晚期构造的叠加。以塔中Ⅰ构造带—塔中5-38井构造带、塘北—玉北构造带、塔中南缘构造带为界,研究区可分为4个构造样式不同的构造单元。单元边界的构造变形相对剧烈,以逆冲—走滑断裂带为主,单元内部构造变形相对较弱。自东南向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由强变弱。东南边缘塘沽巴斯凹陷以弧形向西北展布的基底滑脱型逆冲构造为特征,变形最为剧烈。晚奥陶世以凹陷为主,奥陶纪末期志留纪褶皱隆起。北侧为塔中隆起,是一个断裂—褶皱复背斜,主体发育于中奥陶世晚期,缺失中奥陶统,且控制了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时期孤立台地沉积,于奥陶纪末—志留纪定型。构造带以基底卷入扭动挤压断裂—褶皱变形为主,总体受控于北缘断层,自西向东逆冲幅度增大,西部为南北对称复背斜,东部形成向北逆冲的构造带。塔中隆起西段自北向南由逆冲挤压向压扭性走滑构造转变。西部巴楚东段及塔西南东部以区域性的隆升为主,与塔中隆起相似,大面积缺失中奥陶统地层。北部顺托地区则以走滑断裂发育为主,断裂主要活动期为奥陶纪末—志留纪和海西晚期。构造变形组合显示,塔东南下古生界构造变形动力主要来自盆地东南部,是东昆仑与阿尔金洋渐进闭合、俯冲碰撞过程导致塔里木板块变形的产物。变形时序及研究区NE向断裂运动规律表明板块作用自中加里东至晚加里东持续压扭的过程。塔东南地区各单元构造样式与强度差异表明盆地盖层变形明显受到基底断块与内部寒武系膏泥岩分布的制约。其次,断裂的多期活动体现了后期构造的叠合改造的作用,顺托地区NE向断裂可能与海西晚期构造运动的延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