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高可用性集群技术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详细介绍了高可用性集群系统的概念。介绍了在运行什么样的业务时需要使用高可用性集群系统的技术。同时,文章中还讲述了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集群方面的概念、集群系统置于Open SAN架构中的设计方案和目前常用的集群系统使用的软件。  相似文献   

2.
针对复杂三维模型在实时绘制过程中的帧同步策略,该文提出改进。基于Windows集群开发了一种sort-first数据分布式体系结构的并行图形绘制系统;基于缓存交换技术提出一种多路并行的帧同步算法来提高集群的通信效率。在Windows集群系统上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1)该算法较大程度地提高了集群的帧同步性能并缩短了同步重建时间;(2)集群并行系统有效地完成了大范围复杂三维GIS场景的流畅绘制显示。  相似文献   

3.
摘要: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大量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需要处理,如何高效、快捷、准确地处理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海量数据,成为地理国情普查面临的新的技术挑战。引进集群计算机并行处理海量遥感影像技术,通过测试、分析与对比,总结海量数据集群处理系统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田野考古信息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探方剖面图、底面图线图的自动获取与数据处理;通过线图等资料构建发掘现场的原始三维场景,再现人类古环境;将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无线网络传输系统和GPS、GIS的数据相融合,建立空间数据快速采集集成处理系统等集群技术。本文给出了该三组集群技术的设计方案,同时设计出了三维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三维体视化与无线网协同工作、虚拟环境构建与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三个研究阶段的主要实施流程。已完成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部分研究成果表明,该系统的设计方案与实施流程是正确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水下装备逐渐走向自主化、无人化、智能化,水下无人航行器(UUV)以集群的形式协同作业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UUVs集群设备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项目开展情况;系统梳理了UUVs集群协同定位技术在编队构型设计、观测量误差建模、模型与解算方法及水声通信技术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UUVs集群协同定位技术的发展趋势,即协同编队构型设计的可视化、多源传感器误差建模的精细化、集群协同定位算法的智能化及定位结果质量控制的实时化;最后对UUVs集群协同定位技术的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王良清 《测绘通报》2013,(8):74-76,94
以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为例,在分析地理信息在线服务平台特点和GIS服务质量需求的基础上,对服务器高可用性、负载均衡技术与构建方式进行讨论,给出省级GIS数据中心高可用性服务器集群和负载均衡服务器集群的设计模型,并描述相关的系统架构、设备部署、负载均衡策略、应用状态检测等方面的内容;最后分析GIS服务性能的模拟测试数据。  相似文献   

7.
以地理国情正射影像生产为例,探讨Geoway CIPS、PCI GXL集群系统协同作业的生产模式。结合两个集群系统优势对地理国情正射影像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实现集群生产系统的协同作业,进一步提高正射影像的生产效率。同时辅以整景正射影像和分幅正射影像成果的整体有效性检查和成果目录组织等工具,保证正射影像成果满足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针对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信息化评判系统构建方法,该方法以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数据质量理论为基础,以"一个管理平台+N个评判子系统"为系统总体模式,以分层架构为系统基本技术架构,以算子集群为评判功能实现模式,扩展性强,功能灵活,可有效消除人为因素对评判结果的干扰,并大幅提高裁判工作效率,系统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集群并行绘制系统,采用基于WCF通信构架的Sort-first体系结构,对遥感影像建立金字塔层次模型,提高并行绘制效率。并行绘制集群系统采用基于WCF构架并发机制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模式,突破传统的共享数据存储模式,减少数据在网络传输的开销。在集群系统环境下,对遥感影像建立金字塔模型和未建立金字塔模型两种情况下的影像数据进行并行绘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建立金字塔模型的遥感影像使得并行绘制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地图院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现代测绘技术,构建了集地理信息采集、处理、贮存、管理于一体的信息化测绘生产体系,完成了信息化测绘生产基地的构建[1]。多源遥感数据快速自动处理技术应用研究是信息化测绘生产技术应用研究的一方面,主要是利用以信息化测绘生产基地为依托的遥感影像集群数据处理系统完成。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快速自动处理多源遥感数据,并以ADS80数据为例,对集群系统构建前后的效率进行对比实验。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GIS组件--MapObjects的特点,并以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管理系统为例,探讨了基于VB+MO模式下开发应用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和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12.
集群与负载均衡是大型在线网站解决网络瓶颈、提高网络灵活性和可靠性的一种策略。文章分析了集群与负载均衡的相关技术,结合陕西省电子地图网站提出了基于集群的地图网站负载均衡策略,并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13.
钱海忠  武芳  谢鹏  邓红艳  张钊 《测绘科学》2006,31(5):69-70,59
本文在介绍了已有的“基于Circle特征变换的点群选取算法”(测绘科学2005年第3期)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详细分析了已有算法在线化简过程中对聚类的过度依赖性和线化简过程中的逻辑不一致性等两个主要不足,对特征空间中的线化简等关键步骤进行了改进。最后就改进算法的结果与原先算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邢喆  樊妙  金继业 《测绘科学》2011,36(5):205-206
鉴于传统Galileo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筛选方法工作量大,本文引入了模糊聚类理论,将其与载波相位组合理论相结合,对聚类指标进行了选取,然后运用最大树聚类法对Galileo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进行分类,并讨论了分类结果.最后通过与传统聚类方法的比较,证明了本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地图用户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图用户分类缺少量化研究的问题,本文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用二阶聚类和层次聚类确定四类用户样本;采用K-均值聚类方法获取聚类中心坐标,建立用户聚类模型,其方差分析显著;对两个特定用户进行判别分析,说明了该模型的应用方法。该研究对于地图设计个性化匹配及提高地图可用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种适应局部密度变化的空间聚类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一种适应空间局部密度变化的空间聚类算法(简称ADBSC).在该算法中,首先提出一种新的空间局部密度度量方法,即k-空间近邻最大距离,而为了表达空间局部密度变化特征,引入距离变化率概念,用于度量邻近目标间空间局部密度变化情况.然后将所有空间邻近的距离变化率小于给定变化率阈值的空间目标标记为局部密度相等,再将空间邻近的局部密度相等的空间目标聚为一类,得到空间聚类结果.并给出ADBSC算法的详细描述和计算过程.最后,通过模拟实验和实际算例,对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自动适应空间位置的局部密度变化,适应不同形态的空间簇,而且比DBSCAN算法更实用.  相似文献   

17.
服务注册中心是网格系统中进行服务资源管理的核心部件,其主要功能是为服务的共享与协同管理提供有效平台。为适应网格规模大,结构复杂的特点,在大型的网格应用中通常采用分布式注册中心来管理服务资源。此处根据网格地理信息服务管理的特点,阐明了地理信息服务静态虚拟组织和动态虚拟组织的概念和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群式网格地理信息服务注册中心的基本概念,设计了其体系结构和基本运行机制,并与UDDI V3,UDDI注册中心池两种分布式注册中心结构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8.
张春玲  邱振戈 《测绘科学》2006,31(6):127-128,136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需要快速地将卫星遥感图像数据转化为用户需要的信息,并行图像处理技术是解决“快速”的重要途径。并行程序的性能与计算机体系结构密切相关,不但取决于CPU,还与系统架构、指令结构、存储部件的存取速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意义上,提高并行程序的性能采用粗粒度并行,指令级优化(ILP)和存储优化等技术。作为尝试,本文讨论了在工业标准化机群上采用软件式共享存储系统做的并行影像匹配方法,以影像匹配算法为例子,讨论了如何在粗粒度并行、指令级优化(ILP)和存储优化三个方面提高图像处理的计算速度。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逆向工程中对象提取及模型重建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室内场景点云的对象重建方法。首先构建直通滤波器,采用改进的RANSAC算法剔除非对象点云,然后根据欧氏聚类提取算法分割出各个对象点云,最后基于α-shape理论批量重建出对象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从散乱的室内场景点云中快速、自动地重建出代表真实对象的三维模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Cluster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examines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multi-location events at the local scal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patterns of cluster correspondence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definition of operational neighborhoods that form the spatial units of analysis. A subset of multi-location events is examined for cluster correspondence if they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same operational neighborhoo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operational neighborhoods for cluster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based on the spatial properties of the underlying zoning system and the scales at which the zones are aggregated into neighborhoods. Impacts of this construction on the degree of cluster correspondence are also analyzed. Empirical analyses of cluster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aired vehicle theft and recovery locations are conducted on different zoning methods and across a series of geographic scales and the dynamics of cluster correspondence patter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