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全球环境外交和谈判的热点问题,也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卫星可以对地球系统进行连续观测,并以观测资料提取有关大气、海洋和陆地等气候参数,为气候及其变化预测提供基本观测依据。从卫星数据提取出气候数据集已成为气候学研究的主要数据源。本刊特此围绕"全球卫星气候数据集"主题征稿,内容包括:?全球气候数据集生成算法;?气候数据集验证;  相似文献   

2.
<正>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全球环境外交和谈判的热点问题,也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卫星可以对地球系统进行连续观测,并以观测资料提取有关大气、海洋和陆地等气候参数,为气候及其变化预测提供基本观测依据。从卫星数据提取出气候数据集已成为气候学研究的主要数据源。本刊特此围绕"全球卫星气  相似文献   

3.
<正>据英国《卫报》11月6日报道,超过1.1万名科学家日前联合发出严厉警告称,"地球正面临气候紧急状况。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气候变化带来更高的气温、更严重的洪涝灾害,让拥挤的城市生活雪上加霜。目前,世界各国很多城市逐渐将目光转向自然,探索实施屋顶花园和城市森林等计划,试图将更多的自然融入城市,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破解城市面临的各种生存问题,保护市民免受热  相似文献   

4.
亲爱的朋友,只要你是一位细心者,只要你稍稍留意观察,就不难发现我们居住的地球村,其气候、环境和生态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青藏高原西南部塔若错的34cm浅湖芯为研究对象,对其沉积物样品进行总有机碳、无机碳、总氮、微量元素、正构烷烃含量及碳氮比等多项指标的分析测定。采用过剩210 Pb和137 Cs计年法对该湖芯进行了定年和沉积速率研究,获得了近300年的连续湖泊沉积环境序列。在明确了各指标气候环境指示意义的前提下,综合对比分析湖芯中各项气候环境指标,并结合定年结果重建了塔若错湖区近300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塔若错湖区气候环境变化可分为3个明显阶段:早期为1705~1778年,该地区气候环境温暖湿润,湖区植被广泛发育;中期为1778~1860年,湖区处于小冰期末次阶段,气候环境寒冷而湿润,植被发育受阻;后期为1860年至今,为小冰期结束后偏暖干化时期。其中,后期又可分为3个亚阶段:1860~1924年,湖区气候环境稍暖且干旱,植被稍有发育;1924~1969年,湖区气候环境呈现偏冷干特点,植被发育暂缓;1969年至今,湖区气候回暖,环境干旱化有所缓解,植被开始逐渐发育。在气候冷暖变化上,该湖芯记录与古里雅冰芯记录和青海湖湖泊沉积记录都有较好的可对比性,只是在起讫年代上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在洛川黄土地层中采样和测定,绘制出了黄土地层δ~(13)C变化曲线。将之与美、欧、深海、极冰等多种气候曲线做对比,结果表明它是一种极敏感的代用性气候指标,而且它对湿度反应最为灵敏。配合过去所研究过的用全铁含量来反映温度变化的作法,使我们在把δ~(13)C曲线转换成直接气候指标方面更向前趋近了一步。  相似文献   

7.
植被变化引起我国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进行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表明:植被退化使气候变得更加恶劣,退化区降水减少,大气变得干燥,气温升高;而植被增加使得降水增加,大气湿度增大,气温降低。地表植被的变化可通过地气问相互作用激发出大气偏差风环流,从而影响大范围气候,乃至全球气候。  相似文献   

8.
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进行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表明:植被退化使气候变得更加恶劣,退化区降水减少,大气变得干燥,气温升高;而植被增加使得降水增加,大气湿度增大,气温降低。地表植被的变化可通过地气问相互作用激发出大气偏差风环流,从而影响大范围气候,乃至全球气候。  相似文献   

9.
利用广义三角帽法评估5个最新版本GRACE/GRACE-FO时变重力场模型反演全球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的不确定性,并探讨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和流域面积对不确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COST-G、CSR、JPL、ITSG和GFZ时变重力场模型反演全球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的平均不确定性分别是0.41 cm、0.63 cm、0.66 cm、0.81 cm和0.97 cm;2)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的不确定性与流域面积和地理位置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与气候类型的相关性较小;3)当观测数据质量较差时,不同模型反演的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晚始新世-渐新世期间南大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古气候响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质历史上的重大气候转型机制和预测未来地球系统对于气候突变的响应, 然而迄今为止, 仍缺乏对该区域周边陆地的古气候响应研究。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9航次U1516站位深海沉积物的年龄框架以及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 确定了该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大陆, 进而重建了构造时间尺度上物源区的化学风化历史。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晚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折期南大洋周边大陆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及其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古地理改变的响应。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期[34.1, 33.6) Ma和[31.3, 29.8) Ma期间, 物源区的古气候主要受控于邻近区域古地理格局重大变化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气候条件趋于干冷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降低的特征。在[33.6, 31.3) Ma和[29.8, 25.2] Ma期间, 物源区的古气候则主要响应全球气候的变化, 在前一阶段由干冷向湿热转变, 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相应增高;在后一阶段,气候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干冷状态,陆表化学风化强度也较弱。   相似文献   

11.
榆林长城沿线处于环境变化敏感带,其风沙滩区沉积剖面的磁化率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全新世早期11 500~10 000 a BP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转暖,磁化率、黏粒和粉沙含量逐渐增高;全新世中期的10 000~4 500 a BP气候相对比较湿润,植被覆盖度增大,风沙活动减弱,地表沉积物当中粉沙和黏土成分含量显著增大,风化成壤作用增强,地表发育沙质弱古土壤;全新世中期后段的4 500~3 000 a BP期间,气候以比较温和湿润为主,但在4 200~4 000 a BP出现一个气候干旱事件,风沙活动强烈;近3 000 a以来,气候显著干旱化,波动频繁,地表风沙沉积物显著变粗,表现出有5次沙漠扩张。该区生态环境演化、人文历史变迁基本上是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以自然演化为主,近代人为因素对环境变化起着加强和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地学数据进行GIS统一管理与检索分析,实现数据的空间化显示和数据挖掘,是数据共享网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中的气候-海面变化数据集为例,在气候-海面变化数据模型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相关数据库的统一规划、设计与管理;同时基于.NET,ArcIMS开发平台,利用ASP.NET、ADO.NET等工具开...  相似文献   

13.
<正>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恐怕每个人都曾经背得滚瓜烂熟,张口就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可是你知道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的二十四节气,它可是我们的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节  相似文献   

14.
泥炭作为一种环境信息载体,在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东北地区的哈尼泥炭地位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研究意义更加显著。运用碱提取溶液吸光度法对东北哈尼泥炭腐殖化度进行了测定,结合14C测年数据,与泥炭纤维素δ18O时间序列相比较,较好地恢复了全新世哈尼地区的古气候状况,指出了哈尼地区的全新世气候演变的5个阶段:①11.5~9.8 kaBP气候温暖阶段;②9.8~9.0 kaBP气候急剧降温寒冷阶段;③9.0~4.8 kaBP气候温暖阶段;④4.8~1.8 kaBP气候冷暖交替波动阶段;⑤1.8~0 kaBP气候寒冷阶段。   相似文献   

15.
利用近年来发表的全新世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如湖泊、泥炭、石笋及其他古气候地质载体记录,对4.2kaBP气候突变
事件在中国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气候事件在中国普遍表现为干旱,伴随部分地区的降温,体现了东亚地区对全球4.2kaBP
气候事件的响应。结合考古学研究成果,认为这一气候事件所导致的中国北部大范围、持续性的干旱,是造成中国北部新石器文
化衰落的主要原因;所导致的南部持续干旱、局部频繁洪涝,以及气候剧烈频繁的波动,是造成中国南部新石器文化衰落的主要原
因。对于该气候事件的触发机制,洋流变化的贡献很可能小于大气环流变化的贡献。太阳辐射减弱造成的北半球降温所引起的
半球间洋面温度梯度的变化,可导致赤道辐合带(ITCZ)南移,并使得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季风减弱;同时季风与厄尔尼诺-南方
涛动(ENSO)间的相互作用可进一步诱发季风突变,造成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大面积干旱。   相似文献   

16.
成都盆地位于长江上游二级阶梯向一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特殊,并且广布第四纪红土沉积。为研究成都盆地中黏土矿物的特征及其成因意义,采用X射线衍射(XRD)测试技术,对胜利剖面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成都盆地胜利剖面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有伊利石、高岭石、蛭石、蒙脱石以及少量伊利石-蒙脱石混层黏土矿物和高岭石-蒙脱石混层黏土矿物。根据黏土矿物组合含量的变化特征,可以将成都盆地第四纪早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先后经历了湿热-温凉-温湿-干冷2个周期性的气候旋回,黏土矿物含量变化的总趋势与土壤沉积物的CIA指数共同揭示了研究区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有逐渐干冷的趋势,这与全球性的第四纪气候尤其是中国区域内的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以松嫩平原西部向海1 420cm湖泊沉积物剖面为研究对象,根据AMS 14C年代信息建立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年代序列;结合沉积物类型、有机质丰度,重点对样品中正构烷烃及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等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通过综合对比各气候指标,重建该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向海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表明其主要来源于低等菌藻类生物和高等植物;正构烷烃的高碳数部分呈现明显的奇碳优势,高碳数部分主峰碳主要为nC31,指示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且草本高等植物输入丰富;长链正构烷烃(nC27、nC29、nC31)稳定碳同位素整体呈偏正的趋势,并利用二元模式估算出湖区主要高等植被类型以C3植物占绝对优势,末次冰消期到全新世大暖期C4植物相对生物量增加;末次冰消期以来,研究区气候环境变化较不稳定,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气候冷干的末次冰消期,气候冷湿的早全新世,气候暖干的中全新世大暖期前期,气候温暖湿润的中全新世大暖期后期以及气候温凉变干的晚全新世。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求知、求新、求美、求乐、求健已成为广大干部的普遍追求,这就给新形势的政治思想工作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也是我们新形势下做好干部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9.
温室气候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气中不断上升的CO2 浓度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
素。地史时期大气CO2 浓度变化与温室气候可能存在类似的关系,可提供参考,因而古大气CO2 浓度重建是首要任务。总结近
年来古大气CO2 浓度重建的进展,重点介绍GEOCARB模型模拟、植物叶片气孔参数和同位素指针的方法和技术。GEOCARB
模型是反映全球古大气CO2 浓度长期变化的碳相关模型;气孔参数方法是使用气孔比例来估计古大气CO2 浓度;同位素指针包
括成壤碳酸盐、浮游植物有机质生物标记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古苔藓植物等,其中成壤碳酸盐碳同位素方法使用最为广泛。国内
只是在叶片参数研究方面有一些进展,古大气CO2 浓度重建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书屋     
<正>《追踪变化的气候》本书从公众认识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叙述了地震的原理性知识。比如对地震工作原理的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我国地震领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