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湿地得到普遍关注,湿地研究成为热点。对湿地生态功能、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归纳。国内外学者对湿地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研究重点方向为湿地退化及退化原因分析、湿地保护、恢复重建与管理、湿地与全球变化关系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湿地评价等领域。研究方法由过去仅局限于湿地特征描述的定性评价,发展到湿地定量、定位研究,3S技术和数学模型方法在湿地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赵红艳 《湿地科学》2006,4(3):233-240
松嫩平原是中国内陆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该区湿地类型有沼泽、湖泊、盐沼和稻田,此外还有水库和少量泥炭地。概述了该区湿地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研究热点。重点探讨了未来本区湿地的研究趋势,主要体现在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研究,湿地的区域生态功能评价,湿地污染及其治理,退化湿地恢复和重建,湿地多样性与湿地保护,湿地资源综合利用,湿地对全球变化响应和全球变化对湿地影响,湿地-草地-盐碱地转换机制和过程和驱动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湿地研究的若干基本科学问题初论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湿地是当前国际众多学科学者共同关注的前沿热门研究领域 ,但作为湿地研究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尚处于正在发育 ,尚未定型的胚胎阶段。本文对湿地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 :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适生植被相互作用构成 ,其内部过程长期为水所控制的自然综合体。湿地的主要科学问题是湿地中水陆相互作用产生的滤过作用 ,指物质在湿地多界面上的迁移、转化与分配过程、机理与效应的总和 ,是湿地生态过程与功能的核心和实质内容 ,包括水文过程与效应、物质源汇过程与效应、生物生产过程与效应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湿地研究的基本框架和近期中国湿地研究的优先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4月10日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在北京成立。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在中国湿地保护协会成立大会上致辞时表示:经过多年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湿地资源恢复,我国湿地保护率由10年前的30.49%提高到43.51%。全国已建立46个国际重要湿地、570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  相似文献   

5.
湿地水文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湿地水文研究是认识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与功能,进行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重建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与基础。重点对湿地水文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评述。这些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湿地水文响应;湿地水文过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湿地水循环过程与水文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水循环模拟的流域湿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思路,并对目前中国湿地水文亟待研究的重要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杨青  刘吉平 《湿地科学》2007,5(2):111-116
在对湿地土壤分类研究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湿地土壤的独特规律,参考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类标准、美国土壤分类标准和中国最新的土壤系统分类的标准,对中国湿地土壤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根据成土过程、人类活动、有机物的含量、土壤化学物质含量、地貌条件等因素,将中国湿地土壤划分为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6个级别。对中国湿地土壤分类的研究,有利于湿地科学研究中对土壤的认识有统一的标准,同时对土壤分类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湿地生态风险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生态学相关知识,将生态风险管理具体应用到湿地的生态风险管理中。从湿地生态风险管理过程的规划、管理目标、生态风险评估、风险处理等方面对湿地生态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在湿地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进一步运用经济学方法进行了湿地风险综合分析,使湿地生态风险管理更有效。对于湿地生态风险管理,应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或者方法,提出了4种湿地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干旱、半干旱区生态脆弱的甘家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和2008年第2期Land-sat TM/ETM为数据源,运用ARCGIS等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软件,结合实地考察对研究区进行景观分类,确定转移概率矩阵,制作景观格局空间转移格局图,并将马尔科夫过程引入到湿地景观格局的预测和分析,对湿地各景观要素面积进行分析和动态预测。结果表明:①新疆甘家湖湿地功能正在逐步退化,表现于水域面积和沼泽地面积的减小,盐碱地面积不断扩大;②随着对湿地保护的加强,近些年来湿地环境有明显改善,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预测,在未来的近50年内,沙地面积趋于减少,由2008年的27.4%减少到2060的21.98%,草地面积趋于增加,由2008年的0.6%上升到2060年的1.33%,局部地区的湿地环境有所转好。  相似文献   

9.
<正>2011年10月2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浙江省林业厅、西溪湿地管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湿地博物馆承办,浙江省旅游协会协办的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展示会在浙江杭州中国湿地博物  相似文献   

10.
湿地水文学研究进展及科学前沿问题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23  
邓伟  胡金明 《湿地科学》2003,1(1):12-20
湿地水文过程控制湿地的形成与演化,湿地水文情势制约着湿地环境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特征,从而影响到湿地类型分异、湿地结构与功能,湿地水文研究是认识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与功能的主要内容。湿地水文情势分析涉及湿地的降雨-径流、湿地蒸散发、湿地地下水运移等主要过程。湿地水循环及水量平衡是湿地水文情势和过程研究的综合,关系到湿地水文循环过程的各个方面。湿地水文过程、边际效应和参数特征及对不同尺度水周期的响应与功能差异等是现代湿地水文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0月18日,由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中心联合邀请《湿地公约》秘书长Peter Bridgewater博士在CERN“中国生态大讲堂”作了“景观方法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中的应用”的主题演讲。该报告对我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现将这些内容报道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中国湿地面积广阔、类型多样,近年来中国学者发表了不少关于全国湿地的研究论文。本文借助Cite Space5.3软件对1992-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湿地相关研究论文进行中国湿地热点研究地区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湿地研究发表中文论文的规模基本趋于稳定。2000-2009年是中国湿地研究的发展期,期间湿地研究论文数量大幅增加。湿地研究地区基本涵盖中国主要湿地,东部地区的研究地点较西部更集中。中国各大区的湿地研究热点地区主要有三江平原、黄河三角洲、盐城湿地、珠江口、鄱阳湖、洞庭湖、白洋淀、若尔盖和艾比湖。主要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本研究对于中国开展湿地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安全评价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及对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判断研究。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作为生态安全评价的组成部分,因其类型的多样性和评价过程的复杂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该文介绍了生态安全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诠释了湿地生态安全的定义。综述了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的尺度、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进展,从评价范围看,由中小尺度到大尺度的研究将是该领域的一个发展趋势;在评价指标上,经历了从单一的生态安全因素逐渐扩展到涵盖多个因素的综合研究过程;在评价方法上,已由最初定性的简单描述发展为现今定量的数字判断。目前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不少问题,在进一步发展基础理论的同时,还需要在尺度转换、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方法、生态安全管理和调控等方面做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4.
生态旅游以其生态和环保特性成为湿地资源的一种有效的开发方式。在分析湿地生态旅游研究概况和中国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关注视角:关注湿地价值构成;关注湿地生态旅游受益群体;关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规模;关注湿地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对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人工湿地中植物的作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洪刚  洪剑明 《湿地科学》2006,4(2):146-154
近20 a来,人工湿地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净化机理和功能而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人工湿地系统之所以受到国际上广泛的关注,这是由于它具有低能耗,低成本,运行费用少和操作简便等优势。湿地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直接摄取和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富集污水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而且还能输送氧气到根区,提供根区微生物生长、繁殖和降解过程中对氧的需求。通过详细阐述植物对水中营养元素的吸收作用,说明了植物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改进人工湿地处理污水能力的设想以及人工湿地系统水生植物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优化人工湿地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湿地科学》2022,(4):606-606
《湿地科学》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关于湿地学研究的学术期刊,发表国内外有关湿地学理论和方法、湿地形成与演化过程和规律、湿地环境、湿地生态、湿地水文、湿地生物、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恢复与重建等创新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道。目前,《湿地科学》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期刊(CS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和“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   

17.
李凡  李森  罗平  陈同庆 《热带地理》2005,25(2):146-150
分析了云东海湿地的变迁,指出在秦汉时期云东海曾是珠江三角洲最大的淡水湖泊,从明代至上个世纪末,云东海经历了由湖变田,再由田变塘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应用RS与GIS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云东海湿地的土地利用现状,指出湿地目前所面临的人类活动、水污染和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并从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等条件探讨了湿地恢复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云东海湿地保护和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1月13日,国家林业局公布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全国湿地总面积5 360.26万公顷,湿地率5.58%,受保护湿地面积2 324.32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2003年的30.49%提高到2012年底的43.51%。按照《湿地公约》的规定,我国湿地分为5类,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579.59万公顷、河流湿地1 055.21万公顷、湖泊湿地859.38万公顷、沼泽湿地2 173.29万公顷、人工湿地674.59万公顷。在分布上,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4省(区)湿地面积均超过500万公顷,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50%。全国共有577个湿地自然保护区、468个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19.
湿地保护调查是湿地立法的基础,湿地保护调查的结果是湿地立法的重要依据。以龙海市湿地调查为例,对福建省湿地的作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现有的保护体系、现有法律法规在湿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介绍,并以此为基础对福建省湿地立法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河岸湿地研究的理论与应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水陆之间的过渡带与生态交错区,河岸湿地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性质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鉴于河岸湿地在流域规划、河流保护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河岸湿地生态学研究已经开始得到重视。中国学者对河岸湿地生态学研究历经十余载,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和完备的学科体系,因而迫切需要加强该领域的系统研究工作。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河岸湿地基础理论,包括河岸湿地的定义、边界、结构和功能及其机理的研究;以及河岸湿地应用技术,主要包括河岸湿地生态模型与GIS技术的运用、岸坡稳定的生物工程技术和河岸湿地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实践等,提出了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河岸湿地生态学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的设想,以期推动河岸湿地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