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西横跨新疆、青海两省区.它像一条气势磅礴的巨龙,盘踞于青藏高原之上,被称为"亚洲脊柱""龙脉之祖". ■昆仑山上的泥火山型冰丘,是我国唯一的地质遗迹,它属于多年生冰丘,为研究昆仑山构造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
正在巍巍昆仑深处,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在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艰苦奋斗为荣、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激励下,深入青藏高原的深山戈壁、沙漠沿泽,在为国家寻找出大批宝藏的同时,也精心培育出了一朵朵耀眼的文明之花,这支队伍就是青海省有色第三地质勘查院。近年来,青海省有色第三地质勘查院党委在省委、省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以及省有色地勘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  相似文献   

3.
正以香港中文大学林珲教授为首的中欧"龙计划"冰冻圈遥感团队,首次使用雷达遥感技术测量青藏高原西部内流区、西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2000~2014年冰川物质平衡。研究表明,高亚洲西部存在自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向喀喇昆仑的冰川物质平衡递减梯度,喀喇昆仑异常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交界的  相似文献   

4.
蒙甘青地区白垩纪原型盆地分布特征及盆山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资料,对蒙甘青地区白垩纪原型盆地沉积特征及盆山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时期,因受北侧西伯利亚板块、东侧太平洋板块和西南印度板块共同影响,研究区由晚侏罗世的挤压和抬升作用进入松弛拉张裂陷阶段,早白垩世盆地沉降中心较侏罗纪向北迁移,发育了以坳陷和断陷为主的8个大小不一的沉积盆地群。晚白垩世本区受西南部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碰撞对接的强烈影响,沉积盆地逐渐消失,此时沉积中心转移到祁连山东部及阿拉善一带,主要发育了2个沉积盆地群。早白垩世为本区烃源岩形成时期,研究该区白垩纪盆山构造发育及原型盆地沉积特征对寻找以白垩系为烃源岩的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40 Ma以来青藏高原的挤压隆升、东亚大陆形变及应力场的演化过程.模型将东亚大陆限定在一梯形边界框架之中,大陆岩石层被视为由幂指数律控制的薄层,它上伏在粘滞性较低的软流层之上蠕变流动.模型设定印度板块以5 cm/a的恒定速度向北推进,并视其为青藏高原挤压隆升的主要驱动力.除此可活动边界之外,其余均被设为固定边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现代水平形变速度和GPS观测的格局吻合很好;数值模拟所确定的中国及邻区之区域构造应力场格局与用地震、地质观测所推断的东亚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也能够吻合.这一结果意味着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是构成现代中国大陆内部岩石层水平形变及应力场格局的主要驱动力.模型计算还表明,大陆水平形变及应力场格局受多种因素如岩石层的力学参数,特别是边界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正>可可西里、唐蕃古道、三江之源、巍巍昆仑,绵绵祁连……在祖国的大西北,有一颗美丽的高原明珠——青海。这里不仅有昆仑、祁连、唐古拉等著名山川,还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被誉为"中华水塔"。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考察青海时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青海省委书记王国生也提出,青海要加快从经济小省向  相似文献   

7.
利用遥感技术对青藏高原北部生态环境的调查结果显示,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生态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其南北两侧区域生态系统非生物组成中地质环境的物质组成和空间结构(包括地表形态等)的制约而实现的。该造山带把青藏高原北部分割成南北两个特证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大区和14个地质环境小区,它们现今的主要特征应是该造山带长期作用的综合结果:造山带早期的形成与演化使南北物质组成和空间结构出现明显的差异,给现今生态环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期在青藏高原南北向挤压隆升及其东西向伸展的动力学过程联合作用下,经盆山、高原台原的空间结构构筑和地质环境空间结构的东西分化,最终完成了青藏高原北部生态环境的现今面貌。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成矿带在早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脉状金矿床、脉状银铅锌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和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但这些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东昆仑东段以其多样的矿床类型为这一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在总结归纳东昆仑东段主要类型矿床时空分布和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各类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构造背景及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探讨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研究结果显示,东昆仑东段各类矿床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240~220 Ma),均是东昆仑古特提斯陆陆碰撞及后碰撞伸展作用的产物。此外,区内及外围东昆北地体中的各类矿床均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且与该时期广泛发育的深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共同组成了一个巨型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不同类型的矿化可能是该岩浆-热液系统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巴颜喀拉板块深俯冲及板块断离诱发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及随后的大规模岩浆-流体活动,富含金属挥发分的岩浆热液与上地壳的岩石和流体发生交代和流体混合,最终形成区内巨型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基于该成矿系统,东昆仑东段具有寻找多类型共生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家信     
在青藏高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建设新青海实践中,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积极践行"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发扬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挑战极限,饮马昆仑,战天斗地,四海为家,用赤诚、热爱、激情、奉献为祖国寻找宝藏,用青春的热血树起一个个高远的找矿目标,用执着的理想和信念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战略,为全省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新青海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企及莽莽昆仑的高度,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感受坚守理想的辛苦。本刊经过收集整理,挑选出了一组基层地质队员撰写的稿件。这些野外一线的地质队员用质朴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记录下了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相信这些文字的刊出,会让我们为之动容,会让我们走近他们——那些可亲可敬可爱的青海地质人,了解他们的人生坐标和精神世界,激励我们为新青海建设发光发热!  相似文献   

10.
阿尔金造山带曾是一个早古生代拗拉槽,其两侧地质体具有极为相似的地质构造特征。该区构造演化可以概括为:晚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处于底侵造壳阶段,经吕梁旋回发生克拉通化,出现中元古代稳定型盖层沉积。加里东旋回中叶,经过短暂的拗拉、裂陷,分裂的塔柴板块又重新聚合。华力西旋回该区以剥蚀夷平作用为主,仅在山间断陷或山前凹陷的局部地段沉积有上泥盆统磨拉石建造。石炭纪发生短暂小规模海侵。侏罗纪全区进入陆相发育阶段。区内岩浆活动频繁,燕山旋回为最高潮。在喜山旋回,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该区也被卷入青藏高原总体的巨大演变之中。早期由边缘断陷转化为大型断陷盆地,至上新世湖水淹没了大部地区;晚期,随着阿尔金迅速崛起,塔里木—柴达木板块再度分裂,南盘抬升,北盘下降。文章最后探讨了阿尔金左行斜滑地震断裂带的控震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东昆仑造山带是一个经历多期构造活动的复杂造山带,大致划分为昆北花岗岩浆弧带、昆中双型俯冲带、昆南混杂岩带。其地质特征反映了昆中断裂带在历次构造演化中的主导性。。晚元古代华北、华南两大古板块沿昆中断裂一线俯冲碰撞,为后期构造演化奠定了基础。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别具一格。经整体分析、现位恢复,具有泥盆—早二叠伸展滑覆、早二叠纪末—中三叠纪B型俯冲、中三叠纪末—早侏罗纪A型斜向俯冲三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
感受西藏     
一、西藏--梦开始的地方 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当地球还处在激烈的动荡期,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就像两颗火热的心那样碰撞了,天崩地裂,山呼海啸,两颗心撞出并形成了一片高原,且继续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向蓝天成长.这就是青藏高原,就是今天一次又一次让我们擦亮双眼的西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澳大利亚早寒武世带壳软体动物(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双壳类等)演化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早寒武世早期,出现在扬子板块的云南、四川、湖北的梅树村阶和筇竹寺阶。第二个阶段为早寒武世中期,出现在华北板块南缘的安徽、河南、陕西的沧浪铺阶以及澳大利亚板块南部。第三个阶段即早寒武世晚期,出现在澳大利亚板块南部新南威尔士。早寒武世初期带壳软体动物首先在扬子板块云南出现,并在扬子板块内发展成为第一演化阶段,而后动物群迁移到华北板块南缘,并经此迁移到澳大利亚板块南部,在两地各目繁衍成第二演化阶段。最后,在澳大利亚板块南部动物群又短距离迁移,也可能动物群由华北板块又迁移到澳大利亚板块南部,发展成第三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侧向汇聚部位,是检验碰撞造山动力学模型的理想场所。尽可能全面收集该区已有地球物理和新生代岩浆岩数据,探讨这些资料对碰撞造山带结构和物质组成的指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不同部位的壳幔结构和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兰坪—思茅地块、保山地块和腾冲地块等的中地壳(15~30 km深度)普遍发育低速层,表明富水层或者部分熔融物质的存在,为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流动提供了可能。部分熔融产物以大型剪切带内具有高Sr、低Nd同位素特征的淡色花岗岩脉为代表。但是,扬子板块同等深度下却发育高速层,其组成很可能是峨眉山玄武岩,它的存在阻隔了碰撞带物质向东流动。扬子板块和兰坪—思茅地块下地壳底部均出现呈条带状展布的高速体。根据新生代具有高Sr、低Y的岩石显示的下地壳源区特征,结合该区地质演化历史,将上述两套呈条带状展布的高速体分别解释为新元古代铁镁质弧岩浆岩和二叠纪—三叠纪铁镁质弧岩浆岩。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幔各向异性存在明显南、北分区特征,在26°N以北表现为SN向,在26°N以南表现为近EW向。这一差异跟俯冲的印度板片撕裂有密切关系。该撕裂在综合地球物理剖面上显示为突变的印度板片俯冲角度,在地表表现为苦橄岩、煌斑岩、埃达克岩以及淡色花岗岩等的集中出露。这一新模型明显区别于前人的岩石圈拆沉和对流减薄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6月17日17∶00,东昆仑项目组帐篷传来清晰稳定的远程信号,这标志着河南省地质找矿远程指挥系统在矿调项目得到成功应用。远程指挥系统以综合数据库为核心、鑫诺七号卫星为数据通道,形成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综合分析及信息发布全过程的综合系统。在远程指挥方面具备信息通信、信息分析决策、远程会商等功能。与系统配合测试的是青海省卡巴纽尔多地区三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工作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东昆仑  相似文献   

16.
板边类型     
全球构造由相对稳定的单元和相对活动的单元所组成。稳定单元称为板块构造或简称为板块。它与下面地幔对流体封闭系统的平流位置相对应。活动单元称为板边构造或简称为板边.它与下面地幔对流体开放系统的升流或降流位置相对应。张性板边因地幔升流推动两侧板块向压性板边运动。压性板边因地幔降流使两侧板块聚合、俯冲和碰撞。这就构成一个构造圈物质不断新陈代谢的运动系统,或称为构造圈内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7.
八宝祁连     
正祁连地处青藏高原北缘,横跨青海和甘肃,西接阿尔金山山脉,东至黄河谷地,与秦岭、六盘山相连,南与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相连。由于其独得自然精华,物华天宝,众水滋润,是养人的福地,是生灵的圣境。早在元朝祁连就以"八宝"(金、银、铜、铁、麝香、鹿茸、大黄、黄蘑菇)名闻天下,由于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巨大的储藏能量,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将祁连誉为"中国的乌拉尔"。它还是黑河、大通河、托勒河"三河"源头,是青海东北部的水塔,年  相似文献   

18.
采用有限元方法,针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建立更细致、更精确的三维有限元弹性模型。选取9种不同的应力边界条件,分别进行优化分析后处理,将对应台站形变模拟值与GPS实测值进行误差分析,最终选取最佳方案作为古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4 Ma BP的古应力场主要起源于中国大陆周围板块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印度板块NNE向强烈碰撞作用,成为中国大陆尤其是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构造应力场最主要的动力来源,控制各个块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运动格局。青藏高原东南缘古应力场主要包括几个力源:西北部青藏高原侧向挤压造成的WE向应力约105 MPa;西南部直接来自于印度板块的NE-WS向应力约70 MPa;南部NS向作用力33 MPa;东南部扬子块体侧向NW-SE阻挡力56 MPa;北东部受扬子块体强烈EW向阻挡力90 MPa。这些力源共同作用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形成现今复杂应力场。
  相似文献   

19.
大陆岩石圈的增厚及对流剥离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南缘的碰撞、挤压,青藏高原地壳及下伏地幔岩石圈的厚度增加了1倍。增厚岩石圈热结构的变化可导致高原海拨下降约1500m。其对流剥离并被较热的软流圈物质替代可用以解释青藏高原自8百万年或3百万年前开始的快速隆升。大陆岩石圈的增厚及热结构变化和对流剥离可能是青藏高原自9百万年前开始的夷平—快速隆升过程的主导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近日,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新疆西昆仑地区1:25万叶城县幅、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幅、克克吐鲁克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以优秀级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评审验收。该项目为国家地质大调查青藏高原北部空白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重点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