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岛近海海雾多发生在4—7月份,是沿海灾害性天气之一。它对渔业生产、航海运输和国防建设影响很大。因此作好4—7月份海雾的长期预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海雾的多寡和前期因子之间是一种模糊关系,因此,本文采用模糊集理论中的隶属函数和贴近度试作青岛近海海雾的长期预报。首先,对已选好的4个预报因子分别建立对4—7  相似文献   

2.
利用1909—2008年共100年间的国际综合海洋-大气资料集(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ICOADS)对北太平洋和东亚海域海雾的发生频率及海雾发生时主要气象要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北太平洋海雾主要发生在中高纬度海域,从北海道到阿留申群岛以南的海域是海雾发生频率较大的地区,海雾发生频率的最大值在40%以上,而在低纬度海域海雾频率几乎为零。4~8月是北太平洋上发生海雾较为频繁的季节,4~7月中国近海海雾主要发生在黄海、东海和渤海海域。6月份山东半岛以南海域海雾最大频率可达20%,进入8月后,海雾频率突然降低到5%以下。海雾发生时,千岛群岛以东海域风向主要以南风为主,其次为东南风和西南风居多,海上风速在4.4~12.3m·s-1之间。海雾发生时气温通常接近于露点温度,甚至有部分低于露点温度。海雾发生前,千岛群岛以东海域上气海温差多在-1~3℃之间。  相似文献   

3.
关于海雾生成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海上雷达波的超折射现象,指出:海雾的出现总是在雷达波发生超折射之后,由此确定海雾形成时的大气结构特征,并对海雾的生成以及其出现时间有了新的了解。指出根据雷达波超折射现象可用来作海雾预报。  相似文献   

4.
春季(四至五月)是黄海海雾的多发季节,也是亚洲季风的转换季节。 本文对发生在1960-2006年春季的黄海海雾,及其雾气相关的天气特征和大气-海洋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海雾根据I_COADS海面观测数据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风场的气流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可进行气流路径分类。在气流路径分析的基础上,对春季黄海海雾的大尺度低层环流型及其相关的地表散度、湿度垂直分布、水汽水平输送及大气-海表温度差异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导致春季黄海海雾形成的气流主要可分为四条路径。气流分别来自黄海的西北、东、东南和西南侧。(2)春季黄海海雾的发生有两种典型的天气型:黄海高压型(HSH)、气旋和反气旋耦合型(CAC)。两种天气型在四月份的出现比例大致相同;但在五月份HSH型的出现比例下降到三分之一左右,而CAC型上升到三分之二左右。(3)HSH和CAC两种天气型的共同特征是黄海位于地面散度中心。 (4)对于HSH型海雾,水汽主要来自局部蒸发,低层大气之上存在明显的干层;对于CAC型雾,水汽主要来自黄海以外,低层大气具有深厚的高湿度层。(5)由于天气型及其湿度垂直分布和水汽水平输送的差异,海雾可分为两类。多数的CAC型海雾为“暖”海雾,而HSH型海雾中的“暖”和“冷”海雾的比例几乎相同。  相似文献   

5.
沿海城市工业迅速发展所造成的酸雾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外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如美国加州南部沿岸多次出现酸雾的pH值在3.0以下,最低为1.63。青岛地区1983年观测到酸雾pH值为4.22-4.52,而我们在1991年6-7月份的观测表明,pH平均为3.84,最低(娄山化工厂)为1.7,酸度有显著增强的趋势。近几年来青岛市酸雨的pH值平均为4.42,最小为3.48,可以看出,酸雾的酸性远较酸雨为强。因此城市酸雾的研究更为重要和迫切。 海雾是山东半岛沿海城市的主要气候特点,青岛是海雾发生的中心,大雾年平均为61.2天,轻雾106.9天,每年4-7月为海雾盛行期。海雾总是发生在逆温层结的大气中,在稳定的逆温层下,低空所产生的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到高空,使得排放的大量污染物质聚集在低层,与雾水混合酸化形成酸雾。 夏季的海雾多为平流雾,青岛海雾季节平流雾占总雾出现率的70.9%-80.4%(王彬华,1983;赵永平等,1994),因此研究平流冷却雾的生成与发展,以及雾发生条件下的大气污染与雾水酸化是研究酸雾的主要内容。本文在考虑了湍流交换、平流传输、长波辐射冷却、重力沉降和化学转换等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平流辐射雾物理化学模式,模拟了海雾的形成发展、登陆和酸化等物理化学过程,计算了夏季二氧化硫的扩散,研究了海雾发生后青岛市区酸雾的二维分布,其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这对于研究酸雾的形成机理,了解酸雾的发生背景,预测酸雾的未来发展和科学地制定酸雾的防治对策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湄洲湾海雾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福建湄洲湾1985-1992年海雾的气候特点,发现79%的海雾发生在2-5月。应用中国气象局北京气象中心出版的历史天气图,对本区海雾进行天气学分型,结果表明,有89%的海雾出现在锋面偏北,南高北低,东脊型中,利用850hPa天气型的消空条件,结合气象因子和单站资料,得出了湄洲湾海雾的短期预报指标,并建立了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7.
在根据地面天气图进行天气型划分的基础上,筛选出三个具有物理意义的预报因子,利用0—1权重回归方法分别建立4—7月份青岛及其近海的海雾预报方程,通过检验和试报,认为方程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8.
数值预报产品在相似延伸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500hPa高度场的数值预报产品为初始场,用相关系数和方差等统计量作为相似参数,通过整个北半球、东半球及欧亚等三种不同范围的逐级筛选,查找历史同期的相似场,根据相似场其后5d的台风、温带气旋、冷空气和海雾等大型天气过程的逐日变化情况建立大型天气过程编码表,选择4-5个最佳历史相似场,按编码表列出初始场之后5d的天气过程变化情况,经综合,集成获得延伸预报,供旬天气过程预报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9.
北部湾海雾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峰本  黄滢  覃庆第 《海洋预报》2006,23(Z1):68-72
统计分析北部湾海雾的气候特征及其形成的天气形势背景,分析对海雾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建立回归预报方程,确定预报临界值。根据预报临界值和相似原理,在相应历史样本库中找相似个例,根据相似个例和北部湾出现海雾的概率制作海雾预报。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4-2017年青岛小麦岛海洋站观测资料,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青岛市区近岸海雾集成预报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预报因子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采用能见度、风向、风速、气压、露点、气温、海温、气温露点差、气海温差、相对湿度、云量、气温24h变温12个预报因子建立的海雾集成预报模型,对2018年海雾预报的TS评分...  相似文献   

11.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和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模式4.4版对2004年4月11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一次海雾事件进行了研究。利用GOES(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9和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14可见光卫星云图对海雾的发生范围、演变过程等进行了描述,并对海雾发生前的大气背景场和气海温差场进行了分析;利用青岛和韩国济州岛2个站的探空资料对海雾发生时低层大气的稳定度进行了分析;利用RAMS模式对本次海雾事件进行了模拟,并计算了大气的水平能见度分布。计算结果与卫星云图所显示的雾区范围分布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2.
模糊逻辑仿真建模及其在青岛海雾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模糊推理仿真建模方法,在传统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观测事实和预报经验,建立起了青岛海雾定量化的模糊推理映射模型,在此基础上对青岛海雾发生发展的影响因子和变化特征进行了诊断和预报探讨。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模糊推理方法在定量性、客观性和自动化程度方面优于传统的天气分析预报方法,在分析、预报诸如海雾等地域性特征明显的天气中有较好的实用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青岛近海海雾的FUZZY数学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FUZZY数学方法把海雾的形成过程作为一个模糊系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用模糊识别的方法对海雾的形成及强度进行了预报,并进行了回报验证,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黄海中部海域及其沿海4—7月份海雾的生成机制和气候特点,采用日本气象传真图和青岛市气象台自绘天气图等资料,选择物理意义清楚的因子,进行统计检验后,提出了流场分型和不分型的两种雾季地方 MOS 预报方程。投入业务使用后证明,这是一种较优的气象要素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浙江中部沿海海雾短期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根据椒江市气象台的图表资料,着眼天气形势,立足本站资料,结合要素场建立的海雾预报方法。本方法含有天气型、水平和垂直风场以及本站海-气要素为主体的四套方法,并集成为预报方程。它应用效果较好,是基层台站适用的一种短时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16.
鲁南海区海雾天气型的客观划分及其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山东南部沿海是我国黄海沿岸重要雾区之一。在春夏两个季节里,特别是4—7月份,海雾出现最盛。此时,本海区的雾就其形成的原因来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天气系统雾,这类雾是产生在一定天气系统内,如锋面雾等;另一类是由于海洋影响下而形成的雾,如平流雾、混合雾等。实际上,这两类雾常常是同时存在的。但是,平流雾的形成过程是借助于特定的风场把暖湿的空气输送到冷的海面上,使其降温并达到饱和或过饱和而凝结成雾。所以冷的海洋下垫面、暖湿空气和适宜的风场是本海区形成海雾的三个主要条件,其中冷的海面是形成海雾的必要条件。从地处山东南部海域的岛屿站—朝连岛的水、气  相似文献   

17.
通过1978—2007年3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青岛地区海雾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海雾是对青岛地区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活动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结合1984—2007年的雾灾情普查资料,采用灾害学风险评估的指标加权综合模型,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开展了海雾气象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青岛沿海地区是海雾的高发区,6、7月是海雾发生的高频时期,海雾灾害高风险集中在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的西南部和黄岛区东部沿海一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数理统计方法,根据涠洲、北海、白龙尾三站1968年一1979年共12年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选用与海雾相关性较好且物理意义较为清楚的影喻因素,作为海雾的预报因子,对预报因子进行统计假设检验,即X~2检验。在此基础上,建立预报(12月、1月)本海区出雾的24小时的预报方程,并用 1980年—1982年(12月、 1月达三年来未参加统计)的资料进行后报验证。  相似文献   

19.
青岛沿海的海雾多出现在4—5月份,它约占全年总雾日的70%左右。每当雾季来临,严重地影响了水平能见度,对海上生产和舰只活动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研究4—7月份雾日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预报方法对生产和国防等方面将有重要的意义。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来研究天气、气候的演变规律性,进而作出预报,是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天气预报中的一条重要途径。早在60年代初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工作已作  相似文献   

20.
青岛地区海雾多发,观测表明海雾对沿海地区影响范围不尽相同,特别是海雾影响内陆的机理尚缺乏研究。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及数值模式统计了青岛地区4月-7月海雾分布特征,并对不同影响范围海雾典型个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海雾发生日数自沿海向内陆递减。胶州湾沿岸雾日数比黄海沿岸明显减少,胶州湾东北部的雾日数要少于胶州湾西北部。海雾多发生于高空形势稳定,低层偏南流场的天气条件下。大气边界层内逆温层的的范围大致影响着海雾的分布。只影响沿海的海雾,地面为偏南风,风速在3~8 m/s之间,内陆风力减弱不明显。500 m以下大气边界层内风速切变大。湍流作用使海雾向内陆推进过程中倾斜抬升为低云,地面雾区减弱。能够影响内陆地区的海雾,多出现在地面风力较弱的情况之下,大部分在1~3 m/s之间。500 m以下大气边界层内风速切变小,大气边界层内湍流强度不强,使沿海到内陆的逆温层能够始终维持,沿海海雾在弱南风影响下延伸影响内陆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