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阿尼玛卿山不同海拔祁连圆柏树轮宽度年表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阿尼玛卿山地同一坡面的不同海拔高度获取的4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不同海拔梯度的树轮宽度指数年表.各年表中较高的信噪比SNR和样本总体解释量EPS表明,各采样点树木中含有较多的共同环境信息,从低海拔向高海拔的递减反映了高海拔小生境差异对树木生长影响较大;平均敏感度和标准差随海拔升高呈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气候因子对整个坡面的树木生长起着主导影响,其中气温的作用更大一些.可靠年表的平均序列长度随海拔升高变短,表明树木生长是沿着山坡逐渐向上迁移的.不同海拔树轮宽度可靠年表间高频变化一致,10 a滑动的高生长和低生长的不一致则反映了低频变化的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生长在森林上限的树木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滞后于森林下限,生长在最大降水高度附近的树木对环境因子响应的敏感性最低.  相似文献   

2.
青海湖布哈河流域树轮宽度指数与NDVI植被指数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来自青海湖流域乌兰和天峻的树轮指数和1982-2003年逐月标准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及气候数据, 在分析树轮指数及草地NDVI与气候因子关系的基础上, 探讨了树轮宽度指数序列与青海湖布哈河流域草地NDV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树轮宽度指数及草地NDVI主要受6-8月份的水热条件的影响, 温度与同期树轮宽度指数及草地NDVI具有较高的正相关, 而降水的影响存在滞后性.树木年轮指数序列与6-8月草地NDVI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与8月份的NDVI相关性最强.树轮指数与草地NDVI间的显著相关性为研究该地区草地过去的动态变化提供了基础, 利用乌兰和天峻的两条树轮指数重建了8月份NDVI的千年变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川西高原米亚罗地区林线位置高山柏(Sabina squamata)的年轮宽度资料,分析了树轮年表和气候要素的关系.通过相关和响应函数分析得出,树木径向生长对于夏季(6~7月)温度响应最为敏感,上年冬季到早春(12~3月)温度也对树木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而年表与降雨没有明显的关系.最终利用树轮年表重建了该地区过去200...  相似文献   

4.
漠河樟子松树轮指数与标准化植被指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寒温带针叶林的樟子松树轮数据和多年NDVI数据,运用树轮指数生成程序ARSTAN得到最大密度、晚材密度等7种树轮指数的标准化序列。首先分析了森林NDVI的逐月和逐年变化特征,然后分析了各种树轮指数与森林NDVI的关系。结果表明,漠河森林NDVI月变化和年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属于温度驱动型;最大密度指数与NDVI年均值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生长季(5~9月)NDVI与当年树轮的最大密度、晚材密度、早材密度和晚材宽度指数相关,但与最小密度、树轮宽度、早材宽度指数关系不显著;夏季(6~8月)NDVI与早材密度指数显著相关,但早材宽度指数却与前一年夏季NDVI有关。就单月NDVI而言,5月份的NDVI与最大密度和晚材密度指数显著相关,而6月份的NDVI与早材密度指数显著相关。从7种树轮指数对区域尺度上的生长季NDVI的指示效果来看,密度指数比宽度指数更有效。  相似文献   

5.
利用10个采样点230个树木年轮样本,通过树轮分析程序,建立了科尔沁沙地区域1826~2008年共计183年长度的榆树树轮宽度年表.通过分析发现,水热条件与科尔沁沙地榆树生长关系密切.以标准年表及年表t+1年和t+2年序列重建了区域1826~2006年年降水.从过去181年来看,年降水重建序列具有2年、12年、18年和...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广东阳春河的樟树树轮纤维素△δ13C序列研究发现,厄尔尼诺对树轮C同位素的高频变化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一般是厄尔尼诺强度高峰期所对应年的下一年树轮△δ13C值较低.通过谱分析发现,树轮记录的△δ13C序列变化中2~3 a周期与热带气候的"准两年振荡"(QBO)十分一致,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广东樟树树轮记录了大范围的ENSO信息.其中准4.57 a周期可能与影响全球气候异常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周期有关,很可能就是厄尔尼诺事件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树木生长影响的反映.研究表明,广东厄尔尼诺所引起的气候变化,在树轮同位素中有较好的记录.说明在热湿地区,冬季树木仍有同位素分馏,树轮δ13C依然能记录冬季气温和东亚冬季风强弱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东北部树轮海拔梯度研究的散点图分析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散点图直线回归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研究同一坡面不同海拔的树轮宽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由于同一山坡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因子表现出差异,导致不同海拔的树木生长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呈现阶梯状渐变.对树轮宽度序列和与其存在显著相关的5—7月份的气候因子进行散点图分析,得出5—7月的温度对树木的生长起主要限制作用,但是限制作用从低海拔到高海拔逐渐减弱;低海拔和中低海拔树木与7月温度负相关,中高海拔和高海拔树木受7月份高温影响变弱,相关转为正值;5—7月降水量的增加能促进树木的径向生长,但是随着海拔的增加,树木对于降水量响应变弱.由于快速降水的大部分水分都会流失,不能有效地存留在土壤里,较高海拔树木与较低海拔相比更难保留水分,所以高海拔轮宽序列保留较少的降水信息.  相似文献   

8.
利用采自山西五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两组油松样本共79根树芯,建立了研究区1893 ~ 2008年的树轮宽度年表.统计相关分析表明,油松树轮宽度生长主要受5~6月平均气温(r=-0.55,p<0.001)和同期降水总量(r=0.38,p<0.001)的共同影响,其中5~6月平均气温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五鹿山树轮宽度年表可以用来指示5~6月平均气温的变化.在过去105年的有效年表时段(1904 ~ 2008年)里,研究区共出现3个高温时段(1924~ 1932年、1966 ~1978年和1999~2002年)和2个低温(1937~1951年和1986 ~1996年)时段,这些高、低温时段可以与周边其他地区树轮重建的气温序列中的高、低温时段相匹配.自1990年以来研究区气温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是这一时段的气温仍在历史气温波动范围之内.空间相关分析表明该树轮宽度年表对研究区及周边较大范围的5~6月平均气温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祁连山东部位于亚洲季风西北边缘区,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由于该区位于半干旱区,降水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研究该区干旱变化情况及其机制非常重要。 利用采自祁连山东部西北季风边缘、地处半干旱区的吐鲁沟地区的油松树轮样芯,建立了树轮宽度年表,时间跨度为1866-2003AD。树轮宽度年表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树木生长主要响应生长季内的降水和干旱变化。该年表与附近区域利用树轮宽度重建的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严重的干旱时间发生在1920s-1930s、1966年、1974年、1982年和1990s和21世纪初。多窗谱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年表序列存在显著的2~4 a周期(P<0.05),该周期与ENSO变率吻合,与在贺兰山、祁连山其他地区、兴隆山及贵清山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这些区域可能受共同气候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树木年代学方法,通过响应分析与回归分析对秦岭东段主脊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树轮宽度所蕴涵的气候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巴山冷杉年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和差值年表的各项特征值较高,反映树轮资料包含较强的环境信息;归纳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春夏季气温是树木径向生长的主导因子,当年1-8月不同时段的平均气温普遍对巴山冷杉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1-2月平均气温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前一年10-11月平均气温的“滞后作用”不可忽略。降水不是该区巴山冷杉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但当年1-2月的降水过多会导致组织生长减缓;回归模型能较好模拟年轮宽度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据此结合极宽、极窄轮出现年份的气候状况印证了巴山冷杉树轮宽度年际变化是生长季初期气温、降水相互制衡、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推测巴山冷杉林带位置有向高海拔迁移的可能。为秦岭植被生长在气候变化过程中的生态模式演变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油松树轮晚材宽度,重建了贺兰山北部地区过去270年以来夏季(6~8月)干燥指数,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R2)为52%。并发现干燥指数大于均值的年份有1745~1756年、1847~1864年、1925~1933年,小于均值的年份有1731~1744年、1775~1788年、1798~1808年、1865~1877年、1973~1992年;11年滑动平均后发现18世纪50年代前后、19世纪50~60年代、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及30年代初为较干旱时期,干旱时期干燥度变率较小,而湿润时段干燥度变率较大,反映了贺兰山地区气候变化的一个特点,即干旱年会连续出现;周期分析表明,干燥度指数存在22年的准周期。  相似文献   

12.
树木年轮记录的祁连山东段公元1895年来的气温变化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祁连山东段吐鲁沟的油松树轮宽度序列,与气象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重建了公元1895年来 1~8月平均气温,转换方程方差解释量52.6%(R2adj=48.7%,F=13.589, p<0.001)。重建结果表明研究区近120年来经历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20世纪 40~70年代3个明显的升降温过程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升温过程。重建序列与研究区以西的祁连山中段、天山西段、阿尔泰山中段温度的变化基本一致; 重建序列显示的 1923~1929年的高温时段与中国20世纪20年代大范围的干旱事件一致,而且与北大西洋涛动、北极涛动的变化遥相呼应,说明祁连山东段的树轮资料不仅记录了区域气候变化信号,而且对于全球变化响应敏感。  相似文献   

13.
The Qinling Mountain range constitutes a critical boundary for climate and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in eastern central mainland China owing to its importance as a geographic demarcation line. In this article, cores from 88 Chinese pines ( Pinus tabulaeformis ) from the southern (MW site) and northern (NWT site) slope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seasonal temperature variations. During the calibration perio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ring width and the mean temperature from prior September to current April of 0.76 at the southern slope, and between ring width and the mean May–July temperature of 0.67 at the northern slope. The subsequent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s span 1760–2005 for the northern site and 1837–2006 for the southern site. Prior to the mid-20th century, low September–April temperatures were, in general, followed by high May–July temperatures, probably reflecting variations in the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 However,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both records show trends of a more pronounced increase in September–April temperature on the southern slope. The results provide independent support for the interpretation that recent warming is unusual in nature, coinciding with the observed record. The results compare well with tree-ring based reconstructions from the surrounding regions, suggesting regional signals in the Qinling Mountain reconstructions.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秦岭东缘高海拔华山松树轮宽度年表,年表的可靠时段是从1911年到2005年(子样本强度大于0.8),基于此年表重建了秦岭东缘过去百年来冬半年(上年12月到当年4月)温度变化,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为51%。重建序列有3个温暖时段: 1938~1944年,1958~1967年和 1998~2005年; 两个冷时段: 1945~1957年和 1968~1976年。自1968年以来,温度开始上升,但温度变化幅度未表现出明显异常。秦岭东缘和华北、华中及华东邻近,本文重建的温度序列与这3个区域的温度变化在低温、高温时段对应一致,而且相关显著,都表现出自1970s以来的升温趋势。表明在秦岭东缘采用高海拔华山松重建冬半年温度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山西芦芽山地区树木年轮记录的1676 AD以来5~7月温度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山西芦芽山地区采取了符合国际树轮库要求的油松样本,通过交叉定年和应用区域生长模型,建立长度为328 a的标准宽度年表.根据RCS序列所揭示的气候低频变化特征,确定1676 AD以来夏季温度可划分为两个时段:1676—1865 AD和1866—2003 AD.在1676—1865 AD时期,夏季温度变化主要表现为“冷强暖弱”,其中1710—1720s为最冷时段.1866—2003 AD时期,夏季温度呈现出“总体持续变暖,冷暖交替频繁”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相关函数分析表明,河北围场的油松年轮宽度指数与 5~6月平均温度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设计转换方程,重建了该地区1884年至2002年当年5月至6月的平均温度,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达到43.7%(调整自由度后为41.3%)。重建温度序列表明,温度低于多年(1884~2002年)平均温度的时段主要有 1897~1901年、1913~1923年、1949~1978年和 1992~1995年; 高于多年平均温度的时段主要有 1884~1896年、1902~1912年、1924~1942年和 1979~1992年。重建的温度序列具有较大的区域代表性,它与陕西南五台 5~7月温度显著相关,年际尺度上相关系数为r=0.18(N=119,p<0.05),它也与由历史文献记录划分的大同北京二地旱涝指数及亚洲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PDO)均显著相关,表明重建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范围的气候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17.
利用树木年代学中的树木年轮方法,分析了六盘山地区油松的径向生长与气候要素的关系,发现研究区油松的径向生长与该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响应分析的基础上,重建了1900年以来六盘山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序列,重建方程的稳定性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557。分析结果表明:重建的六盘山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序列存在较显著的4~7年的变化周期;1900年以来,存在4个比较明显的气候较干旱的时期,分别是1905-1916年,1918-1932年,1941-1946年和1955-1962年;同时存在4个气候相对湿润的时期,分别是1900-1904年,1934-1939年,1948-1953年和1964-1973年。其中,最严重的两次干旱期分别为1905-1915年及1922-1932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天山北坡西部精河流域山区的树木年轮记录了气候与水文变化过程,利用树轮宽度重建流域径流量长期变化历史对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流域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精河流域山区2个采样点的天山云杉树轮宽度年表,分析其对流域气象和水文要素的响应特征,建立了树轮宽度标准年表与精河水文站上年9月到当年8月径流量的线性转换方程(R2=37.5%, P<0.001),重建了公元1615—2007年的径流量变化历史.丰枯年份和持续丰枯期分析表明:精河出山口径流量重建序列包含7个丰水年和11个枯水年,且发生了13次持续丰水期和10次持续枯水期.多窗谱分析发现径流量序列在99%的置信水平上存在56.8 年、6.9 年、3.8 年、3.4 年、2.0~2.1 年周期,其中6.9 年对应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的周期,同时还发现了重建序列与南方涛动指数的显著负相关(r =-0.329,n=56),表明研究区径流量受大尺度海气耦合模式的影响.精河径流量序列与天山北坡玛纳斯河和乌鲁木齐河的丰枯阶段以及天山山区、伊犁地区降水变化的干湿阶段较好的对应,表明天山北坡水文和气候变化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驱动因子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