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地质环境质量经济评价的研究,是当今环境地学研究新兴领域,它直接服务于城市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决策。本文是笔者研究国家攻关项目有关内容的一个缩影,结合研究的实践仅就城市地质环境质量经济评价的基本思路、费用损失与评价模型的建立,评价实施的步骤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扼要论述了地质环境质量损益经济评价的基本思路,主要指标以及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损益经济评价模型;并根据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阐述了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损益评价结果,探讨了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及防治地质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质环境经济评价与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地质环境经济评价对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意义。指出城市地质环境经济评价能实现用经济定量的概念表达和描述地质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架起地责无旁贷怀城市规划等部门间的桥染。第二部分论述了城市地质环境经济评价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遭遇和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这严重危及了城镇安全及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地质环境自身良性演化及其可持续利用,保障城镇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文章系统分析了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中的人-地相互作用以及人-地相互关系,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和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构建了评价的基本流程:1人类活动-地质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研究;2人-地相互适应能力评价: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地质环境适宜性与功能区划、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3人-地相互关系评价:地质环境影响性评价、地质环境风险性评价;4人-地相互关系协调。所建立的城镇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体系,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与地质环境良性演化的协同调控技术,可为城镇化进程中减灾防灾、国土规划与地质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5.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不仅是环境目标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的基本依据,还是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出发,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可区发为基于自然属性的单灾种危险性评价、多灾种危险性评价、区域稳定性(地壳和构造稳定性)评价、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基于社会属性的单灾种风险或易损性评价、多灾种风险或易损性评价,环境质量经济评价等基本类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涉及多层次和多因素的综合空间决策问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库区迁建城镇新址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与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建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聚类方法,对三峡工程库区九座迁建城镇新址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划分出三个质量等级。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反映了迁建城址环境组成要素与人类工程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单要素地质体质量,城市综合灾度和自然资源优势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在综合分析了“地质环境-社会经济”这一复合大系统运行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建设地质质量损益经济评价的系统性、综合性、协调性和实用性原则;分析了系统理论、信息理论及控制理论在评价中的运用;并重点就分析指标计算方法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地质环境损益及地质灾害降损方案的经济评价指标与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地质环境开发利用工程的地质环境损益及地质灾害降损方案经济评价的四项经济指标和计算模型-地质环境损益比、减灾方案投入降损比、剩余损益度及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率。并以水利工程为例说明,初步实现了用经济定量的方法刻划地质环境开发利用工程的地质环境损益程度和地质灾害降损方案的可行性。这为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选择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案提供了定量的经济论证方法。  相似文献   

9.
罗黎  杨永国 《江苏地质》2005,29(4):250-254
随着社会的发展,项目经济评价越来越重要。说明了项目开展经济评价的必要性,简要论述了财务评价、风险性及敏感性分析的原理。详细阐述了项目经济评价的具体应用,利用Visual C++语言,开发了小型的管材经济评价系统。本系统具有综合评价、敏感性分析及计算机自动绘图等功能,并以实例验证了该系统是实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苏锡常地区地质环境现状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苏锡常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随着经济发展,以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为主要特征的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多种地质环境因素对该地区进行了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区内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地质环境严重地带沿运河方向展布,以三市为中心,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文中除了论述评价因子的识别,重点讨论了评价模型的确立和基于GIS的分析方法,最后对评价结果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层次分析法(AHP)在三江平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澍  初禹  杨湘奎  娄本君 《地质通报》2005,24(5):485-490
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三江平原环境地质质量的岩石、土壤和水3个子系统分别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影响各子系统的主要因子,建立子系统层次结构模型和质量指数数学模型,得出各子系统的质量指数,从而评价出各个子系统的质量状况。在此基础上,建立地质环境系统质量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和数学模型,计算出地质环境质量指数,并对该地区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得出三江地区总体环境地质状况是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三峡工程库区万县市移民迁建新址受多种地质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斜坡稳定、库岸稳定、地形坡度、地基土质量和水体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对新址土地开发利用的制约。本文运用损益分析方法,通过建立计算模型,对万县市迁建新址地质环境质量进行经济评价,将新址地质环境质量信息转换为城市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的经济信息,为万县市的移民迁建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德平  李建红  王志成  范少云  曹丽 《铀矿地质》2006,22(4):252-256,245
通过对硬岩型铀矿坑口堆浸法的工艺流程分析,总结出坑口堆浸成本由矿石开采费用、主要原材料费用等14项要素组成,并建立了地质经济评价模型。运用该经济模型编写的坑口堆浸地质经济评价程序,对资源铀矿田和鹿井铀矿田的部分铀矿床进行了坑口堆浸地质经济评价。静态评价结果表明,在坑口堆浸总成本中,矿石开采费用占了相当份额,其次是土建工程及设备设施摊销费用、原材料费用。利用该经济评价模型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可以进行辅助决策,帮助决策人员科学地确定某一开发成本下坑口堆浸的矿石平均品位。  相似文献   

14.
在野外调查及充分认识地质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建立了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将全区划分为114个单元,引入地质环境质量系数K,通过样本值的选取和回归方程的建立,对华蓥市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分区评价。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需要地质环境安全作保障,城镇建设需要地质工作先行。城镇建设的地质环境安全主要受控于地质环境条件组合及其变化,地质环境变化主要体现为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和激发条件的变化。城镇建设地质安全评价的方法论需要整体论指导以实现定性,需要分割论指导以实现定量分析。城镇建设过程中地质环境开发利用或工程规划建设误区初步划分为理念误导型、主观蛮干型、盲目扩张型和管理失控型等四种类型,描述了每种类型的基本特征,列举了对应的具体案例,分析了形成悲剧性或灾难性后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2019,(6)
水库概算及经济评价是分析工程能否实施的主要评价标准。以博斯坦水库工程为实例,介绍了该工程设计概算的编制原则、基础单价编制标准、各费用的取费标准等,之后又对该工程进行了经济评价,包括工程效益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得出该项目有较强的可行性。研究成果也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概算编制提供必要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系统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质条件与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该地区工业用地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了基于工业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对该地区的工业用地地质环境适宜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区及较适宜区占研究区陆域总面积的59%,总体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满足城镇规划建设尺度(1:10000~1:50000)需要的工程地质评价方法,本文以三峡库区巴东县新城区所在的扇形斜坡区为例,系统建立了山地区域大比例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工作程序,包括地质环境要素调查、地质环境信息系统(GEGIS)建立、因子体系选定与图层编制、因子赋值与权重确定、数学模型选择、图层迭加计算、结果分析与检验、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与区划,初步探索了地质环境功能区划的基本内容。基于MapGIS技术,采用1:16000的航摄地形图,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和分析计算,编制了巴东复杂斜坡区的高程、地形坡度、冲沟密度、山洪危险、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类型、基岩埋深、三峡水库175m水位浸润区埋深、三峡水库175~145m水位变动带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斜坡变形或岩土应力集中区埋深、地震动参数异常和人类活动方式等12个因子图层。通过巴东复杂斜坡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计算、抽样检验和分区评价,提出了地质环境功能区划:A级区是1、2级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区,面积约6.6km^2,占全区面积的36.8%,地质环境容量大或较大,这类区域可规划为城镇集中建设区;B级区是3级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区,面积约5.6368km^2,占全区面积的31.52%,地质环境容量中等,这类区域可以作为林、草或休闲地和农村社区,沿江地段规划码头、港口等;C级区是4、5级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区,面积约5.64km^2,占全区面积的31.5%,是历史滑坡多发区,地质环境容量较小或小,这类区域可开发为果园和城镇蔬菜基地,不宜规划为永久建筑区。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山区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士友 《贵州地质》2003,20(2):68-72
该文根据代表性、易获取性、系统性及综合性原则,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价分析模型,初步建立了喀斯特山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了该体系中各评价指标集,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值。根据评价指标权值及指标的相对标准值,得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综合指数,据此进行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贵州省喀斯特集中连片分布最广的黔南地区为例,确定其相对的质量分级标准,以其中的8个县为评价单元进行综合评价,取得的结果基本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较大地降低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可较好地为喀斯特山区生态地质环境的开发与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区域地质环境的定量评价和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毛同夏  石宏仁 《地学前缘》1996,3(2):141-146
文章简略介绍当前国内外区域地质环境定量评价和预测的几种主要方法:(1)自然单元分级体系为基础的评价方法,主要用于现状评价;(2)经济评估与风险评估方法,以地质灾害和地质问题作为评价的主体,用货币值表征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及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3)以系统论为基础的评价预测方法。按地质环境的组分及其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建立地质环境系统体系,以各子系统的环境地质问题为基本评价要素,外部因素为影响交量,用质量指数表征地质环境质量的现状和未来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