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甘肃公婆泉铜矿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斑岩型铜矿床,矿体主要产在花岗闪长斑岩和英安斑岩体内。地球化学特征上,这两种斑岩的主量元素表现为低铝、高钾、高碱,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Th、Sr等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等元素为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Eu负异常。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本区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εHf(t)值为4.7~8.2,单阶段Hf模式年龄(t DM1)为714~857Ma,平均为791Ma;二阶段模式年龄(t DM2)的变化范围为887~1113Ma,平均为1003Ma,显示幔源特征。利用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方法,测得花岗闪长斑岩的年龄为453.2±6.5Ma,为晚奥陶世,代表了公婆泉铜矿花岗闪长斑岩的成岩结晶时代。花岗闪长斑岩的结晶时间为晚奥陶世,因此认为,公婆泉铜矿的成矿时代为晚奥陶世。  相似文献   

2.
于明杰 《地质与勘探》2014,50(1):145-155
[摘 要]甘肃公婆泉铜矿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斑岩型铜矿床。矿体主要产在花岗闪长斑岩和英安斑岩体内。在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上,这两种斑岩的主量元素表现为低铝、高钾、高碱,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Th、Sr等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等元素为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Eu负异常。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本区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Hf (t)值为4.7 ~ 8.2,单阶段Hf模式年龄(tDM1)为714 ~ 857 Ma,平均为791 Ma;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的变化范围为887 ~ 1113 Ma,平均为1003 Ma,显示幔源特征。利用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方法,测得花岗闪长斑岩的年龄为453.2 + 6.5 Ma,为晚奥陶世,代表了公婆泉铜矿花岗闪长斑岩的成岩结晶时代。花岗闪长斑岩的结晶时间为晚奥陶世,因此认为,公婆泉铜矿的成矿时代为晚奥陶世。  相似文献   

3.
完达山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陆缘,区内已发现多个金、金铜矿床(点),集中形成于早白垩世。为确定区内早白垩世金铜成矿作用的类型、时代、构造背景及物质源区,选取258高地、358高地和跃进山等代表性矿床,在矿床学研究基础上,开展了主要成矿岩体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完达山地区发育矽卡岩型铜金矿(跃进山)、斑岩型铜矿(跃进山花岗斑岩体)、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258高地)和中温热液脉型金矿(358高地)等四种类型金铜矿床;258高地闪长玢岩、358高地闪长玢岩和跃进山花岗斑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107±10Ma、1084±09 Ma和1019±11Ma;258高地闪长玢岩与358高地闪长玢岩锆石ε_(Hf)(t)值(分别为+04~+103和+22~+71)、Hf二阶模式年龄(分别为051~115Ga和072~102Ga)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属于埃达克(质)岩石,形成于洋壳俯冲的构造背景;跃进山矿床花岗斑岩的锆石ε_(Hf)(t)介于22~683,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介于725~1021Ma,具有典型Ⅰ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古太平洋俯冲的构造背景下;岩石Sr-Nd-Pb同位素组成表明,随258高地闪长玢岩、358高地闪长玢岩和跃进山花岗斑岩的年龄变新,岩浆源区可能具有幔源向壳源过渡的趋势。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演化认为,完达山地区早白垩世金铜成矿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玉龙斑岩铜矿带扎拉尕斑岩铜钼矿床位于玉龙斑岩铜矿带中北部,赋矿岩体侵入下二叠统火山岩及三叠系砂泥岩中,主要由早阶段为二长花岗斑岩及晚阶段正长花岗斑岩组成。分析了早阶段二长花岗斑岩及晚阶段正长花岗斑岩锆石 LA-ICP-MS U-Pb 年龄。早阶段二长花岗斑岩该年龄为(38.5±0.2) Ma, MSWD=1.12,晚阶段正长花岗斑岩该年龄为(38.5±0.2) Ma, MSWD=1.08,早阶段和晚阶段含矿斑岩体锆石U-Pb 年龄完全一致。这表明早晚两阶段成矿岩体是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形成的。扎拉尕赋矿斑岩体形成年龄为(38.5±0.2) Ma。据扎拉尕斑岩矿床形成时代及藏东地区在始新世至渐新世地质构造背景,提出扎拉尕斑岩矿床和玉龙斑岩铜矿带的形成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在藏东地区形成的走滑构造活动诱发的岩浆活动有关,为陆陆碰撞走滑构造环境的斑岩矿床。  相似文献   

5.
粤北大宝山斑岩钼钨矿床赋矿岩体出露面积0.18km2,矿化主要以细脉状及浸染状产于斑岩及其内外接触带中。系统的薄片观察表明,该岩体岩性比较复杂,有碱长花岗斑岩、普通花岗斑岩、白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及白云母花岗闪长斑岩。本文分析了碱长花岗斑岩及白云母二长花岗斑岩锆石LA-ICP-MSU-Pb年龄,碱长花岗斑岩锆石年龄为166.6±2.1Ma,MSWD=1.17;白云母二长花岗斑岩锆石年龄为166.2±3.1Ma,MSWD=2.3。两个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基本一致,表明大宝山斑岩钼钨矿床岩体形成于燕山早期。据斑岩矿床年龄、斑岩矿床在十杭带时空分布特征及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背景,提出大宝山斑岩钼钨矿床岩体的形成可能与侏罗纪太平洋洋壳向南西俯冲而引发的的十杭带深断裂构造活动复活有关。  相似文献   

6.
刘军  周振华  欧阳荷根 《矿床地质》2017,36(5):1057-1073
多宝山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部,是中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斑岩型Cu-Mo矿床。文章对该矿床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74.9±1.8)Ma,其w(Si O2)为70.73%~73.45%,w(K2O)和w(Na2O)分别为2.99%~3.88%、3.86%~4.38%,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6.32~12.76,显示出Ba、K、La、Sr、Zr、Hf、Sm等元素富集,Th、Ta、Nb、Ce、P、Ti等元素亏损的特征。锆石εHf(t)值介于10.3~14.6。详尽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多宝山花岗闪长斑岩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弧环境,来源于加厚陆壳条件下亏损地幔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过程。  相似文献   

7.
藏东缘玉龙斑岩铜矿带是中国重要的产于碰撞造山环境下的斑岩铜矿带,其全长约300千米,主要由1个超大型、2个大型、2个中型斑岩铜矿床及一系列斑岩型矿床(点)组成。玉龙斑岩铜矿带大规模矿化主要位于矿带北段,南段矿化规模相对较小,目前发现的多为小型矿床(点)。为了深入了解玉龙斑岩铜矿带时空演化及南北段矿化规模差异的控制因素,本文分析了玉龙斑岩铜矿带南段色礼、马牧普和总郭这3个矿化点矿化斑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龄、地球化学组成及色礼矿化斑岩体锆石Hf同位素。色礼、马牧普和总郭含矿斑岩分别为二长花岗斑岩、正长斑岩及石英二长斑岩,三者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39.4±0.2Ma(MSWD=1.10)、38.5±0.3Ma(MSWD=1.79)和39.4±0.2Ma(MSWD=1.05)。矿化斑岩体为偏铝质,具有富碱、高钾(K_2O/Na_2O=1.2~2.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弱Eu负异常特征。3个矿化斑岩具有较高的Sr/Y比值,且都发育角闪石斑晶,呈现富水岩浆特征。色礼二长花岗斑岩的锆石εHf(t)为-2.7~2.8,平均值为-0.4,显示壳幔混合源区特征,并且其明显小于玉龙斑岩铜矿带北段玉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含矿斑岩体锆石εHf(t)值(4.2)。玉龙斑岩铜矿带南北段含矿斑岩体形成时代相近,都形成于碰撞造山走滑构造背景。玉龙超大型矿床矿化斑岩锆石εHf(t)值明显大于色礼矿化点斑岩体锆石εHf(t)的值,表明矿床规模和岩浆源区物质含幔源物质多少有关,更多亏损地幔物质或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更有利于形成大型斑岩矿床。玉龙斑岩铜矿带南北段成矿规模差异可能为北段斑岩体含更多地幔或新生地壳物质所致。  相似文献   

8.
位于准噶尔西北缘萨吾尔地区的罕哲尕能Cu-Au矿床是新近发现的斑岩型矿床,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矿区岩浆活动早期以闪长岩为主,晚期以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为主。钻孔中所见似斑状石英二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43.6±5.7Ma~345.3±8.3Ma;二长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334.9±7.3Ma~336.4±7.5Ma,表明西准萨吾尔地区早石炭世存在一期重要的岩浆-热液Cu-Au成矿事件。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闪长玢岩、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的主量元素具有一致的演化趋势,表明它们可能是同一岩浆演化的产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K、Sr)和活泼的不相容元素(如:U、Th),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Ti),显示具有岛弧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87Sr/86Sri比值在0.7033~0.7037之间,143Nd/144Nd比值在0.512538~0.512579之间,εNd(t)在+6.7~+7.5之间,显示源区具有类似亏损地幔的特征;而且具有年轻的Nd两阶段模式年龄为488~553Ma,这些特征表明罕哲尕能矿区岩石的岩浆源区可能来源于亏损地幔分异的新生玄武质下地壳。罕哲尕能Cu-Au矿床的形成时代明显早于该区域A型花岗岩的形成时代(290~300Ma左右),结合岩石微量元素特征反映其形成于岛弧构造背景,萨吾尔山具有寻找斑岩Cu-Au矿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9.
小土尔根是近年来阿尔泰诺尔特盆地发现的首例斑岩铜矿床,其成岩成矿年代学的研究可以对矿床模型构建、区域成矿规律的总结提供制约。矿区侵入岩发育,矿化受花岗闪长斑岩控制,少部分赋存在地层中。文章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法对矿区岩体进行了成岩年代学研究。含矿花岗闪长斑岩、黑云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中锆石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01.0±2.9)Ma、(398.1±2.2)Ma和(400.5±2.0)Ma,为早泥盆世同一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不同侵入岩。侵入岩年龄结合凝灰岩年龄,将矿区地层划归早泥盆世诺尔特组。含矿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限定小土尔根斑岩铜矿床成矿时代略晚于401 Ma,即矿床形成于早泥盆世。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黑龙江省东部桦南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对花岗闪长斑岩样品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测试分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桦南地区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123±1)Ma的早白垩世。岩石具有较高的SiO_2(66.06%~68.75%)和全碱(6.40%~7.23%)含量,较低的MgO(1.19%~1.50%)含量,并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及P元素,显示其具有I型花岗岩属性。花岗闪长斑岩的正ε_(Hf)(t)值(+6.30~+11.51)及其二阶段模式年龄(778~445Ma)指示其原始岩浆来源于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地质调查结果,认为桦南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1.
高天 《地质与勘探》2018,54(2):243-251
黑龙江乌拉嘎金矿床位于兴蒙-天山造山带东缘吉黑褶皱系佳木斯隆起北端的太平沟隆起与嘉荫凹陷东侧乌拉嘎断裂的结合处。该金矿是在乌拉嘎深断裂控制作用下产生的大型原生岩金矿床,其矿床成因认识逐渐清晰;从次火山热液型、斑岩型金矿床、热泉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到现在认为的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乌拉嘎金矿床主矿体就位于斜长花岗斑岩与黑龙江岩群片岩的接触部位靠近斑岩一侧。金矿的成矿年龄为晚燕山期;矿区西部构造破碎岩带发育,为矿床的就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岩浆期后热液和大气降水共同影响着矿床的形成。矿石结构以细粒状、碎裂、胶状为主,矿石构造以脉状、角砾状为主;矿床围岩蚀变发育。以矿体为中心,从矿床外围向矿床内部依次发育有碳酸盐化-泥化-绢云母化-冰长石化-硅化,矿体就位的围岩蚀变以及围岩蚀变的含矿性都揭示硅化蚀变作用是乌拉嘎金矿成矿的关键因素。目前尾采阶段的零星矿体主要就位于花岗斑岩的构造裂隙带附近,黄铁矿化不明显。因此要揭示这类具斑岩成矿特征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成因还需要更直接的佐证,或许花岗斑岩斜长石铝含量与斑岩型铜矿的关系能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东安金矿床是环太平洋成矿域的一处大型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赋存于燕山期碱长花岗岩和中酸性火山岩中。本文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赋矿的碱长花岗岩和光华组流纹岩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83.2±1.3Ma和109.1±1.2Ma,表明碱长花岗岩的侵位年代为早侏罗世,光华组火山岩的喷出时代为早白垩世。在地球化学组成上,东安碱长花岗岩具高硅、高钾和低磷的特征,富集Rb、Th和K,亏损Nb、Ta、Sr、P和Ti,属于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产物。光华组中酸性火山岩富集Rb、Th、U和K,亏损Nb、Ta、P和Ti,为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发生改变后的岩石圈伸展减薄环境下,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而形成的。东安金矿床成矿年龄(107~108Ma)与光华组火山岩的成岩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成矿与成岩作用为同一地质事件,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的拉张构造环境中。结合区内其他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赋矿围岩特征,认为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是东北地区寻找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争光金锌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佟匡胤 《地质与勘探》2015,51(3):507-518
黑龙江争光金锌矿床位于我国北方重要的多宝山-铜山斑岩型铜、金、钼成矿带的南东端,构造上处于古亚洲成矿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成矿构造域的叠加部位.矿床赋存于奥陶系多宝山组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中;金锌矿体主要以裂隙充填脉状产出,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碳酸盐矿物;围岩蚀变有硅化、青磐岩化、绢云母化、伊利石化等,青磐岩化大面积发育于矿体外围的火山岩中.通过对争光金锌矿床赋矿围岩、控矿构造、矿体产状、主成矿温度、流体包裹体等多方面对比研究,认为该矿床成因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同时,对矿区地球物理和地质特征的研究显示,总体上矿区东部、北东部及Ⅱ号带倾向深部均具有进一步扩大找矿的潜力;根据火山-次火山环状构造活动特征,结合区内矿体实际分布规律,在Ⅰ、Ⅲ、Ⅳ号矿带组成的外环状带,以Ⅱ号矿带为中心放射状分布的内环带之间过渡区域内,以及在外环带内走向交汇部位,均为构造活动强烈区域,具有进一步勘查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4.
九龙湾银矿床位于内蒙古大青山东段,是近年来发现的有潜力的银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探针及扫描电钐能谱分析研究表明,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以中低温(150-310℃)、中低盐度(3-17wt%NaCl)、较低密度(0.75~1.0g/cm^3)的盐水体系为特征,与造山型金矿床的富CO2流体有很大的差别。蚀变硅化阶段的流体相对富CO2、CH4、N2等挥发分,但在银铅锌主成矿阶段演化成贫CO2的盐水流体。九龙湾成矿流体的这种性质与国内外陆相火山一次火山热液型银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非常相似。矿床地质特征(与石英斑岩的关系、断裂控矿、围岩蚀变、矿石矿物共生组合)、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均说明九龙湾银-多金属矿床应属与陆相次火山岩有关的中低温浅成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黑河市争光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黑龙江省黑河市争光金矿床位于大兴安岭东北缘的多宝山矿集区,矿体呈脉状产于闪长岩体与中奥陶统多宝山组凝灰岩的接触带,受断裂构造控制.流体成矿作用可分为4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方解石-石英-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阶段.其中阶段2和3具有复杂的金属硫化物组合并含金,即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自然金.石英及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类型单一,主要为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大小集中于3 ~ 15μm,气液相比集中于5%~10%.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19 ~ 305℃,盐度集中于0.3% ~ 10.4% NaCleqv,密度介于0.760.99g/cm3.从阶段2至阶段4,流体均一温度从150~ 220℃,经140~190℃,降为130~150℃.综合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研究,认为争光金矿床属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6.
山东五莲七宝山Cu-Au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永  范宏瑞  胡芳芳  蓝廷广 《岩石学报》2008,24(9):2029-2036
鲁西南浅成热液型七宝山铜金矿床位于沂沭断裂东侧。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该矿床包裹体类型比较简单,成矿阶段主要以气液包裹体为主,成矿前期发育有大量细小、小气液比包裹体,成矿期包裹体气液比及个体增大,成矿期后发育小气液比和纯液相包裹体。成矿流体从早到晚均一温度逐渐降低,从成矿早期290℃到成矿期的160℃,再到后期的130℃;盐度也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从早期的14.7%NaCl到成矿阶段的5.6%NaCl,再到后期的2.9%NaCl,显示了流体的演化过程。通过研究认为,七宝山矿床为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金主要以金硫络合物形式搬运,成矿流体在地袁浅部聚集,发生隐爆,导致物理化学条件的突变,成矿物质沉淀成矿,由于经历了较少次的聚集-隐爆-沉淀成矿过程,故没有形成太大规模的成矿;结合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史,认为七宝山Cu-Au矿床成矿背景为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和岩石圈减薄事件,该时期强烈的岩浆活动加上沂沭断裂带附近形成的构造薄弱带(断裂)导致成矿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塔吾尔别克金矿床是新疆西天山吐拉苏盆地浅成低温热液金矿集区中的重要金矿床之一,赋存于晚古生代的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和花岗斑岩中。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不连续产出,受近NS向和NNW向断裂及其交汇部位控制。本文对赋矿安山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其加权平均年龄为367.1±3.2Ma,表明其喷发时代为晚泥盆世,代表了晚古生代北天山洋向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俯冲消减背景下的岩浆产物。含金石英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塔吾尔别克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矿石中热液黄铁矿的δ34S值介于0.6‰~4.7‰之间,铅同位素组成与赋矿岩浆岩相似,指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特征且以幔源为主,并很可能来自幔源的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及其同时同源的花岗斑岩。另外,本文测得穿插矿体和赋矿安山岩的闪长细晶岩脉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15.2±3.5Ma,从而将塔吾尔别克金矿床的成矿时代限定在367~315Ma之间,推测矿床形成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北天山洋向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俯冲消减的陆缘弧环境中。综合矿床地质特征、稳定同位素组成和成矿时代,认为塔吾尔别克金矿床具有浅成低温热液型向斑岩型矿床过渡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东珺矿床是近年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陆相火山岩系内新发现的一处脉状Pb-Zn-Ag矿床,其以富含多量Ag及微量Au为特征。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本文以电子探针、能谱-扫描电镜及多项光谱分析等方法查明了其矿石中Au、Ag的赋存状态及矿物组成,其主要矿物包括辉银矿、火硫锑银矿、黝锑银矿、深红银矿、硫锑铜银矿及脆银矿。除此,还发现了一些罕见的矿物,如碲铋矿、硫锑铜矿的锌变种、针硫铋铅矿、库辉铋铜铅矿以及某些未知的Pb-Bi相金属矿物。为了估算本矿床的成矿温度,着重对矿床中的银锑黝铜矿系列的组成做了分析,并将其Ag/(Ag+Cu)及Zn/(Zn+Fe)数值投至Sack等温曲线图上,由其结果可判断出本矿床应属于浅成低温成因,而深部矿体中碲铋矿及无Ag硫盐的出现亦可视为一重要旁证。东珺矿床丰富的银矿物及其粗大粒度对于矿山工艺流程选定以及开发利用将会大有裨益,而本矿床Au含量过低,仅具有地球化学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天山博故图金矿床H-O-S-Pb同位素示踪和Re-Os法测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故图金矿床是西天山近年新发现的一处大型金矿床,位于新疆特克斯县城北东部依什基里克成矿带东段。金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地层中的NW或EW向断裂构造破碎带内,呈脉状或透镜状。由金矿体到两侧火山岩地层围岩,基本对称依次出现硅化、黄铁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热液蚀变。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银金矿、辉银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玉髓、方解石、绢云母等。电子探针观测发现矿石中自然金主要在黄铁矿内呈包裹金,或在其他金属硫化物粒间赋存。含金脉石英氢氧同位素分析和计算表明,成矿流体δ18O水-SMOW=-4.2‰~1.4‰,δDV-SMOW=-111.2‰~-94.1‰,主体属循环的大气降水。矿区金属硫化物的δ34SV-CDT范围为-7.5‰~5.8‰,均值为0.45‰,接近于原始地幔硫,矿石铅和火山岩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基本一致,206Pb/~(204)Pb=18.243~18.535,207Pb/~(204)Pb=15.565~15.753,208Pb/~(204)Pb=38.021~38.647,结合载金黄铁矿的187Os/188Os(i)平均值为0.774±0.076,γOs(t)平均值为520,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赋矿围岩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载金黄铁矿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356.1±9.3Ma(MSWD=16),矿区火山岩年龄为344±6Ma~368.3±1.7Ma。博故图金矿床应为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  相似文献   

20.
《China Geology》2023,6(2):241-251
The Xinlong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 Niyma County, Naqu area of Tibet and was discovered by the 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through the 1∶50000 mineral geological survey. The ore bodies occur in the Zenong Group volcanic rocks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central Lhasa subterrane and are structurally controlled by the NNW-striking faults. Four ore bodies have been found, exhibiting cloddy, dense-sparse, disseminated, and breccia structures. The ore minerals are mainly tetrahedrite group minerals, and other ore minerals include pyrite, chalcopyrite, nevskite, bornite, anglesite, native gold, and silver-gold bearing selenide, etc. The types of alteration are dominated by silicification, as well as middle- and high-graded argillization. The alteration mineral assemblages contain quzrtz, pyrophyllite, and kaolinite. The Zaliela Formation volcanic rocks of Zenong Group are silicified by later hydrothermal fluid with vuggy quartz in some fractured zones. The middle- and high-graded argilliza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pyrophyllitization and kaolinization. The Xinlong gold deposit shows great metallogenetic potentiality and has been revealed by 1∶10000 geological mapping, IP sounding, and trial trenching in the mining area.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setting, we suppose that a potential epithermal gold belt probably exists in the middle of the Lhasa terrane. The discovery of the Xinlong gold deposit opens a new chapter for the gold prospecting in Northern Tibet.©2023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