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杨荣兴 《广西地质》1995,8(3):59-64
当今社会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赋予现代地学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经历了地质-生物知识革命阶段和矿产资源-能源阶段之后,现代地学正进入对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地学的发展与现代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现代地学发展的总趋势是:纵向深入研究与横向交叉扩散使学科高度分化与综合,围绕全球性岩石圈研究和全球变化研究两大主题开展的全球地质学是今后的主攻目标,加强国际合作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系统研究国内外城市地质学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基础上,系统分析并拓展了城市地质学的内涵与外延;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提出了保证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地质安全是城市地质学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明确提出了城市地质学研究的三个科学问题,即城市选址安全底限问题、城市发展规模上限问题、城市发展可持续性问题;由此构建了区域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城市地质作用研究,三方面的城市地质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张篷  蒋校 《吉林地质》2010,29(1):18-20
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研究的进程,从20世纪初算起,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可概括为槽台观点阶段、过渡阶段和板块观点阶段。这三个阶段让我们看到了地质学界的"百家争鸣",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的日益繁荣和强大。本文将介绍这三个阶段的主要观点或代表性的学说以及应用"槽台学说"和"板块学说"的主要理论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分区;并结合当前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的现状,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沉积地球科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何起祥 《沉积学报》2003,21(1):10-18
沉积地球科学自上世纪初从地层学中分出 ,成为独立的地球科学分支 ,经历了沉积岩石学、沉积学和沉积地质学三个发展阶段。沉积岩石学以沉积岩的特征、分类、产状和成因为主要研究对象 ;沉积学以沉积作用及沉积岩的形成为主要研究任务 ;沉积地质学探讨四维空间里沉积物运动的规律性 ,是沉积地球科学的新的拓展和升华。本文回顾了沉积岩石学、沉积学、沉积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及其中蕴含的科学思维与方法学的重要变革 ,从认识论和方法学方面总结和讨论了本学科的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张仲石  李双林  王会军  郭正堂 《地球科学》2022,47(10):3569-3579
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大气科学学科正步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时代,学科交叉必然产生新的增长点.大气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观测-理论-模型的三个阶段,很好地践行了“数据-模式驱使科学”的研究范式.然而,地质学具有更深远的时空复杂性,需要更长时间的数据积累.目前,地质学正面临着研究范式由观测向理论和模型的转变.大气科学与地质学的交叉将为这一转变提供经验和启示.同时,大气科学与地质学的交叉,需要研究气候系统上边界(大气顶的太阳辐射)和下边界(固体地球形态)变化导致的大气和海洋环流的响应.研究这些问题,将成为发展同时统辖“分钟、小时”直至“地史”的时间尺度的大气科学理论的关键,也是未来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气科学专业,作为推动大气科学与地质学交叉的排头兵,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是在中国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自50年代产生以来,历经几代工程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现已形成了具有系统理论和系统研究方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正发挥着显著作用的新兴学科。回顾该学科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对促进该学科的思维方法、学科理论和进一步发挥学科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按语:地质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宏观和微观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伴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地质学正向更宏观和更微观两个明显的方向发展,即天体地质学和纳米地质学。由于纳米颗粒和纳米孔隙具有显著的特有属性,研究地质作用过程中纳米结构的形成、演化和聚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地学领域已经引入纳米科技,并在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能源地质学和矿床学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纳米地质学因自身的特异性,比其他学科更为复杂,其尺度问题、关键难题、以及测试与表征问题尚未解决,缺乏系统和综合的纳米地质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是在中国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自50年代产生以来,历经几代工程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现已形成了具有系统理论和系统研究方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正发挥着显着作用的新兴学科。回顾该学科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对促进该学科的思维方法、学科理论和进一步发挥学科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变质地质学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董申保  魏春景 《岩石学报》1997,13(3):274-288
在变质地质学160余年的研究历史中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两个思维发展过程。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变质作用的研究以静态思维方法为主,以深度带的概念为代表。六十年代初由于Miyashiro提出变质相系概念使变质地质学开始转向动力学方面,但由于变质相系未阐明变质过程中地热体制的变化,因此仍属于静态思维方面。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变质地质学开始以动力学方法为特征:(1)开展了世界范围内的小比例尺变质编图工作,以相组和相系为基础研究变质作用类型及其时空演化规律;(2)由于实验、测试技术和热力学理论的发展,使得人们不仅可以很准确地计算变质岩石的P-T条件,而且可以在实验室中模拟多数天然变质反应;(3)以深入的显微结构分析为基础,探讨变质过程中变质结晶作用和变形作用之间的关系;(4)根据热传导理论和现代热力学的原理,正演和反演变质作用的PTt轨迹,研究变质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及其与区域构造环境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观测地质学与理论地质学地质学是在观测和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从而使人们往往满足于地质现象的观测和归纳,而漠视理性思维,甚至把那些对地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探索的开拓者,斥之为闭门造车,脱离实际,造成长期以来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于低层次的重复性工作中...  相似文献   

11.
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推动勘探实践的进步,重大理论的突破,必将引起石油工业的飞跃。现代石油地质学是建立在纯有机成因之上,面对油气资源有可能"枯竭"的今天,已显得无能为力,而勘探实践也已提出了许多有机说无法解释的问题。无机成油说很早已有学者提出。它与有机成油学说不仅思维方式不同,而且对形成油气的时、空,油气源认识不同。无机成油说将引起油气勘探方法、思维方式的改进。树立油气生成多元论观点,将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而现有城市地质工作体系不论从理论技术还是理念上,都难以满足服务“绿色、低碳、循环、安全、集约、智慧”城市发展需求,需要建立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的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体系。我国现有城市地质工作经历了2003年以前单要素调查、2003以来多专业综合地质调查两个阶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了城市建设,但尚不能满足新时代城市国土空间立体可持续开发的需要。本文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城市地质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进行战略思考,提出建立以地球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多场扰动再平衡、全空间资源与环境评价以及空间资源协同规划等理论为基础的城市地质学理论体系;建立包括1项调查、3项评价、1套监测系统、1套信息系统的“1311”城市地质工作体系;提出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回顾与展望:中国大地构造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任纪舜  郝杰等 《地质论评》2002,48(2):113-124
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1926年前,以外国人为主的研究时期;1926-1949年,开创和奠基时期;1949-1966年,大发展和百家争鸣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时期;1976年至今,板块构造盛行时期,主要成就有:多年的调查研究已为大地构造研究准备了丰富的资料;中国造山旋回和构造阶段划分已取得基本共识;已经查明中国的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基本确定了中国的主要断裂系统和主要缝合带;初步查明中国深部构造轮廓;青藏高原研究及一些重要问题研究已获重要进展;笔者认为百家争鸣和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创造性思维是中国大地构造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单纯跟踪模仿则是最大的弊端。中国大地构造学正在地球系统科学认识的指导下,向着共同发展和融合的道路前进,大地构造理论创新体系正在酝酿形成中。为了对中国至亚洲大地构造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需要:①大地质科学多学科高水平结合加计算机仿真实验方法;②从全球构造出发,把微观、宏观、宇观的研究结合起来;③中国和亚洲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力求突破;④建立经典研究地区和野外实验基地;⑤实现东亚大地构造研究的大跨越,建立东亚地质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陕南寒武纪早期宽川铺生物群中保存的大量磷酸盐化动物胚胎化石为古生物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目前已报道了囊胚期之后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化石标本,并且初步建立了从光滑球形胚胎化石Olivooides到带有瘤刺的锥体化石Punctatus的发育序列,而对卵裂期的胚胎化石却鲜有报道。基于通过醋酸浸泡获得的多枚卵裂期、囊胚期及原肠胚期的三维化石标本,加上应用岩石切片技术获得的卵裂期胚胎化石的切片标本,共同见证了从单个卵细胞(Olivooides)经卵裂到囊胚、原肠胚的完整胚胎发育序列。新化石材料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宽川铺生物群中卵裂期胚胎化石的空白,完善了从单个卵细胞(Olivooides)经卵裂到囊胚、原肠胚,再到孵化的锥形幼体(Punctatus)的完整胚胎发育序列,而且通过与贵州瓮安生物群中卵裂期细胞胚胎化石及一些现生的低等动物卵裂期胚胎的对比,对揭示Olivooides胚胎的卵裂过程和特点,探讨其亲缘关系,以及后生动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5.
论工程地质学基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国煜 《江苏地质》2001,25(4):196-199
概括和总结了我国工程地质50年来的发展历史和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分析认为,岩土特性成因控制论、岩土体稳定性的结构控制论和人地协调论是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强调了在基本理论和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是工程地质向新水平迈进的重要途径,并以优势面理论为例作了介绍说明。同时对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后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回顾了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历史,划分了其发展阶段,阐述了不同学派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该领域面临的新挑战并指出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提出,在活动地区选出并评价相对稳定地块(安全岛)作为重大工程场址将是未来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谈工程地质的学科价值与学科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工程地质是一门认知工程-地质相互作用规律和过程的科学,它的使命是保障人类工程活动的安全。工程地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态包括成因演化论、结构控制论和相互作用论,这些理论有着相通的思想方法,就是成因决定结构,结构控制行为,工程地质过程是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我国近期工程建设的规模增大,埋藏加深,地质条件更复杂,由此带来的工程地质问题表现出显著的新特点,即研究对象大、深、动、热凸现,工程地质过程水、岩、温、化耦合,已有理论遭遇挑战,工程地质过程研究需要扩充。工程地质学科近期需要加强地质体工程性质研究、工程地质动力过程研究,以及地质环境研究。地质、地球物理、力学、工程科学的结合是工程地质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理论、技术方法与实践并重的模式是工程地质学科发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8.
吴宏伟 《矿产与地质》2008,22(3):221-226
白石坡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产于以中元古界龟山岩组为基底的NE向白石坡正断裂带内,与中生代火山活动有密切关系。文章较系统地从矿区地质、矿床地质、微量元素、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特征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成矿物质来源、介质来源和控矿因素及成矿机理。认为该矿床属火山活动后期的中-低温热液矿床,划分为早期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金、中期潜火山热液活动银多金属及后期浅成火山热液活动主银成矿的三个成矿期,并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9.
杨巍然 《地学前缘》2006,13(6):102-110
地球表层系统科学与地质学史都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特征,两者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互有关联,都是从不同角度揭示地球各种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的客观规律,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地球表层系统各地质学科中,大地构造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探讨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对地质学史也有重要意义。文中将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分为6个阶段,总结其发展的经验和过程,说明社会环境、科学路线、科技水平、思维方法等是决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21世纪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将成为地球科学的主流之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应迅速融入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同时也要积极创建新的大地构造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