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花岗岩成因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花岗岩的形成与原岩成分及热源有关,且受流体的影响。形成机制主要有俯冲作用、大陆地壳的增厚、板底垫托、拆沉作用、板块破碎、地幔柱、减压熔融作用、助熔作用等。在变形、浮力、重力等作用下,熔体从母岩中分离,分离受粘度、流体、变形、渗透性等因素的影响。花岗质岩浆的侵位机制虽然较多,但主要是剪切带及断裂为其提供了上升、侵位的通道和空间。  相似文献   

2.
3.
克拉通盆地类型及成因机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克拉通盆地是旨发育于稳定大陆块范围内的沉降区。其形成机制包括:拉伸减薄机制,热收缩沉投入为形机制。  相似文献   

4.
分布式协作设计具有群体性、虚拟设计团队的条件要求。针对虚拟设计冲突和信任危机等诸多挑战,提出有效沟拟设计团队表现出的“学习+激励”的自管理的维护机制。分布性和并行性等特点,符合构建团队运行中面临的沟通障碍、文化通和冲突解决等工作机制;针对虚组织特征,提出自我管理结合知识  相似文献   

5.
假玄武玻璃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国外有关假玄武玻璃(pseudotachylite)的研究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在野外产状、显微镜观察和实验模拟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甚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活断层”研究的深入,所谓有“地震化石”之称的假玄武玻璃也日益为研究者们所重视。假玄武玻璃通常认为是与地震断层有关的高应变速率条件下的产物。假玄武玻璃的研究对了解地震时地下深处断层带的变形机制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通过模拟假玄武玻璃形成时的相似条件(主要是力学机制和化学机制),可以了解假玄武玻璃形成时断层剪切带变形历史。为了使国内对这一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者了解假玄武玻璃的形成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意义,本文从假玄武玻璃的地质特征及成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6.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 49703047 起止时间: 1998年1月—2000年12月 项目负责人:刘再华 主要完成人:刘再华何师意曹建华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该项目主要是探索在水动力条件、CO2转换、溶液饱和度等耦合动态变化条件下方解石溶解、沉积速率的变化规律,以弄清方解石溶解、沉积速率水动力控制、CO2转换控制、及表面反应控制的条件和机制,最终建立方解石溶解、沉积动力学数学模型。 研究采取野外观测试验、室内模拟实验和模型计算三者相结合,最后求得统一的总体研究实验方法。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 在野外对四川黄龙沟进行了水化学和水动力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水动力条件(流速)对沉积速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快速流动水体中的方解石沉积速率是慢速流动水体中的2~5倍。 (2) 进行了室内多条件变化的方解石溶解、沉积速率控制机理实验研究。实验中的水动力控制通过使用旋转盘技术实现,即DBL厚度由旋速的改变来精确调节。实验结果表明,溶解速率与旋速有关,即旋速愈高,速率愈大,或DBL愈薄,速率愈大。另一方面,上述关系取决于系统的CO2分压。实验发现,在实验控制的旋速范围(100~3500转/分,相应于DBL厚度0.005~0.001cm)内,CO2分压愈低,旋速对溶解速率的控制愈显著,然而当PCO2>0.01atm时,速率的传输控制已很微弱。 (3) 应用DBL模型较为成功地对上述实验结果进行了预报。模型结果显示,PCO2>0.01atm且DBL厚度大于0.001cm时,速率与DBL厚度的变化几乎无关,反映出该条件下速率的CO2转换控制机理。为检验这一模型结论的正确性,我们将能显著地催化CO2转换反应的CA注入反应系统,结果发现,PCO2>0.01atm时方解石溶解速率提高约10倍,而低CO2分压时,溶解速率只有微弱增加。 (4) 上述野外和室内研究证明,DBL理论模型能以较满意的精度预测不同条件下方解石沉积或溶解的速率。预测的速率可近似地用以下线性速率定律表示: F=±α([Ca2+]eq-[Ca2+]) 其中+和-分别指方解石溶解和沉积;[Ca2+]eq为与方解石平衡的钙浓度;[Ca2+]为溶液中钙浓度;α为速率常数,取决于系统温度、CO2分压、DBL厚度和流动水层厚度。 (5) 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在于首次在野外定量发现了水流速对方解石溶解和沉积速率的显著控制,并在室内进行了成功的模拟,这对于解释自然界诸如四川黄龙国际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姿多彩的钙华景观的成因及保护类似景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价值。更重要的是,研究过程中生物高分子催化剂碳酸酐酶对方解石溶解沉积速率具有显著控制的发现,不仅在揭示岩溶作用机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其进一步研究可能揭示某些生物岩溶之谜,并进而在解决与我国西部开发密切相关的岩溶石漠化的生物技术措施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研究获得的数学模型对于定量评价岩溶作用在全球碳循环中的贡献也是非常重要的。 (6) 研究过程中共发表相关论文11篇,涉及国际核心期刊(SCI期刊)有“Environmental Geology”(美国)、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地质学报等,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7) 项目执行过程中前往美国参加了两次学术会议,并宣读了论文,同时利用野外考察和会间讨论的机会与国际相关知名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并达成了与德国不莱梅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和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进行国际合作交流的意向,前两项已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完成,后一项计划于2001-2002年进行,并签订了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7.
安徽黄栗树地区流变褶皱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柏林  罗明光 《中国区域地质》2000,19(4):390-395,429
黄栗树地区位于张八岭超高压变质带东侧,该区变形构造可以划分为基底韧性变形带、韧脆性构一岩带和流变褶皱带。流变褶皱构造发育于黄(栗树)-破(凉亭)断裂以东的震旦系和下古生界盖层岩系中,自北西向南东依次表现为翻转褶皱,平卧褶皱和倒转褶皱流变褶皱与基底韧性-韧脆性变形呈渐变关系,并且与基底韧性-韧脆性变形具有一致的变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反映了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造山期及折返过程的构造变形特点。  相似文献   

8.
绿柱石的辐照赋色与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电子加速器为辐照源,对四川,新疆等产的无色绿柱石进行了辐照改色处理。在改色实验中,对辐照源的输出功率,电子能量,扫描面积,扫描速度,辐照剂量等参数,及辐照后样品的辐照效应,环境适应性,时效考验等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实验研究,并拟定出一套适合不同成因的无色绿柱石辐照改色的优选方案,对绿柱石的辐照机制和应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破解难题,推进发展。本文从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机制、人才机制等四个方面结合工作实际深入探讨,以期找到实现企业长足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朱炜  张艳  韩润生  王磊  佘敏  魏平堂 《地质论评》2022,68(6):2022112011-2022112012
元素富集机制的研究是重现成矿过程和查明成矿机制的基础,有助于深化对矿床的认识,为找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铅锌元素的迁移与沉淀机制的研究及其应用,包括3种铅锌迁移沉淀模式,4种含铅锌流体驱动模式,铅锌的迁移形式及其沉淀机制;同时简述了我国高温高压实验的发展历程以及4种高温高压模拟实验方法。重点介绍了4种高温高压实验模拟方法及其研究现状:① 高压釜实验;② 热液金刚石压腔—激光拉曼实验;③ 熔融毛细硅管—激光拉曼实验;④ 计算机模拟实验。从封闭—平衡—静止到(半)开放—非平衡—流动、淬火分析到原位观察,应是今后高温高压实验的发展方向。以地质特征为基础,采用高温高压成岩成矿模拟实验结合计算机模拟,精细刻画成矿过程并揭示元素富集机制不仅是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有效手段,更是很长一段时间内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朱炜  张艳  韩润生  王磊  佘敏  魏平堂 《地质论评》2023,69(3):1111-1132
元素富集机制的研究是重现成矿过程和查明成矿机制的基础,有助于深化对矿床的认识,为找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铅锌元素的迁移与沉淀机制的研究及其应用,包括3种铅锌迁移沉淀模式,4种含铅锌流体驱动模式,铅锌的迁移形式及其沉淀机制;同时简述了我国高温高压实验的发展历程以及4种高温高压模拟实验方法。重点介绍了4种高温高压实验模拟方法及其研究现状:(1)高压釜实验;(2)热液金刚石压腔—激光拉曼实验;(3)熔融毛细硅管—激光拉曼实验;(4)计算机模拟实验。从封闭—平衡—静止到(半)开放—非平衡—流动、淬火分析到原位观察,应是今后高温高压实验的发展方向。以地质特征为基础,采用高温高压成岩成矿模拟实验结合计算机模拟,精细刻画成矿过程并揭示元素富集机制不仅是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有效手段,更是很长一段时间内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现行工程造价的计价方式,与市场竞争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存在许多不协调之处,诸如工程定额的结构、工程利润模式、工程取费方式、人工单价、机械台班单价的制定、材料价格信息的发布等方面尚有待改进。依据我国工程造价的特点,提出工程造价计价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计价依据上,实现根本上的"量价分离";在管理方式上,实现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即统一工程计量,政府间接调控,市场形成价格,企业根据竞争原则依法结算;进而实现"四化",即工程量计算规则统一化,工程量计算方法标准化,工程造价的确定市场化,资源管理信息化。  相似文献   

13.
贵州某公路边坡在雨季产生滑动,坡体后缘的裂缝呈放射状,这一现象较为特殊。通过现场调查、岩土体实验,对该公路滑坡变形破坏机制、放射状裂缝形成机制及滑坡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形及物质组成是滑坡发生的地质基础,连续的强降雨是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坡体后缘先破坏滑动,推动挤压前缘土体鼓胀变形,滑移类型为推移式;滑坡处于山区公路弯道外凸弧形斜坡地形,这是后缘放射状张拉裂缝形成的主要因素;滑坡在天然状态下稳定,在强降雨状态下欠稳定,需要采取防治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中生代火山活动及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5.
岩溶塌陷的地质概化模型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对于岩溶塌陷机制的分析,应以其所处的地质条件为基础,在一定的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同样的土-岩体,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失稳机制。以工程实例为基础,提出了几种岩溶塌陷的盖层地质概化模型,并对每一种概化模型的致塌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同时,还提出了水压差场与气压差场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故陵滑坡,是长江三峡干流河段规模最大的滑坡体。形成特征和机制与所处故陵向斜南翼转折部位关系密切。从滑坡的宏观特征、稳定性模型分析计算、滑床石英颗粒表面的显微结构及热释光温度测试,均证明滑坡具有:层间蠕滑—变形剪断—高速滑移的形成机制特征。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乌拉山金矿成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大富足主花岗岩体定位机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9.
20.
隐爆角砾岩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隐爆角砾岩筒是内生矿床最重要的控矿构造类型之一,本文在研究鄂东南地区若干隐爆角砾岩筒基础上,结合国外的某些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隐爆角砾岩一般特征,并建立了隐爆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