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6 毫秒
1.
地震台站空隙角对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四川测震台网记录的芦山余震资料,选取20个M≥2.5地震,以Loc3D(川滇)定位方法定位结果为标准。采用MSDP中常用定位方法(HypoSAT、HYP2000、LocSAT、单纯型),在人为增减台站情况下,使得台站空隙角在25°—320°范围内任意变化,采用相同震相和相同台站对选定的地震事件进行定位,并对定位结果与标准结果对比,结果表明:震中位置在台站空隙角25°—130°任意变化时,4种定位方法效果较好,差别不大;在空隙角达到130°时,震中位移具有随着空隙角增大而逐步变大趋势;在空隙角达到190°时,单纯型法震中位移明显加大,出现随机突跳现象。总体而言,LocSAT法定位效果较好,平均震中位移2.6 km,HYP2000法平均震中位移2.8 km,HypoSAT平均震中位移4.1 km,单纯型定位效果较差,平均震中位移10.3 km。  相似文献   

2.
用JOPENS-MSDP地震分析软件提供的Hyposat、Hyp2000、Locsat和单纯型定位算法,分析一次网内和一次网缘爆破试验事件,将测定结果与GPS实测爆破位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4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水平方向误差均达到1类要求,垂直方向误差较大;使用区域走时模型时,Hyposat定位方法测定的网内和网缘事件的水平误差均小于1 km,爆破时间存在0.5 s左右的误差。155万多组随机台站组合的定位结果,进一步证实:①Hyposat最稳定,具体表现为相同台站布局下,Hyposat定位结果水平向置信度最高;在同一置信区间内,相同精度要求下,Hyposat容许的最大空隙角上限最大;②Hyp2000最不稳定,在台站布局好时可信度较高,但随着台站布局变差其结果快速变得最不可靠;③Locsat和单纯型水平向介于二者之间,垂直向明显较差;④在90%的置信区间下,4种方法的定位结果达到1类、2类和3类精度要求的最大空隙角上限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选取辽宁区域三种不同类型的六次地震事件,运用单纯型、Hyposat、HYP2000三种定位方法对其进行重新定位,产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yposat方法在定位这三种类型的地震时,残差范围最小最为稳定,定位网内地震时震中差也相对比较小,较适用于内陆地震和矿震的地震定位。  相似文献   

4.
收集2002年4月22日临城—隆尧交界处M_S 4.8地震震中周围120 km以内地震台站记录,利用Hyposat定位方法重新定位,获得发震时刻为2002年4月22日03:34:39.02,震中位置为(37.40°N,114.57°E),震源深度为11.8 km。结合该地震现场考察报告,发现此次地震重定位结果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选取四川芦山M7.0地震中M_L≥3.0的80个余震波形事件重新拾取震相,通过不断增加远台、不断减少近台、改变最大空隙角大小的方式进行重新定位,探讨了定位台站震中距的远近和空隙角大小对定位结果精度和震源深度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1)近台是保证定位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当最近台距离小于10 km,且最大空隙角小于45°时,有90﹪的定位结果分布在最佳震中区内;当最近台距离大于80 km时,定位结果分布离散、失去稳定性,准确度明显降低。(2)最大空隙角的大小是影响定位结果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震中位置偏差通常会随着最大空隙角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最大空隙角小于120°,且最近台距离小于10 km时,定位结果分布比较稳定,震中偏差均值小于5 km;当最大空隙角大于200°,且最近台距离大于80 km时,定位结果分布极不稳定。(3)远台不是影响定位结果的主要因素,适当地增加远台可以减小最大空隙角,从而保证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分布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收集2002年4月22日临城—隆尧交界处MS 4.8地震震中周围120 km以内地震台站记录,利用Hyposat定位方法重新定位,获得发震时刻为2002年4月22日03:34:39.02,震中位置为(37.40°N,114.57°E),震源深度为11.8 km。结合该地震现场考察报告,发现此次地震重定位结果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应用广东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数据,通过对广东省周边50 km以外的62次地震重新定位,对比研究广东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数据处理软件提供的几种地震定位程序,初步认为:中国东南部、西北部地区及国外距广东地区较近的位于中国东南方向的印尼、日本等地区的地震,3种定位方法均可对其进行定位;而分布在国外较远地区的地震,用Hyposat及locSAT定位程序尚可,且locSAT优于Hyposat定位程序,而单纯型定位程序几乎不能用。  相似文献   

8.
选取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速报地震,通过对比自动地震速报和人工地震速报结果,对自动地震速报系统产出结果进行偏差分析。该时段内自动速报系统共产出国内地震事件216次,漏报49个地震,未发生误报地震。自动速报地震震中位置平均偏差为6.7 km,震级平均偏差为0.15,平均用时119 s。震中位置偏差较大主要由台站分布不均匀、缺少近台、台站空隙角过大及系统自动拾取的震相误差较大所致。震级偏差较大主要是震级转换算法不合理等造成的。自动速报漏报地震与系统在地震定位时初至到时信噪比较低、台站分布不均匀和地震的孤立性等有关。此外,还对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四川地震台网2009~2014年的编目报告为基础,选择定位精度为1且记录台站数大于30的地震,筛选去除其中因定位深度误差或者空隙角偏大而造成的异常结果,验证了数据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优选出47个地震,对其重新判读,结合折合走时调整以及Hyposat批处理方法,得到了适应四川地区地震的平均速度模型;并利用人工爆破事件、PTD方法的地震定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使用不同模型时的结果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省数字地震台网的台站布局为基础,在浙江省内以0.1°×0.1°网格点作为虚拟地震震中,利用浙江2015地壳速度模型计算了各台站Pn、Sn、Pg、Sg震相到时,对速度模型及各震相走时增加适量扰动,进而使用Hyposat进行地震定位。定位结果与虚拟震源位置对比显示:(1)对于震中位置,当速度模型中速度偏差小于0.1km/s时,所得震中偏差基本在3km以内,但在某些区域会出现无法有效定位的情况;(2)对于震源深度,与仅使用Pg、Sg(或Pb、Sb)震相定位的结果相比,当Pn、Sn震相参与定位时,震源深度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震源深度,且计算结果的一致性更好。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08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测震台网速报范围内的所有地震事件,分别采用单纯型、LocSAT、Hyposat、HYP2000地震定位方法进行重新定位。以定位结果中的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源深度、震级残差为主要分析对比指标,与国家台网中心发布的正式速报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单纯型定位方法为区内速报地震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13—2019年发生在内蒙古及邻区的50次ML≥3.5地震事件,重新对每个地震分别以选取7—14、4—9个台站组成的子台网进行定位,探讨2种台站分布情况下的定位偏差随空隙角、近台距离、远台距离的变化;水平误差与定位偏差间的关系及水平误差、拟合残差随空隙角的变化;拟合残差随速度模型的变化.结果显示,当选取8个台站...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5月内蒙古中西部及邻区55次M ≥ 3.0地震,通过调整台站空隙角、近台距离、远台距离、定位台站数,改变并对比定位子台网布局对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进而研究定位子台网的选取规则。分区域探讨2种台站分布模式下地震的定位偏差、水平误差、拟合残差随空隙角、近台距离、远台距离、台站分布均匀度的变化及水平误差和定位偏差与拟合残差的关系。分析发现,地震速报选取9-12个台站,且台站分布相对合理的定位子台网参与定位,结果较好,使用水平误差评估定位效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13—2019年发生在内蒙古及邻区的50次ML≥3.5地震事件,重新对每个地震分别以选取7—14、4—9个台站组成的子台网进行定位,探讨2种台站分布情况下的定位偏差随空隙角、近台距离、远台距离的变化;水平误差与定位偏差间的关系及水平误差、拟合残差随空隙角的变化;拟合残差随速度模型的变化。结果显示,当选取8个台站且台站分布较合理时,定位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基于3个台站Pg震相进行震中定位时有时存在误差较大、不稳定等现象,通过分析区域速度模型差异、台站的几何分布对震中定位精度的影响,结合山东虚拟测震台网,给出了接近实际的直达Pg波视速度结构,提出了三台震中定位的综合解决方案。对2009~2013年山东虚拟测震台网内1 555次地震的震中定位结果表明,应用三台定位方法得到的震中定位误差平均为8.7 km(与台网定位结果相比),提高了震中定位的精度,减少了震中不能确定的概率。  相似文献   

16.
选取了2003年1月~2004年4月河北省及邻省ML≥2.0级地震149个,针对每个地震记录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最大空隙角、近台距离、远台距离、台数等因素,选取台站分布相对合理的4~12个台站,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交互处理系统提供的Hypo81、GELor-p、Genetic3种定位方法分别进行定位处理,将3种定位结果与全国地震月报目录进行对比得到定位偏差量,定量分析了3种定位方法的定位偏差量随空隙角的变化,探讨了Hypo81、GELor-p、Genetic3种定位方法的定位效果、稳定性及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台网中心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在云南漾濞和青海玛多2个地区的台网监测能力,选取2个地区2021年5月18—29日的地震序列,对自动地震速报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国家台网中心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基本实现1min内的单路自动地震速报信息初次产出,根据地震台网密度的不同,产出时间从30~60s不等。与地震编目结果相比,云南漾濞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小,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大,2个地震序列震级偏差不大。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大的原因是该区域台站稀少且空隙角较大。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存在少量的漏报地震,与系统定位时信噪比较低、台站空隙角较大及多个地震混叠在一起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利用江西地震台网数据,对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5.7级地震序列86个ML≥1.0余震序列用双差法重新定位,定位后得到其中60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重新定位后的结果与江西地震台网定位的原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①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了震中分布比较集中,震中位置向广济断裂带靠近,定位后的震中空间分布与地面约34°角;②震源深度优势分布集中在7~10 km以内,平均深度为9 km;③重新定位后定位残差由原来的1.21 s降为0.16 s,震源位置的估算误差在EW方向平均为0.21 km,在NS方向平均为0.32 km,在垂直方向平均为0.34 km.  相似文献   

19.
选取山西及邻区不同区域的33个地震事件,通过分析"定位子台网"分布对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研究"定位子台网"的选取。分区域分别探讨两种台站分布情况下的定位偏差、水平误差、拟合残差随空隙角、近台距离、远台距离的变化,以及定位偏差与拟合残差的关系。结果显示,速报时选取9~12个台站,且台站分布相对合理的"定位子台网"参加定位结果比较好,使用水平误差估计定位结果的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算法对2009年青海大柴旦6.4级地震和3个及以上台站记录到的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873次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7.56°N,95.90°E,震源深度6.5 km,发震在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带。精确定位结果与原始数据进行比较,定位残差明显减小,定位后的地震分布更加集中,主要分布在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带周围,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2~11 km,与主震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