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域地貌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对泥石流的发育有较大影响。本文基于地貌信息熵理论,利用GIS技术定量分析岷江映秀段小流域地貌发育阶段,以评价岷江映秀段沟谷发生泥石流的危险性。最后利用泥石流沟的实例数据来验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对比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能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2.
泥石流灾害突发性强,成灾速度快,危害严重,易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基础建设造成严重损失。本文以甘肃省积石山县2018年8月2—3日泥石流发生时的降雨数据为临界值,结合该地区地形地貌、土壤土质、植被覆盖、水文等环境变量数据,利用GIS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积石山县刘集乡、石塬乡、大河家镇等为泥石流灾害高危易发区域。引发当地泥石流的原因主要为:①植被破坏严重,土体不稳定,强降雨引起泥石流;②研究区属于黄土高原地貌,水体侵蚀导致极易发生泥石流;③对黄河沿岸破坏较为严重,夏秋汛期,黄河水量猛增,对没有植被保护的土壤剧烈冲刷,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泥石流灾害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MSS图像和TM图像为基本信息源,从影响泥石流灾害形成的自然要素,如地质(岩性、构造)、地形地貌、植被、水文(河流、冰川、雪被)、地面物质组成以及泥石流沟的遥感判读入手,结合气象资料分析,对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泥石流灾害的类型、分布状况、孕育和诱发条件进行探讨,进一步对该区泥石流灾害发育程度进行区划,并对危险区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4.
航空遥感确定泥石流沟危险度及发育程度分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航空遥感确定泥石流沟危险度的评判方法和对铁路威胁程度等级分类标准以及发育程度分区原则。提出评判因素各类标准的影像标志。将影响泥石流向形成、发展的因素归纳为10项指标,分别打分,按总分高低综合评判泥石流沟的危险程度。泥石流沟发育程度分区,主要取决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的组合。文中列举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5.
泥石流沟的调查,以往都是采用地面现场观察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受气候、地形、交通条件及视野等因素的限制。因此,要准确地判断一条泥石流沟是很困难的。遥感方法不但可以克服上述不利因素,降低劳动强度,而且可以提高判别泥石流沟的准确性。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判读泥石流沟,主要是通过色调、形态、纹形、水系等影像特征,识别产生泥石流的各种要素,来确定泥石流沟存在与否。实践表明,利用航空遥感图像进行泥石流沟调查,效果明显,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成昆铁路泥石流沟的遥感调查工作,归纳了利用遥感图像判别泥石流沟的工作步 骤;介绍了宏观定性判别和统计分析判别两种判别方法,着重说明利用遥感图像判别泥石流沟, 较常规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判别的准确性,而且可以节省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具有很好的经 济效益和技术效益。  相似文献   

7.
用ANUDEM建立水文地貌关系正确DEM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区域尺度的径流、水土流失定量评价和植被适宜性评价等研究工作需要,利用1∶25万数字地形图和ANUDEM软件,对黄土丘陵区中等分辨率水文地貌关系正确DEM建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所建立的DEM,可以正确反映地貌梁、沟结构及其与流水线网络的关系,对地形描述的能力优于TIN方法建立的DEM;利用ANUDEM和1∶25万地形图插值建立黄土丘陵区DEM的三个主要参数分别为分辨率50或100,计算迭代次数40,第二糙率系数0.8。  相似文献   

8.
针对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提出了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系统集成策略。即泥石流危险度评价集地理信息系统和专家系统为一体,采用公共接口模块的外连式结构进行集成,并具有较好的用户界面和构造特定的应用框架为用户导航,实施的中心环节是组分软件的优选、各组分间转换、访问函数的实现和特定应用框架的构造。通过建立孙胡沟流域的数据库和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知识库,利用集成系统对孙胡沟流域泥石流危险度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根据卫星遥感图像特征,分析了河北省太行山区复杂沟系泥石流的运动及动力学特征,提出了泥石流在支沟中是匀变速(加速)运动,在主沟中是脉冲式运动。阐述了主沟中的脉冲式运动方式是由泥石流能量(动力)积累与释放交替演变的结果,而能量的积累与释放是由主沟两侧地质环境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以玉树日沃囊泥石流沟预警监测为例,探索了泥石流沟监测的方法及对泥石流治理效果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地貌数字地形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国安  那嘉明  程维明 《测绘学报》2017,46(10):1570-1591
区域地貌研究是区域地理研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方法,虽能较好提取各种地形定量因子,但由于分析算法的局限,很难实现对一个特定区域地貌的宏观形态特征与成因机理进行定量的分析。为此,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该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创新实践,基于国家基础地形数据库多尺度、高精度的DEM数据,开展了基于DEM的区域地貌形态特征、地貌发育演化特征的研究。通过宏观形态指标分析法、地形特征要素分析法、地形信息图谱分析法等一系列方法,实现了对区域的地貌形态特征提取与分类、分区制图,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尺度以及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西南喀斯特地区和月表月貌的区域数字地形分析方面,更彰显出研究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2.
影响喀斯特流域地貌发育的因素复杂多样,除岩性、气候等条件外,流域水系特征及高程、流域坡度和流域切割程度和流域地表形态特征等也是影响喀斯特流域地貌发育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贵州省ASTER影像,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DEM数据;以DEM数据、TM影像和CBERS影像为基础,选取32个喀斯特流域,探讨分析影响地貌发育的五大因素,并提取25个指标;借助MATLAB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主成分分析,得出影响地貌发育的九个主成分,得出影响喀斯特地貌发育从大到小的因素是流域水系特征及高程、流域坡度和流域切割程度和流域地表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地形破碎的黄土丘陵地区,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分析沟谷密度、沟谷发育阶段、地貌形态及其与土壤侵蚀强度之间的相关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研究表明,包括切沟在内的黄土丘陵区的沟谷密度值可高达20 km/km~2以上;黄土冲沟的发育阶段不同,其侵蚀强度也相应变化;切沟发育最活跃和最密集的地段,其侵蚀强度也最大。根据土壤侵蚀总量与侵蚀强度之间的相关,建立了土壤侵蚀模型,并利用遥感图像划分了土壤侵蚀综合类型,从而可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求算各侵蚀类型的侵蚀强度,为预测区域侵蚀总量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9年和2005年的Landsat TM/MSS影像,采用基于植被指数的像元二分法分别计算了北京山区的植被覆盖度,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及地貌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北京山区高海拔地区植被覆盖较稳定,低海拔区变化剧烈;陡坡区生态较脆弱,缓坡区生态修复和植被退化的概率较大;同一时相阳坡植被覆盖度小于阴坡,西北坡生态较脆弱,东南坡植被生态修复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RS的北京山区植被覆盖变化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9年和2005年的LandsatTM/MSS影像,采用基于植被指数的像元二分法分别计算了北京山区的植被覆盖度,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及地貌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北京山区高海拔地区植被覆盖较稳定,低海拔区变化剧烈;陡坡区生态较脆弱,缓坡区生态修复和植被退化的概率较大;同一时相阳坡植被覆盖度小于阴坡,西北坡生态较脆弱,东南坡植被生态修复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16.
泥石流灾害对流域植被、土壤、水体等生态环境要素具有极强的破坏作用,快速有效地监测灾害影响区内生态环境的变化对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灾害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期次遥感影像提取了生态因子信息,构建了生态质量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基于时间序列影像的遥感监测能够有效地刻画灾害发生前后的区域生态变迁过程,对地质灾害区的生态监测和修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的北京山区植被覆盖变化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9年和2005年的Landsat TM/MSS影像,采用基于植被指数的像元二分法分别计算了北京山区的植被覆盖度,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及地貌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北京山区高海拔地区植被覆盖较稳定,低海拔区变化剧烈;陡坡区生态较脆弱,缓坡区生态修复和植被退化的概率较大;同一时相阳坡植被覆盖度小于阴坡,西北坡生态较脆弱,东南坡植被生态修复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讨快速、准确的提取中国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新方法。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Quick Bird图像,突破传统调查方法的限制,发挥其宏观、综合、直观、快速等优点,在Quick Bird图像上详细地图定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体的位置及发育范围,结合高程和坡度等基础地理信息,探讨地质灾害发育的空间规律。研究结果:研究表明该研究区内地质灾害以泥石流、滑坡为主。主要沿河及公路等人类活动较密集的区域分布,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受到降雨和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研究区内的防灾和减灾工作提供重大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综合不同的泥石流评价因子对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来计算潜在的泥石流危险区域。选取虹口乡高原村与庙坝村共处坡面为研究区域,在ArcGIS中生成研究区域的坡面立体图。选取适当的评级指标,确定了流域内主要的泥石流影响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主要因子的权重值,将各因子划分为五个不同等级,并分别对各个因子进行数值化和归一化处理。利用ArcGIS形成各评价因子专题层,再分别给不同评价栅格赋权重值,最终运用叠置分析与插值分析得出研究坡面的不同色带所表示的危险等级区划图,从而实现单坡面泥石流危险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泥石流灾害对西藏雅鲁藏布江林芝-加查段沿线的影响与危害,基于遥感手段开展了林芝-加查段沿线泥石流源地物源及冰川水文信息特征的提取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林芝-加查段沿线泥石流源地物源分布具有不均匀性;源地冰川分布具有不平衡性;沿线泥石流源地的物源在冰川融水及冰川型泥石流过后更加发育,积累的松散物质更加丰富,导致泥石流源地物源进一步复活并产生大量新物源,从而使沿线泥石流发生频率增高,规模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