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生态安全研究是目前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以湖南省14个地州市为样本,从1999年社会经济和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能力等多方面的运行数据中选取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人均耕地、人均GDP、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等24个指标,对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作了系统聚类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湖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以湖南省14个地州市为样本,从1999年社会经济和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能力等各方面的运行数据中选取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人均耕地等24个指标.采用均方差客观赋权,从各指标的统计特征值及全国的平均值出发,确定本省的生态安全评价阈值S.计算各地市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值,试图对本省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客观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肥城市为例,采用RS和GIS技术对研究区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地质灾害、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等土地生态安全影响因子进行提取和分析,同时结合当前在生态安全评价中广泛使用的PSR框架模型,分别从压力、状态、响应三方面选取18个对土地生态安全影响密切的因子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该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最后,提出土地利用优化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土地利用是土地科学的学科逻辑起点。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科学规划,探索土地调查、评价、规划、利用与保护的方法、技术、程序和实施策略,研究如何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和工程技术手段与方法,促进城乡土地的优化配置、持续高效利用、健康安全和生态文明。"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为研究区,依据扩展型PSR框架模型,并结合湖南省区域环境及土地利用特点,建立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AHP法与综合评分法计算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值,对湖南省1997~2006年土地生态安全状态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划定安全等级.结果表明,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状态逐年改善,其安全级别已由风险级上升至敏感级.最后分析了影响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胁迫因子,为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关于土地生态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性能以及生态功能。从土地持续利用视角看,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所获得的财富是不断增加的,至少能维持现有水平,但不应是掠夺式的经营导致土地生产性能下降,造成土地生态功能的退化。  相似文献   

7.
土地资源是无法替代的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它既是环境的组分,又是其他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载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从系统论观点看,土地的本质是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在时空上混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它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落实城市群空间规划的背景下,评价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并以此为限制条件预测城市群未来土地利用格局,对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和变化进行分析,根据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设置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结合多分类Logistic回归和多标准评价方法(MCE),构建CA-Markov模型,预测2种情景下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5、2010和2015年,环鄱阳湖城市群网格平均生态安全值分别为0.574、0.573和0.571,空间布局上呈现"中部低、东西高"的特征;②预测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新增城镇用地主要位于九江市、上饶市和南昌市,生态保护情景下限制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向土地生态安全高值区扩展,使得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扩展更加集中;③预测生态保护情景下,高生态安全区面积比自然发展情景下多39.39%且分布更加均匀,包括鄱阳湖周边区域、九江市中部以及新余市和吉安市,城市群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护。该研究可为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要素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始终是世界各国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基本需求。考虑到单要素和整体两大分析方法的不足 ,作者提出了一种具有针对性的要素综合分析方法。根据世界 10个人口 1亿以上国家的抽样分析表明 ,土地、水资源、矿产及生态环境的整体状态是决定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基本要素群体。与此同时 ,为了改善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环境脆弱状态和提高其稳定程度 ,第一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是努力推进本国资源环境开发的国际化进程 ;第三是增大智力投入以提高资源深化加工程度 ;第四是加大本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0.
新疆土地耕作适宜性的多自然地理要素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边陲,研究该区宜耕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对促进其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确保国家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多源自然地理要素,对新疆土地资源的耕作适宜性进行GIS多级评价。首先,选取地形、气候、土壤和生态4要素共10个宜耕因子,采用综合指数法与极限条件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构建了新疆宜耕土地资源评价模型;然后,将模型结果与基于地貌数据获得的宜耕区域叠加对比,确定对模型结果的分级标准,得到新疆宜耕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格局;最后,利用2000、2005和2013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通过统计分析找出模型中需进一步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沁源县人口、资源、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四个方面入手,逐一分析,最后提出沁源县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建议。通过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掌握沁源县土地资源对于人口增长、经济建设、生态平衡等的支撑程度,着重从改善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沁源县建立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浙江省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资源紧缺(包括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是需要直接面对的实际问题。对紧缺的资源实现高效管理利用符合我省国土资源管理特点,同时满足国务院提出的"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管理"的要求,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质量和附属农产品安全要求,保证人们身体健康。上世纪九十年代根据地方需要陆续开展过局部调查试点,如萧山北部、杭州江干区等土地质量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开采造成的破坏土地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其影响因素,参考已破坏土地的复垦模式及生态修复成果,探索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治理的方法和技术措施,对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改善人们生产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理是一项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性基础工程。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质量低,近年来由于土地利用不合理等现象,导致耕地数量持续减少: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这将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为此国家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同时,全面推行土地整理工作以求达到占补平衡,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土地整理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区域开发活动,这种区域开发活动可彻底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的组成与格局,因此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界定生态安全的概念需要将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生态破坏、生态风险等相关概念进行甄别:保障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并非同一概念,生态安全立法规制的对象不仅仅针对生态破坏行为,实现生态安全的途径是对生态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与法的其他价值目标相比,生态安全是社会的"底座安全"因而成为法秩序的基本价值追求。将保障生态安全作为一种新的理念融入环境法体系,以赋予公众生态安全权为突破口,确认生态安全的实体性权能并落实公民的生态安全知情权、生态安全管理参与权、生态安全请求权等程序性权能,对公众的生态安全利益提供全面保护和制度化救济,是为我国生态安全立法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主客观分析法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空间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评价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城市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选取典型评价指标,运用生态安全格局客观分析法与主观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建立了包括生态系统服务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生态敏感性安全格局的生态安全格局综合评价体系,并将该评价体系运用到研究区域,对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变化趋势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基本生态控制线内,低水平、较低水平生态安全格局区域的面积有所增加;在基本生态控制线外,中水平生态安全格局区域的面积有所减少;整体上高水平生态安全格局区域面积基本不变。②生态安全格局主观分析法评价结果主要依赖于专家的评定,本文采用的专家评价方法结果与客观分析法评价结果一致。该评价体系已经应用于研究区域的城乡规划和生态保护中,应用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能够较完备地进行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评价,对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口增长及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发展,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也日益严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文明形态,其概念的提出是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此背景下,地理学研究视角下的土地利用模拟为促进生态文明提供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环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 TM影像解译后的土地利用数据、MODIS影像计算的植被指数,以及人口、经济和气候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域2000-2010年湿地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环长株潭城市群2000、2005、2010年湿地生态安全指数均值分别为0.7268、0.7151和0.7196,湿地生态安全状态“良好”,生态安全等级程度为“较安全”。(2)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差异性明显,一级湿地生态安全区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周边,二级湿地生态安全区沿主要河流分布,三级湿地生态安全区主要分布在2个或3个城市之间的交界区域。(3)研究期间环长株潭城市群湿地面积变化明显,该区域湿地总面积逐年减少;森林沼泽、草本沼泽、湖泊、河流、水田的斑块分维数均呈增加趋势;水库/坑塘、河流破碎度指数明显高于其他景观类型,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减少。在此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变化与转型、湿地景观结构与功能、自然因素等方面对影响该区域湿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直接作用于湿地生态环境,通过改变区域景观和土地利用结构使湿地面积发生变化,直接影响湿地生态安全。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通过改变水热状况和植被覆盖,间接影响湿地生态安全。针对该区域湿地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
基于ALOS遥感影像,采用10m×10m的栅格精度,以乡镇行政区划作为综合评价单元,在G IS的支持下,获取了18种评价因子信息。通过建立生态安全指数模型,计算出每个栅格和每个乡镇区域的生态安全指数并将其划分为6个等级,即Ⅰ级到Ⅵ级(生态安全状况由非常安全到极不安全)。结果表明,新丰江流域内的生态安全状况整体上较好,但安全等级分布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生态堪忧地区为居民及工矿用地密集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北部、东南部和中部的采矿区,如上坪镇、元善镇和上莞镇等;生态较为安全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如新丰江库区附近的锡场镇、半江镇等。该方法为流域的生态安全评价、预警、保护及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具有积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微观主体创造性发挥土地集约利用1.提高对土地国情认识并及时更新观念人多地少并且耕地后备资源极度匮乏是我国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愿望都对土地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