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北方花岗岩类及其成矿作用讨论会于1989年9月21~24日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召开。这次会议是根据1987年广州国际花岗岩讨论会上许多代表的倡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委员会等16个单位联合发起,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北方花岗岩类及矿产研究方面新成果的学术交流会。会议组委会副主任、沈阳地矿所所长谷峰致开幕词,组委会副秘书长李之彤致闭幕词。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共80余人,主要来自与北方  相似文献   

2.
由我会岩浆岩委员会与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委托沈阳地矿所主办的首届中国北方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9月21日—24日在沈阳举行。会议由我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李兆鼐主持。  相似文献   

3.
国际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分两部分进行,1987年12月7日——10日在广州进行论文交流,11日——16日分二路地质考察路线进行野外观察,即:①广东阳春盆地线;②云南个旧线;③福州—苏州线。参加会议代表240位,其中香港及国外代表34位。会议收到论文277篇,在大会宣读10篇,分会宣读130篇,张贴论文交流73篇。按论文内容大体可划分为10个部份,即:①花岗岩的成岩作用;②花岗岩产出的构造环境;③花岗岩的成矿作用;④碱性和A型花岗岩;⑤酸性火山岩的成岩成矿作用;⑥地区性花岗岩研究;⑦花岗岩的REE成矿和地球化学;⑧前  相似文献   

4.
会议消息     
▲ 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地质学会共同筹备的南岭花岗岩类学术讨论会1981年10月26日到11月1日在湖南省地质局郴州408队召开。会上,110名代表畅所欲言各舒己见、相互切磋,对南岭花岗岩类各家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交流,在此基础上又对花岗岩成因类型、花岗岩类的时代划分及与成矿的关系等专题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与讨论。会后,  相似文献   

5.
会议消息     
▲ 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地质学会共同筹备的南岭花岗岩类学术讨论会1981年10月26日到11月1日在湖南省地质局郴州408队召开。会上,110名代表畅所欲言各舒己见、相互切磋,对南岭花岗岩类各家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交流,在此基础上又对花岗岩成因类型、花岗岩类的时代划分及与成矿的关系等专题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与讨论。会后,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共同发起和主办的“国际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2月7—10日在广州召开。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246位代表参加了讨论会。国外代表40人,来自澳大利亚、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朝鲜、瑞士、美国、苏联和中国香港地区。国内代表来自全国生产、科研和教学等系统的68个单位。代表中有国际花岗岩研究的著名学者涂光炽、徐克勤、怀特、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花岗岩的深入研究,增进各国地质学者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我国于十月二十六日至十月三十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了国际花岗岩地质和成矿关系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外代表共150多人,其中有世界知名学者如澳大利亚的查佩尔·布鲁斯、怀特,法国的狄迪埃·让,希腊的奥古斯蒂梯斯·沙瓦斯,以及日、英、美等国的学者共20多人。国内代表来自科学院、地质矿产部、冶金工业部、核工业部等所属地质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8.
1978年12月1日至10日铀矿地质科技情报网在韶关召开了花岗岩型铀矿床成因学术讨论会。目的是交流科研成果,探索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活跃学术空气,促进铀矿地质事业发展。会议代表共七十余人,都是在花岗岩地区工作多年的地质工作者,还邀请了贵阳地化所、南大地质系、成都地院三系、抚州地院、705队和755队的代表莅临指导。会议上对花岗岩型铀矿床的成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观点:1.岩浆热液说,根据矿田中花岗岩体的演化及成岩与成矿的时、空连续性(一般谈岩矿时差大都是指主体侵入期与成矿时差,实际上主侵入期后  相似文献   

9.
华南印支期产铀和非产铀花岗岩黑云母矿物化学成分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华南印支期花岗岩与铀成矿关系密切.根据花岗岩赋存铀矿的能力,将华南印支期花岗岩分为产铀花岗岩和非产铀花岗岩.前者以诸广山岩体和大富足岩体为代表,后者以白马山岩体和瓦屋堂岩体为代表.利用黑云母电子探针矿物化学成分来研究产铀与非产铀花岗岩的特征和差异,进一步指导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的铀矿找矿勘探工作.与非产铀花岗岩相比,产铀花...  相似文献   

10.
从南岭中生代花岗岩的显微结构特征、花岗岩液相线和固相线的已有实验成果、锆饱和温度信息、花岗岩体几何形态以及它们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等角度,提出这些花岗岩中锆石结晶温度较高,其结晶年龄与花岗岩岩浆侵位年龄之间的时差较小,很可能在锆石U-Pb年龄测定的误差范围内,因此,花岗岩中锆石的U-Pb年龄,能近似地代表花岗岩岩浆的侵位年龄。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尼日利亚北部面积达270平方公里的Tongolo非造山杂岩体主要由花岗岩类组成,有少量火山岩(集块岩,凝灰岩和角砾岩);花岗岩类包括过碱性花岗岩和非碱性黑云母花岗岩。虽然这些黑云母花岗岩与过碱性花岗岩在时间上育一定的联系,但它代表了一个特征的随时间演化的不同期次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系列。  相似文献   

12.
胶辽地块古元古代花岗岩类型及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据辽东半岛古元古代花岗岩详细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三类古元古代花岗岩的形成环境不同,属该区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即早期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代表造山期前裂谷化阶段的产物,中期花岗岩(斜长花岗岩)代表造山期收缩碰撞阶段的产物,晚期花岗岩(环斑花岗岩)属造山期后伸展塌隐阶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对滇西“三江”地区临沧花岗岩基中勐库碱长花岗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勐库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36.2±3.7 Ma,表明岩体应形成于中三叠世,而非前人认为的新生代。全岩主、微量元素,Sr同位素和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岩体属于S型花岗岩系列,来自于与临沧花岗岩基相类似的地壳沉积物源区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以勐库岩体为代表的碱长花岗岩与临沧花岗岩基形成时代一致,表明碱长花岗岩应为临沧花岗岩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已报道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类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类外,临沧花岗岩基还应包括较广泛分布的碱长花岗岩类。本文同时揭示,由于临沧花岗岩基中以勐库岩体为代表的碱长花岗岩并非早前认为的新生代岩体,“三江”南段特别是临沧地块前人划分的新生代岩体分布范围和规模可能需要重估。  相似文献   

14.
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对滇西"三江"地区临沧花岗岩基中勐库碱长花岗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勐库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36.2±3.7 Ma,表明岩体应形成于中三叠世,而非前人认为的新生代。全岩主、微量元素,Sr同位素和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岩体属于S型花岗岩系列,来自于与临沧花岗岩基相类似的地壳沉积物源区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以勐库岩体为代表的碱长花岗岩与临沧花岗岩基形成时代一致,表明碱长花岗岩应为临沧花岗岩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已报道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类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类外,临沧花岗岩基还应包括较广泛分布的碱长花岗岩类。本文同时揭示,由于临沧花岗岩基中以勐库岩体为代表的碱长花岗岩并非早前认为的新生代岩体,"三江"南段特别是临沧地块前人划分的新生代岩体分布范围和规模可能需要重估。  相似文献   

15.
青海南山东段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英云闪长岩。通过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的年龄分别为241±3Ma、245±2Ma和249±3Ma,可代表其成岩年龄。花岗岩类构造环境判别图显示,岩石具俯冲型花岗岩类特征,可能代表早三叠世宗务隆洋的北向俯冲过程。通过对青海南山东段侵入岩体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构造环境等的研究,为青海宗务隆造山带在印支期的构造环境演化和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汪相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20-2022062020
中国东南部存在着一系列早白垩世中—晚期I型花岗岩与A型花岗岩复合在一起的北东向岩带。本研究选取这些岩带中的苏州、黄山、灵山和福州I型花岗岩与A2型花岗岩组合的复式岩体,对它们开展岩相学、岩石化学和锆石学的系统研究,从而首次确定:① 作为复式花岗岩体中主体相的岩性为(含普通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由弱分异的壳源花岗岩浆结晶而成,其锆石U-Pb年龄的平均值为127.1±1.8 Ma,代表同造山花岗岩的定位年龄;② 作为复式花岗岩体中补体相的岩性为铁锂云母/白云母碱长花岗岩(为典型的A2型花岗岩),由与主体花岗岩同源的高分异花岗岩浆结晶而成,其锆石U- Pb年龄的平均值为105.4±1.3 Ma,代表造山后花岗岩的定位年龄;③ 与这些复式花岗岩体伴生的岩浆热液矿床中的锆石U- Pb年龄的平均值为106.4±2.3 Ma,代表中国东南部一次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时代。结合上述研究结果、中国东南部构造地质资料和花岗岩浆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的年代学数据,笔者认为,库拉板块于早白垩世初期向欧亚大陆的俯冲作用引起中国东南部地壳深部I型花岗岩浆房的形成和部分I型花岗岩浆上升定位;挤压高峰后,深部岩浆房中巨量的I型花岗岩浆开始漫长的分离结晶作用,导致岩浆房上部出现高度富集成矿物质的残余岩浆;至早白垩世末期,中国东南部的构造环境进入伸展高峰期,深部岩浆房中高度分异的、体量极小的残余岩浆沿着张性断裂被动侵位;由于压力和温度的骤减,上升过程中的残余花岗岩浆发生流体—熔体溶离作用而分解为含大量成矿物质的硅质流体和碱性过铝质熔体,前者形成石英脉型矿床(或云英岩型/矽卡岩型矿床),后者形成A2型花岗岩。造成中国东南部上述花岗质岩浆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的驱动力来源于一次新的造山作用——本文命名其为“黄山运动”,该造山作用具有两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以同造山花岗岩(即I型花岗岩)的定位年龄(~127 Ma)为代表的挤压作用高峰期和以造山后花岗岩(即A2型花岗岩)的定位年龄(~105 Ma)为代表的伸展作用高峰期,两者之间的转换(即构造环境由挤压转变为伸展)出现在~110 Ma。显然,通过严格地组合构造—岩浆—成矿三种不同的地质事件于一体,本研究恰好地揭示了中国东南部在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基本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汪相 《地质论评》2022,68(5):1677-1728
中国东南部存在着一系列早白垩世中—晚期I型花岗岩与A型花岗岩复合在一起的北东向岩带。本研究选取这些岩带中的苏州、黄山、灵山和福州I型花岗岩与A2型花岗岩组合的复式岩体,对它们开展岩相学、岩石化学和锆石学的系统研究,从而首次确定:① 作为复式花岗岩体中主体相的岩性为(含普通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由弱分异的壳源花岗岩浆结晶而成,其锆石U- Pb年龄的平均值为127. 1±1. 8 Ma,代表同造山花岗岩的定位年龄;② 作为复式花岗岩体中补体相的岩性为铁锂云母/白云母碱长花岗岩(为典型的A2型花岗岩),由与主体花岗岩同源的高分异花岗岩浆结晶而成,其锆石U- Pb年龄的平均值为105. 4±1. 3 Ma,代表造山后花岗岩的定位年龄;③ 与这些复式花岗岩体伴生的岩浆热液矿床中的锆石U- Pb年龄的平均值为106. 4±2. 3 Ma,代表中国东南部一次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时代。结合上述研究结果、中国东南部构造地质资料和花岗岩浆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的年代学数据,笔者认为,库拉板块于早白垩世初期向欧亚大陆的俯冲作用引起中国东南部地壳深部I型花岗岩浆房的形成和部分I型花岗岩浆上升定位;挤压高峰后,深部岩浆房中巨量的I型花岗岩浆开始漫长的分离结晶作用,导致岩浆房上部出现高度富集成矿物质的残余岩浆;至早白垩世末期,中国东南部的构造环境进入伸展高峰期,深部岩浆房中高度分异的、体量极小的残余岩浆沿着张性断裂被动侵位;由于压力和温度的骤减,上升过程中的残余花岗岩浆发生流体—熔体溶离作用而分解为含大量成矿物质的硅质流体和碱性过铝质熔体,前者形成石英脉型矿床(或云英岩型/矽卡岩型矿床),后者形成A2型花岗岩。造成中国东南部上述花岗质岩浆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的驱动力来源于一次新的造山作用——笔者命名其为“黄山运动”,该造山作用具有两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以同造山花岗岩(即I型花岗岩)的定位年龄(??127 Ma)为代表的挤压作用高峰期和以造山后花岗岩(即A2型花岗岩)的定位年龄(??105 Ma)为代表的伸展作用高峰期,两者之间的转换(即构造环境由挤压转变为伸展)出现在??110 Ma。显然,通过严格地组合构造—岩浆—成矿3种不同的地质事件于一体,本研究恰好地揭示了中国东南部在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基本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南岭中西段若干复式花岗岩体的成因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黑云母矿物化学和副矿物特征等研究表明,南岭中西段3个复式花岗岩体的演化规律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以花山复式花岗岩体为代表的不同母岩浆演化方式,其补体美华花岗岩可能经历了与花山主体岩浆相似的分离结晶作用;另一种是以金鸡岭复式花岗岩体和大东山复式花岗岩体为代表的相同母岩浆演化方式,它们的补体螃蟹木花岗岩和猪蹄石花岗岩分别为金鸡岭主体和大东山主体花岗质母岩浆经过分离结晶作用形成。两种不同产出方式的补体花岗岩可能表明它们与主体岩浆的形成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矿物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对乔霍特铜矿区钾长花岗岩中钾长石进行精确的年龄测定,获得坪年龄为274.78±0.44 Ma,等时线年龄为272.7±3.0 Ma.鉴于该钾长花岗岩体形成之后未见构造变形和热液蚀变现象,因此40Ar-39Ar同位素年龄代表钾长花岗岩中钾长石结晶年龄,即钾长花岗岩体的结晶晚期年龄.根据钾长花岗岩体和乔霍特铜矿体的空间关系、铜矿石的品位变化、钾长花岗岩和铜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及铜矿石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等,认为乔霍特铜矿床的成矿作用直接与钾长花岗岩的侵入活动有关,钾长花岗岩中钾长石结晶年龄基本上代表乔霍特铜矿床成矿时代的下限.  相似文献   

20.
《地质论评》1982,28(2):189-189
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与湖南省地质学会共同负责筹备的南岭花岗岩类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0月26日—11月1日在郴州湖南省地质局408队召开,11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提出论文53篇。会议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