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广东省阳山县石寨矿区隶属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属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矿化带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蚀变带、不同岩性地层接触界面或地层中断裂破碎带内,兼有内接触带和外接触带2种蚀变矿化带。由岩体→接触带→碳酸盐地层,矿化分别为弱黄铁矿化、弱方铅矿化→强黄铁矿化、强方铅矿化、强闪锌矿化→弱黄铁矿化、弱方铅矿化;蚀变类型由岩体自变质的钾化、硅化、绿泥石化蚀变过渡为接触带的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石榴子石化,再到含碳酸盐地层的碳酸盐化、绿泥石化。表现出显著的蚀变-矿化分带性。  相似文献   

2.
青海虎头崖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虎头崖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成矿亚带内.矿化带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蚀变带、不同岩性地层接触界面或地层中断裂破碎带内,兼有正接触带和外接触带2种蚀变矿化带.由岩体→接触带→碳酸盐岩地层,金属成矿元素分别为W-Mo→Fe-Sn-Cu→Cu-(Pb-Zn) →Pb-Zn-Ag,蚀变类型由岩体自变质的钾化、硅化、云英岩化过渡为正接触带附近的符山石化、绿帘石化、透辉石化,再到外接触带围岩的石榴子石化、透辉石化,以及晚期的绿泥石化、碳酸盐化.主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地层中的CaO等向岩浆岩内扩散,岩体中的SiO2、Al2O3等则向碳酸盐岩扩散,而且,与花岗岩相比,矽卡岩中FeO、MnO、MgO更为富集,这表明接触渗滤作用与接触交代作用同时存在.成矿元素分析结果显示,W、Mo元素在岩体内含量较高,而Fe、Cu、Pb、Zn主要在矽卡岩带内富集,各成矿元素在未蚀变大理岩中的含量均较低.笔者认为,矿化蚀变的明显分带性是岩体和地层成矿差异性及矽卡岩带内微裂隙系统发育的不均匀性所致.  相似文献   

3.
红豆山铜矿床是南澜沧江带新发现的矿床之一。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和系统构造—|蚀变岩相填图,发现该矿床蚀变类型主要以钾长石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为主,其次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且在空间上呈现一定规律,各蚀变带具有明显的叠加现象。依据区内岩石蚀变矿物组合等特点,自断裂带→上盘围岩,共出现4个典型蚀变带,依次为碎裂岩化带→长英岩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带→弱长英岩化安山岩带。矿(化)体主要分布在长英岩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和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带。由斑岩脉中心至边缘发育钾化带→硅化带→青磐岩化带→绢云母化带,斑岩旁侧围岩中发育放射状石英—方解石—黄铜矿脉。  相似文献   

4.
莫名浈 《矿床地质》1988,7(3):50-59
阳储岭斑岩钨铝矿床热液蚀变具有明显分带特征,为一不同时间(阶段)的热液作用于同一空间的叠加中心式蚀变矿化模式。由斑岩体中心向外依次发育钾硅化→石英绢云母化→绿泥石碳酸盐化等蚀变带,与之相对应的矿化带为 W(Mo)→Mo(W)→FeS_2。蚀变矿化温度由斑体中心向外依次降低(310~230℃→260~200℃→170℃),氧同位素分馏亦呈现出由强→弱→没有分馏的变化规律。说明本区热液蚀变矿化作用在斑岩体的中心部位最为活跃,强度最大。矿液是由斑岩体中心向外逐渐扩散,至围岩由于变质岩系的屏蔽作用而中止在接触带处。  相似文献   

5.
江西冷水坑铅锌银矿床是我国重要的铅锌银矿床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斑岩型铅锌银矿床.冷水坑斑岩型铅锌银矿床位于中国东部中生代月凤山火山盆地边缘,含矿斑岩为燕山中期碱性花岗斑岩,侵位于上侏罗统火山岩地层内,斑岩体边部发育大量的隐爆角砾岩.矿区发育两种矿化类型,即斑岩型矿化与层状改造型矿化,此两种均与碱性花岗斑岩有关.矿化以Pb、Zn、Ag为主,伴生少量的Cu、Au.斑岩型的铅锌银矿化发生在斑岩体内以及接触带中,具有面型矿化特点并显示出明显的矿化分带性.层状改造型以铁锰银铅锌矿化为主,矿体均为隐伏状分布于碱性花岗斑岩附近的火山岩含铁锰地层中,产状与火山岩地层一致.铁锰碳酸盐铅锌银矿体在靠近斑岩体时,银铅锌矿化相应逐渐增强,而远离花岗斑岩体,矿化明显较弱.围岩蚀变作用明显,主要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硅化和黄铁矿化.矿化蚀变特征、蚀变类型与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不同,缺少斑岩铜(钼)矿床早期蚀变的钾交代作用(黑云母化与钾长石化),发育大量铁锰碳酸盐蚀变.矿田矿化蚀变具有一定的分带性,由岩体内向外蚀变可以分为三个带:绿泥石绢云母化带、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带和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斑岩型矿床的铅锌银矿化与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蚀变密切相关.通过对蚀变矿物绢云母的~(40)Ar/~(39)Ar同位素测定,获得冷水坑斑岩型铅锌银矿化年龄为162.8 ±1.6Ma,与含矿斑岩形成时间一致,说明冷水坑斑岩型铅锌银成矿作用发生于中国东部燕山中期陆内环境.  相似文献   

6.
利用岩相学、矿相学、电子探针等方法,研究了武平悦洋银多金属矿东矿段围岩蚀变、构造特征与成矿之间的关系。区内围岩蚀变具有分带性,垂向上从地表向深部,表现为从碳酸盐化带→水云母化+地开石化带→硅化+冰长石化带(银、金矿化)→绢云母化带(银铜矿化)的蚀变分带;北东向和北西向2组断裂中及其交会部位形成的围岩蚀变从矿体浅部到深部依次为黄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蚀变带的空间展布及内部分带特征明显受矿区岩相的"三层结构"及断裂控制。矿化蚀变总体上分布于"三层结构"的中部层的紫金山复式岩体中。区内蚀变带是寻找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浅部碳酸盐化带、中部硅化+冰长石化带、深部绢英岩化带,其中中部的硅化+冰长石化带是矿体的矿化蚀变带。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黄沙坪铜锡多金属矿床是湘南地区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矿床之一。为了深化研究该矿床成岩成矿机制、高效指导深部找矿勘查,需要揭示与隐伏花岗斑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化-蚀变分带规律,构建深部矿化-蚀变空间分带模式。【研究方法】应用热液矿床的大比例尺蚀变岩相定位找矿预测方法,开展矿区内-136 m、-176 m、-256 m中段典型穿脉剖面的矿化蚀变测量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剖析了矿化-蚀变的强弱变化、矿物共生组合及其空间分带特征,探讨了成矿元素、元素组合及其元素比值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构建了矿化-蚀变空间分带模式:从花岗斑岩体(内带)→接触带→围岩(外带),依次为钨钼(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花岗斑岩带(Ⅰ)→磁铁(钨锡)矿化石榴石矽卡岩带(Ⅱ-1)→钨钼-磁黄铁矿化石榴石矽卡岩带(Ⅱ-2)→铅锌矿化结晶灰岩带(Ⅲ)→强方解石化灰岩带(Ⅳ)的分带规律,各带对应的主要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磁铁矿+透辉石+硅灰石+绿帘石+绿泥石+(白钨矿+锡石+黄铁矿+石榴石)→白钨矿+辉钼矿+磁黄铁矿+(锡石+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石榴石+符山石+透辉石+角闪石+萤石+...  相似文献   

8.
小赛什腾铜矿赋存于华里西期闪长岩、闪长斑岩中,全岩矿化,岩体普遍含铜,岩体中w(Cu)平均值>500×10-6;铜矿体主要由含铜闪长斑岩、闪长岩等组成,矿石呈中细粒状、斑状结构,细脉浸染状、块状构造;矿体、矿化体与围岩逐渐过渡,界线不清,整个岩体中普遍可见弱孔雀石化.化探异常在平面上由岩体中心到围岩存在明显的元素分带现象,即,W,Mo,(Bi)→Cu,Au→As,(Hg),表现出与典型斑岩型铜矿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岩体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少量钾化,在与大理岩的接触带附近发育夕卡岩化.  相似文献   

9.
河南西部的西峡石板沟金矿是一个与不规则石英细脉有关的金矿床,石英脉产于切穿闪长岩体的蚀变剪切带中,成矿围岩主要为闪长岩和辉长岩。剪切带中主要的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钾长石化和碳酸岩化,近矿体蚀变围岩分带特征明显,从矿化中心向边部蚀变分带依次是:①硅化—黄铁矿化蚀变带;②黄铁矿化—钾长石化蚀变带;③黄铁矿化—绢云母化蚀变带;④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蚀变带;⑤未蚀变辉长岩。细粒硫化物、不同时代的石英细脉和小型裂隙广泛分布于蚀变带中。该矿床中主要的矿化类型有含金石英脉型和产于剪切带中的蚀变岩型,依据蚀变分带和矿化类型,从钻孔中系统地采集了岩石样品,所有的样品做了部分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分析,利用常量元素研究了岩石质量平衡、体积  相似文献   

10.
李毅 《地质与勘探》2013,49(2):280-288
河南省新县姚冲钼矿床是大别山北麓新发现的又一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目前控制规模为中型。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斑岩体(脉)外接触带(中元古界蚀变片麻岩),受隐伏岩体和构造控制。辉钼矿化呈浸染状、细脉-网脉状、薄膜状和角砾状产出。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方解石化、萤石化和高岭土化等,具典型斑岩型钼矿床的矿化和围岩蚀变特征。其中硅化和钾长石化与钼成矿关系密切。矿床蚀变分带明显,由中心向外侧依次为钾长石化-硅化带(强蚀变带)、硅化-绢英岩化带(弱蚀变带)、硅化-青磐岩化带,由中心向外围蚀变强度逐渐变弱。蚀变作用的强弱与钼矿体的品位高低相对应,硅化和钾化为该区最直接的找矿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1.
哈拉河银铜铅锌矿为内蒙古扎兰屯地区新发现的斑岩型矿床,斑岩体为钙碱性花岗闪长斑岩。围绕侵入岩体,围岩蚀变强烈。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关系的研究是斑岩矿床成矿过程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围岩蚀变类型、蚀变矿物组合以及蚀变类型与矿化体品位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哈拉河矿区内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钾长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分带比较明显,由深至浅依次为钾长石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区内蚀变与矿化关系密切,蚀变类型决定矿化类型和矿化强度,银矿化主要发育青磐岩化带内,铜铅锌矿化主要产在绢英岩化带内。  相似文献   

12.
普朗斑岩铜矿蚀变及矿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朗大型斑岩铜矿蚀变及矿化较典型。普朗岩体为同源多期复式斑岩体,石英二长斑岩构成岩体的中心相,从中心向外,各类蚀变成环带状发育,由内向外依次为强硅化带→钾硅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盘岩化带。矿化亦相应具有分带性,从蚀变中心向外表现为浸染状黄铜矿、辉钼矿→细脉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细脉状黄铁矿、黄铜矿→大脉状方铅矿、黄铁矿。  相似文献   

13.
达龙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为一大型钨钼多金属矿床,工程控制其倾向延伸超过1000m。文章系统总结了达龙矿床地质特征,矿床类型为受构造控制的脉状矽卡岩型钨钼多金属矿床,研究发现其垂向上蚀变与矿化分带明显,蚀变分带为(硅化)辉石石榴子石磁黄铁矿矽卡岩化带→(绢云母)磁黄铁矿石榴子石辉石矽卡岩化带→石榴子石黄铁绢英岩化带→黄铁绢英岩绿帘石化带→(石榴子石)绿泥石绿帘石化带,矿化分带为:块状钼钨矿化带→脉状钨(钼)矿化带→细网脉状(铜铅锌)钨矿化带→网脉浸染状铅锌矿化带→脉状铜铅锌矿化带,该矿床蚀变与矿化分带的划分可指导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同类型矿床的深部找矿。  相似文献   

14.
多彩铜铅锌矿床位于"三江"多金属成矿带北段青海省南部的治多县,是目前该地区新发现的唯一一个与古特提斯火山作用有关的大型矿床。矿体产于晚三叠世巴塘群火山岩地层中,直接赋矿围岩为英安质凝灰岩。矿区内主要发育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重晶石化、白云石化、方解石化等蚀变,矿化类型以块状及浸染状铜铅锌矿化和纹层状及星点状铜矿化为主,其次为细脉状铜铅锌矿化等。蚀变矿化在空间上具有明显分带性,以白云石-重晶石固结壳为界,下盘依次出现硅化-重晶石化-块状及细脉状矿化带、硅化-黄铁矿化-稠密浸染状矿化带、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稀疏浸染状矿化带、硅化-弱绿泥石化带、绿泥石化带。上盘则多为成矿后中低温蚀变组合,如弱硅化-弱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成矿演化上,矿床经历了3期主要成矿作用:火山沉积-气液矿化期、海底喷流热液矿化期及表生期。矿床地质特征、蚀变矿化分带及成矿演化等的综合分析表明,多彩铜铅锌矿床与日本黑矿及同一构造带的"三江"中段川西呷村VMS矿床极为相似,属于火山岩容矿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相似文献   

15.
铜绿山铜铁金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铜铁多金属成矿带最重要的矽卡岩型矿床之一,矿床的形成与铜绿山石英闪长岩株体密切相关,矿体主要沿北北东向断裂产于石英闪长岩与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的接触带,形成钙-镁复合型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化。围岩蚀变由致矿岩体到接触-蚀变矿化中心为:绢云母-绿泥石-钾化带、高岭石-绿泥石-弱矽卡岩化带、皂石-绿泥石-强矽卡岩化带。蚀变矿化期次可分为岩浆-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岩浆-热液期可分为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氧化物阶段、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绿泥石是钻孔岩芯中出现最多且分布最为广泛的蚀变矿物之一。经短波红外光谱(SWIR)研究发现,从蚀变矿化中心到外围,绿泥石出现由铁绿泥石/铁镁绿泥石逐渐转变为镁绿泥石,且绿泥石Fe-OH特征吸收峰位值(Pos2250)显示出从高值变为低值的趋势。结合其他蚀变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文章提出绿泥石的高Fe-OH特征吸收峰位值(Pos22502253 nm)与金云母、蛇纹石、绿帘石、皂石和高岭石的大量出现,对指示铜绿山矽卡岩型矿床的矿化中心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罗葵洞钼矿围岩蚀变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省罗葵洞钼矿是一处特大型斑岩型钼矿床,赋存于陆相火山岩与隐伏似斑状花岗岩接触界面及其外围,呈隐伏状产出,地表很难见到钼矿化露头.矿区最常见的蚀变是硅化和黄铁矿化,其次有钾化、绢云母化、绢英岩化、云英岩化、伊利石-水白云母化、黑云母化、绿帘石化、次闪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局部尚有叶腊石化、萤石化.其中硅化、钾化、绢英岩化、云英岩化与钼矿成矿关系密切.据初步研究,该区蚀变从火山口相中心,由内向外大致可分为不十分明显的4个蚀变带:强硅化蚀变带、硅钾蚀变带、硅化蚀变带、绿帘石-绿泥石化带.在详查工作中根据面形硅化细脉带,可以确定矿化范围,钾化强烈发育地段为钼矿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毕力赫金矿床Ⅱ矿带围岩蚀变及其与金矿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矿床主要蚀变类型为硅化、钾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电气石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其中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蚀变分带明显,由地表向下,依次为青磐岩化带→绢英岩化带→钾质蚀变带,绢英岩化带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8.
会昌岩背斑岩型锡矿床蚀变特征与成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床具明显的以接触带为中心的似环状矿化蚀变分带。从中心往外依次为黄玉石英化→绢云母绿泥石黄玉石英化→绢云母绿泥石化→高岭土碳酸盐化。其蚀变组合类型及其演化特点和完善程度,是成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高松山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赋存于下白垩统安山岩等中基性火山岩中。矿体受围岩中断裂破碎带的控制,呈脉状产出。矿区围岩蚀变主要发育硅化、黄铁矿化、冰长石化、伊利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等。根据蚀变矿物组合和蚀变岩地球化学特征,可将围岩蚀变由近矿至远矿分为3个带:强硅化-冰长石化带、硅化-伊利石化-冰长石化带、伊利石化-青磐岩化带。对各蚀变带进行了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利用元素迁移定量计算和图解等方法详细估算和拟定了蚀变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规律及其与蚀变矿物学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安山岩蚀变过程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特别是硅化、冰长石化和黄铁矿化蚀变阶段。根据围岩蚀变形成过程与成矿之间的联系,探讨了高松山金矿床围岩蚀变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0.
豫西前河金矿热液蚀变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含矿热液在迁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广泛的流体-岩石反应而引起热液蚀变.前河金矿区内主要的热液蚀变有钾长石化、青磐岩化、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萤石化等7种类型;划分了6个蚀变-成矿阶段,即黑云母-钾长石阶段→青磐岩阶段→绢英岩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碳酸盐-卤化物阶段,以及外、中、内3个蚀变带.5种典型蚀变岩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绢英岩化蚀变中,Si、K大量迁入,Pb含量大大增加,在∑REE有所降低的情况下HREE有所富集:δ Eu和δ Ce在各蚀变阶段均呈现负异常:这些现象可能是导致金沉淀的元素地球化学响应.各阶段成矿流体-岩石的交代特点在绿泥石单矿物的矿物化学成分变化上也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