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3年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 年(2013 年3 月至2014 年2 月),我国西南、西北地区中东部、内蒙古中西部、东北、华北、江淮、黄淮、江汉、江南以及华南北部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主要存在4 大干旱事件,分别是西南地区的秋冬春连旱、长江以北区域的春旱、长江以南区域的夏旱以及东部的秋旱.旱区农业、人畜饮水以及江河水位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不利于水汽的输送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2015年秋季(9~11月),我国华北、黄淮、内蒙古、西北地区东部、东北、西南地区西部以及西藏中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主要存在3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区,分别是华北大部、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大部、东北大部组成的北方旱区以及西藏旱区和西南旱区。旱区农牧业、人畜饮水等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2014年春季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春季(3~5月),我国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大部、华北、黄淮、江汉北部、西北地区中东部、西南地区以及华南西部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主要存在2个明显的干旱区,分别是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华北、黄淮以及西北地区东部组成的东部旱区和西南、华南西部组成的西南旱区。旱区农业、人畜饮水以及江河水位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2015年夏季(6~8月),我国华北、黄淮、内蒙古、西北地区东部、东北、西南地区西部以及西藏中东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主要存在3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区,分别是华北大部、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大部、东北大部组成的北方旱区以及西南旱区和西藏旱区。旱区农牧业、人畜饮水、河流湖泊和水库蓄水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2014年秋季(9~11月),我国内蒙古中东部、东北中南部、华北东部、黄淮北部、江南、华南以及西南地区西部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主要有3个明显的干旱区,分别是内蒙古中东部、东北中南部、华北东部以及黄淮北部组成的东北和华北旱区、华南和江南组成的南方旱区以及四川和云南组成的西南旱区。旱区农业、人畜饮水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2014年夏季(6-8月),我国旱情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北的黄淮、江汉、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中东部、东北中南部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区域,黄淮、西北地区东南部以及东北中南部的部分地区存在重到特旱,其余大部以轻到中旱为主。旱情给旱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2011年秋季(9~11月),我国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大部、西南大部、西藏东部以及华南、江南的局部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旱区农业、林业、人畜饮水及水库蓄水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2013年夏季(6~8月),我国旱情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区域,华北中北部、东北南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内蒙古中部和西部、黄淮、江淮、江汉以及西南地区北部等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旱区农业、人畜饮水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2009/2010年冬季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2010年冬季,除东北大部及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气温偏低外,全国其余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西南大部、西北地区中部和东南部、华北中南部、黄淮西北部及湖北西部、湖南西部等地降水偏少3~8成;云南、广西、贵州、西藏、四川、甘肃、青海、陕西、安徽以及河南等省份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西南地区旱情尤为严重。持续发展的干旱给旱区各省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干旱还造成人及牲畜饮水困难、湖泊及水库干涸、部分河流水位持续下降、森林及草原火险气象等级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10.
基于MCI的中国干旱时空分布及灾情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廖要明  张存杰 《气象》2017,43(11):1402-1409
利用中国825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风速等资料,根据2017年修订的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计算得到各站点1961-2015年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基于MCI指数系统分析了中国及东北、华北、西北东部、西南、长江中下游、华南6大区域中旱及以上干旱日数的时空分布及气候变化特征,并结合1951-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农业干旱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受灾情况以及灾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黄淮、西北东部、东北西部、华南西部、西南大部以及内蒙古等地是我国干旱多发区,其中华北大部、黄淮东北部及陕西北部、甘肃河东大部、宁夏等地年干旱日数在60天以上,河北南部、宁夏大部、新疆北部和西部、云南中南部、海南南部等地最长连续干旱日数达210天以上;长江中下游、华南东部、西北中部、东北东部等地干旱日数相对较少。东北、华北干旱主要出现在春末和夏、秋季,西北地区东部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出现在盛夏和秋季,华南地区的干旱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西南地区多出现在冬、春季节。1961—2015年,中国平均年干旱日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甘肃东南部、宁夏、陕西、山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贵州中西部、云南中西部等地增加趋势明显,但西北中西部、东北中东部、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及青藏高原中西部、内蒙中西部等地年干旱日数呈减少趋势。1951—2015年,中国农作物因旱受灾和成灾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但近年来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1.
2015年春季(3~5月),我国华北大部、内蒙古中部、黄淮北部、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以及华南和江南大部存在不同程度旱情,有3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分别是华北旱区、西南旱区及华南旱区。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整体上,春季以华南旱情最为严重,直接原因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西脊点异常偏西,不利于低纬的暖湿水汽向华南地区输送,华南前汛期出现偏晚。  相似文献   

12.
2014年(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我国主要存在3大干旱区,分别是长江以北的中东部旱区、江南和华南旱区以及西南旱区。其中,中东部旱区春旱和夏末秋初旱较严重,江南和华南旱区主要是秋旱,西南旱区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旱情较为严重。旱区农业、人畜饮水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不利于水汽的输送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张建敏 《气象》2000,26(7):62-63
4月份,全国大部地区偏暖态势不变。北方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天气,西北东部、华北西部和南部、黄淮和江淮北部等地区干旱发生或发展,夏收作物产量形成受到影响;华南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局部地区产生洪涝灾害;西北和华北大部大风扬沙天气频繁,给农业、交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造成不便和损失;西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多雨雪天气,造成局地不同程度受害。1 北方大部持续高温少雨,部分地区干旱发生发展4月降水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月降水量,江南、华南大部以及贵州大部普遍有100~280mm,其中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和江西南部达300mm以上;秦岭淮…  相似文献   

14.
张守峰 《气象》2001,27(8):58-61
5月份 ,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 ,华北、黄淮等地旱情严重 ;南方局部地区出现暴雨洪涝。全国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 ,华北、黄淮、江淮等地明显偏高 ,部分地区中下旬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北方多大风沙尘天气 ,内蒙古、新疆等地的局部地区遭受强沙尘暴袭击。1 天气概况月内 ,北方大部地区及四川盆地、西藏等地的部分地区降雨量小于 5 0 mm,其中华北大部、西北大部及黄淮部分地区不足 1 0 mm,局部基本无降水。西北东部、华北和黄淮大部、江淮、汉水流域及南疆、辽宁中部、内蒙古中西部、四川盆地等地比常年偏少 5~ 9成(见图 1 )。山…  相似文献   

15.
2013年秋季(9~11月),我国旱情主要出现在江南、西南地区南部和东部、黄淮、江淮以及西北地区中部和东部的部分区域。其中黄淮西北部地区旱情持续时问长,从9月上句发生至11月上句结束,但影响较小;而江南中西部地区旱情持续时问短,从10月中旬发生至11月上旬结束,但旱情较重,影响较大。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垂直运动和水汽条件不利于降水,是造成上述地区干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选取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雨量、极端气温等多个气象指标构建量化评估指数,将干旱分类为春旱、夏旱和伏旱3个类别,分别计算春旱指数、夏旱指数及伏旱指数,分析各种干旱发生程度及范围,再根据综合干旱指数对2009年的干旱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2009年春夏,黑龙江省各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松嫩平原最严重,三江平原...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夏季(6~8月),我国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江西、湖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甘肃、陕西、宁夏以及内蒙古等省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旱区农业、牧业、人畜饮水、江河及湖泊水位、水利发电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11月 ,全国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少或接近常年 ,华北、黄淮、江淮北部、西北东部的部分地区有不同程度旱情 ;北方部分地区气温偏低 ,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 ;月内 ,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大雾天气 ;江南、华南等地出现阴雨天气 ;内蒙古、青海部分牧区发生不同程度的白灾。1 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或接近常年 ,黄淮等地干旱维持月降水量 ,江南大部、华南中部和东部及云南南部等地一般有 50~ 1 0 0mm ,其中湖南东北部、江西中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和云南南部等地达 1 0 0mm以上 ;我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量一般不足 50mm ,…  相似文献   

19.
焦佩金 《气象》1992,18(5):58-61
1992年2月,冷空气活动偏弱,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暖湿气流强盛,南方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华南、西南气温偏低。 概况 2月,北方大部以及江淮、江南大部的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东北大部、华北东部、黄淮和江淮地区以及新疆北部偏高2—3℃,其中新疆西北部、内蒙古东部和辽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内蒙古西部40个国家级气象站1961-2018年春季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构建的综合干旱指数,分析评估了春季区域干旱发生情况,结果显示:(1)近58a内蒙古西部区域春季干旱年发生频率高达78%,平均5a中有4a春旱,且多数为中到重旱。(2)20世纪70-80年代春旱年份发生概率更高,连年干旱,近10a干旱明显减少。(3)春旱频率空间分布是西高东低。(4)干旱影响范围最大,干旱最重的前3a分别是1962、1993年和1995年,出现了季内连月重旱,农牧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均受严重影响。构建的综合干旱指数与实况对比分析,能够较好地反映春旱发生程度,可以用于月季干旱的影响评估业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