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青海锡铁山矿区滩间山群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锡铁山滩间山群是重要的含矿火山-沉积建造.基于野外地质特征、古生物组合、同位素年龄、构造-热事件和火山-沉积演化等的综合分析,文章认为滩间山群形成于早-晚奥陶世,并重新厘定了4个(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新建层序反映柴北缘早古生代经历了大陆裂谷开合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对青海锡铁山矿区几个关键地质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锡铁山矿区晚奥陶世滩间山群与早元古代达肯大坂群间的接角关系为隐蔽不整合,其间发育基底剥离断层(F1),基底剥离断层之下的“过渡带”实际上是一条退条质的下滑型韧性剪切带。而滩间山群则被构造肢解为O3tm^a-b褶叠层与O3tn^c-d褶皱冲断岩片,其间发育上剥离断层(F2),两条剥离断层面上、下因构造剥蚀充失了大厌地层。并认为和里东晚期的伸展构造体制形成锡铁山变质核杂岩,海西期的抗日压构造体制形成褶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北缘滩间山群新厘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滩间山群是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重要的火山-沉积建造,总体为一套绿片岩相和强烈变形岩石。基于野外地质特征、古生物组合、同位素年龄、构造-热事件和火山-沉积演化等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滩间山群形成于早—晚奥陶世,同位素年龄在496~440Ma。重新厘定的滩间山群从老到新岩石地层单位有:早—中奥陶世火山-碎屑岩组;晚奥陶世沉积岩组;晚奥陶世熔岩-次火山岩组。原滩间山群c岩组(紫色砂砾岩组)变质微弱,仅达千枚岩相,与晚奥陶世熔岩-次火山岩组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中的泥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313±1.0Ma(代表其千枚岩相的变质年龄),将其从滩间山群中剥离,归属早志留世。新的层序总体反映柴北缘早古生代经历了大陆裂谷开合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锡铁山铅锌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找矿工作的实践,认为锡铁山铅锌矿床是由火山喷流沉积—后期热液叠加改造富集的块状硫化物多金属矿床。区域上NW—SE向早古生代形成的裂谷带,三级盆地内沉积的晚奥陶世滩间山群的大理岩与绿片岩系是表区找矿的最佳区段。而绢云绿泥斜长片岩、含碳质绢云绿泥片岩、白色大理岩、条带状大理岩是铅锌矿的最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5.
锡铁山铅锌矿床是我国西北地区大型铅锌矿床之一,但是,有关其成矿时间问题一直缺乏较好约束。本文通过对靠近矿体底部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了三组锆石U-Pb谐和年龄,分别变化于500~470 Ma, 465~450 Ma和440~420 Ma,形成的三个权重平均年龄分别为(479.4±5.2) Ma,(455.5±6.1) Ma和(431.8±3.7) Ma。结合区域滩间山群成岩构造环境及矿床成矿构造背景,文章认为前两组权重平均年龄代表了早古生代滩间山群两期强烈火山作用的峰期年龄,其年龄跨度(500~455 Ma)代表了滩间山群岛弧火山作用的时间跨度。第三组权重平均年龄代表了滩间山群火山岩成岩之后区域造山事件的主期变质年龄。锡铁山海底喷流沉积成矿合理时间应在455 Ma左右。  相似文献   

6.
锡铁山滩涧山群c岩性组的时代归属及其物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锡铁山滩间山群c岩性组主要由轻微变质的紫红色砾岩、含砾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粉砂岩等组成,因后期强烈构造改造,以"岩片"形式夹持于滩间山群b岩性组和d-1岩性组之间。长期以来,它一直与a、b、d岩性组一起被归属为晚奥陶世滩间山群。本文在野外观察基础之上,对来自锡铁山地区滩涧山群c岩性组紫红色含砾砂岩中的大量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龄测试,所测锆石的206 Pb/238 U或207 Pb/206 Pb表面年龄变化范围为429~2636Ma,它具有1个大约431Ma显著峰值。此外,尚有大约456Ma、908Ma和1847Ma 3个次要年龄峰值。最小峰值431Ma说明c岩性组沉积年龄应晚于431Ma,可能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年龄在431Ma和456Ma左右碎屑锆石大都呈自形—半自形,包括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锆石,说明盆地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就近源区锡铁山的加里东期岩浆岩和变质岩,同时说明了源区经历了加里东期的强烈岩浆活动以及随后近于同期的强烈变质作用,这与锡铁山地区早古生代强烈的陆壳俯冲碰撞和超高压变质作用时代相一致。857~937Ma和1610~1992Ma的碎屑锆石的存在说明锡铁山地区曾存在前寒武纪地层或者是经历了前寒武纪的构造热事件,前寒武纪地层为c岩性组提供了部分碎屑物源。  相似文献   

7.
锡铁山铅锌矿床成矿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锡铁山地区滩间山群火山-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滩间山群火山-沉积岩的成岩构造背景,旨在制约锡铁山铅锌矿床的成矿构造背景。结果表明,滩间山群火山-沉积岩的成岩构造背景为弧后盆地,且在地球化学方面,表现出从弧后盆地拉张初期至成熟期的连续演化特征。而锡铁山铅锌矿床则于弧后盆地拉张初期形成。  相似文献   

8.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区泥盆纪底砾岩中成矿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EW向左行平移韧性剪切带与南祁连NW向隆起带的复合部位,构造形变强烈,隆起带原NW向片理与剪切带NW向S-面理叠加复合形成单一的NW向片理化带和A-褶皱(拉伸线理与褶皱枢纽平行,都呈NW走向)。铅锌矿体就位在上奥陶统滩间山群(O_3tn)绿片岩系,绿片岩系不整合覆盖在下元古界达肯大坂群(Pt_1dk)片麻岩、混合岩系之上,上部又被未变质的上泥盆统(D_3)紫色砂页岩和底砾岩所覆盖。含矿岩系上奥陶统滩间山群由基性夹中酸性的双峰式火山岩和中厚层状、条带状灰岩组成,经区域变质  相似文献   

9.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地质找矿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锡铁山超大型铅锌矿床产于早古生代陆缘裂谷环境,含矿地层为滩间山群变质海相火山-沉积岩系.矿区地质勘探始于上世纪50年代,但因地质条件复杂,90年代前矿区的基础地质和成矿规律研究程度较低.1998年邓吉牛等按喷流沉积成矿和向斜控矿的思路,重新研究矿区成矿规律和找矿潜力,2001年深部找矿获得重大突破.近几年,作者等通过对矿区和柴北缘成矿规律深入研究,在一些关键基础地质问题和矿床结构认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青海锡铁山的达肯大坂群和滩间山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白耀斗  张安君 《地层学杂志》1992,16(3):219-221,218
<正> 青海省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北部边缘,属华力西优地槽褶皱带的中段。该褶皱带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延长300km以上,宽数km至20km,由赛什腾山、绿梁山、锡铁山及埃姆尼克山等几个反“S”型褶皱带构成。出露地层为一系列中、深变质的结晶片岩所构成的结晶基底和槽型沉积的绿色片岩系组成。晚古生代地层以不整合或呈平行不整合覆于其上,为台型沉积。 结晶片岩及绿色岩系,50年代笼统定为前震旦系,后将绿色片岩系命名为“锡铁山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深入研究表明,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与其成矿构造环境演化期间特定阶段的构造-火山作用有关,矿床持续形成时间一般不超过几个百万年。锡铁山矿床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海底热液块状硫化物铅锌矿床,本文通过锡铁山矿床赋矿岩系火山岩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对锡铁山矿床赋矿火山岩系岩浆演化过程及成矿构造环境得出如下几点认识:(1)锡铁山矿区赋矿滩间山群火山岩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表明滩间山群岩浆活动具有自酸性向基性同源岩浆演化的特点。矿区滩间山群不同岩组/段的火山岩代表了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自O1-2tna-1岩段、O1-2tnb岩组→O1-2tnd-1岩段→O1-2tnd-3岩段,矿区火山岩岩石化学及稀土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具有明显的渐变过渡关系。(2)矿区滩间山群火山岩稀土、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及成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一致揭示,从O1-2tna-1岩段、O1-2tnb岩组→O1-2tnd-1岩段→O1-2tnd-3岩段,滩间山群火山岩成岩构造环境经历了从陆缘基底岛弧→洋陆过渡型地壳→典型大洋地壳的连续过渡变化。(3)矿区滩间山群火山岩岩浆演化过程及Rb、Sr组分变化趋势与大陆边缘弧后盆地火山岩岩浆演化过程相近,与现代西太平洋冲绳海槽形成过程相似。(4)综上推断,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工作的重点对象是弧后盆地拉张早期形成的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下部火山-沉积组合,而矿区南部O1-2tnd岩组找寻同类矿床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北缘滩间山群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滩间山群是柴北缘早古生代重要的火山-沉积建造。基于野外地质特征、古生物组合、同位素年龄、构造-热事件等的综合分析,本文认为滩间山群形成于早-晚奥陶世,时限496~440Ma,与该区超高压变质作用不同步,后者时限545~485Ma。新的滩间山群火山-沉积建造序列表明,柴北缘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可能存在两次构造开合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锡铁山铅锌矿床网脉状蚀变管道相的识别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锡铁山大型铅锌矿床属喷流沉积型,赋存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裂陷形成的滩涧山群火山-沉积岩中.矿床中产有非层状和层状两类矿体,其中非层状铅锌矿体呈不规则状产于大理岩中,是锡铁山矿床的主要矿体类型,层状铅锌矿体产于大理岩边部,规模较小.在矿床深部大理岩层上盘滩涧山群b岩组的绿泥石英片岩中,深部整合发育有强烈的钠长石化与硅化,主要呈角砾状和网脉状结构,构成网脉状蚀变带,主要成分包括石英钠长岩、蚀变的绿泥石英片岩以及硅化石英岩等,其连续长大于2 km,宽大于200 m,呈不规则岩筒状.石英钠长岩交代结构普遍,与绿泥石英片岩呈渐变接触关系,广泛发育热水爆破角砾.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网脉状蚀变岩并非侵入岩或火山岩,而是形成于热水交代作用,代表了喷流沉积系统的管道相,相当于矿体下部供给带.结合容矿大理岩及矿体研究发现,锡铁山矿床发育规模巨大的喷流沉积系统,包括长>2 km的管道相、大规模的喷流沉积岩-大理岩,以及近喷口相未喷出海底地表的非层状矿体.现已发现的层状矿体与非层状矿体比例的倒置显示出锡铁山矿床仍然存在巨大的铅锌矿找矿潜力.网脉状蚀变带分布于矿体及大理岩的上盘,也表明锡铁山矿区容矿的滩涧山群a和b岩组产状整体发生了倒转,网脉状蚀变岩最初分布于铅锌矿体及大理岩之下.由于网脉状蚀变岩(石英钠长岩)与成矿系统的密切关系,它可作为柴达木盆地北缘滩涧山群中寻找铅锌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4.
锡铁山矿床是中国西部的超大型铅锌矿产地之一,产于柴北缘晚奥陶世滩间山群的大理岩和片岩之中,是与海相火山喷流-沉积有关的矿床。很多学者已经从地球化学、岩石学、同位素测年等对该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流体性质、矿床成因等开展了研究,但对于锡铁山矿区构造控矿特征一直存在争议,普遍认为褶皱构造对矿区的控矿作用明显。文章主要以详实的野外观测为基础,分析了矿区的褶皱和断裂构造特征,探讨了构造对矿(床)体的控制作用,为矿区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通过详实的野外实测和综合对比分析表明,锡铁山矿区总体上为单斜层,不发育大型的褶皱构造,但是层内褶皱发育,包括A型褶皱和B型褶皱。发育在滩间山群a段内的A型褶皱,其褶皱枢纽与拉伸线理倾向南东,与矿区矿体的总体倾伏方向一致;而在滩间山群d段内的A型褶皱,其枢纽倾向北西;矿区内发育了多条北西西走向的大型断裂,其编号为F1—F6;分析表明,F1断层发育在早期塑性变形基础之上,晚期叠加了叠瓦逆冲推覆作用,造成了矿体及赋矿围岩的局部倒转;F2断裂大规模的左行走滑-逆冲作用导致了矿区滩间山群不同岩性段地质体的拼合接触,造成了矿区部分含矿地质体的缺失;野外填图揭示出,左行走滑的F3断裂从北西往南东,走向从330°逐渐转变为290°方向,并在南东侧末端,发育了一系列分支的左行走滑-正断层,组成"马尾状"构造,截切了矿体与围岩,并发生了横向错移。以此构造控矿特征为基础,结合矿床成因分析,进一步分析了锡铁山矿区深部的找矿方向,认为矿区南东侧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空间;并以07号勘探线为例,根据F3及其分支断层的错移情况,分析了矿体可能被错移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青海锡铁山碳质片岩型铅-锌矿床的矿化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应用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对锡铁山矿区新发现的(碳质)片岩型矿体的矿化结构、矿体类型及其典型元素分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锡铁山矿床具“双层结构”,由大理岩型矿体和碳质片岩型矿体组成;碳质片岩型矿体主要赋存于滩间山群沉积岩组中上部,产出层位高于大理岩型矿体;碳质片岩型矿体的倒转型热水喷流沉积结构与含矿层倒转有关。研究表明,矿区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6.
<正>锡铁山铅锌矿床是我国著名的三大铅锌矿床之一,位于我国西北部柴北缘构造成矿带的中部。该矿床形成于中晚奥陶世弧后盆地裂谷初始阶段,矿体主要赋存在一套海相沉积的滩间山群火山碎屑沉积岩的中下部。长期以来,关于锡铁山铅锌矿床的起源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早在1987年,邬介人等认为锡铁山矿床是火山喷气变质构造型矿床(邬介人等,1987)。随后部分学者认为是层控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1999年,邓吉牛等人提出了以沉积岩为容矿围岩的喷气沉积型矿床,即现在大部分  相似文献   

17.
王静纯  余大良 《矿物学报》2007,27(Z1):305-306
1 矿区地质概况 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矿体赋存在晚奥陶统滩间山群中,赋矿岩性主要由碎屑沉积岩、薄层-中厚层块状大理岩、含碳绿泥石英绢云片岩及少量中酸性火成岩和火山碎屑岩等组成.邓吉牛等专家研究认为,矿床为SEDEX型成因,成矿作用为双基底式,经历了强烈的变质变形运动.  相似文献   

18.
中祁连东段花石山群与湟中群之间不整合关系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祁连地块东段花石山群与群之间的接触关系,前人一般认为是平行不整合或整合关系。但我们对湟中县东岔沟剖面花石山群、湟中群和湟源群的沉积、变形、变质特征研究表明:花石山群与下伏湟中群之间存在着沉积环境、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的间断或不连续性,接触部位上、下地层产状也不一致。因此认为花石山群与下伏湟中群可能为角度不整合关系。这一角度不整合的确定使得已经建立起来并广泛接受的中祁连地块东段前寒武纪地层格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巴颜喀拉山群复理石沉积中砂岩、粉砂岩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分析结果对其物源区沉积大地构造背景进行判别。结果显示,晚三叠世巴颜喀拉山群物源主要来自大洋岛弧,少量来自大陆岛弧,表明当时研究区处于邻近大洋岛弧的周缘前陆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中祁连地块东段元古宙基底一般认为由3 套地层组成,即古元古代湟源群、中元古代长城系湟中群和蓟县系花石山群,三者之间皆为平行不整合关系。但新的研究表明:(1) 花石山群与下伏的湟源群为角度不整合,结合新近发现的化石资料分析,认为花石山群是震旦纪—寒武纪稳定盖层沉积,不应归于基底组成部分;(2) 湟源群与湟中群为同一构造层,统称湟源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