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旅游者空间行为及其国内外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岚  许志晖  丁登山 《地理科学》2007,27(3):434-439
学者们对于旅游者空间行为往往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旅游者空间行为是旅行行为地域移动的游览过程。以动态分析视角,对旅游者空间行为概念进行重新界定,认为旅游者空间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并对其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国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空巢化现象的加快使得老龄问题受到学者关注.老龄化进程和养老模式等宏观层面的研究为中国老龄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指导,而政策的落实状况及其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需要从微观层面通过空间行为分析来还原老年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空间行为的视角对国内多个学科的老年人日常行为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基于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及需求层次理论的认知,文章聚焦中国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体行为:就医行为、购物行为和休闲行为,梳理这3 类行为的国内研究发展历程及其行为特征、影响机制分析等主要研究结论.基于时空间尺度和出行链进行了中国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的地理学探讨,并结合国际老年地理学的研究发展,提出了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行为地理学研究正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大热点。时代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文章探讨行为地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强调微观个体行为与整体社会的结合、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结合、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制约的结合、定量研究与质性分析的结合等,并试图提出一个行为研究的整体性框架。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进行分类、编码,并对18节中学地理公开课和研究课中的相关教学行为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地理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教师努力改进课堂评价的方式,在课堂上较为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呈现师生互动的倾向;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讲解行为是地理课堂的一种主要教学方式;课堂中学生主动发起的行为很少,学生的接受式学习行为多于产生式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5.
杭州下沙高教东区学生行为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祁黄雄  陈立章 《地理研究》2010,29(7):1281-1290
以杭州下沙高教东区为例,尝试探讨空间要素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等行为的时空影响,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为完善大学城规划发展提供案例数据和思路。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以杭州下沙高教东区部分大学的大学生日常行为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其行为的时空特征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与处于市区的老校区学生进行对比。调查表明,新生和高年级学生行为空间模式和空间选择存在差异,新老校区的学生之间同样也存在差异。进而,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总结出目前高教东区空间布局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主要有:(1)功能分区;(2)校园区位与对外交通;(3)树形空间结构;(4)公共空间及设施布局。由此提出建议:(1)东区有必要考虑优化管理体制提高配套设施的共享效率;(2)加强高校与城市社区的互动;(3)大学城规划建设进一步"以人为本"满足师生合理的空间需求。  相似文献   

6.
城市居民作为体育休闲市场的主体,对其行为意向展开研究,对于发现城市体育休闲市场一般特征、开拓相关体育休闲市场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长沙市民抽样调查得到基础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分步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计划行为理论所阐述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过去行为等变量都与城市居民体育休闲行为意向显著正相关;且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过去行为等变量对体育休闲行为意向的影响效果较明显,但该理论提出的主观规范变量及个人特征变量会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意向的结论并没有得到显著证实.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下的农户是经济人,其行为目标是为了追求家庭收入的最大化,文章通过对重庆农村家庭收入目标和行为决策的分析,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决策的理论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了影响重庆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空间行为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行为地理学对消费者空间行为和旅游者空间行为的研究较多,就业行为作为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空间行为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感知行为、就业决策选择行为、就业行为、就业体验行为的分析,认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行为就是指与劳动力就业空间选择有关的感知、决策、行为及体验,这4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一个统一体.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深入认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状与问题,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9.
旅游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跨学科的,涉及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利用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微观层面对旅游消费者行为和感知进行研究,以湛江-北海游的团队旅游消费者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调查发现,旅游消费者的感知和行为存在着密切关系.旅游消费者的偏好、休闲时间及经济条件是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三个重要因素.由游前的感知和游后的映象对比表明,家庭型的旅游消费者偏好于选择休闲型目的地,且需要安全和熟悉的外部环境.同时基于行为地理学方法在调查中的不足,提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10.
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近期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中国人文地理学人本主义转向的背景下,中国的行为地理学研究进入新一轮学习与借鉴西方行为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高潮,并力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地理学研究框架,实施全方位的实证研究与规划应用.本文简要评述了西方行为地理学的最新进展,指出中国行为地理学发展需要借鉴多学科视角和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2003...  相似文献   

11.
行为地理学的学科定位与前沿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始自行为革命,行为地理学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扩展自身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外延,反思并重新认识自身的意义,成为了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的深入,世界越来越向着多样化、个体性、动态化发展,人们的空间行为决策、选择的差异与个性越来越明显,空间与行为的交互越来越强,为行为地理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论文通过梳理行为地理学的学科基础,提出行为地理学的学科定位与内涵外延,并指出行为地理学已经呈现出面向动态人地关系、面向个体生活质量及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3个前沿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行为地理学面临的方法论、研究方法与跨学科的挑战进行讨论,并展望行为地理学的未来发展,以期为中国行为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基于活动分析法的人类空间行为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柴彦威  沈洁 《地理科学》2008,28(5):594-600
居民日常活动空间和城市日常活动系统是人类空间行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反映行为空间形成机制、分布特征及其与实体空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城市社会生活及其空间体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微观视角。通过行为空间研究中若干关键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基于日常活动空间的活动分析法能够很好的整合和处理这些问题,在对活动分析法相关概念和几个重要方法介绍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基于活动分析法的人类空间行为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相似文献   

13.
余凤龙  黄震方  陆林  尹寿兵 《地理学报》2016,71(12):2233-2249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兴起和行为变迁是乡村转型的组成部分,也是新常态下推进农村居民消费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构建嵌入农村家庭结构的旅游行为机制分析框架,以苏南农村地区为例,运用多分类Logit回归等方法,探讨发达地区农村家庭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特征与机制。研究表明:① 农村家庭旅游目的地选择以周边地区为主,流向呈现近距离指向性,旅游行为意向较强,旅游消费结构有待完善,旅游行为存在收入、教育和乡村性上的差异;② 经济、文化和家庭乡村性对旅游行为有着显著影响,且经济和文化可能存在“拐点”效应,拐点前后旅游行为存在较大差异;感知旅游行为控制与旅游行为认同是内在心理因素,旅游行为存在不同影响强度与方向的棘轮效应、示范效应、敏感效应和预防效应;③ 农村家庭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是心理、经济、文化和乡村城镇化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村城镇化发挥着“持续强化效应”,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发挥着“倒U型阶段效应”,消费心理发挥着“双向均衡效应”。研究尝试挖掘中国特色的旅游研究问题,并引导和优化农村居民旅游行为。  相似文献   

14.
地理课堂教学行为既包括地理教师教的行为,也包括学生学的行为。如果单从地理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来看,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5.
将决策树方法引入到小尺度旅游目的地的游客空间行为研究中,分析人口统计特征与旅行特征对游客空间行为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江西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510位游客在景区内的路径轨迹,通过K-means方法聚类为6种游线路径,使用CHAID决策树模型构建游客属性特征与实际游览路径、主要景点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游客路径选择的因素依次为旅游方式、停留时间、主要交通方式、职业和月收入。不同游客群体寻路行为呈现规律性特征,参团游客与亲朋出游游客会倾向不同的入口,中远距离的参团游客停留时间影响其路径选择,年轻的驴友倾向于遍历更多的景点。  相似文献   

16.
西藏高原农户的投资行为——以达孜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慎强  刘伟 《山地学报》2001,19(3):243-247
根据农户调查资料和有关的统计数据对西藏达孜县农户的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县农户的投资主要以直接投资为主,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较低;在直接投资中,又以家庭经营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为主;农户对科技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投资较少,而对宗教信仰方面的投资相对较多;其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其次是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国家财政拨款所占的比重不大;受投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该县农户的投资效益基本上呈农年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7.
珠三角和清远已经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在分析了珠三角和清远的关系基础上,得出经济欠发达的清远应该利用资源环境、区域交通和客源市场等优势,采取政府主导、生态先行、广筹资金、加强宣传、转变观念等发展思路方面大做文章,将资源和市场进行有效结合,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更好地促进清远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圆刚  余向洋  程静静  余润哲 《地理科学》2019,39(11):1796-1805
地方情感作为游客游憩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是近年来游憩地理学的热点论题。以安徽黟县西递、宏村和江西婺源县江湾景区为研究案例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方法,通过对计划行为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目标导向行为模型进行拓展和重塑,建构游客乡村游憩行为意向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建构游客乡村游憩行为意向模型的解释与预测配适度指标良好,且模型具有复核效化的稳定性;地方情感对游客游憩行为意向的作用效果最显著,其次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游客在乡村旅游地选择意向总效果呈现不同的影响趋势;通过对态度因素进行重塑,提升了整体模型的解释与预测力;加入愿望(欲望)因素,相当于地方情感、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通过态度诱发具有情感性动机的愿望(欲望),扮演了催化愿望(欲望)的角色,进而产生了游憩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19.
20.
赵莹  刘方宇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2):2370-2382
方法与技术的前沿性是行为地理学的学科特色,技术视角的学科梳理有助于认识行为地理的自身价值与优势。论文回顾了实时定位、环境监测与神经生理3项技术的发展脉络,围绕行为背景、行为环境、行为体验的技术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空间—行为互动、地理背景不确定性、批判神经地理的理论推进与批判反思;进一步构建了融合动态背景—精细环境—实时体验的全面技术框架,形成了从背景到环境再到体验的行为地理综合研究体系,并提出了神经生理技术融入行为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提升方向。论文旨在贡献地理流动性背景下的行为地理学创新路径,服务于行为地理学的知识生产与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