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阿里地区茅口阶的(虫莛)类,过去所知甚少,仅1981年由王玉净等报导在日土县民工茶卡灰岩中产 Neosekagerina chehi Sheng,Chusenlla schwagerinaeformis Shegg二属二种。1980年高原地调大队四分队相继在日土县多玛区欧拉、多尔冬山和狮泉河羊尾山找到了茅口阶的地层和丰富的(虫莛)类化石。在日土县多玛区南欧拉作了实测剖面,建立龙格组,为深灰色到浅灰色的厚层到块状的生物灰岩,厚度441.13米,其中产极丰富的(虫莛)类,并有四射珊瑚、腕足类、腹足类等化石,其上与下三叠统含 Claraia 动物群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其下未见底,但在多尔冬山,见到本组与下伏栖霞阶吞龙共巴组呈整合接触。龙格组的(虫莛)类化石很多,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仅报导主要属及部分新资料,共计18属19种5未定种,其中1新属13新种1新亚种:Ozawainella sp.,Staffella?sp.Nankinella long-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早二叠世栖霞期吞龙共巴组的(虫莛)类。吞龙共巴组系论1981年王玉净、盛金章、张遴信所命名,他们根据1976年中国科学院西藏科考队路线调查的材料,在缺乏地层资料的情况下,以古生物研究为主,共计描述吞龙共巴组的(虫莛)类4属9种、1比较种、1亲近种(其中有1新种)。1980年,经我们工作,认为吞龙其巴组下部是灰岩,上部是一套碎屑岩系,它与下伏曲地组是整合接触,与上覆茅口阶的龙格组,仅在北部多尔冬山见到是整合接触关系。实测剖面地点是日土县多玛区北部脱塔拉和阿蒙岗日。(虫莛)的采集点是散尔多山、那扎西山、红砂沟、答波、6020高地。在这些采集点中,均在灰岩中含丰富的(虫莛)类。本文共计描述7属及8种,1比较种、2未定种(其中4新种):Pseudofusulina ameng-  相似文献   

3.
在义县组建组剖面和珍稀化石主要剖面基础上建立了义县—北票地区义县阶单位层型和辅助单位层型。义县地区义县阶中的老公沟层、业南沟层、砖城子层和大康堡层及北票上园地区陆家屯层、下土来沟层和尖山沟层是主要含化石沉积层 ,北票地区三个层可与义县地区前三层对比。这些层均发现较丰富的脊椎、无脊椎和植物化石。生物地层可分为义县阶底部 Jeholosaurus— Eosestheria (Diformograpta) ovata— Cypridea rehensis(热河龙—卵圆双形雕饰东方叶肢介—热河女星介 )组合 ,下部为多门类动物化石组合和 Brachyphyllumlongispicum— Otozamites turkestanica (长穗短叶杉—土耳其斯坦耳羽叶 )植物组合及 Cicatricosisporites— Den-soiporites— Jugella(无突肋纹孢—层环孢—纵肋单沟粉 )孢粉组合 ;上部 Jinzhousaurus— Diestheria yixianensis—K arataviella pontoforma(锦州龙—义县叠饰叶肢介—舟形卡拉达划蝽 )组合。义县阶底界以东方叶肢介、狼鳍鱼(Eosestheris,Lycoptera)始现为界线  相似文献   

4.
化石Anabarites的发现及再论玉尔吐斯组的时代归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在新疆阿克苏—乌什地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中发现的真正Anabarites化石,纠正了过去误定为Anabarites的几个化石,再次论证了玉尔吐斯组的时代归属.与梅树村阶可以对比.本文还阐述了玉尔吐斯组中,与小壳化石共生的高肌虫是一类较原始的最古老的甲壳类高肌虫,区别于筇竹寺阶的高肌虫.  相似文献   

5.
湖北秭归庙河早寒武世水井沱组燧石层中的微化石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尹崇玉  丁启秀 《地质学报》1992,66(4):371-380
本文首次报道了湖北秭归庙河早寒武世水井沱组底部,燧石层岩石薄片中发现的徽化石9个属、9个种和3个未定种(包括1个新种)。依据这些化石材料,论证了本区水井沱组底部这一化石层位可能相当梅树村阶小壳化石第2—3组合带。为解决本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6.
西藏阿里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复理石相遗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的遗迹化石系1980年我院西藏科考队郭铁鹰、聂泽同、梁定益,研究生胡昌铭、孙特及西藏地质二队张宜智,王为平等同志野外采集的。描述的遗迹化石产于西藏阿里喀喇昆仑山南部霍尔巴错群的展金组和曲地组。展金组为一套厚约三千余米的砂板岩交互层,并夹有基性火山岩及凝灰岩,具有清楚韵律的复理石建造,其下为未见化石的擦蒙组含砾板岩。曲地组位于展金组之上,为砂岩、含砾砂岩夹粉砂质板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厚约一千余米。曲地组之上为含(虫莛)Monodixodina,Parafusulina的吞龙共巴组。厚达四千余米的展金组和曲地组大部分岩层内古生物化石(遗体)稀缺,但在砂板岩内却往往含有很多遗迹化石。展金组上部中重要的化石是典型冷水型双壳动物Eurydesma由刘本培鉴定计有: Eurydesma perversum,E.Playfordi,E.mytiloides,E.subovatum,E.sp.等,展金组下部钙质砂岩透镜体中产腕足类:Ambikella sp.,Anidanthus fusiformis,  相似文献   

7.
论粤、桂、湘、鄂二叠纪有孔虫的组合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前言世界若干地区有关二叠纪非(虫莛)有孔虫(下简称有孔虫)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至今大多限于化石形态、构造及分类上的研究。近年来,海相二叠纪含油、气层的发现,其中富含的有孔虫化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有孔虫的生态以及迄今尚未详细研究的二叠纪各时期有孔虫组合特征,均有必要深入进行综合分析,以适应当前石油地质科学发展的需要。我国华南地区海相二叠系的分布极广,并含十分丰富的有孔虫,是研究二叠纪有孔虫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南部的本溪群一般被认为是中石炭世维斯发期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物。通过对原本溪群下部所含的大量腕足类、植物及(虫筳)科化石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其地质时代应属纳缪尔期。这种看法也许有助于华北地台区纳缪尔阶的研究。一、区内纳缪尔期地层—湾沟组的岩石组合及生物群特点: 区内纳缪尔期地层,在浑江凹陷带分布较广,以湾沟发育较好,化石丰富,厚度较大,上、下接触关系清楚。其上与本溪群呈整合接触,含Fusulina—Fusulinella带的(虫筳)科化石及植物化石Neuropteris gigantea—Linopteris brongniarti为组合特点和一些地方种、属;其下与含Armenoceras为主的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呈不整合接触。将本区的纳缪尔期沉积,建组为湾沟组。  相似文献   

9.
藏南吉隆地区二叠系主要为一套中厚层状碳酸盐岩、石英砂岩夹泥质岩岩性组合,产丰富的腕足类、珊瑚、苔藓虫、菊石及海百合茎、遗迹化石等多门类化石,包括5个腕足动物组合、1个菊石带、2个珊瑚组合、1个海百合化石层、1个遗迹化石层。根据岩性二叠系划分为基龙组和曲布日嘎组。基龙组时代相当于早二叠世阿丁斯克期—萨克马尔期。曲布日嘎组时代以栖霞期—茅口期为主,顶部可能包括部分吴家坪期。  相似文献   

10.
新疆乌什—阿克苏地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的小壳化石丰富,已描述了近50属90种,包括1个新属,15个新种。计有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单板类、腹足类、骨针类及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还有节肢动物门的高肌虫类。按小壳化石在地层纵向出现的次序及其代表性,可将玉尔吐斯组小壳动物群的比石划分为3个带,即1.Anabarites trisulcatus带;2.Cambroclavus-Aurisella带;3.Adyshevitheca-Xinjiangella带。其中1带可与梅树村阶I.Anabarites-Protohertzina带对比;2—3带大致可与梅树村阶Ⅱ.Paragloborilus-Siphogonuchites带—Ⅲ.Sinosachites-Lapworthella带对比。因Aanbarites trisulcatus的发现,证实玉尔吐斯组的下界可与梅树阶的底界对比;玉尔吐斯组顶部发现的高肌虫有别于筇竹寺阶的高肌虫。前者与大量梅树村期小壳动物共生,可以认为梅树村期已经出现高肌虫的先遣分子。  相似文献   

11.
大巴山西段寒武纪的三叶虫分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本文的大巴山西段,包括宁强、勉县、南郑、城固及西乡等地区,寒武纪地层发育良好,从上到下包括中寒武统陡坡寺组(小关子组),下寒武统孔明洞组、阎王碥组、仙女洞组、郭家坝组及相当于梅树村阶的地层。化石非常丰富,包括三叶虫、腕足类、古杯、高肌虫,海绵及小亮化石等,其中以三叶虫属种和数量最多,除相当梅树村阶的地层和筇竹寺组下部  相似文献   

12.
西秦岭文县东峪口—关家沟一带分布的关家沟组为一套粗碎屑流和浊流沉积组合,因缺乏古生物化石,其形成时代长期存在争议。在文县关家沟滴水岩剖面中、下部4件灰色粉砂质板岩样品中分离并鉴定出了晚奥陶世苔藓植物孢子(隐孢子)(cryptospores)和陆生维管束植物小孢子(miospores)化石8属18种(包括未定种)、疑源类(acritarchs)8属10种、几丁虫(chitinozoa)3属4种和虫颚(scolecodonts)3属3种,这些微体化石的地质时代相当于西欧Carodoc-Ashgill阶。在这些样品中发现苔藓植物孢子和早期陆生维管束植物小孢子,不仅是中国奥陶纪地层中首次发现和报道,而且也为研究早期陆生植物演化提供新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杨锺健 《地质论评》1941,6(Z1):215-220
自作者在本会志发表中国之爬行类化石一文(十七卷第一期)以后,在四川关于爬行动物之发见,已有相当之进步。威远所发见之蜥龙类化石,在地质论评上亦尝叙及。(第五卷第一二期)当时该化石尚未完全修理,仅就外观及历来研究之见地,暂时判为蜥脚类。去年十一月来川以后,即将该化石加以修理,同  相似文献   

14.
河南信阳群南湾组化石孢子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联达 《地球学报》1991,12(3):85-99
作者在河南信阳附近信阳群南湾组中、上部的轻变质灰色砂板岩中发现了丰富的孢子,此外还有疑源类(Acritarchs),几丁虫(Chitinozoans)和虫颚(Scolecedonts)化石。该孢子组合可与华南和西秦岭中泥盆世晚期和晚泥盆世早期孢子组合比较,亦可与西欧、北美和苏联中泥盆世晚期季维特阶(Givetian)和晚泥盆世早期弗拉斯阶(Frasnian)比较,其时代为中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早期。 信阳群南湾组微体化石的发现不仅解决了长期争论的信阳群南湾组的时代问题,而且对秦岭和大别山构造带的区域地质调查和构造带的演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测辽宁省建昌县冰沟剖面,选择其为单位层型;开展岩石地层、多门类生物化石和沉积相分析等系统研究,重新厘定陆相阜新阶定义。建昌冰沟组主要由砾岩、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分成三个岩段,第二段为煤系地层。该组为陆相湖盆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相序叠置分析属砂砾坝、分流河道、泥沙坪、泥炭沼泽和洪积平原等沉积环境。通过研究以叶肢介为主的化石发生和演变序列,及综合前人研究资料,阜新阶生物地层划分包括叶肢介组合带3个、孢粉化石组合2个、双壳类组合1个和介形虫组合2个。底界层型定在小冰沟村西单一浅湖相地层中,生物标志为叶肢介Orthestheropsis originalis的始现。依据孢粉和介形虫化石资料,阜新阶对比为国际地层表早白垩世巴列姆阶(Barremian)~阿尔必阶(Albian)。  相似文献   

16.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锯齿龙类是一种活跃于二叠纪沃德期(Wordian)至长兴期(Changhsingian)的植食性爬行动物,是中—晚二叠世陆地脊椎动物的典型代表。来自山西保德、柳林地区的化石证据表明,多个属种的锯齿龙类在孙家沟组顶部消失,证明锯齿龙类在晚二叠世末发生了灭绝事件。这是陆生脊椎动物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生物大灭绝  相似文献   

17.
新疆和田杜瓦地区晚二叠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论及所研究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和田地区原来分别属于叶尔羌群(J_(1-2))和二叠—三叠系(杜瓦组上部)两个部分采集的孢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多种对地层研究非常重要的生物化石,如介形虫、叶肢介、鱼及孢粉等.根据孢粉组合的研究,这些地层可视为上二叠统,其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主导地位为特征,可与新疆吉木萨尔县大龙口晚二叠世晚期地层梧桐沟组对比,并相当于西欧的镁灰岩统和苏联的鞑靼阶.  相似文献   

18.
在西秦岭南缘“白水江群”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泥质板岩中发现隐孢子、小孢子、疑源类、几丁虫和虫颚等微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的许多属和种,时代为中志留世温洛克阶至晚志留世早期卢德洛阶。微体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对客观认识和解释“白水江群“由不同时代的岩石组成的混杂带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龙担哺乳动物群发现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的早更新世黄土底部。此前我国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大多发现于河-湖相地层中,在黄土中极少发现,而且主要在六盘山以东。在龙担哺乳动物群中还发现了灵长类化石,这在我国西北地区尚属首次。龙担哺乳动物群产于黄土底部约30m的地层中,最低的层位距“底板”(积石组砾岩)仅约3m。化石相当丰富,其中有不少新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化石共21种,大体可以分为3类:1)与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相同或很接近的;2)与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相比,在进化水平上稍低,因而可能代表较早地质时代的;3)在泥河湾哺乳动物群中没有发现过的。龙担哺乳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可能比泥河湾者稍早,可能约2MaB.P.。其组成倾向于表明,当时该地区周围还有相当面积的森林覆盖。  相似文献   

20.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14,(3):407-407
<正>2008年,内蒙古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谭琳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带领的国际联合考察队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地区进行古生物调查期间,在上白垩统乌梁素海组风成岩中发现一具保存相当完整的驰龙骨架化石。经徐星等人研究,2010年正式发表研究结果,认为是一新的驰龙种类,属名取自化石发现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种名取自其精美的保存状态,正式命名精美临河盗龙(Linheraptor exquisi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