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盐度和氨氮对方斑东风螺生理代谢的影响,本文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和氨氮浓度条件下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存活以及能量收支变化。结果显示,方斑东风螺的存活率随着盐度上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盐度为25和30时,方斑东风螺的存活率为100%,低盐96hLC50为10.14,高盐为44.36;方斑东风螺存活率随氨氮浓度上升逐渐下降,当氨氮质量浓度为0~20mg/L时,存活率均为100%;氨氮96hLC50为253.83mg/L。盐度和氨氮对方斑东风螺的摄食率、排粪率、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实验中,方斑东风螺的摄食率、排粪率和排氨率在盐度30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50、8.62和0.07mg/(g·h),耗氧率在盐度35时达到最大值,为1.84mg/(g·h)。氨氮实验中,摄食率和排粪率在10mg/L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58和10.42mg/(g·h),耗氧率和排氨率在20mg/L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9和0.13mg/(g·h)。通过能量收支方程发现,随着盐度和氨氮浓度的上升,方斑东风螺生长能占比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在盐度30和氨氮浓度5mg/L时达到最大值。本研究首次从能量收支角度出发,探讨了盐度和氨氮对方斑东风螺生理代谢的影响,可为其工厂化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7月龄方斑东风螺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程度,对7月龄方斑东风螺的体质量(Y)和11个(X_1-X_(11))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7月龄方斑东风螺体质量与各形态性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发现壳宽(X_2)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373),其次为体螺层高(X_7)、壳口高(X_3),而次螺层宽(X_(10))主要通过X_2、X_3及X_7间接影响体质量;决定系数分析显示,这4个性状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852,说明体质量主要受这些性状的影响;经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7月龄方斑东风螺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将回归方程中的X_2、X_3、X_7和X_(10)等4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分别进行模型拟合,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Y=0.0034X_2~(2.5128),Y=0.0034X_3~(2.4349),Y=0.0015X_7~(2.5967),Y=-6.4964+1.3293X_(10)。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温度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能量收支的影响, 作者采用室内静水法, 分析了不同养殖水体温度条件下方斑东风螺幼螺的摄食率、排粪率、耗氧率、排氨率、黏液排泄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方斑东风螺摄食率、排粪率、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各温度处理组摄食率差异显著(P < 0.05), 在23 ℃时最低为2.548±0.093 mg/(g/h), 29 ℃时最高为4.958±0.150 mg/(g/h); 排粪率为1.695±0.037~2.892±0.074 mg/(g/h), 在29℃时达到最高; 耗氧率在29 ℃时最高为0.437±0.054 mg/(g/h), 23 ℃时最低为0.202±0.027 mg/(g/h); 在本实验条件下, 方斑东风螺排氨率为0.009±0.001~0.025±0.003 mg/(g/h), 各温度处理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 < 0.05), 且在29 ℃时最高为0.025±0.003 mg/(g/h)。黏液排泄率在23 ℃时最高为0.030±0.001 mg/(g/h), 显著高于其他各温度组(P < 0.05)。基于不同温度下能量收支方程, 得出26 ℃下方斑东风螺生长余能最多, 占摄入总能量的37.855%, 其次是29 ℃、32 ℃和23 ℃, 分别为37.850%、32.098%和30.438%。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自然沙、棕色陶粒、白色陶粒、70%棕色陶粒+30%贝壳砂、贝壳砂等5种底质材料及空白对照组(无底质),对体质量为0.193 g±0.03 g的方斑东风螺生长、存活、摄食以及培育过程中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色陶粒组的存活率为80%,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棕色陶粒组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最高(4.31%/d),且显著优于白色陶粒组和对照组(P0.05);棕色陶粒处理组方斑东风螺的饵料转化效率显著高于白色陶粒组和空白对照组;水质中总氨氮、亚硝酸氮和COD均呈上升趋势,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2种东风螺软体部和生殖腺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了野生台湾东风螺(Babylonia formosae),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及养殖方斑东风螺软体部和生殖腺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结果表明,2种贝软体部和生殖腺的15种主要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较饱和脂肪酸(SFA)含量高.野生台湾东风螺、方斑东风螺及养殖方斑东风螺软体部的UFA质量分数分别为68.22%、67.23%和76.05%: 其软体部SFA质量分数分别为28.16%,28.23%和21.5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质量分数高,n-3PUFA和n-6PUFA质量分数占总脂肪酸的39.20%~64.53%,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质量分数占总脂肪酸的13.82%~34.22%,养殖方斑东风螺的质量分数最高.研究发现,2种东风螺,特别是养殖的小型方斑东风螺,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是EPA和DHA理想的提取原料.  相似文献   

6.
高海霞  侯旭光  祝茜 《海洋科学》2010,34(11):14-17
对引自新西兰的黑足鲍(Haliotis iris)的线粒体DNA 13个蛋白基因之一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进行了特异性扩增和测序,并分析了524 bp的碱基序列。结果显示,在37个野生个体的基因序列中检测到3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个单倍型,个体间序列差异很小。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249和0.000 79,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在以贻贝(Mytilus edulis)为外群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黑足鲍处于相对适中的位置。本次研究以期为了解黑足鲍的遗传学背景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鲍COⅠ基因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氨氮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急性毒性及不同浓度的氨氮溶液(22、47.5、102和220 mg/L)对其体内六种免疫酶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氨氮浓度越大,其毒性作用越强,方斑东风螺死亡率越高;500mg/L氨氮处理组于24h便出现(20.3±2.1)%死亡率,并且96h后存活率降为0。而相同条件下,随试验时间的延长,方斑东风螺死亡率也越高。氨氮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对方斑东风螺免疫酶活力有显著的影响(P 0.05)。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CAT和AKP活性均表现出"诱导-抑制"的趋势, ACP和T-SOD活性表现出"抑制-诱导"的趋势, CSH-PX活性呈现"诱导-抑制-诱导"的趋势,而氨氮对处理个体POD活性的影响整体表现为抑制作用。可见,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会对方斑东风螺免疫酶活性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从生态现象和生理指标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氨氮对方斑东风螺个体的致毒特性,将对方斑东风螺的养殖具有实用意义,同时丰富了氨氮对贝类毒理实验免疫性能层面的基础数据,并为其他贝类氨氮胁迫实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氨氮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急性毒性及不同浓度的氨氮溶液(22、47.5、102和220 mg/L)对其体内六种免疫酶(CAT、ACP、AKP、T-SOD、GSH-PX和POD)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氨氮浓度越大,其毒性作用越强,方斑东风螺死亡率越高;500 mg/L氨氮处理组于24 h便出现(20.3±2.1)%死亡率,并且96 h后存活率降为0。而相同条件下,随试验时间的延长,方斑东风螺死亡率也越高。氨氮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对方斑东风螺免疫酶活力有显著的影响(P < 0.05)。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CAT和AKP活性均表现出“诱导—抑制”的趋势,ACP和T-SOD活性表现出“抑制—诱导”的趋势,CSH-PX活性呈现“诱导—抑制—诱导”的趋势,而氨氮对处理个体POD活性的影响整体表现为抑制作用。可见,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会对方斑东风螺免疫酶活性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从生态现象和生理指标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氨氮对方斑东风螺个体的致毒特性,将对方斑东风螺的养殖具有实用意义,充实了氨氮对贝类毒理实验免疫性能层面的基础数据,可为其他贝类氨氮胁迫实验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方斑东风螺早期发育过程中几种消化酶的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ink)的早期发育从早期面盘幼体到变态后15d的稚贝分成6个阶段,分别测定各阶段蛋白酶(P)、脂肪酶(L)、淀粉酶(A)和纤维素酶(C)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幼体发育的推进,蛋白酶比活力逐渐减小,脂肪酶比活力逐渐增加,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比活力则在变态前逐渐增加,而变态后逐渐减小。比较A/P和(A C)/(P L)两种指标指示方斑东风螺幼体发育过程中的食性变化,提出(A C)/(P L)用于指示方斑东风螺食性变化更合理、准确。综合比较幼体发育各阶段4种消化酶活性,发现在面盘幼体向稚贝变态期间,幼体消化能力最弱,原因与幼体的变态过程有关。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贝类具有分泌纤维素酶的能力,该酶在东风螺对纤维素分解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采用12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泰国选育系TF4~TF6连续3代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3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30、0.717和0.708,均高于0.5,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平均等位基因数(A)、有效等位基因数(A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Shannon’s信息指数(I)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1.667~12.583、6.334~6.915、0.658~0.672、0.737~0.787和1.837~2.003,整体呈降低趋势,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0.95%;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介于0.00569~0.01324,处于低等分化水平(Fst<0.05)。主坐标分析和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3个群体呈现出相似的遗传背景和遗传结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连续多代的人工选育,方斑东风螺选育群体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变异和遗传分化水平较低,遗传结构趋于稳定,仍具有较高的遗传选育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