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渗油藏是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油藏类型之一,黑46断块为低孔特低渗碎屑岩储层,储层物性差、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非均质性强,因此开发难度较大。针对黑46地区复杂油藏特征,以岩心观察、室内分析实验结果和测井解释资料为基础,对青一段储层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进行研究,并对不同沉积相带的非均质性进行分析,明确其对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黑46断块青一段严重非均质性储层因注入水推进不均匀,易导致剩余油富集;单一反韵律砂体油层中上部岩性粒度粗,渗透率高,吸水指数大,动用程度高;通过数值模拟结果验证,注入水沿高渗透率突进,致使渗透率较差的区域成为剩余油分布集中地带。该研究结果与油田试油结果对比吻合较好,对下一步油气勘探与后期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真12断块E2s1^6是真武油田主力开发层系,以岩心、测井、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通过流动单元、隔夹层、渗透率韵律类型等,研究与渗透率变化有关的储层非均质性,建立储层物性参数模型,通过油藏数模模拟两类剖面和建立不同含水期集层渗透率模型,研究油藏纵向油水运动规律,研究剩余油分布,为E2s1^6油藏最终提高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储层岩性、成岩作用、隔夹层研究等方面入手,利用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隔夹层参数以及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对桩74块低渗油藏进行了储层非均质性研究。Es_3下Ⅱ油组储层为中孔、特低渗的湖底扇碎屑岩,渗透率与主流孔喉半径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成岩作用的差异是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差异的一个因素。自下而上层内非均质性逐渐加强。夹层不甚发育,对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不大。层间非均质较强,隔层发育,对储层非均质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陆相储层单砂体内的薄夹层是形成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单砂体内部薄夹层极薄、规模小、测井全部识别有一定困难,且位于层内。在油田开发初、中期作用不明显,而在高含水期、三采阶段,单砂体及其渗透率宏观分布已不能详尽揭示层内剩余油分布,层内薄夹层对注入剂驱油的影响及其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与渗透率在储层内韵律性分布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以往只是着重从渗透率在储层内分布的不均衡的角度来研究储层中驱油效率问题,忽略了薄夹层的对储层驱油效率的影响。以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组PⅠ2小层曲流河道砂体为例,对曲流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构形对驱油效率及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在排除开发因素差异的同井单砂体分析条件下,提出了“单砂体内部薄夹层空间构形 渗透率垂向序列 重力”三因素共同控制剩余油分布、驱油效率多段垂向序列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卫城油田卫22块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孔隙度渗透率资料的分析,对研究区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储层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做了详细的研究。认为研究区储层砂岩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孔喉结构为中孔细喉;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层内渗透率大部分为反韵律序列,各小层内部渗透率的差异性很大,表现为严重非均质型;纵向上各小层砂岩密度相差很大,但各井垂向上渗透率差异不大,以非均质型居多;平面上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相带平面分布的影响,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沉积非均质性较弱,前缘沙席表现为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6.
南海西部海域低渗原油地质储量大,有效动用率低,其中乌石A油田主要是砂砾岩储层,目前针对此类油藏的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研究较少,需要对乌石A油田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明确其开发难易程度和开发潜力。选取乌石A油田具有代表性的岩样,开展了包括恒速压汞、核磁共振、非线性测试、黏土矿物分析、润湿性等多种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地研究了乌石A油田的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建立了六元参数储层评价方法,对该油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乌石A低渗砂砾岩油田渗透率1×10~(-3)μm~2的储层综合分类系数5,属于三类储层,开发难度大;渗透在(1~30)×10~(-3)μm~2的储层综合分类系数8,属于二类储层,开发难度较大;渗透率30×10~(-3)μm~2的储层综合分类系数8,属于一类储层,开发难度小。  相似文献   

7.
基于沉积微相研究和测井精细解释数据统计分析,开展了涠西南凹陷W区古近系始新统流沙港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W区储层为流一段和流三段,沉积微相研究表明,流沙港组主要为正常三角洲相和扇三角洲相沉积。储层夹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主要成因为分流水道间、水下分流河道与砂坝、砂坝与砂坝、辫流坝与辫状水道、辫状水道间的泥质沉积物。非均质性研究以沉积微相为基础进行,通过比较不同沉积微相的非均质性差别,分析储层的空间物性变化。非均质性研究表明,WA油田流一段夹层厚度5 m的占51.4%,单层夹层层数5个的占27.4%,变异系数平均值1.2,整体上非均质性很强;WB油田流三段夹层分布均匀,东南部平面非均质性弱,西北部平面非均质强;WC和WD油田流三段整体上夹层多,但平面非均质性弱。依据非均质研究成果,对密井网的WA油田主力层进行了剩余油分布预测,并部署了2口调整井挖潜,实施后累增油4.2×10~4 t,采收率提高了2.3%。表明储层夹层分布和平面非均质性研究可以为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对油田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海上稠油砂岩油藏水驱开发储层物性变化规律,以渤海海域Z油田为目标,利用多口密闭取心井资料,结合油田生产实际,从储层的黏土矿物、孔隙结构、储集孔渗及渗流特征等方面系统开展了水驱开发前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长期水驱开发,储层中黏土矿物总量呈减少趋势,其中高岭石含量降低,伊/蒙混层含量增加;岩石平均孔隙半径增加,孔隙喉道和孔隙结构变好;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都有不同程度增大,其中孔隙度增幅不大,渗透率增幅较为明显,储层储集物性变好,但非均质程度增强;润湿性表现为更强的亲水性,驱油效率也随之增高。该研究成果对Z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和注采结构调整的措施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渗透率变异系数VK反映样品偏离整体平均值的程度,是评价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最重要参数。介绍了三种渗透率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统计学方法、Dykstra H方法和洛伦兹曲线法,并用三种方法分别计算了宁东油田2、3井区的延8和延9层的渗透率变异系数,比较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实践应用表明,洛伦兹曲线法比较适合本地区的研究,因为它所求出的VK值在0和1之间,具有较强的可比性,能很明确的反应各层位非均质性的程度,而且适合任何分布类型的油藏;统计学方法计算的渗透率变异系数在0~∞之间,用这种方法计算的VK很难建立起该油藏非均质程度的概念;Dykstra H方法适用范围很小,仅适应于渗透率接近于呈对数正态分布的油藏,对本区不太适合。  相似文献   

10.
随着开发程度加剧,中海油增储上产不断突破下限,越来越走向深层、低渗、深水和稠油.渤海海域探明原油地质储量超60%为稠油,开发难度大.影响稠油油藏热采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有油藏类型、含油饱和度、隔夹层、小断层等,其中隔夹层影响最大.D油田为辫状河沉积、储集层非均质性强的厚层块状特超稠油油藏.针对D油田砾岩夹层薄、地震预测精...  相似文献   

11.
低渗储层预测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难点。阳江凹陷EA油田珠江组油层是典型的低渗储层,这类储层普遍具有砂体横向变化快、连续性差、单砂体规模较小、低孔低渗的特征,传统的地震反演方法对于这类储层的反演精度较低。为了获得高精度反演结果,采用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以地震波形的横向变化代替变差函数,通过井震结合进行高分辨率储层预测。首先,在确定使用渗透率曲线作为敏感曲线的基础上,通过覆压校正和拟合得到样品的覆压孔隙度和覆压渗透率;然后,根据岩性、填充物的不同建立3个渗透率模型,求得渗透率曲线;最后,利用渗透率曲线进行波形指示反演得到反演结果,计算各主力层砂体厚度。研究结果和盲井检验表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提高了储层横向、纵向的预测精度,能够成功预测砂体边界、砂体厚度,预测结果可为油气勘探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3DMove裂缝预测技术在埕北30潜山裂缝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丽 《海岸工程》2007,26(3):55-60
裂缝的准确描述和预测是裂缝性储层有效开发的关键,由于裂缝性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和致密低渗透性,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很多,因此裂缝储层空间分布预测的难度非常大,给裂缝油藏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带来很大困难。本文应用3DMove构造正反演裂缝预测技术预测古生界潜山顶和太古界顶两套地层的裂缝分布和方位,并从应力场的角度对裂缝的开启性作出分析。将该技术应用于胜利油田埕北30潜山,通过与已钻井资料对比分析,预测结果与实际井的裂缝发育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化,非常规油气藏在油气勘探中不断被发现,在实际的勘探过程中低阻油层的储量和产量都在不断增加。低阻油层作为一种非常规储层,其含油性受多个因素影响。常规测井解释方法评价低阻油层有很大的困难。针对闵桥油田断裂构造错综复杂、油层低阻特征典型、测井解释难度大等特点,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对已知样本进行学习获得识别模式,并使用自编软件,成功识别了闵北断块阜宁组三段低阻油层。识别结果显示,该层新增油井8口,含油面积增加0.53km2,新增石油地质储量23.62万t,经济效益显著;同时深化了对该断块油气分布规律与油藏类型的认识,理论意义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为摸清研究区储层长期注水开发后物性定量变化规律,以辽东湾坳陷Z油田东二下段三角洲前缘储层密闭取心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矿分析、扫描电镜、X衍射、扫描伽马、常规物性、测井水淹解释等资料,从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入手,系统研究了不同成因类型、不同渗透率储层水驱前后渗透率的变化规律,量化了不同水淹程度储层渗透率的变化幅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黏土矿物和孔喉结构,二者与储层原始物性的大小息息相关,且在注水开发后两因素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并导致渗透率的改变;黏土矿物含量与储层原始渗透率呈负相关的幂函数关系,黏土矿物含量越大,储层原始渗透率越低;孔喉大小与储层原始渗透率呈正相关关系,孔喉半径平均值、孔喉半径中值越大,储层原始渗透率越高;随着注水冲刷程度的加强,黏土矿物含量逐渐降低,而孔喉半径分布趋向于均匀化,且有增大趋势。黏土矿物和孔喉结构两者的变化导致储层渗透率随着水淹程度的加强整体上呈现增大的趋势,渗透率分布主值区向右移动,高值渗透率比例增加,低值渗透率比例减小。此外,笔者归纳总结了砂体成因类型相同、岩心扫描伽马值相近、渗透率级别相同的储层岩样在低、中、强水淹程度相对于未水淹岩心的渗透率变化量,详细分析了渗透率不同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该研究为油田中后期剩余油精细描述提供了新思路,对油田高含水期深入挖潜、高效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南海西部各典型低渗透油气藏普遍存在微观渗流规律认识不清、油气开发潜力模糊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低渗油气田的后续开发部署。通过应用恒速压汞技术对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珠海组低渗凝析气藏储层孔隙结构及渗流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渗透率不同的岩心样品孔隙半径差别很小,喉道是决定研究区储层渗透率的主要因素,主流喉道半径可以作为评价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和开发难度的关键物性参数;(2)在渗透率1×10~(-3)μm~2的气藏范围内,文昌A凹陷珠海组开发难度较小;而渗透率在0.1×10~(-3)μm~2附近的特低—极特低渗透油藏范围内,文昌A凹陷珠海组(文昌WC-Y1井ZH3)开发难度很大。  相似文献   

16.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河流相储层薄夹层的识别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前大多数主力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的形势下,分析河道砂内部建筑结构,了解剩余油分布规律,保持油田高产稳产已迫在眉睫。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作为研究的平台,研究储层内部薄夹层的识别,因为储层内部的物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大小以及剩余油的分布与这些泥质薄夹层的空间分布有着很大的关系。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探讨薄夹层的成因及其识别,这对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剩余油形成和分布,进而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都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位于渤海的渤西复杂断块油田群由4个储量均为约1 000×10^4m^3的复杂断块油田组成。油田群内部断层发育,含油层系多,油气水关系复杂。经过长期衰竭开发,地层能量下降快、各层采出不均衡、剩余油分布复杂,开发效果逐渐变差。为了解决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突出矛盾,通过动静结合、精细地质研究寻找剩余油;通过晚期加强注水、细分开发层系缓解层间矛盾;通过老井上返、滚动勘探开发等方法实现产量接替。这些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延长了海上老油田的开发寿命,提高油田采收率5%~12%,对于海上复杂断块油田的精细挖潜和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油田的开发效果,通过对研究区明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内微相类型、层内韵律特征、隔层分布特征、砂体的几何形态、钻遇率、孔渗特征等研究,定量或半定量表征了该区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揭示了研究区主力含油层段受沉积微相所控制,具有较强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了针对油田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南海西部海域珠江口盆地低阻低渗油藏渗透率评价的难题,详实调研了国内外低阻低渗储层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珠江口盆地低阻低渗储层渗透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孔喉半径是导致渗透率差异大的主要原因。基于岩心资料,采用FZI法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6类流动单元,通过建立每一类流动单元的精细渗透率模型求取低阻低渗储层渗透率参数。结果表明,使用流动单元渗透率模型能够有效提高渗透率计算的精度,目前该方法已在南海西部海域各区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秦皇岛A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区内油气藏主要发育在新近系的明化镇组。明化镇组下段为曲流河沉积地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使得注水开发收效不均匀,平面矛盾突出。选取Ⅲ2砂体为研究对象,利用40余口钻井资料和覆盖油田的三维地震资料对储层内部结构和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Ⅲ2砂体是由两期点坝砂体叠置而成,每一期砂体在平面上由4~5个单一点坝顺向组合而成,点坝之间的溢岸沉积是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强的主要因素,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油田的生产动态证实,注入水流动规律与点坝砂体的平面展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部分井区水驱效果不均衡,个别单井产能低下都能从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