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铝粉煤灰中部分主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旨在研究部分主微量元素在高铝粉煤灰中的分布规律,从而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根据高铝粉煤灰的物相组成特点采用新的分离方法将之分离为三个相(或相组合):铁质微珠、莫来石-刚玉相以及玻璃相;然后分别用化学分析和ICP-MS测试主微量元素在高铝粉煤灰、铁质微珠以及莫来石-刚玉相中的含量,并结合相关数据计算出这些元素在玻璃相中的含量。结果表明,除Al、Mn外,其他元素均在玻璃相中有不同程度的富集;除Al外,其他元素则在莫来石-刚玉相中有不同程度的贫化;除Ti以外的铁族元素以及除Ga、Pb以外的金属成矿元素均在铁质微珠中富集,其他元素则在其中贫化。  相似文献   

2.
滇东地区微量元素分布地球化学特征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地壳的不均匀性和各种深成及表生地质作用,造成地壳中元素含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分布。这种时空变化取决于元素本身的化学性质(迁移内因)和地质环境与地质作用(迁移外因)。元素集散的内外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区元素的含量丰度及其组合。而矿床的形成,无论其成矿机理如何,都是元素以某种方式逐步富集的结果。由此可见,研究元素的分布特点和迁移、富集规律对成矿予测和地质找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岩浆铬矿床与超镁铁质岩石的关系,从元素亲合性和共生规律的角度揭示了铝对铬成矿制约的主导作用,分析了铝和铬亲石、亲氧的二重性及其晶体化学的依存关系。论证了超镁铁Si-O体系中铝丰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铬的成矿。揭示了制约元素分散富集的因素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互为依存和转化的,是在动态中的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相似文献   

4.
铝对铬成矿地球化学的依存性和对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岩浆铬矿床与超镁铁质岩石的关系,从元素亲合生和共生规律的角度揭示了铝对铬成矿制约的主导作用,分析了铝和铬亲石、亲氧的二重性及其晶体化学的依存关系。论证了超镁铁-Si-O体系中铝在度过高或过低不利于铬的成矿。揭示了制约元素分散富集的因素都是一一条件下互为依存和转化的是在动态中的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相似文献   

5.
铂族元素的分散和聚集反映了其化学特性与地球最早阶段进行的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六个铂族元素和Fe、Ni、Co一起,都属于元素周期表上的第Ⅷ族元素。铂族元素的亲铁趋势,可说明地球上可能出现的富集情况的原因,而该种富集情况是从地幔和地壳的岩石比球陨石中的铂族元素含量有所降低的情况推测出来的。地幔和地壳之间的缓慢而连续的物质交换使铂族元素发生了再分配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出铂族元素的亲铁性,而且也反  相似文献   

6.
郴临深大断裂带及其两侧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根据各构造单元不同结构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元素在地表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认为郴临深大断裂带及其两侧地球化学特征明显受不同构造单元、基底与上地幔元素含量差异和地壳演化程度差异的制约,结合元素的区域分布规律,将其分为3个构造地球化学分区。郴临深大断裂带东侧地壳成熟度较高,构造岩浆活动频繁,有利于亲壳的不相容元素富集成矿;西侧地壳发展较稳定,下基底又富含亲幔的相容元素,导致金之类深源元素富集成矿;断裂带本  相似文献   

7.
以桂西平果堆积矿为研究对象,采用矩分析法对采集于太平和那豆分矿区的14 421个堆积矿样品含量数据进行了多重分形分析,探讨了堆积矿中铝、铁和硅元素的分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堆积矿铝、铁和硅元素含量分布符合多重分形模型,说明外生矿床成矿元素含量分布也符合多重分形特征。通过对比分析那豆和太平分矿区堆积矿的铝、铁和硅元素的多重分形谱和特征谱参数,表明那豆分矿区富集铝元素,而太平分矿区富集铁元素。分形特征参数的差别代表了两分矿区堆积矿元素分布的差异性;导致两分矿区堆积矿矿化和元素含量分布差异可能的原因是矿区堆积矿所受风化剥蚀强度的不同,并据此初步探讨了堆积矿在风化剥蚀环境中元素分离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元素富集成矿的过程实质上是元素在地球不同圈层和不同相以及不同集合体之间分配的结果。元素的富集起始于地球形成的初期。对于大多数金属成矿元素,地壳特别是上地壳是大多数矿石和矿胎的储库,地壳丰度是元素富集成矿的物质基础。元素在地质体系演化共存相同的分配是元素订成矿的关键过程。对于以侵入体为中心的热液矿床的形成。岩浆部分熔融、结晶分异、液态分离、挥发分分离以及气液相不混溶等过程能够导致金属元素最终达到矿石级的富集。挥发分则是元素富集成矿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戚长谋 《吉林地质》1998,17(1):32-35,42
基于岩浆铬矿床与超镁铁质岩石的关系,从元素亲合性和共生规律的角度揭示了铝对铬成矿制约的主导作用。分析了铝和铬亲石、亲氧的二重性及其晶体化学的依存关系。论证了超镁铁Si-O体系中铝丰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铬的成矿。揭示了制约因素分散富集的因素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互为依存和转化的。是在动态中的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相似文献   

10.
腐殖酸在铝土矿形成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履安 《沉积学报》1996,14(2):117-123
本实验以可能是黔中铝土矿的成矿母岩的两种伊利石粘土岩为主要试样,并选择了与成矿过程有关的高岭石粘土岩和铝铁岩为实验对象,实验研究了碳酸水体系腐殖酸存在的不同条件下,上述岩样中铝、硅、铁的溶解作用;阐明了在碳酸水体系中,腐殖在成矿母岩和风化母岩脱硅、脱铁和富集铝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分析了腐殖酸在铝质迁移中的护胶作用;指出了腐殖酸在铝土矿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铝土矿成矿作用是赤道湿热气候条件下含铝岩石强烈化学风化和富集改造的结果,成矿作用的实质是非成矿(杂质)元素从成矿体系中大量活化并分离移出、而成矿元素发生相对富集的过程。了解铝土矿矿床成矿过程中不同性质元素的活化、迁移和贫化与富集行为,是研究铝土矿成矿条件、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12.
硼是典型的亲石元素,在地壳中富集。在岩浆活动中,它是挥发性成分,对矿物结晶及成矿元素的运移和富集有重要影响,测定岩矿中硼的含量不仅可作为划分岩石类型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成矿可能性的依据之一。过去由于受硼测试方法的限制,硼的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质异常与成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吕新彪  赵鹏大 《地质学报》1998,72(3):260-266
笔者运用地质异常理论和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沉积,构造和岩浆岩异常的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异常是导致矿床层控性的主 要因素;地壳升降运动产生的升降异常带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含矿建造;构造复杂度异常控制了铜铁金矿床的空间定位和分带;中生代岩浆岩的异常演化是铁、铜元素从岩浆中分离,并富集成矿的必要地质过程;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异常制约着铁铜金矿带的时空结构;地质组合熵异常是反映多  相似文献   

14.
华南地区的地壳演化和钨矿床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成矿作用的物质基础——具有全球意义的钨元素地球化学场钨在地球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根据黎彤的计算,地球平均含钨1.7 pp m,其中地核-4.9ppm,下地幔-0.1ppm,上地幔-0.3ppm,陆地地壳-1.2ppm,海洋地壳-0.9ppm.具有强烈亲氧特性的钨元素.随着地壳的演化发展,上部地壳的氧含量不断增加,钨也逐渐向地球上部移动,并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富集成矿、世界钨矿的成矿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强,前寒武纪至早古生代以与基件火山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神山铁铜矿床是大兴安岭中段具有代表性的矽卡岩型铁铜矿床。笔者就该矿床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及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开展相关研究。研究表明:矿区中与成矿有关的伊力特岩体岩石类型为英云闪长岩,属I型花岗岩类,铝过饱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和磁铁矿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铕异常不明显(δEu为0.97~1.17),存在弱铈异常(δCe为0.86~0.92);锆石LA-ICP-MS U-Pb测年显示,与成矿有关的伊力特岩体形成于晚侏罗世((155.3±1.3)Ma),因此推测神山铁铜矿床成矿时代为晚侏罗世。综合研究认为神山铁铜矿床形成于地壳加厚和构造活化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6.
陈廷愚 《中国地质》2010,37(4):1162-1174
亚洲中部及邻区的成矿作用,在地球演化早期即前寒武纪,以碳、硼、磷、镁、金、铁、铜等为主,在晚期即显生宙后期,以铝、铅锌、钨锡、钼、汞锑等为主。前寒武纪碳(C,石墨矿)的集中发育可能与地球早期地壳和大气圈中氧丰度不高有关,碳不易氧化;硼(B)、磷(P)说明在地球演化早期,地壳中相对富含挥发分元素;镁(Mg)、铁(Fe)、金(Au)说明在地球演化早期,地壳中镁铁质成分占据主导地位。铜(Cu)系多期成矿的元素,其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元古宙、古生代和中生代。在经济上有意义的铝(Al)即铝土矿的成矿高峰期,以中国为例,主要出现在石炭—二叠纪。铅(Pb)、锌(Zn)、钨(W)、锡(Sn)、钼(Mo)主要成矿于中生代。汞(Hg)、锑(Sb)初步沉积在古生代,但成矿则主要在中生代,一般说来,比铅、锌、钨、锡、钼更晚。这些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C、B、P、Mg、Al属第2~3周期,其成矿主要出现在地球演化早期;Fe、Au、Cu、Pb、Zn、W、Sn、Mo、Hg、Sb属第4~6周期,其成矿主要出现在地球演化晚期。铀(U)为第7周期,成矿更晚;中国铀矿的成矿主要在钨(W)、锡(Sn)、钼(Mo)、铋(Bi)、铁(Fe)、铜(Cu)、锌(Zn)、铌(Nb)、钽(Ta)、稀土(REE)等所有矿化之后。换言之,在地球的演化历史中,成矿元素的原子结构由简单逐渐趋于复杂,其外层电子层数由2~3层(C,B,P等)发展到多达7层(U)。由此可见,在普查找矿中,寻找周期表前部的元素的矿床,应当主要在古老地壳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发育地区)进行;寻找周期表中部的元素的矿床,在古老地壳地区和年青地壳地区都应注意;而寻找周期表后部的元素的矿床,则主要应在年青地壳发育地区,即年青的地质、构造、岩浆及热液活动发育的地区进行。显生宙以来,特别是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以来,地球上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进一步发育,使成矿元素的演化趋势进一步复杂化;这一阶段外生矿床主要是沉积矿床的形成,以及特别是碳、氢和氧的再循环,导致了大量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辽宁清原太古宙地体中代表性剖面的地层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本区太古宙上壳岩浑南群和清原群金含量明显低于地壳金丰度值,反映了金在后期成矿能量作用下,发生了迁移-聚集成矿的趋向,形成了各种类型金矿床。地层中金和其它微量元素相关性研究表明,金常与亲铁和亲铜元素形成多元素组合。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夏甸金矿床不同元素的地球化学成矿行为,本次以夏甸金矿床外围花岗岩、构造碎裂岩和金矿石的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资料为依据,研究其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在不同岩矿石中丰减富集变化及成矿过程.在化学成分方面,招平断裂带碎裂岩中具有较高的SiO2、K2 O值,Fe2 O3、Na2 O、CaO降幅较多,反映了成矿阶段存在有普遍的硅化现象和钾化现象和铁质流失现象进入到热液成矿中;矿石化学成分中SiO2、Al2 O3和Fe2 O3具有较大幅度的增升和降低的双重变化特点,尤其是铁、钾、钙增加比例较高,指示与成矿过程中普遍发育的黄铁矿化相一致,矿石中K2 O含量比玲珑花岗岩平均含量高30%,则代表钾化的岩石更有利于金矿的沉淀.夏甸金矿区的围岩中Au元素含量普遍低于正常的玲珑花岗岩,但Ag、W等元素含量则普遍较高,是平均值的3~10倍,断裂带碎裂岩中亲硫(亲铜)元素Ag、Cu、Pb、Zn明显增高,尤其是Ag和Zn分别是玲珑花岗岩的2.79倍和2.09倍,说明亲硫(亲铜)元素与金矿成矿作用关系密切;亲铁元素Cr、Co、Ni、Mo、Au、Sn、W整体上呈递增状况,大离子亲石元素Li、Be、Rb、Zr、Nb、W、Sr、Ba、As大多呈亏损状态.矿石中Au、Ag、W、Cu等具有强烈的富集,其中Au富集了381.40倍,W富集了3961.23倍,Ag富集了254.16倍,Cu富集了116.19倍,而Bi、Mo、As、Pb、Zn等富集度相对稍低,在3~20倍之间.在围岩、破碎蚀变带和金矿石中,皆出现了非常高的W元素富集,展示了招平断裂带具有独特的成矿地球化学行为.夏甸矿区围岩、构造蚀变碎裂岩和金矿石中的ΣREE总量分别为78.82×10-6、27.15×10-6和102.43×10-6,LREE/HREE比值分别为19.3、8.46和12.66,金矿石中具有相对较高的ΣREE、LREE和HREE,说明在成矿过程中外来物质的加入改变了稀土元素的含量和比值,也是区分矿与非矿的重要地球化学标志.矿区围岩、构造蚀变碎裂岩和金矿石的δEu分别为1.88、1.49和0.83,Eu/Sm值分别为1.57、2.05和0.69,Ce/Yb值分别为25.15、5.33和12.86,轻重稀土内部分馏均较小,成矿环境为弱氧化环境,说明夏甸金矿在成矿过程中,稀土元素更多地是反映从流体体系中带入到成矿的过程,使矿石中稀土元素含量相对增加.结合光片鉴定结果,在金成矿过程中,先期形成的黄铁矿多呈碎粒状,裂纹十分发育,黄铜矿呈他形粒状充填于黄铁矿裂纹中与金共生,说明自然金是与黄铜矿是同期形成的,而晚于黄铁矿的形成时间.  相似文献   

19.
矿化剂元素硫(S)与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化剂元素硫(S)是绝大多数有色金属矿床成矿矿物中必不可少的组成物质,其对矿床形成的直接控制作用不言而喻。在目前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中,有关S的研究多集中在示踪成矿流体来源方面,而关于地质体中S初始富集及其在成矿过程中的活动特性对成矿的控制却少有涉及。本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在40多个矿床上对矿化剂元素S与成矿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热液成因矿床均产出在富S地质体中,地质体中S的富集与赋矿围岩同期形成,而且伴生有成矿元素的富集,构成初始矿源,奠定成矿物质基础。热液活动期间,初始矿源中矿化剂元素S及成矿元素发生活化、迁移和再富集,是控制成矿的直接因素。青海野马泉铁多金属矿研究结果证实,试验区灰岩中S的富集与灰岩同期形成,同时伴生有Pb、Zn、Ag、Cu等富集,构成矿源层。后期热液作用主导矿源层中S与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和再富集是成矿的必要条件,矿源层的沉积环境具有其特殊性。此项研究成果对矿床形成机制研究和矿床地球化学勘查均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国勇 《地质与勘探》2017,53(2):237-246
贵州威宁-赫章地区的二叠系乐平统宣威组第一段铁、铝岩系,是峨眉山玄武岩风化-沉积作用的产物.其中富集的稀土、稀有、稀散元素,与峨眉山玄武岩所处的构造位置和玄武岩风化的古地理位置有关.在六盘水裂陷槽区(B区),Cu、Ti、Sc、REE含量高,对应于六盘水裂陷槽复杂的地质环境;在裂陷槽边界西南,玄武岩剥蚀作用强烈,沉积层的厚度较薄,Nb、Ta和REE在强风化环境中富集;在裂陷槽边界北东,沉积厚度较大,Ga和V含量高,可能是沉积环境富集.风化作用是成矿有用组分富集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稀土、稀有和稀散元素富集的趋势.有一些元素可以富集,达到工业利用价值,特别是Nb+ Ta,可能形成独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