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2 毫秒
1.
通过分析海河口及其邻近海域2005-2010年进行的多次环境现场调查资料,同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河口水体中COD、BOD5、氨氮是突出污染因子,海河口水体污染程度整体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而大沽排污河河口区域水质状况相对更差整体仍然呈现进一步恶化态势;邻近海域水体中无机氮为最主要污染物,而其中硝酸盐是无机氮中最主要组成部分,不过亚硝酸盐所占比例正在逐年升高,说明区域水体氧化还原环境潜在变化正在发生;(2)丰水期陆源大量无机氮输入使得区域水体大部分时间超该区域功能区划要求的Ⅳ类海水水质标准;不过底质沉积物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各监测项目全部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3)与1983年历史监测数据相比,海河口邻近海域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含量增速迅猛,丰水期时最高增幅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分别高达了2430%和5919%;整体看来同一时期水质和底质环境有缓和趋势,但潜在威胁仍然严重;最后,在认真分析对海河口及其邻近海域造成污染的各污染源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3~2008年每年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于厦门海域开展的海洋环境调查的资料,研究了该海域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区域分布和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该海域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都较高,分别为0.50、0.031 mg/dm^3.其营养盐含量的区域分布相差较大,其中九龙江口水体无机氮含量最高,年均含量为0.52~1.37 mg/dm^3;厦门西港水体活性磷酸盐含量最高,年均含量为0.039~0.061 mg/dm^3;而大嶝海域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最低,年均含量分别为0.06~0.22、0.007~0.016 mg/dm^3.调查期间全海域水体无机氮含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活性磷酸盐含量在2003~2005年间呈上升趋势,而2005~2008年则有小幅度的下降.厦门海域水体N/P原子比较高,调查期间全海域年均值为27.4~47.5,且呈逐年增加趋势.无机氮含量的明显增加趋势及越来越严重的N/P比失衡,势必对该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尤其是浮游植物群落演替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厦门海域水体无机氮含量与盐度呈高度负相关(r=-0.96,n=30).这有力地证明了九龙江径流输入是厦门海域无机氮的最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天津近岸海域2004-2012年水化学环境的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芸  冯剑丰 《海洋通报》2014,33(2):215-221
基于2004-2012年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枯水期(5月)和丰水期(8月)的水质调查数据,运用综合污染指数、Daniel趋势检验和污染分担率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主要水质评价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渤海湾近岸海域主要评价指标的浓度整体呈现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北部高于南部,西部(近岸)高于东部(远岸)的分布特征。无机氮的污染分担率在40%~50%之间,为首要污染物,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分别为北部和南部海域的次要污染因子。枯水期的活性磷酸盐在大港和塘沽断面显著增加,而COD则在汉沽断面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丰水期的COD在岐口、塘沽和汉沽断面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大亚湾核电站运转前和运转后邻近海域水质状况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1991年、1994-1995年、1998年监测资料,选用pH、溶解氧、总溶解无机氮磷酸盐和叶绿素a为评价因子,以水质质量综合指数(WQI)为模式,评价了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水体质量状况,综合评价的结果显示,无论核电站运转前或运转后,其邻近海域水体质量一年四季均属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3个航次的调查,分析了2008年枯水季、丰水季和平水季广西铁山港附近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的分布特征及营养盐结构特征,探讨该海域营养盐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铁山港附近海域无机氮的浓度范围为1.03~44.99μmol/L,活性磷酸盐浓度为0.03~1.57μmol/L,活性硅酸盐的浓度为7.86~102.14μmol/L。高浓度的营养盐主要分布在铁山港湾内及靠岸站点,营养盐的浓度均从铁山港湾口向北海南部海域呈递减的趋势。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显现了相近的季节变化特征,即枯水期到丰水期浓度增加之后从丰水期到平水期浓度降低。该海区无机氮主要以硝酸盐氮和氨氮占最主要比重,枯水期和丰水期以硝酸盐氮为主而平水期以氨氮为主。海区N/P和Si/P较高,表明该海区N限制减弱而P限制加重。铁山港营养盐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到径流等输入的影响,浮游植物的消耗也可能是其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根据 2 0 0 1年 2月和 7月对崎岖列岛附近海域的水质和底质表层沉积物调查结果 ,采用环境质量单项评价标准指数法 ,对该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 :(1 )该海域水质的 p H值、溶解氧和石油类等环境因子基本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浓度则超标严重 ,该海域水质已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 (夏季比冬季富营养化程度略低 ) ;(2 )该海域底质表层沉积物中除部分站位的重金属 Cu、 Zn含量超标外 ,有机质、石油类和重金属 Pb、 Cd、 Hg的含量均未超标 ,底质环境状况尚好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1-2013年福建省长乐市金峰镇陈塘港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监测数据,对该排污口污染物状况及其对邻近海域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排污口排放污水的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硫化物、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化学需氧量超标明显且污染加剧;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悬浮物和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重金属铅、铜、锌也有不同程度超标,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环境处于严重污染状态,海水水质等级为劣四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最为突出;海域表层沉积物超标污染物为重金属铅、锌和铜。该海域水质和沉积物超标污染物与陆源排污及闽江径流携带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8.
近岸海域水体和沉积物是营养盐迁移转化的重要场所。2016年8月对渤海湾水体和沉积物进行采样监测,分析了渤海湾水体和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磷的含量,并研究了营养盐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渤海湾水体中的营养盐在西部近岸地区含量较高,而在离海岸线较远的开阔海域含量较低,表现出一个明显的质量浓度梯度。说明人类活动对近岸海域水体中营养盐含量的贡献较为明显。水体中营养盐主要是以无机态为主,无机氮和无机磷分别占到总氮和总磷的76.65%和76.46%。沉积物中氮、磷营养盐表现出和水体中营养盐含量类似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形态主要以有机氮为主,无机磷的含量也仅占到30.42%。这说明夏季渤海湾水体中氮、磷营养盐主要由水中有机体通过同化作用将无机态营养盐合成为有机态营养盐进入沉积物,渤海湾西北海域的富营养化过程是水体中营养盐向沉积物迁移的一个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杭州湾丰水期主要污染因子的分布变化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0年~2001年杭州湾交通通道工程海域环境调查与监测、大小洋山海域跨海大桥和码头建设以及宁波镇海炼化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结合浙江省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的成果,分析了杭州湾丰水期主要污染因子的分布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杭州湾海域水质受陆源影响显著,面源和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以及沿岸径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使水体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2)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是丰水期杭州湾海域水体的主要污染因子,其在水体中的含量从湾顶至湾口逐渐降低。无机氮在水体中的含量较高,均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在水体中的含量在湾顶和湾中段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在湾口段超过三类海水水质标准。(3)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物质也是丰水期杭州湾海域水体重要的污染因子,湾顶段的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物质平均含量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石油类污染物质含量呈现湾中段低,湾顶段和湾口段高的分布态势,表明石油类污染物质的含量除了受陆源排污的影响外,还与各类船舶及大型石化企业等长期排污有密切关系。(4)由于钱塘江潮汐的作用,杭州湾海域水体交换剧烈,湾内高含量的悬浮物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体中污染物质的降解。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3~2005年天津近岸典型区域(驴驹河附近海域)赤潮监控区和增养殖区的监测资料,对该海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驴驹河区域海水水质状况正在迅速恶化,从1983~2005年,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增幅分别高达1737%和1976%,水质也由1983年的一类海水迅速恶化到2005年的劣四类海水;营养盐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以前的还原性环境突变为近年来的氧化性环境.(2)驴驹河区域水体中营养盐N、P、Si比值已经失衡,正在由硅供应相对充足演变为硅供应不足和P相对不足.(3)水体中高含量活性磷酸盐与叶绿素a较高的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某些对活性磷酸盐比较依赖的藻类赤潮爆发的讯号.综合以上状况得出结论:驴驹河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呈现迅速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海南三亚湾海域水质状况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根据1998年10月至1999年8月海南三亚湾海域水质监测结果,分析了各水质参数的周年变化,在对各水质参数进行污染指数计算的基础上,应用水质综合评价模式,对该海域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1)受河口和高含量测值的影响,三亚湾海域水质呈现轻度污染状态,河口水质已接近严重污染;(2)除重金属Pb外,该海域其它水质参数均未超出一类海水水质标准;(3)除重金属Pb外,该海域其它水质参数变化的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2.
夏季辽河口各形态营养盐的河口混合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2009 年7 月对辽河口水域航次的调查结果, 对该水域营养盐的形态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主要控制过程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辽河口水域营养盐的变化范围较大。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 其余依次是颗粒态磷PP、溶解有机磷DOP, 三者含量相差不大; 氮主要以硝酸盐的形式存在, 其余依次是溶解有机氮DON、颗粒...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2019年秋季江苏滨海北部近岸海域水质和沉积物环境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质主要超标因子为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Cu、Pb和Cd;沉积物中As和硫化物超过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但满足第二类海洋质量标准,其他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评价,沉积物重金属除Cd外,潜在生态风险整体为低风险,单因子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为Cd>Hg>As>Pb>Cu>Cr>Zn。  相似文献   

14.
胶州湾大沽河河口及邻近海域海水水质状况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两次对胶州湾大沽河河口邻近海域表层海水的温度、盐度、pH、悬浮物(SS)、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亚硝酸盐(NO2--N)、硝酸盐(NO3?-N)、铵氮(NH+4-N)、活性磷酸盐(PO 34?-P)、铜、铅、锌、镉、石油类等理化指标测定结果,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富营养化指数对该海域的水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无机氮和石油类为该海域的主要污染物,该海域总体营养水平较高,2006年为磷限制中度营养区域,2007年为磷中等限制潜在性营养化区域。  相似文献   

15.
辽宁近岸海域水质演化及对近海陆域生态水文格局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91-2000年对辽宁省近岸海域水质的连续监测资料,采用秩相关系数法对辽宁近岸海域水质做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辽宁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较差,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Pb,2000年全省近海海域各类功能区水质总达标率仅为48.1%。秩相关系数趋势预测表明:除COD有下降趋势外,其他主要污染物均有逐年上升趋势,且无机氮的上升趋势最为显著。辽宁省在沿海改革开放的初期,沿海海域的水环境做出了相当大的牺牲: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陆域非点源污染对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的贡献较大;各主要污染物在各海域的变化不同。生物学指标整体上显示,大连海域和营口海域水质在枯水期要好于丰水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无机氮与石油类和COD呈现出正相关关系,COD与石汕类、活悱磷酸盐和Pb呈现出弱正相关关系,水质PCA结果进一步表明辽宁近海海域水质污染除工业污染外,近海陆域非点源污染对水质污染的贡献最大。生态水文参数的主成分分析(PCA)及与主要污染物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近海海域水质演化受到近海陆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较大,无机氮受到近海陆地水开发影响最大;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受到水文过程因子的影响最大;COD和Pb受到农业开发活动的影响最大。建议在辽宁省海水质综合整治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近海陆域生态水文过程的调节,实施海陆一体化的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闽江口及其近岸水域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16年4月、7月和10月闽江口及其近岸水域7个调查点位的盐度、悬浮物、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氮营养盐和重金属等15项监测指标数据,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该水域的水质,明确影响该水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结果表明:15项监测指标转换提取为4个主成分,解释82.153%的方差。从时间分布来看,闽江口及其近岸水域在4月份水质较差、10月份次之、7月份较好。从空间分布来看,近河口水质较差而远离河口水质较好。影响该水域污染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是pH、COD、氮营养盐和Cd。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了解闽江口及其近岸水域水质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福建省海洋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8年对广西北仑河口海域16个站位的海水铜、铅、锌、镉、砷、总铬、总汞、pH值、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油类等11项污染因子的调查,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研究区海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仑河口海域海水水质污染较为严重,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Pb和Hg为该海区的主要污染物,且海水存在富营养化问题(主要是氮),同时还有油类的污染威胁。  相似文献   

18.
文章建立污染物动力扩散数值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象山港污染物扩散的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海域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源强的实测值与模型模拟结果之间的相对误差基本小于15%;污染物动力扩散数值模型在总体上有效模拟了象山港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等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为该模型在其他海域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