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1 毫秒
1.
利用1961-2010年浙江省68个站冰冻灾害资料及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统计分析1961-2010年浙江省冰冻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易引起浙江省冰冻灾害发生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1961-2010年浙江省年平均冰冻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突变减少;浙江省冰冻灾害主要发生在12月至次年2月,其中1月发生最多。在空间分布上,浙江省冰冻日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且在浙江省中北部地区呈舌状分布;对于同纬度地区,天目山附近和浙江省北部的丘陵一带冰冻日数较多,而金衢盆地的冰冻日数相对较少。冰冻日数与最低气温相关最显著,当最低气温为-2 ℃左右,风速≤4.0 m·s-1,相对湿度为80%左右时,易引起浙江省冰冻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2.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大部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作者对此次天气气候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与同期历史进行了比较.发现:此次冰冻天气影响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全国有20个省(区、市)先后遭受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湖南、湖北大部、江西西北部、安徽中南部、贵州中部等地冰冻日数达10~20天;此次冰冻灾害强度大,表现为降温明显、日最高气温异常偏低、降水量显著偏多;持续时问长,长江中下游及贵州连续低温日数和连续冰冻日数均超过1954/1955年冬季,达到历史最大值;冰冻灾害对电力、交通运输、农业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尤其对我国南方电力运行造成灾难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汉中市2018年和2020年两次典型的倒春寒天气过程,分析汉中春茶倒春寒冻害特征以及相应的气象服务特点。结果表明:2018年4月5—7日倒春寒天气降温幅度、最低气温、冻害影响均比2020年3月27—30日倒春寒大。茶区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平均降幅超过8℃,最低气温低于4℃会引起春茶冻害,最低气温低于2(0)℃会造成中(重)度冻害,前期气候越暖,入侵冷空气越强,降温幅度越大,最低气温越低且持续时间越长范围越大,造成的冻害越严重。加强春季强降温和低温预测预报研究,尤其是最低气温≤4℃的低温天气过程的提前预报和影响预估,提高决策服务的提前量,建立多渠道、覆盖面广的气象灾害预报信息服务,可为各级部门、茶企和农户采取应对措施争取充足的时间。种植和管理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增加抗寒品种,加强水肥管理提升树势;倒春寒天气前后积极采取防冻措施和补救措施,也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春茶冻害。  相似文献   

4.
研究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对越冬作物的影响及塑料大棚积雪致灾指标对开展区域农业冬季灾害防御、塑料大棚雪灾监测预警具有现实意义。为此,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基于全省9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结合农作物、塑料大棚灾情资料,采用S-W检验、正态分布置信区间估计方法,研究2018年12月27日—2019年1月3日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构建了湖南省塑料大棚积雪致灾气象指标;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拟了积雪深度变化,探讨了冬季大棚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冰冻持续与气温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过程中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4 d轻度及以上低温,伴随中度冰冻,其中湘西南、湘东北和湘北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塑料大棚和油菜、冬季蔬菜、柑橘等作物受灾严重;构建得到湖南大棚致灾积雪深度指标为5 cm,独立样本验证结果与实际灾情有较好一致性;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3要素与积雪增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可用于积雪深度预测;塑料大棚受损程度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致灾因子强度密切相关;地区冰冻观测状态与日最低气温关联程度高,农业生产中需更加关注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出现和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5.
冰雹天气是武威市多发的灾害天气之一。利用1961—2010年武威市5个气象站冰雹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武威市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选取1991—2010年5—9月武威市逐日NCEP再分析资料,对冰雹天气进行诊断分析并进行短时临近预报。结果表明:武威市冰雹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南部天祝山区冰雹日数远多于其他地区,占武威市冰雹总日数的76.1%。武威市逐年代及年冰雹日数总体呈减少的趋势,6—8月是冰雹的高发期,冰雹日数占全年冰雹总日数的80.2%。冰雹的日变化明显,11—19时为冰雹多发时段,集中发生时段为13—16时,冰雹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0 min。结合当地实际可知,影响武威市的冰雹云大部分是由天祝县境内生成发展或从青海省移动来的。依据气流的南北配置将发生冰雹的环流形势分为3大类,分别为西北气流型、西南气流型和西风气流型。采用相关系数、经验预报和最大靠近原则等诊断分析方法,确定各类型冰雹的预报指标和阈值。诊断模式为冰雹的预报预警提供了客观有效的指导产品。  相似文献   

6.
中国冰冻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珊珊  高歌  张强  王遵娅  殷水清 《气象》2010,36(3):34-38
研究冰冻天气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对于冰冻灾害的预测、预估以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61—2008年603个站点雾凇和雨凇天气现象资料,283个站点的电线覆冰资料,采用计算多年平均值、标准冰厚转换、EOF以及求趋势变化等方法,研究了我国冰冻天气的空间分布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冰冻天气出现;雾凇主要出现在北方地区,雨凇主要出现在南方。年冰冻日数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但海拔3100 m高度以上冰冻日数较少。冰冻厚度较大的地区位于东北东南部、华北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江南东北部。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冰冻天气发生频次减少,但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7.
彭贵芬  段旭  舒康宁 《气象》2010,36(10):72-77
用1959—2006年和2008年云南东部48站的资料,对2008年1月14日至2月28日出现在云南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冰冻灾害进行气温、降水等致灾因子的评估,并以冰冻天数为主,过程平均最低气温为辅构建了冰冻评估综合指数,基于模糊信息分配理论和右侧概率极值再现期技术方法对这次冰冻灾害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2008年云南东部平均最高气温比多年同期偏低4.7℃,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纪录,平均气温比多年同期偏低2.5℃,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次小值;阴天日数比多年同期偏多10.3 d,偏多90%,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多纪录;降水日数比多年同期偏多8.7 d,偏多74%,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次多值;2008年1月14日至2月28日云南省出现的冰冻灾害强度指数值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大纪录,是同期100年一遇的特大冰冻灾害;冰冻灾害强度指数值是云南冬季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次大值,是冬季50年一遇的特大冰冻灾害。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micaps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中央气象台指导预报、wrf、美国三家数值预报产品的温度预报资料、自动站实况资料,对2017年11月葫芦岛地区的最低气温按天气系统分型后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压控制型天气,绥中低温低于连山,低温预报可根据规律对SCMOC和wrf的温度预报进行订正;高压前部型天气,绥中低温高于连山,兴城低温低于建昌,低温预报可根据规律对wrf和美国的温度预报进行订正;高压控制型天气,可根据前一天实况对wrf和美国的温度预报进行订正;高压顶部型天气,可根据规律对美国的温度预报进行订正。  相似文献   

9.
湖南2次典型的冰冻灾害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和2008年湖南出现了2次典型的冰冻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都相当严重,2008年出现的特大冰冻灾害天气更是百年一遇。通过对这2次典型冰冻灾害性天气的成因、特征对比分析,指出了湖南冰冻灾害性天气的形成与发展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判别因子,对进一步提高湖南省冰冻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能力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ECMWF细网格模式2 m温度预报产品,使用三次多项式差值方法内插到站点,并用中短期天气预报检验方法,对南疆西部12个国家站与15个区域自动站共27个站的最高、最低气温未来24 h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ECMWF细网格模式2 m温度预报产品对南疆西部非山区站未来24 h最高、最低气温的预报能力较好,对山区站未来24 h预报效果差;对南疆西部最高、最低气温的预报效果随季节变化,夏季预报准确率高于冬季,秋季预报准确率最低;模式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在降雪、高温天气时较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在降雨时较高,在高温过程中较低;模式对于降雨、降雪、大风/沙尘等天气最高气温预报偏低,高温事件中最高气温预报偏高。最低气温预报在降雨、高温天气中偏高,降雪时偏低,大风/沙尘天气最低气温预报偏东地区偏高、偏北地区偏低。降雪、高温天气预报相对降雨、大风/沙尘天气预报效果更稳定。  相似文献   

11.
利用T639模式预报产品和黑龙江省83个国家气象站气温实况观测资料,采用最优预报因子方法选取预报因子,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逐站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MOS预报方程; 对MOS、中央气象台指导预报(SCMOC)和T639三种气温预报产品的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预报效果进行对比检验分析,并用EOF方法检验预报与实况的时空变化特征一致性。结果表明: 与实况的时空变化一致性方面,MOS和SCMOC较好,T639略差; 预报效果方面,MOS和SCMOC对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2 ℃预报准确率普遍高于T639,MOS的预报准确率在日最高气温方面高于SCMOC,在日最低气温方面低于SCMOC; MOS对T639气温预报产品改善效果明显,尤其对冬季日最低气温的预报改善效果十分显著; MOS较T639气温预报改善效果与T639模式预报效果呈负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MOS预报改善效果在T639预报准确率低的山区明显优于平原,在春、夏季,预报准确率较低的日最高气温明显优于日最低气温,在冬季,预报准确率较低的日最低气温优于日最高气温; MOS气温预报方法的预报性能较理想,SCMOC对黑龙江省预报难度较大的日最低气温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利用三明市1960-2010年共51 a的冰冻天气记录和历史气象资料,着重分析了三明市冰冻天气时空分布及气候特征,并对冰冻天气进行天气型分析.结果表明:三明市冰冻天气发生时间集中在11月—次年2月,从冰冻频率和强度上看,1月和2月均高于11月和12月.三明市冰冻天气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东南部基本无冰冻天气(除高海拔山区),冰冻天气中心位于建宁.51 a来三明市平均冰冻日数及站次表现为显著地减少趋势,其气候倾向减少率为1.0 d/10 a.根据500 hPa乌拉尔山槽脊和南支槽的活跃程度,可将三明市冰冻天气分为3种类型,即北脊南槽型、乌拉尔山脊型、横槽南支型.  相似文献   

13.
沈阳地区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变化特征及其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2014年沈阳地区日光温室内和温室外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预报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4年沈阳地区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与温室外的前一日最高气温、前一日最低气温、当日最低气温及温室内前一日最高气温、前一日最低气温相关显著。沈阳地区四季不同天气条件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的预报模型存在一定的差异,冬季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模型的预报准确率较高,春季次之,秋季再次之,夏季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模型的预报效果较差,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日光温室内日最低气温≤3.0℃的预报准确率分别为91%、85%、81%和79%;雨雪天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的预报准确率较高,阴天次之,晴天再次之,多云天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的预报准确率较低,雨雪天、阴天、晴天、多云天日光温室内日最低气温≤3.0℃的预报准确率分别为90%、87%、83%和77%。可见,本文建立的沈阳地区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模型的预报效果较好,可为沈阳地区中高档钢架砖混结构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的预报提供参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荔波县2011年1月持续低温雨雪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月荔波县遭遇了自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持续低温雨雪天气过程,该文利用荔波县1月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雪日数、日照时数等资料,通过与历史值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2011年1月气温异常偏低,为历史最低值;月均最低气温为近30a的次低值;月均最高气温为历史最低值。从低温持续时间(日均温低于平均值天数)来看,此次低温冰冻灾害是历年最长的。分析此次灾害性天气的气候特征,可为今后抵御类似灾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市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每年冬宋春初常有寒潮侵袭,伴随出现的长低温阴雨,雨夹雪、霜冻、冰冻、大风等灾害天气,严重威胁着人畜生命安全和越冬作物的生长。今年2月18日,我市受寒潮影响,日平均气温从ZI.6C下降至21日的5.5℃,过程降温16.1℃,极端最低气温4.5℃;我市北部山区和陆河县(属我市天气预报管辖区)出现了雨夹雪和冰冻,中部和南部日平均气温低于12C的低温阴雨天数维持11天(18~28日),造成了一定数量的人畜伤亡。因此,寒潮天气的预报服务,是我市天气预报服务工作中一个重点攻关项目。l陆丰市寒彻天气过程的统计若…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清远市低温霜冻监测预报系统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根据清远市低温霜冻气候概况,应用1970~2000年的地面和高空气象历史资料作统计样本,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测站的日最低气温和日最低地温的短期预报方程,作定量预报;并根据霜冻与气温和地温的关系判别预报区内有无霜冻,建立了广东省清远市低温霜冻监测预报系统。用2007—2008年冬春低温雨雪冰冻历史资料进行试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MOS温度预报中最优训练期方案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ECMWF) 模式细网格地面气温为预报因子,设计多种训练期方案进行2014—2015年福建省气象站每日两次1~7 d的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MOS (model output statistics) 预报,并进行检验和改进。准对称混合滑动训练期方法为取预报日之前和前1年预报日之后相同日数的样本混合而成,分1年期或多年期。结果表明:准对称混合滑动训练期方案优于滑动训练期方案和传统季节固定期分类方案,且2年期优于1年期。以不同周期确定最佳训练期日数的方案应用对比显示,以年为评估周期优于以月为评估周期以及更短时间周期。在2015年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MOS预报中,基于上年度评估所得最佳训练期日数,2年期准对称混合滑动训练期方案较ECMWF模式细网格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优于预报员预报,有较好的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夏季强沙尘暴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  陈德辉  王宏  龚山陵 《气象科技》2007,35(3):393-399
影响我国的沙尘暴灾害性天气多发生在春季,很少在夏季发生。文章利用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GRAPES-DAM沙尘气溶胶模式对2005年7月一次罕见的影响河西走廊地区的群发性强沙尘暴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夏季小概率强沙尘暴灾害天气的可预报性进行了个例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此次过程的地面大风、沙尘暴的范围、移动等均能做出较好的模拟;对于夏季群发性强沙尘暴过程,基于数值预报方法的沙尘气溶胶模式在天气模式预报准确的条件下,可以对这种小概率事件做出有应用意义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19.
孟祥翼 《气象科技》2017,45(6):1049-1057
利用2000—2014年5月1日到6月10日河南省121个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观测数据、欧洲中心模式预报资料,对河南省干热风天气进行分析,总结了干热风天气形势分类模型,同时利用多元回归法建立了河南省干热风天气的客观预报方法。分析结果得出:河南省干热风天气发生主要形势为西北气流型、高压脊型和纬向环流型3类;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日最高温度预报因子为前一日最高气温、当日最低气温、08:00气温、EC850hPa 24h温度预报,相对湿度预报因子为EC850hPa 24h相对湿度预报、前一日14:00相对湿度、当日08:00露点温度,风速预报因子为EC细网格过去3h10m阵风预报,建立温度、湿度和风速3要素的预报方程;利用预报方程对2014年预报时段的天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对于轻干热风预报的TS评分为62%,重干热风预报的TS评分为64%。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月南方冰雪过程的可预报性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主要根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中期预报资料,东京气候中心(TCC)的集成预测系统,给出1~2周、月及季度预报图,从短期、中期和长期3个时间尺度,分析和讨论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发生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可预报性问题。对最严重的一次冰雪天气过程(1月25~29日),ECMWF提前1~7 d十分成功地预报出亚洲中高纬60~100°E地区为阻塞高压控制,在其南侧里海以东地区维持切断低压,可以追踪从切断低压中分裂的一个气旋性扰动沿青藏高原向东移入我国华南上空的静止锋上,对于盘踞在东亚地区的冷高压楔也能够很好地预报出来。TCC的中期以及延伸期预报(提前1~2周),较好预报了80°E附近的阻塞高压和南支西风带中高原上空的低压槽,但对里海附近的切断低压以及中国东海岸的高压脊没有预报出来;同时,对中国南方的强降水也没有预报出来。TCC对于2007/2008年冬季和2008年1月平均的500 hPa大气环流和中国南方降水异常的预测结果不好。月、季预报的可预报性比较差,这可能是由于数值模式本身的缺陷,或是由于目前对极端异常气候事件的长期预报水平本身就很低。从中期预报讲,2008年1月11日~2月1日中国南方严重暴雪、冻雨灾害可在5~10 d前预报出来。要作2008年1月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这类持续性异常气象灾害事件的季度或月预报有很多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