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贵州罗甸沫阳、四川广元上寺和重庆中梁山二叠系及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测定结果。注意到早二叠世及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δ13C具有极大的正值,反映了这段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过渡繁盛和有机碳的高速埋藏。晚二叠世长兴(大隆)期的δ13C值急剧降低,并在三叠纪初步达到极小值,反映了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的迅速衰亡和集体绝灭。界线附近生物的集体绝灭事件除与二叠纪末的火山作用、环境与气候变迁有关外,还与晚二叠世的碳循环平衡失调造成广泛缺氧事件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华南西部晚二叠世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黔桂地区7条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剖面进行了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测定,发现晚二叠世吴家坪阶与长兴阶碳酸盐岩的δ13C值有明显差异,前者δ13C多大于3.0‰,后者多小于3.0‰,进一步对晚二叠世δ13C的变化原因的分析表明,δ13C的变化可能与晚古生代末期聚煤作用的减弱密切相关,后者造成自然界碳库中的12C的富集,从而使得海水以及在其中沉淀出的碳酸盐岩中的δ13C值降低。此外,植物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的量也随陆地植被减少而减少,结果造成大气中的CO2的大量富集,从而进一步产生温室效应,制约生物界的发展。联系到这一阶段生物界的衰亡灭绝,可以认为温室效应是晚二叠世生物逐渐衰亡及晚二叠世末群体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显生宙主要的稀罕事件之一表现在生物集群绝灭、生物相强烈改变的二叠一三叠纪界线上。岩石剖面上详细的调查研究已经开始,并且在穿过南阿尔卑斯、希腊、土耳其南部、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伊朗北部和巴基斯坦—线特提斯海二叠一三叠纪石灰岩界线上,测制了碳同位素曲线,并与中国的碳同位素曲线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二叠纪-三叠纪(P-T)绝灭事件,通过对不列颠歌伦比亚东北部威尼斯顿湖盆地海相层序中,保存完好的沉积岩的元素和同位素有机地球化学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到了地球化学方面的证实。岩石中干酷根的δ^13C值,在P-T界线上显示出突然的漂移,即从晚二叠世最晚斯的-29‰±1‰(PDB)到P-T界线之上约2m处一32.6‰的最小值,接着在P-T界线之上4m处恢复到二叠纪的δ^13C。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我们认  相似文献   

5.
李玉成 《地球化学》1999,28(4):351-358
在中国南方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初碳酸盐岩的C同位素演化基础上,考察了长兴阶层型剖面的高分辨率C同全素旋回地层,发现长是有三个C同位素四级旋回,与吴家坪阶晚期的一个四级旋回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级旋回。与这种缓慢变化形成强烈对比的是:P/T界线上在1.5 ̄2.6万a左右的地球年时间中δ^13C突变为高负值,形成剧烈负异常,其中生物集群绝灭因素可能占2/3以上,变负幅变经5% ̄6%。二叠纪末生物集群绝灭  相似文献   

6.
湖南晚二叠世生物礁成岩作用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姜月华  柳祖汉 《地质论评》2000,46(2):190-196
本文通过对湖南晚二叠世生物礁中的有关胶结物及岩石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研究,并结合薄片观察、探针成分分析、包裹体测温等,探讨了该地区生物礁成岩作用中的有关成岩特征。研究认为:①湖南晚二叠世生物礁中胶结物从早期到晚期δ^13C和δ^18O值总体上均有变轻的趋势,反映了礁体为一连续埋藏的成岩过程;②生物礁中所见白云石化现象主要属埋藏压实成因,礁休基本未受早期淡水或混合水影响;③礁中粗晶方解石胶结物形成于深  相似文献   

7.
泥盆纪海相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及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六景泥盆系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的系统分析表明:从落霍柯夫期到布拉格期海洋中的δ~13C是逐渐变重,埃姆斯期明显变轻.艾菲尔期又开始变重,特别是基维特期有较明显的正向偏移,并继续向上变重,至弗拉斯期与法门期之交达到最大,尔后逐渐变轻,反映了泥盆纪海洋碳同位素组成的演变趋势.这和泥盆纪(二级)海平面的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反映海洋碳同位素组成与海平面变化及相关的气候和海洋、大气中CO_2含量的成因联系。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附近δ~13C的变化型式表明其间发生的生物绝灭事件是海平面升降和缺氧环境的周期性扩展等因素的累积效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浙江长兴煤山 D剖面 196个碳酸盐岩样品无机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carb和δ13Corg变化趋势表明,煤山地区晚二叠世末为比较封闭的局限海沉积环境,早三叠世初期经局限和开阔海环境交替出现渐变为海水循环良好的广海沉积环境.长兴期的海进作用使海洋初始生产率升高,可能是引起长兴组葆青段碳同位素变重的主要原因;海洋 CO2浓度增高可能是长兴组煤山段δ13Corg出现负漂移的原因.二叠纪末期全球性海平面下降以及火山作用可能是使生态系统崩溃、引起二叠-三叠系 (P- T)界线附近生物绝灭的外部原因,也是使海洋中 12C输入量增加导致过渡层碳同位素变轻的主要原因.二叠纪晚期生物绝灭经历了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δ13Corg在生物绝灭后才出现大幅度负漂移,可能是由于营光合作用的浮游植物不一定因海洋缺氧以及其他生物的绝灭而停止生长,当海水酸度超过浮游生物忍耐限度时,才导致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殷坑组δ13Corg和δ13Ccarb呈上升趋势,说明经历过 P- T生物大绝灭后,早三叠世海洋生产率逐渐升高,生物开始复苏.  相似文献   

9.
四川华蓥山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沉积特征及动物群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二叠世晚期,华蓥山地区位于川东、鄂西碳酸盐岩台地上.二叠—三叠系接触关系是华南常见类型之一.生物群集绝灭不是正发生在界线上,而是在界线之下数十厘米处,δ(?)C最大负值和δ(?)O最大变化都发生在这个层位上,我们称它为“重要的生物绝灭(消失)线”.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绝灭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的不适应性.工作区未发现地外星体撞击事件的记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南方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初碳酸盐岩的C 同位素演化基础上, 考察了长兴阶层型剖面的高分辨率C 同位素旋回地层,发现长兴阶有三个C 同位素四级旋回,与吴家坪阶晚期的一个四级旋回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级旋回。与这种缓慢变化形成强烈对比的是:P/ T 界线上在1 .5 ~2.6 万a 左右的地球年时间中δ13 C 突变为高负值, 形成剧烈负异常, 其中生物集群绝灭因素可能占2/3 以上,变负幅度约5‰~6 ‰。二叠纪末生物集群绝灭的原因可能与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引起的气体增加和缺氧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1.
贵州乐康P/T界线无机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乐康深水海槽相中的无机碳同位素研究表明,晚二叠世由于局限环境,区域内生物贫乏,相对应的碳同位素值比同期其他剖面中碳同位素值偏低。而在长兴阶晚期,由于受区域内火山作用的影响,在剖面界线之下发育另一个碳同位素负异常,之后碳同位素有所回升,直至界线附近降低为最低值。早三叠世由于绝灭之后的生物复苏缓慢,无机碳同位素表现为低正值。碳同位素特征显示,碳同位素的变化受到了生物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贵州省黔西县官坝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岩石样品的碳、氧同位素,结果表明,δ~(13)C具有一个明显的负漂移,δ~(18)O也具有明显降低特点。在界线附近发现的3层凝灰岩表明,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该区发生过火山活动。火山活动导致了沉积环境突变,致使二叠纪末发生了生物集群灭绝事件。  相似文献   

13.
显生宙主要的稀罕事件之一表现在生物集群绝灭、生物相强烈改变的二叠—三叠纪界线上.岩石剖面上详细的调查研究已经开始,并且在穿过南阿尔卑斯、希腊、土耳其南部、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伊朗北部和巴基斯坦一线特提斯海二叠—三叠纪石灰岩界线上.测制了碳同位素曲线,并与中国的碳同位素曲线作了对比.在晚二叠世早期(Murghabian-Midian)碳同位素比率具高的正值,δ~(13)C在4~5‰之间变化,Dzhulfian阶碳同位素变化到中等正值(3~5‰),二叠纪末(长兴阶晚期)δ~(13)C减少到2.5~1‰,三叠纪最早期,碳同位素变化到零,甚至负  相似文献   

14.
浙江煤山长兴阶有机碳δ^13C层序分布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王万春  李玉成 《地质论评》1999,45(4):368-374
本文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长兴阶56个样品的沉积有机碳碳同位素(δ^13Corg)分析,讨论了和只有机碳δ^13Corg在地层层序分布上的特征,及其与海水进退和碳酸盐岩δ^13Ccarb及δ^18Ocarb之间的关系。浙江煤山D剖面长兴阶δ^13Corg在地层层序上的分布总体呈现自下而上由重变轻的趋势,同时,δ^13Corg层序分布与生物演化及δ^13Ccarb和δ^18Ocarb层序分布之间具  相似文献   

15.
李延河  钟华 《地质论评》1995,41(2):179-187
云南梅树村前寒武秒-寒武系界线剖面是研究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最重要的国际候选剖面之一。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硅同位素在剖面中的变化规律,指出“C”点附近“界线粘土层”为火山成因,“B”点至“C”点之间有海底喷气活动;“C”点附近的δ^13C,δ^18O负异常与生物大量活动有关,而非“灾变”所致。  相似文献   

16.
二叠—三叠纪过渡期灾变事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介了80年代以来二叠一三叠纪过渡期地质灾变事件研究最新进展,包括生物集群绝灭事件,海水进退事件,火山爆发事件.铱等元素异常与撞击事件,稀土元素、δ~(13)C、δ~(18)O异常与灾变事件,微球粒与灾变事件,灾变群及其与集群绝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西南地区层状燧石层序中,用Ishiga图解研究了P/T界线之下的放射虫生产率变化。根据燧石层的厚度变化作图,两个露头上的图显示了地层变化的共性,表明该图是层状燧石层序对比的有效工具。生产率的共性变化还与浅海碳酸盐层序δ^13C偏差变化能完全对比,P/T界线之下的层状燧石记录了大洋浅层带曾明显发生过绝灭事件。根据Ishiga图、层状燧石层序的岩性变化和δ^13C曲线,P/T集群绝灭被划分为3个  相似文献   

18.
西太平洋地区二叠纪海洋生物地理区系的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作者近年来分布在西太平洋地区二叠纪5个不同时间带的腕足动物群的多维统计分析成果,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二叠纪海相生物地理分区性受古气候带和古地理两大因素的明显控制,早二叠世早期和晚二叠世晚期,生物地理分区界线明显,易于识别,但“中二叠世”(相当于栖霞期和茅口期)由于南北出现了两个过渡生物省,即北边的中蒙生物省和南边的基墨利生物省(Cimmerian)生物区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中蒙生物省的出现表  相似文献   

19.
深海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深海二叠(P)--三叠系(T)界线研究现状,介绍了深海P-T界线附近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缺氧事件及生物绝灭和复苏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深海P-T界线,缺氧事件和生物绝灭研究的分歧、不足及其症结。  相似文献   

20.
地质历史中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是时间的函数,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其最主要的控制因素,上扬子地区石炭—二叠纪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与海平面变化曲线有着很好的一致性。锶同位素演化曲线说明:1)早石炭世是一个海水逐渐加深的全球海平面上升时期,锶同位素最小值所显示的最大海泛面的年龄为342 Ma,位于杜内阶和韦宪阶的界线上;2)晚石炭世是一个全球海平面下降时期;3)整个二叠纪都是全球海平面上升时期,晚二叠世的海平面上升不仅幅度大,而且海水在短时间内迅速加深;4)晚二叠世具有古生代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最小值,显示晚二叠世末的全球淹没事件,最大海泛面的年龄为250 Ma,正好在二叠/ 三叠纪界线附近;5)二叠/ 三叠纪之交的全球生物绝灭事件可能与二叠世末的全球淹没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