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张抗 《地质科学》1981,(3):254-258
关于鄂尔多斯断块[1]及其周缘的寒武纪地层与海侵,卢衍豪先生曾有论述。本文将讨论“霍山砂岩”的时代及其时侵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西藏日喀则群昂仁组时代问题新资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昂仁组是一套复理石和类复理石沉积,含晚白垩世土伦期的菊石Mammites[1,2],但因未发现直接的上覆地层和化石稀少而不能肯定是否还包括晚于土伦期或至早第三纪的沉积[1,3]。1980年,笔者在昂仁、萨噶一带的昂仁组中采到瓣鳃、腹足化石;我局区调队在仲巴县错江顶一带,发现连续沉积于昂仁组之上,整合于下第三系之下一套含Masstrichtian期菊石(Sphenodiscus)的杂色地层。本文报道这一发现和对昂仁组时代问题的认识(图1)。  相似文献   

3.
魏明秀 《地质科学》1981,(3):232-234
由于前人在自然界没有找到过金的硫化物,因此硫金银矿(Liujiyinite)[1]以及沃登堡矿(据Uytenbogaardtite译音)[2]的相继发现,引起了矿物学家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4.
川滇地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滇地区系指云南东部、东北部,四川西部及西南部的广大地区。南起云南华宁,北至四川峨眉,长600公里,宽40—60公里,沿康滇古陆东缘分布的一个狭长条带。该区震旦纪、寒武纪地层发育完整、岩性单一、厚度大、化石丰富,是我国研究和解决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重要地区之一(图1)。在云南东部前人对有关本问题曾进行过一定探讨,前文已有[1]论述。  相似文献   

5.
震旦系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震旦系”是我国最早提出并普遍使用的一个时间地层单位。1922年葛利普在其论“震旦系”的文章里[1],大致规定它的含义是:“在寒武系之下,变质的更老岩系(五台或泰山岩系)之上的未变质或浅变质的沉积层”。1924年,李四光记述了长江峡东区不整合覆于变质的三斗坪群之上,整合伏于寒武纪含三叶虫化石的石碑页岩之下的一套不变质地层,并援引葛利普定义而命名为震旦系。  相似文献   

6.
王秀兰 《地质科学》1983,(2):188-194
氟是磷灰石的重要化学组成之一[1]。磷块岩和磷灰石中氟的测定,对磷灰石类型的鉴定和磷块岩的成因研究有重要意义。目前,氟的测定方法广泛地采用酸、碱溶(融)样,用蒸馏法进行元素分离[2,3,4]。近十几年来,由于离子选择电极法操作方便,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物质中氟的测定[5]。离子交换剂可以用来分解某些难溶性的天然和合成材料,但是至今这个方法还未得到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南岸全新世珊瑚礁的发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岛南岸的珊瑚礁,是我国全新世珊瑚岸礁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仅次于台湾岛南端的恒春半岛沿岸。前人从生物学[1-5]、地貌学[6-8]和地质学[9-12]角度对海南岛南岸的珊瑚礁进行过较为广泛的研究。作者报道过崖县鹿回头水尾岭剖面珊瑚礁样品的C14年代测定结果[13,14]。1979年底至1980年初,作者在海南岛南岸东起小东海沿岸西至西瑁岛西岸地区进行了野外调查与采样。根据野外和室内分析资料,本文公布了一批新测试的C14年代数据,并进一步讨论了全新世珊瑚礁的发育历史及其与海岸变迁、海面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类型以及它们和形成环境间的对应关系,国外已有初步总结[1,2,3]。对石英颗粒表面结构应用于历史环境分析,有着不同的意见[4-6]。多数研究者认为,对于松散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主要为第四纪的)中的石英颗粒表面结构,具有显著的环境分析意义,而对于地质年代久远、早已半固结或固结成岩的则看法不一,有的则予以否定。因为,地质年代愈老,成岩作用(包括浅变质作用)影响也就愈大。但也有些情况表明[7,8],虽已固结成岩,其物源区的搬运、沉积过程中产生的机械结构,仍然部分或大部分被保存下来,仍可以指示其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晚前寒武纪的宏体化石概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孟莪 《地质科学》1989,62(3):244-255
本文综述了目前中国晚前寒武纪地层中所发现的宏体化石,从18亿年起直到6亿年左右。蓟县剖面高于庄组(14亿年)中发现Grypanta等大化石,再次证明生物演化大阶段的世界性。包括后生动物实体化石在内的淮南生物群可能是前冰期的,也就是先伊迪卡拉期的。震旦纪晚期的西陵峡生物群,现有伊迪卡拉期的典型分子,又有丰富的蠕虫管和高级的红藻、绿藻类。蠕虫管的大量出现预告了带硬部动物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地质科学》1981,(4):368-375
苏州高岭土矿床可划分为两种成因类型[1,2],即风化型1)和热液蚀变型。高岭土集中分布在阳山东、西、北三个矿区。本文仅就阳西风化型高岭土中产出的不同种类高岭土矿物的形成及其互相演变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宋天锐  高健 《沉积学报》1985,3(2):85-96
前言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现象在35亿年前形成的岩石中已经发现一些踪迹(Sohopf)[2 6]。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最古老的动物化石是出现在7亿年前后的沉积地层中,被称之为伊迪克拉后生动物化石(Edicaran Metazoan fossils)。在此以前是否有更古老的后生动物化石问题,一直为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和沉积学家所注意。Walcott(1899)[27]最先在上前寒武系中部大约10-11亿年的地层(Belt Supergroup)中,描述过两种古老的痕迹化石,分别定名为:Pldnol i tesHelminthoidichnites。后来,Cloud[14]和W alter[28]等对这些痕迹化石进一步研究后,认为Walcott描述的痕迹化石或者是藻类,或者是一些孤立的波痕或结核。以后,Sabrodin(1971)在苏联的上前寒武系里菲组中,发现了一种规则的管状充填痕迹化石,直径1.3毫米,管壁边界清楚,伴生有团粒(粪粒?),用K-Ar法测得这些团粒为12.7亿年的同位素年龄值,并将这种充填管状痕迹化石定名为Rugoinfractus. Palij(1974)[23]并论述T这一痕迹化石,但根据地层产状对其年代有怀疑。  相似文献   

12.
陈孟莪 《地质科学》1990,(4):315-323
本文描述了在辽南晚前寒武五行山群南关岭组中新近发现的宏体化石,包括丰富的蠕虫Pararenicola huaiyuanensis Wang, Protoarenicola baiguashanensis Wang, Huaiyuanlla minuta Xing以及分类未定的化石Tawuid。这一发现为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增添了宝贵的资料,提高了辽南与淮南两地晚前寒纪地层的可对比度。  相似文献   

13.
孙家 《地质科学》1985,(4):354-363
米士(1942)根据滇中澄江组与昆阳群之间的不整合面命名为晋宁运动,刘鸿允(1963)又提出以晋宁运动导致的不整合面作为震旦系的底界,这些意见曾被地质界普遍采纳。  相似文献   

14.
藏南日喀则地区,有一套深海沉积地层断续出露于吉定—白朗一带。在西段,它基本上位于蛇绿岩北侧。在东段则由于构造原因而夹在蛇绿岩中间(图1)。  相似文献   

15.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组中分枝状宏观藻类化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描述了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组中的分枝状宏观藻类化石5属7种,即:Marpolia spissa Walcott,Marpolia aequalis Walcott,Guizhouella ramulosa Yang(gen.et sp.nov.),Doushantuophyton lineare Chen,Thamnophton formosus Yang(gen.et sp.nov.),Eoulothrix fibrillata Ding,Eoulothrix flabellophyton Yang(sp.mov.)。根据大量的藻类与凯里生物群共生特征,从藻类的生态及生物群分布受到沉积韵律控制等特征分析,认为凯里生物群生活环境的水深应该在30-60m,而埋藏和保存环境的水深是150m左右。另外,将凯里生物群中的宏观藻类化石与震旦纪陡山沱期的藻类化石进行了比较,两者在以分枝状藻类占主要组成上是相似的,从这一方面来说,晚震旦世宏观藻类与寒武纪宏观藻类没有大的演变,但寒武纪宏观藻类以出现钙质珊瑚藻类、分枝更加复杂的类型和具有锯齿状叶状体、生殖托构造的藻类为特征。  相似文献   

16.
峡东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发现宏体化石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峡东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顶部发现宏体化石,包括高级藻类和蠕虫类,共8属10种,其中有些分类未定的化石。这从形态学上证明了后生藻类植物的分化及第一次为后生动物在陡山沱期的存在提供了可信的证据。这是一次有突破性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闽西南马坑式铁矿主矿体的层位和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骆金锭  鄢庆南 《地质科学》1980,15(4):331-339
闽西南马坑式铁矿的层位和时代,以往因缺乏化石证据,意见不一。有中石炭统下部、下中石炭统或石炭二叠系种种说法。 1978年,我们在上杭县湖洋矿区的毗邻处庐丰发现了颇为完整的石炭系剖面,岩层中含有丰富的化石,保存尚佳。本文是在系统测制地层剖面及研究其中所含动植物化石的基础上,结合这几年来我系师生在长汀、永安等地区收集的资料写成的。  相似文献   

18.
Abundant medusoid soft-bodied metazoan fossil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Sinian Xingmincun Formation(with an isotopic age of 650 Ma) at Qipanmo, Qidingshan and Yangtun of the Dalian-Jinzhou area, southern Liaoning Province; in addition, a number of macroscopic algal fossils have been discover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Getun Formation overlying the Xingmincun Formation. Medusoid fossils include 3 genera and 6 species(all of which are new). Judging from their biological characters, these medusoid fossils are considered to have an intimate affinity with the Ediacara fauna in the terminal Precambrian of Australia, as their characters are close to each other.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se medusoids and the Edicara fauna might be the products of the same period. The discovery of the medusoid fauna in the Xingmincun Formation marks an important event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terminal Precambrian organisms in China, and it is of major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the Sinian System of China and the correlation of the Sinian strata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19.
在黔南望谟县桑朗区(图1)马岭岗上二叠统剖面和水电站中上泥盆统剖面中有比较丰富的遗迹化石。根据采得的材料统计,共有7个属10个种(包括未定种),其中有两个新属和四个新种。在描述这些遗迹化石的同时,笔者还根据岩石学特征及遗迹化石的组合特征来对当时的沉积环境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陕西蓝田地区新第三纪地层划分的几点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田地区灞河组和蓝田组的时代归属是我国三趾马动物群分期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与府谷老高川三趾马动物群的对比及古地磁测定,该区新第三纪地层可分为上新统静乐组(原蓝田组上部)、蓝田组(原蓝田组下部)和灞河组.蓝田组的地质时代可归保德期庙梁亚期,地质年龄约为距今5.3—5.0Ma期间.灞河组的地质时代可与喇嘛沟动物群的对比,为保德早期或稍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