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19世纪中晚期,小冰期时代到达顶峰,之后,全球气温持续上涨,特别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过数个高温纪录。根据IPCC(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工作组)的报告,在21世纪,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温将继续升高。对于南亚地区来说,平均增幅将高于预估水平。在印度次大陆,到2100年时,气温可能上升3.5~5.5℃。人们预测将来那里冬季的雨量会减少,夏  相似文献   

2.
浙江海面变化的灰色模型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模型理论,分析了各影响海面变化因素的影响力度,指出影响浙江海面趋势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建立了海面变化的灰色气温模型,其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可根据气温变化趋势预测未来海面变化趋势。若未来百年全球气温再上升1.5-5.5℃,浙江海面将对应上升24-78cm。灰色模型模拟还显示,未来平均高潮位于上升速率明显大于平均低潮位上升速率,潮差将逐渐增大,在相同平均海面升幅的情况下,未来海面上升对  相似文献   

3.
北极是一种展望未来的方式在这个以冰为主的地区,温度的微小变化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2021年北极报告卡》显示: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两倍。不断上升的气温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北极和南极,涟漪效应将波及全球。  相似文献   

4.
北极是一种展望未来的方式在这个以冰为主的地区,温度的微小变化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2021年北极报告卡》显示: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两倍。不断上升的气温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北极和南极,涟漪效应将波及全球。  相似文献   

5.
全球变暖与东北地区气温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锋  王宝书 《海洋预报》2008,25(1):25-30
本文利用东北地区1951~2002年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平均气温年和各季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地区的气温也在升高,而且从90年代以来增温十分明显.东北地区1951~2000年50年的平均气温以0.38℃/10a的倾向率上升,1991~2000年气温上升加剧,倾向率达到0.55℃/10a,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6.
南极冰盖消融对全球大地水准面变化与海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预测,到2030年左右,大气中CO_2的浓度将是上世纪工业发达前的2倍,全球气温将因此上升1.5~4.5℃。这可能对南极冰融产生一些影响,但目前还没有确实资料予以证实。本文基于这样的假定,即在今后50年左右的时间内,若南极冰盖将平均融化10m,冰融成水将使全球相对海平面普遍上升,平均约为30cm。由于地表负荷重新分布,地球的形状将会调整,因此研究该事件对全球大地水准面变化、特别是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关于地表  相似文献   

7.
使用滕州1960—2010年数九期间的逐日气温资料,计算各九及数九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各级日最高最低气温日数,将资料分为近20a(1991—2010年)及前30a(1961—1990年),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两组样本是否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1990年代以来,数九期间平均气温比前30a增高了2.1℃,平均最高气温升高了1.3℃,平均最低气温升高了2.7℃,这些增温是显著的。极端最低气温也显著升高,而极端最高气温变化并不显著。近20a数九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冷在四九,极端最低气温冷在一九。数九期间日最高气温5℃日数显著减少,而≥10℃日数显著增加,日最低气温≤-10℃及介于-10~-5℃日数均极显著减少,而-5℃日数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1950—1997年雷州半岛近海气候变化趋势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余克服 《海洋通报》1998,17(5):24-29
1950-1997年雷州半岛近海各站的气温呈同步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8-9a的变化周期1968年以来气温呈上升趋势,上升率为0.2-0.25℃/10a略低于同期全球平均上升率。1960-1997年海口、涠洲岛和硇洲岛的年平均海温呈同步变化的趋势,与该区气温变化趋势同步;存在6-7a的变化周期。1984年以来上升明显。海温与气温之间存在增多的趋势,并显示出11a左右的变化周期,1950年以来热带气旋  相似文献   

9.
美国《国家科学院报》日前发表一篇研究报告说,全球气候暖化使得海洋含氧量下降,并且未来几十年内这一趋势都将持续。这项研究由加州大学海洋学院和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中心的两位科学家主持,他们在报告中指出,由于气温升高,海水表层温度上升,  相似文献   

10.
刘敬圃 《海洋科学》1995,19(1):26-28
众所周知,大气中CO_(2)的浓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近些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引起了众多的科学家以及政府首脑的普遍关注。我们知道,作为温室气体之一的CO_(2),对于全球温度及环境的变化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而且就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地球正在逐渐变暖。温室效应正在发挥作用,极地冰川在融化,山地冰雪在消融,海平面在上升,环境在恶化。气候模拟显示,如果下世纪CO2含量增加一倍的话,全球气温将上升1.5至4.SC[3],而在高纬度的地区可能变得更暖。通过对最近极地冰盖的跟踪分析,从末次冰期到全新世,…  相似文献   

11.
最近100多年来,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及其他微量气体(N_2O,CH_4,CFCS)迅速增加。据测,198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了约1/4,从而使世界平均气温升高。据1986年世界气象组织计算,最近100年来,世界平均气温已增加了0.3—0.7℃。估计到2050—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5—4.5℃。全球气温升高,将引起世界海平面上升。最近100年(1880—1980)来,世界海  相似文献   

12.
2017 年中国近海海温和气温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 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较常年值偏高0.29~0.43 ℃,是自1960 年以来第三热的年份,仅次于2015 和2016 年,同时是没有厄尔尼诺事件影响的全球海洋最热年。1960-2017 年,中国近海年平均海表温度呈显著波动上升趋势,每十年升高0.16 ℃。2017 年中国近海年平均海表温度较常年值偏高0.64 ℃,是自1960 年以来的中国近海第二最热年份,仅次于1998 年。基于国家海洋局沿海海洋观测台站资料分析,1960-2017 年,中国沿海年平均海表温度以每十年0.15 ℃的速率上升(高于全球平均海表温度的升温速率每十年0.11 ℃)。2017 年中国沿海海表温度较常年值偏高0.8 ℃,是1960 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比2015 年所创的最高纪录高0.2 ℃。1965-2017 年,中国沿海年平均气温以每十年0.30 ℃的速率上升。2017年中国沿海气温较常年值偏高1.1 ℃,也是1965 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比2016 年高0.2 ℃。  相似文献   

13.
由于南极气候变化,冰山断裂,陆缘解体,源源不断的冰山将成为威胁我们的“不速之客”。1995年,科学家从卫星照片上看到一座巨大的冰山正从南极半岛向大海漂来(长77米,宽37米,高180米),使人大吃一惊。在过去的50年间,南极半岛的平均气温上升2.5℃,达到零下3℃,远比全球  相似文献   

14.
思进 《海洋世界》2007,(4):17-21
主流的看法是,全球变暖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某个地区的影响比较容易预测;与此背道而驰的观点是,全球变暖的过程是以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反复升降和气温的剧烈变化为特征的,这预示着将来的气候也可能会反复无常,难以预料,变暖抑或是变冷的情况都会出现且非常突然,而海洋在这种变化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半经验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响  张建立  高志刚 《海洋通报》2011,30(5):540-543
由于用数值模式预测未来海平面变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统计预测方法又通常不考虑相关物理过程,为此Rahmstorf通过建立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气温变化的相关模型,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半经验方法预测全球海平面.本文将Rahmstoff模型应用于中国近海,初步建立了一个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海平面长期变化的预测方法,预测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6.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胶州湾1898—2008年气温和降水、1962—2008年的水温和盐度四个气象水文要素的长期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百年来胶州湾地区气温的变化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1920年前后到1950年的30年间,年平均气温的年变率为0.028℃,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年平均气温的年变率为0.031℃。升...  相似文献   

17.
地球生态系统的气温和水温补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提出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气温和水温补充机制,并用框图模型说明了补充机制在运行过程中的每个流程,阐明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生态环境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过程以及地球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过程,解释了气温和水温的补充起因。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是引起环境变化的起源以及其变化后的结果又作用于人类,即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引起气温和水温的上升,地球生态系统又借助其补充机制使得气温和水温下降恢复到正常的动态平衡。尽管这个补充机制带来了沙尘暴、洪水和风暴潮,但由人类引起水温和气温上升造成的灾害要比自然界中这3种灾害要深重得多。自然界的这3种灾害是局部的、短期的,而人类引起水温和气温上升的灾害却是全球的、长期的。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近30a的SST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珠江口多个定点站近30a表层海水温度(SST)实测资料和气象站观测的气温资料,使用功率谱和小波分析方法,计算分析珠江口SST变化特点、上升趋势及其与El Nino/La Nino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各月SST存在着1-2℃的海域差异,SST的年较差达10~11℃,SST的季节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呈显著相关.1971-2003年SST呈显著上升趋势,其线性上升率为0.019~0.034℃/a,且珠江口外高于口内.El Nino/La Nino事件对珠江口SST变化的影响并非单一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利用济南和威海成山头1951—2006年的冬季气温的观测资料,用MHF(墨西哥帽函数)小波分析了两地冬季气温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并对两地出现的极端气候进行了一定分析。结果表明近60a来,济南冬季年平均气温(0.82℃)比威海成山头冬季年平均气温(0.53℃)高,济南和威海成山头两地冬季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431℃/10a和0.359℃/10a;两地在较大时间尺度上,突变点位置比较接近,在较小时间尺度上,演变略有差异,济南冬季气温变化比威海成山头略快;在振动周期上,济南的冬季平均气温变化以5,18a左右周期振动较强,威海成山头的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则以4,18a左右为较强周期振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两地冬季气温将保持偏高状态,但都有转低的趋势;出现极端气候时有明显的群发性和阶段性,成山头出现极端气候时情况更加恶劣。  相似文献   

20.
杭州湾内水温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均存在变化,这对河口生态等会产生影响。由于昼夜气温变化大,空气和海水的热量交换较为频繁。另外,随着气温的逐日下降,水温也随之降低。为研究日气温变化下杭州湾内的水温变化,建立了三维数学模型,通过考虑水面和空气的热交换通量,复演了日气温变化下湾内水温特征。经过和实测潮流数据比较,本文模型很好地模拟出了杭州湾内大、中和小潮期间水流的变化。在综合考虑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和水气感热交换下,模型成功再现了日气温变化下水温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一方面有助于认识强潮河口湾内水温变化特征,另一方面将为研究温度对泥沙运动的影响提供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