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治英  陈久康 《气象科学》1994,14(4):344-353
本文通过1991年梅雨后期,7月1—13日200hPa非地转场分析得出,梅雨期200hPa非地转风主要由积云对流动量转换形成。其次是风速平流,并通过数值试验得以证明。非地转风形成的高层辐散,可进一步使暴雨增强与维持。另外梅雨期非均匀层结对非地转风及暴雨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低空急流和非均匀层结条件下重力惯性波的传播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基流背景下线性化Boussinesq方程组出发,采用WKBJ方法,首先求得重力惯性波的广义波作用量变化方程及波参数随波包的变化方程,讨论了基流切变对重力惯性波传播和发展的影响;然后用Runge-Kutta方法讨论了不同层结(含降水影响)下重力惯性波的传播路径。得到了降水强度大、静力稳定度小的区域对重力惯性波有“吸引”作用,因而引起重力惯性波能量的集中,进而触发和强化对流天气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用WKBJ方法结合特征线法求得了重力波波包在水平非均匀层结和时变层结大气中演变的渐近解,结果表明层结水平非均匀性除引起重力波波幅的变化外,还引起波长和包络宽度的变化,当波包由层结大值区移向层结小值区时,水平波长变短,包络宽度变窄,同时振幅增加。层结随时间的变化不会引起波包波长和包络的宽度的变化,但层结随时间减小时,波包振幅增加。  相似文献   

5.
早在1948年E.帕尔门(Palmen)分析大西洋飓风(为了名词一致下文统称台风)发生条件时指出,台风只能在海水表面温度(以SST表示)高于26—27℃的洋面上发展起来。而后,有些工作为了台风预报,对于海温这个必要条件,作了进一步研究。这里扼要介绍国外这方面的内容。 E.L.费希尔(Fisher)用每天船舶报告分析SST场,根据一些位于35°N以南的台风实例,探讨它们的移动和发展问题。发现有一种趋势:台风常常沿着最暖水区移动,当遇到冷水舌时,往往绕道转到暖水区。这一结果显然是在引导气流微弱条件下得到的。关于台风的发展,好象用SST综合图探讨比用每天SST图为好。综合图的应用是假定海洋物理过程是稳定而持久的,这样可以把一段时期(例如十  相似文献   

6.
非均匀大气层结中大气惯性重力波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平  孙淑清 《气象学报》1990,48(4):397-403
本文用WKB近似方法导出了非静力平衡下惯性重力波的能量增长与大气层结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均匀性的关系,并定义了一种新的重力惯性波的广义波作用量。  相似文献   

7.
8.
非均匀层结大气中的重力惯性波及其激发对流的物理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WKBJ方法求解Boussinesq近似下的重力波方程,导出非均匀层结大气中重力惯性内波的一个守恒波作用量(称为广义波作用量)。根据广义波作用量守恒原理,着重讨论了重力惯性内波在发展过程中尺度变化的规律;在适当的条件下,重力波随着其尺度的变化而可能崩溃(或破碎),从而激发对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非均匀层结大气中的重力惯性波及其激发对流的物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万军  赵平  闵文彬 《大气科学》1992,16(1):120-126
本文应用WKB方法研究了在弱非均匀层结大气中,当基本气流具有弱垂直切变时,重力惯性内波的稳定性问题.由导得的波能量方程出发,分析了风速垂直切变及非均匀大气层结对重力惯性内波波能变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立凤  张铭 《大气科学》1997,21(5):627-632
研究了非均匀层结下的对称不稳定,给出了不稳定发生的判据,并将该微分方程的特征值问题化为一个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问题,还取不同的层结廓线进行了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外关于台风路径研究,一般着 重于台风环境流场对台风移动的影响,并取 得明显效果,但是,对于客观、定量预报方 面仍然存在许多困难问题。本文利用大气基 本运动方程求出台风中心移动方程表明:台 风外围环境流场和台风本身的环流结构各自 所产生的梯度力,以及台风移动而产生的柯 里奥利力都直接影响台风移动路径。所以该方程具有客观定量预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能量场的变化与台风移动有密切关系的事实,本文试图从讨论能量场的变化入手,探讨通过预报能量场系统的移动以预报台风移动的方法。通过对7504、7708、7806、7909、7910号台风总湿位能场的分析,发现台风在各层等压面上均对应着闭合的能量场系统(700毫巴以上▽~2E_σ<0,低层▽~2E_σ>0),且两者的移动路径一致。此外,能量通量场和能量通量散度场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的进路方向有明显的强能量输送带,台风基本上沿着500毫巴能量水平通量散度梯度的方向移动。VE_σ图和▽·(E_σ)图可以作为定性判断台风疑难路径的一种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4.
基于能量场的变化与台风移动有密切关系的事实,本文试图从讨论能量场的变化入手,探讨通过预报能量场系统的移动以预报台风移动的方法。通过对7504、7708、7806、7909、7910号台风总湿位能场的分析,发现台风在各层等压面上均对应着闭合的能量场系统(700毫巴以上▽2Eσ<0,低层▽2Eσ>0),且两者的移动路径一致。此外,能量通量场和能量通量散度场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的进路方向有明显的强能量输送带,台风基本上沿着500毫巴能量水平通量散度梯度的方向移动。VEσ图和▽·(Eσ)图可以作为定性判断台风疑难路径的一种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5.
巢纪平 《大气科学》1980,4(3):230-235
应用WKB近似,分析了大尺度大气层结的水平不均匀和时间变化对缓变重力惯性波中垂直运动发展的影响,用得到的理论结果,对暴雨预报中的某些问题作了初步的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16.
台风移动的控制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兆勇 《气象科学》1991,11(3):252-261
本文从系统作整体移动的角度出发,针对具有闭合等高线的系统尤其是低值系统,利用坐标变换并结合大气动力学方程组,导出了控制系统移速的方程,并由此讨论了直接影响台风移速的动力原因。指出了影响系统移速的九大因素:(1)系统内的体积平均的风速的改变;(2)系统的体积膨胀与收缩;(3)系统形状的改变;(4)体积平均的动量通量散度;(5)地转参数的作用;(6)环境压力场;(7)系统强度的变化;(8)地形的阻挡作用;(9)摩擦作用。并指出,若不考虑β效应,系统的涡、散场变化与系统移速无关。  相似文献   

17.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台风的移动进行了许多理论上和统计上的研究,认识到台风可沿着引导气流移动。最近又提出了台风移动的某些定量预报方法,台风的位置也可以通过气象卫星资料进行精确的定位。本文从天气学的观点,对出现在远东地区的台风进行了统计研究。 经分析得出下列一些有兴趣的结果:(1)尽管台风基本上沿着其引导气流移动,但减弱的台风偏向于基本气流气压较高的一侧,发展的台风偏向于气压较低的一侧。(2)对于发展的台风来说,其基本气流的垂直风切变从对流层低层到对流层高层间发生变化,而对于减弱的台风来说,不存在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8.
双台风相互作用及对它们移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作述  傅秀琴 《大气科学》1983,7(3):269-276
本文根据20个(1956—1975年)夏半年(6—11月)西北太平洋的92对双台风个例,研究了双台风的相互旋转、相互靠近现象。并着重对双台风的移动、打转问题进行了分析。 发现二个台风的平均气压太高或太低时,相互旋转都趋向于变慢,这表明过去一些工作只考虑两台风相互作用的风力是不全面的。 当双台风相距10纬距以内时,相互旋转以气旋式占明显优势(>70%),因而可将它定为相互作用明显的距离。双台风中心连线12小时的平均转角θ与二台风距离r的经验关系式为 r=3.23+59.32 (1/θ)° 从相互作用对两个台风整个移动路径的影响来看,约有1/3的个例影响不明显。而对有影响的个例,其中约42%,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是二者的移速有变化,移向变化并不明显。 对西台风打转的情况,发现打转时间长短与东台风北上速度关系密切,相关系数达0.72,并求得了它们之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9.
我们利用动态大气的压力方程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所得结论为:(1)地面图上的低、台移向,是沿着温度脊线一侧的暖平流最大处移去,中心不能穿越温度脊线(下文简称为移向法则)(2)低、台的移速为在700hpa图上相应于同时次的地面图上低、台中心的移向矢线右侧,距中心五个纬度内任一站测风在这条矢线上的分量。本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