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敦一密火山喷发带以北东向大面积的新近纪至第四纪玄武岩带状分布为突出特征,尤其是船底山期火山活动最为频繁、剧烈。各期喷发的玄武岩均明显受敦密断裂带控制,由吉林敦化延人黑龙江省,总体呈北东向展布。  相似文献   

2.
以某矿区为例,结合成矿地质条件浅谈物化探方法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实际应用。矿区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兴东期-燕山期贵金属、有色多金属成矿带的南部,镜泊湖-林海印支-燕山晚期贵金属、有色多金属成矿带内。矿本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张广才岭边缘隆起带的中北部,宁安盆地西边缘,南邻敦-密深大断裂带,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  相似文献   

3.
八家子-杨家杖子成矿带,是由北东向女儿河主控矿断裂及次级断裂与多条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及北西向断裂错综复合所形成的北东向构造断裂带,控制了指示元素异常的分布及多金属矿床的产出。指示元素异常的展布主要受北东向断裂带控制,与已知的矿化带一致。所划分的北西、东西、南北等异常亚带也与各个矿床及矿化地段相吻合。为在此成矿带上打开新的找矿局面,在旧矿山外围,结合控矿构造的物理场特征,对新发现的甲类地球化学综合异常进行查证,将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4.
湘东北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是雪峰-九岭巨型弧形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多年来在本地区的勘查工作,认为本地区蓟县系坪原组为金的矿源层;近东西向的韧性剪切带为成矿前构造,北东向长平深大断裂为导矿构造,北西(西)、近东西向断裂为容矿构造;北东向次级构造为成矿后构造;燕山期岩浆岩为湘东北金矿的成矿作用提供了部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并提供了能量;本区金矿体向深部延伸稳定,据此,本文认为万古金矿床和黄金洞金矿床的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5.
镜泊湖地区玄武岩作为我国东部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和玄武岩带的一部分,前人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不同程度研究。本次对镜泊湖地区新生代的玄武岩划分为四个期,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该区玄武岩是同源的,地幔源区是相对均一的。一、地质概况与火山岩的分期研究区位于吉黑华力西晚期褶皱带上,抚顺一密山深大断裂带呈北东向从本区穿过,成为本区新生代玄武岩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6.
铜陵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铁铜矿区。海西—印支期,环太平洋波浪引起了北东向展布的褶皱群,其背斜是波峰带,向斜是波谷带。印支期,古地中海地壳波浪使本区形成了北西向断裂。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的交织,形成了区内镶嵌构造格局。北西向断裂控制着铜铁矿床的分布,铅锌矿床则沿北东向的背斜翼部分布,构造的等间距性决定着矿田分布的等间距性。  相似文献   

7.
矿区位于华北地台与秦岭褶皱带的接合部位,属著名的豫南萤石矿成矿带。矿区北西向、北西西向、北东向构造发育,北东向断裂是本区萤石矿的赋矿构造。通过工程揭露,区内圈出K1、K2、K3三个萤石矿体,矿体形态呈脉状、透镜状。初步研究认为该矿床属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萤石矿床。燕山晚期花岗岩体、发育于碳酸盐岩中的北东向构造破碎带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震前后地壳形变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唐山地区现今构造活动特征和应力作用方式。结果表明,区内现今构造活动主要是沿袭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构造形迹而进行,但活动方式和力学性质有所改变。大震前后的形变资料一致表明,隆起和凹陷的长轴方向,以及活动最明显的断裂均以北北东向占优势。北北东向断裂的活动方式以顺时针扭动并兼有垂直升降为特征。震区及邻区的断层微量位移和短水准等测量结果也表明.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多表现为压顺扭,北西向显张性兼反扭,近东西向断裂呈张性。实测断裂活动方式,大震构造裂缝带的特征及摸拟实验结果均表明本区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唐山大震的发生,就是北北东向活动断裂带的发展受到北部强大的阴山东西构造带的阻挡形成相对的“闭锁”区,在近东西向压应力作用下,逐渐积累应变能,孕育成为大的震源体,直至地应力超过岩石的抵抗强度而突破“闭锁”,产生地震。  相似文献   

9.
四道河子金矿位于延吉一汪清金多金属成矿带的北段,北东向敦密断裂与南北向牡丹江断裂的交汇处南侧,出露地层有上元古界张广才岭群新兴组,呈北东向带状展布。主要岩性有片岩、变粒岩、石英角岩、变质石英砂岩,  相似文献   

10.
西乡胡家营处所见构造为北东向延展的断裂带,是由一系列上陡下缓向南东倾斜的走向断层组(其间夹持的牵引褶曲)配置于走向断层近于垂直的两组共轭横切断层之间,共同组成西乡胡家营地区典型的推覆体构造布局。从胡家营的推覆构造可推知汉南地块东南缘北东向构造带,应属于中生代以来所形成的推覆体构造。  相似文献   

11.
西准噶尔的构造以明显的北东向与东准噶尔相区别,也与阿尔泰褶皱带和天山褶皱带的NWW——EW向迵然不同。这种区域上的不协调性曾引起许多地质工作者的注意,我们认为,这是该区在B型俯冲作用以后,又独特地经历了A型俯冲作用的结果。A型俯冲作用的主要表观形式是推复构造。 西准噶尔推复构造是由许多逆掩断裂带形成推复界面,该推复体两侧各由一组断裂为边界并起应力调整作用。 该推复构造的形成机制是A型俯冲,这种俯冲在中华力西期西准噶尔造山运动之后,推复构追的逆掩作用开始于石灰纪晚期,强烈活动于二迭纪、三迭纪,一直可持续到侏罗纪。  相似文献   

12.
该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北东向敦密大断裂与南北向牡丹江断裂的交汇处南侧,是延吉-汪清金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北延部分。  相似文献   

13.
九瑞地区中新生代发育多期次多层次不同类型的滑脱构造,在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中主要形成3种不同类型的滑脱断裂:近东西向的逆冲推覆型滑脱断裂、近东西向的正滑断裂及北东向的重力滑脱断裂。结合野外及显微构造特征,分别对其同构造成因的脉体进行了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近东西向和北东向逆冲滑脱断裂带流体特征相似,主要来源于有限的大气降水参与的水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两侧地层流体;正滑断裂中的断裂带流体主要为深部外来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3种类型滑脱断裂带的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均呈现2个主要的温度峰值,断裂的活动主要在约3 km和约4.5 km 2个深度。滑脱断裂属浅层次低应力脆性断裂,构造变形和流体活动特征与志留系及滑脱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一、地质环境分析榆树川东沟叉一带属张广才岭一太平岭边缘隆起带过渡带,敦一密断裂的东侧。区内地层为上二迭统开山屯组和上三叠统托盘沟组,两个岩组内,中酸性火山岩均很发育,侵入岩为三叠纪闪长岩及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另外,脉岩见有花岗斑岩、斜长花岗斑岩及闪长玢岩脉。岩浆活动为本区成矿富集提供了热源,  相似文献   

15.
江山—绍兴断裂带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它是江南陆块与华夏陆块神功运动形成的碰撞拼贴带。它表现出明显的多期变形、构造叠加的特征:神功运动形成近东西向平卧褶皱;印支运动沿断裂带有向北西强烈的推覆挤压。断裂带不同时期的活动反映了不同特征的构造环境,形成不同的构造变形特征,并对两侧的地质历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燕山期由于受华夏构造自东向西仰冲作用的影响、改造作西侧伏的海西、印支褶皱带形成NE向分布、断面南倾、向西南撒开、向北东收敛,形如帚状推覆断裂带,在靠近收敛部分控制着金矿的分布。印支期金矿和碳酸盐台地礁岩的消失、礁前滑脱砾岩和火山碎屑浊积岩系上超盆地的复合、有机质的热解、分异有关,形成成岩—后生矿床;燕山晚期金矿以改造作用为主,形成后生矿床。  相似文献   

17.
大别山岩体位于完达山优地槽褶皱带的东部,敦密深断裂的北侧,饶河复背斜是区内主要褶皱构造,近南北向延伸,呈向西凸出的弧形展布。大顶子山堆积岩(T2d)和坨窑山枕状熔岩(T2dy)构成复背斜的核部,两翼为大岭桥组(T3-J1dl)地层。  相似文献   

18.
马超营断裂带为熊耳山南坡最大的NWW向区域性大断裂。该断裂带由三条逆冲断层组成,对金矿的形成起了决定性控制作用,既是金矿的导矿构造,也是金矿的容矿构造。在马超营断裂两侧,金矿东西成带、北东成行等间距分布。矿体一般赋存于主断裂与Ⅱ级断裂的交汇处,在大断裂带中也有中小型矿体赋存。因此,进一步研究深大断裂带的控矿特征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广西主要花岗岩为壳源型花岗岩的基本事实出发,根据本区花岗岩与围岩在宏观上存在负密度差,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常形成蚀变磁性壳的特点,以区域重磁场提供的信息为依据,认为广西有四条北东向展布、一条北西向展布的花岗岩带。各岩带由深部到浅部发育着不同层次(不同定位深度)、特征各异的岩体组合。即深部巨大的原地型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基带;中深部为半原地型花岗岩基;浅部为侵入花岗岩及高位置花岗岩体。它们综合反映出一个完整的花岗岩发育演化系列在不同发展阶段及不同地质构造背景所造成的定位特点。 广西花岗岩的空间展布和定位特点与地壳深部构造背景密切相关,主要花岗岩带大都沿地幔拗陷(浅层构造隆起带)发育;且深断裂带控制着花岗岩带的展布,并决定其侵位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肖家山金矿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矿体地质特征分析,研究表明本区矿源层主要为冷家溪群地层,北东向区域构造控制金矿带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本矿区找矿标志,为今后在该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