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根据沉积物的性质、结构及原生沉积构造,将三都红盆冲积扇体划分为21种沉积微相类型。据不同微相空间组合及成因联系将盆内沉积物划分为7种成因类型,其中首次将河道沉积又细分为主河道沉积和分支河道沉积。  相似文献   

2.
根据沉积物的性质,结构及原生沉积构造,将三都红盆冲积扇体划分为21种沉积微相类型。据不同微相空间组合及成因联系将盆内沉积物划分为3种成因类型,其中首次将河道沉积又细分为主河道沉积和分支河道沉积。  相似文献   

3.
晋中盆地是位于汾渭地堑系中部的新生代陆内断陷沉积盆地,研究晋中盆地第四纪的沉积序列对于进一步认识该盆地区域构造和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晋中盆地第四纪沉积序列结构、研究揭示晋中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及演化,通过构造岩相学方法,对晋中盆地地表和钻孔内第四纪沉积物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晋中盆地清徐地区地表第四纪沉积序列结构为盆地内部沱阳组河床相和河漫滩相-盆地边缘汾河组河流相—盆山过渡带峙峪组河流相、汾河组冲积扇相及马兰组风积相-基岩山地(盆地外围)二叠系浅海相。钻孔岩芯内第四纪沉积序列结构为下更新统浅湖相和滨湖相—中更新统浅湖相和河流相—上更新统河流相和冲积扇相—全新统冲积扇相。研究认为晋中新生代陆内断陷盆地内沉积序列和演化结构为早更新世陆相湖盆沉积环境—中更新世萎缩湖泊环境—晚更新世强烈萎缩的湖泊和河流环境—全新世再度沉降的陆相湖盆;陆相湖盆从中心向山地沉积环境分带为湖泊沉积环境—河流和湖泊沉积环境—冲积扇沉积环境(盆地边缘出山口区)。盆山过渡带地区上更新世沉积物错位现象与同沉积活动断裂有关,断裂活动性揭示了晋中盆地阶梯式断陷成盆的动力学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为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和晋中盆地区域构造研究提供了新证据,也为太原市城市群建设中工程场址的选择提了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处于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结合部,构造应力大而复杂,导致盆内地势起伏大,加上西南暖湿气流受喜马拉雅山系阻隔难以进入境内,盆内气候干旱,最终导致盆地内冲积扇极为发育。通过对大柴旦地区大头羊煤矿、鱼卡河、波门河和八里沟四个冲积扇的实地考察,共观测到3个亚相8个微相:扇根亚相沉积物最粗,分为古沟道、主水道和主水道间微相;扇中亚相沉积物偏细,成熟度增高,分为辫状水道、辫状水道间和纵坝微相;扇缘亚相沉积物最细,流体能量最低,分为水道径流和片流微相。不同沉积微相其沉积特征差异较大,认为古沟道、主水道和辫状水道微相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勘探表明,冲积扇沉积与储层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内形成的油藏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另外,冲积扇的形成很可能导致上覆地层形成扇背斜油藏,也可能导致下伏基岩形成基岩风化壳油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东营凹陷南斜坡馆陶组下部地层、岩性、沉积特征分析,划分出南北两大沉积体系。区内发育冲积扇与河流两种主要沉积类型,储集空间不要为河流相、冲积扇相砂岩储层的原生粒间孔隙,泛滥平原相泥岩构成区的主要盖层。根据沉积相带的空间配置关系,将区内不整合带内储盖组合概括为老储新盖型、老储新储新盖复合型二种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6.
成都盆地为龙门山构造带与龙泉山褶断带之间的陆相沉积盆地,盆内充填了巨厚的晚新生代半固结-松散沉积物.通过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充填过程分析,认为在沉积过程中发生了两次沉积-构造转换及可容纳空间的改变,并导致了沉积中心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前缘迁移至大邑-彭州断裂带下盘地区.沉积特征显示以冲积扇和河流相为主.其中上新世大邑砾岩期以冲积扇相为主,仅分布于蒲江—新津—成都—德阳一线以西地区;早—中更新世时期以冲积扇与河流相沉积为主,蒲江—新津—成都—德阳一线以西地区为冲积扇分布区,以东为河流相分布为主;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河流沉积为主,但东、西两区域的沉积物来源和水系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可为成都市地下空间三维地质结构建模、地下空间资源潜力评价、矿产资源及人文资源的赋存层位等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铁法盆地含煤沉积旋回的成因,在应用沉积相分析方法揭示该盆地含煤沉积旋回特征的基础上,依据盆缘断裂活动引起可容空间的变化,进而控制沉积物体积分配、沉积相类型及其空间配置的原理,对其含煤沉积旋回的构造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认为,在盆缘断裂活动导致可容空间减小和沉积充填速率较高的条件下,形成了盆缘断裂内侧冲积扇相及扇前河流相,并由后者构成含煤沉积旋回单元的主体;在盆缘断裂活动使得盆缘地带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体积相匹配的条件下,形成盆缘断裂内侧冲积扇后,很少有较粗碎屑向更远处进积,扇前大面积泥炭沼泽化形成了含煤沉积旋回单元的顶部煤层。上述两种情况周期性交替形成了铁法盆地的含煤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8.
依据钻井、露头及岩心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详细研究了川西前陆盆地下侏罗统白田坝组沉积相和岩相古地理特征。结果表明,川西前陆盆地下侏罗统白田坝组主要发育冲积扇相、曲流河相、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4种沉积相类型。冲积扇相主要发育扇中和扇端两个亚相,扇根不发育;曲流河相发育河道和洪泛平原两个亚相;湖泊三角洲相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两个亚相,前三角洲亚相不发育;湖泊相主要发育滨浅湖亚相和半深湖亚相,深湖亚相不发育。龙门山前缘的邛崃、安县、江油、旺苍、南江等地冲积扇广泛发育,大小、形状不同的冲积扇连接叠覆构成冲积扇群。在安县地区发育的冲积扇往东砾石由粗变细,逐渐过渡到河流的砂岩相。在金堂、三台等地河流入湖形成三角洲相沉积,并由三角洲进入湖泊沉积区,构成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地壳动力学观点对准噶尔盆地发生、发育序列进行了探讨。该盆地生长序次分为五个阶段:①前盆地发育阶段(C3前):被动大陆边缘;②裂陷阶段(C3→P1):火山弧后盆地-残余弧后盆地;③压陷阶段(P2→):前陆盆地;④坳陷阶段:内陆湖泊盆地;⑤萎缩阶段(R→Q):内陆湖泊→盐湖盆地。其中,晚二叠世和中生代的压陷和坳陷阶段有利于油气储集层形成。并且建立了油气储层沉积模型:下二叠统为大陆火山喷发相→洪冲积扇相→河流相或三角洲相→海相或湖相;上二叠统和三叠系分缓坡型和陡岸型。缓坡型沉积模式为洪冲积扇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滨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陡岸型为洪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滨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及浊积扇相;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密组不仅为较好油气储层,同时亦为富煤单元,其沉积模式为过境河流相→冲积扇相→辫状河流相→辫状三角洲相→湖泊相,或者,洪冲积扇相→河流沼泽亚相→湖湾亚相→滨湖沼泽亚相→滨浅湖亚相。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新疆现代白杨河冲积扇的地貌和现代沉积进行调查,发现冲积扇表面发育两种不同类型的河道,一种为季节性河道,另一种为暂时性河道。暂时性河道内水流占有率小于50%直至接近于0,主要由暴雨形成突发性洪水造成,季节性河流河道内流水占据率为50%左右,输出水流特征介于暂时性河道和常年性河流河道之间。白杨河主河道属于季节性河道,河道占冲积扇表面面积2.1%,沉积物以砾石质为主,颗粒粗、磨圆度高、分选较好,泥质含量低、叠瓦状排列特征明显,沉积物具有向下游变细的趋势,河道形态沿程变化明显。暂时性河道占冲积扇表面面积97.9%,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细,磨圆度低、分选差、泥质含量高,河道规模向下游减小,分叉增多。季节性河道以河道径流为主,暂时性河道主要以片流、泥石流等方式搬运沉积物。季节性河道沉积物主要来自上游较远的源区,暂时性河道的沉积物来源于冲积扇扇根附近基岩风化形成的倒石锥,塌积扇和山地泥石流沉积,一部分来自于对冲积扇原有沉积物的改造、搬运和再沉积。季节性河道是形成冲积扇扇体的主要动力,暂时性河道主要对冲积扇起改造作用。研究深化了对干旱地区冲积扇沉积过程和沉积特征的认识,丰富了冲积扇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1.
喀左盆地九佛堂组沉积特征及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恒飞  王宇林  王威  郭强  刘锦 《沉积学报》2009,27(2):273-279
喀左盆地是辽宁西部晚中生代裂陷盆地,充填地层为九佛堂组。通过对野外露头的颜色、结构、原生沉积构造等岩性特征及其空间配置和古生物化石组合的研究,以及室内编图综合分析,从九佛堂组中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相、湖泊相、湖泊重力流相和扇三角洲相4种沉积相。其中,湖泊相是九佛堂组的主体,呈长条形状发育于各个凹陷的中间部位;辫状河三角洲相主要发育于大城子凹陷和四官营子凹陷的西北侧;扇三角洲主要发育于四官营子凹陷和梅勒营子凹陷的东南侧;湖泊重力流相主要发育于喀左盆地的深湖区。受盆地沉降速率与盆地沉积充填速率相对关系的制约,九佛堂组沉积演化自早到晚表现为:湖泊扩张退积期、大湖加积期和湖泊萎缩进积期。  相似文献   

12.
蒋干清  高德臻 《现代地质》1995,9(2):162-169
通过岩相类型、沉积组合、垂向序列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对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下二叠统哲斯组的沉积环境及沉积演化序列进行了讨论。认为哲斯组下段主要为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以及泻湖-水下扇重力流沉积;哲斯组上段主要为滨岸(潮坪)沉积、泻湖-水下重力流沉积以及浅海沉积。哲斯组由下段的陆相砂砾岩、砂泥岩转变为上段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夹少量碳酸盐岩反映了一个小的海侵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特征,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保德扒楼沟剖面及周缘上古生界的层序与体系域界面类型、层序结构、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依据区域性不整合面、下切谷冲刷面、海侵方向转换面和区域性海退面等层序界面将研究区上古生界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本溪组、太原组2段、太原组1段、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保德扒楼沟及周缘上古生界剖面发育16种岩石类型和8种岩石组合。区内上古生界发育障壁海岸相、碳酸盐岩台地相、辫状河相和曲流河相。SQ1-SQ3中低位体系域发育风化壳和潮道亚相,海侵体系域发育潮坪亚相和潟湖亚相,高位体系域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相、潟湖亚相和潮坪亚相;SQ4-SQ7中低位体系域发育辫状河河床亚相,海侵体系域主要发育曲流河泛滥平原亚相,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多期曲流河河床亚相—堤岸亚相—泛滥平原亚相的演化序列。区内上古生界经历了由障壁海岸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向河流相的演化过程,沉积演化主要受物源供给、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活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祁连山北缘旱峡地区发育完整的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沟组沉积序列;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发育砾岩、砂岩、钙质粉砂岩和页岩等;其中砾石分选差、磨圆一般、成分以灰白色砂岩为主,砂岩成分、结构成熟度中等-差。岩石组合、沉积序列和综合沉积特征研究表明,下沟组和中沟组主要由湖泊、扇三角洲、河流等3种类型沉积相、亚相与微相类型组成,发育了一系列重力流成因的沉积类型;湖泊沉积主要发育在下沟组底部和中沟组,扇三角洲沉积分布在下沟组中-上部,中沟组发育河流沉积。研究区早白垩世中期古流向以EN向为主,早白垩世晚期以W向为主,表明沉积沉降中心也由早期的旱峡西移至研究区西南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沟组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15.
根据钻探施工及取样分析结果,总结了松辽盆地北部依安凹陷内上白垩统四方台组沉积相、砂体发育及后生蚀变特征.依安凹陷内四方台组可分为上下两段,其中四方台组上段主要发育辫状河相沉积,下段主要为曲流河相沉积.辫状河相一般发育1~2层砂体,砂体规模较大,局部后生氧化作用发育.通过对依安凹陷四方台组铀源、构造、砂体发育及后生改造特征分析,认为其具有较好的砂岩型铀成矿所需的铀源条件、构造条件、砂体条件及后生氧化改造条件,铀矿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北部孙吴——嘉荫盆地沉积相类型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孙吴-嘉荫盆地淘淇河组、永安村组、太平林场组、鱼亮子组、乌云组和孙吴组露头剖面详细的沉积学研究,查明该盆地从淘淇河组到孙吴组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有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冲积扇及扇三角洲主要发育于淘淇河组和孙吴组;辫状河及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于鱼亮子组和乌云组;曲流河及曲流河三角洲主要发育于永安村组和太平林场组,各组均有湖泊相沉积发育。孙吴-嘉荫盆地从淘淇河组到乌云组,具有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湖泊→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的沉积演化规律,反映晚白垩-古新世构造活动性减弱,中-上新世孙吴组沉积时重又趋于活动。  相似文献   

17.
实测了云南西部兰坪盆地云龙县城南沘江西岸下白垩统南新组剖面。通过野外实测资料以及岩石薄片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南新组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剖面结构等特征,认为南新组自下而上主要为曲流河相和湖泊相,厚度较薄的土壤相常作为夹层与前两者交互出现。河流相可进一步识别划分出河道、边滩、河漫滩、天然堤等亚相;湖泊相则可分辨滨湖、浅湖、半深湖三种亚相;古土壤相可分为钙质土和潜育土两种类型。相序结构指示研究区在早白垩世南新组沉积期为一个由构造运动相对活跃到较为稳定的过程,岩相组合结合土壤相分析显示气候以亚热带干旱-半干旱为特征。  相似文献   

18.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07,26(22-24):2883-2896
In the El Minia district of northern Upper Egypt, the Pleistocene deposits of the Nile Valley include (?)Early Pleistocene conglomerates of the Armant Formation and (?)Middle Pleistocene sands of the Qena Formation. These sediments are exposed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valley in terraces at different heights, unconformably overlying Eocene limestones. Field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the conglomerate facies of the Armant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in proximal and mid-alluvial fans. The sands of the Qena Formation are differentiated into two facies: a cross-bedded sandstone, representative of alluvial fan—braided stream environments, and a facies of sand interbedded with mud that may have been deposited by a meandering river. The heavy minerals of the Armant Formation are marked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Qena Formation, suggesting derivati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 Surface textures of quartz grains from the Qena sands, observed by SEM, exhibit chemical features, attributed to a fluviatile origin. Sand from the Armant Form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mechanical and chemical surface textural features that suggest original aeolian derivation followed by later fluvial sedimentation.  相似文献   

19.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录井资料、重矿物分析及地震资料,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西山窑组物源方向、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马朗凹陷西山窑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2种沉积相。西山窑组下段沉积时期,辫状河三角洲在湖盆北侧大面积分布,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频繁改道、迁移,相互切割,叠置成厚20~50m连片分布的砂体。西山窑组上段沉积时期,马朗凹陷以湖泊相沉积为主,有小规模的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局部发育滩坝砂体。西山窑组沉积整体呈现出一个水进过程。分析化验数据表明,西山窑组砂岩以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层胶结作用不强,以压实减孔为主,主要发育剩余粒间孔;储集层质量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好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