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2月28日,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奖项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王澍也成为首位获得享有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人。汤姆士·普利兹克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  相似文献   

2.
以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活动为契机,为推进北京城市建设发展走向世界水平,近日,“2012北京建筑论坛——与普利兹克奖大师谈建筑”在京举办。2012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与扎哈·哈迪德等普利兹克奖获得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建筑全球化与地域性的相关话题。北京市副市长陈刚出席并讲话。论坛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2012普利兹克奖评委张永和其同主持。  相似文献   

3.
近日,201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揭晓,奖项花落日本建筑师坂茂,他是继丹下健三(1987年)、槙文彦(1993年)、安藤忠雄(1995年)、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团队(2010年)以及伊东丰雄(2013年)之后,第七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坂茂在救灾工作中表现出了对人道主义事业的执着,他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  相似文献   

4.
《中国勘察设计》2012,(6):54-55
据新华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5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国际建筑界大奖——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并同出席典礼的美国凯悦集团主席、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及来自各国的历届获奖代表等合影留念。李克强向远道而来的世界各地知名建筑大师表示  相似文献   

5.
1 吴良镛、王澍分别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34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我国建筑界首次获得这两项殊荣 2月14日,两院院士、著名的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为其颁奖.2月28日,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揭晓,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第34届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了5月25日在北京举办的颁奖典礼.这是我国建筑界首次获得这两项殊荣,这也表明了中国建筑的成就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正弗雷·奥托(Frei Otto)(图1)[1]不仅是一位建筑师,还是一位研究者、工程师、建筑工人、教师、环保主义者、人文主义者……他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有灵性的建筑,影响了无数建筑师。弗雷·奥托于2015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但未及领奖就去世了。普利兹克奖评审委员会打破惯例,提前两周对外正式发布弗雷·奥托获奖的消息。  相似文献   

7.
正建筑就是建筑。它不可能像书一样被阅读,它也不可能像画廊里的画一样有致谢名单、标题或标签。建筑的力量在于观者看到它时的直击人心的效果。[1]——雅克·赫尔佐格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师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图1左)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图1右)是世界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二人合作创办了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并共同获得了2001年第23届普利兹克建筑奖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我们只能顺着进化的轨迹任由它把我们带到任何地方并且协调好我们自己的观念和我们在这种过程中的生存状态。[1]—汤姆·梅恩2005年,汤姆·梅恩(Thom Mayne)(图1)[2]以其反叛与创新脱颖而出,成为2005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得者。对其大胆建筑风格,普利兹克  相似文献   

9.
正约恩·伍重(Joslash Utzon)(图1)是丹麦著名的建筑大师,因设计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而享誉全球,他曾受过严格的教育,受到梁思成、赖特等多位东、西方建筑大师的影响,且有"行天下"的经历。他毕生致力于建筑事业,在多元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在设计中融汇世界建筑文化的精髓,在创作中扎根于丹麦本土文化并将其升华,最终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成绩斐然,并于2003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相似文献   

10.
正1988年普利兹克奖评选之前,评审团主席接到一个匿名电话,问是否所有的人都有权对评奖提名,主席回答:"是的"。于是,电话里的人报了自己的名字。这位年过半百、毛遂自荐的建筑师就是当年"普利兹克"奖的得主戈登·邦夏(图1)[1]。普利兹克奖评委会对他的评价是:他是谦虚而伟大的建筑师,他喜欢用建筑说话,从作为地标的利华大厦到具有辉煌成就的沙特阿拉伯国家商业银行,他在40年中的作品显示了他对当代技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简称TADI)创立于1952年,是天津地区最大的综合建筑设计院之一,主要承接民用建筑设计、工业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居住区、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承接民用与工业建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程咨询、  相似文献   

12.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型研究是沉积学和储集层地质学目前一个重要的新的研究方法。它把过去二维的模式转化为三维的模式,对解决储集层(体)的不均匀性提出了新的途径。该方法是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1985,1988)提出的。现不少学者运用该方法解决各地区的沉积学和储集层(体)的问题。构型研究从选择构型体到构型单元的研究,直到运用,已有系统的理论和步骤。本文为提倡和推广该方法,向研究者们作一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3.
建筑节能是建筑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建筑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笔者提出了建筑节能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有针对性的分析。这些问题包括节能意识、节能标准、公共建筑和住宅的节能,以及在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围护结构与建筑材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列举国内外成功酒店的建筑设计实例,强化酒店设计的理念,包括人性化、实用性、超前性、经济性和艺术性,旨在挖掘不断追求全新时代气息的酒店设计持久动力,创造最佳的酒店建筑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5.
混合操作系统方法是一种结合一个通用操作系统和一个实时操作系统的有潜力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满足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性要求。一个被称为“ITRON—Linux”的混合操作系统体系结构,是基于μITRON规范的一个实时内核和Linux的结合体。在设计“ITRON--Linux”的过程中,发现ITRON的一些任务一旦执行时间过长,就可能造成Linux错过中断处理请求的问题,这里讨论了它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文章首先论述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传统岭南建筑的设计经验,接着探讨现代岭南建筑的主要特征及设计手法,最后通过建筑实例,进一步明确现代岭南建筑今后的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17.
后生动物遗迹的拓扑结构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一鸣 《现代地质》1999,13(3):301-308
后生动物遗迹的拓扑结构可归并为3 族、8 种基本拓扑型、3 种组合拓扑型和21 种拓扑遗迹类, 它们与习性类有较好的成因联系。中元古代以来后生动物遗迹的演化过程在质上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过程。现今所看到的后生动物遗迹的拓扑类别和欧氏几何形态格局在显生宙初期即已形成; 至少从晚古生代以来, 后生动物遗迹不论在非同胚演化方面, 还是在同胚演化方面均无重大变化。后生动物遗迹的演化过程, 在量上具积累演化特征, 即拓扑类和习性类只有新生, 没有绝灭。新元古代以Ediacara动物群为代表的后生动物大爆发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分别奠定了后生动物遗迹的非同胚和同胚演化格局  相似文献   

18.
大别山造山带的几何结构和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构造-岩石单位的划分,大别山造山带的三维几何结构为:平面上东、中、西三段,剖面上为四层,南北八个构造-岩石单位;简称为"三、四、八"结构.青山-英山一线以东为东段,商-麻断裂以西为西段,两者之间为中段.八个构造-岩石单位为:①后陆盆地;②变质复理石;③幔源变质构造混杂岩带+苏家河构造混杂岩带,为缝合带的根带,最近在其中发现了微粒金刚石;④碰撞变质构造混杂岩带,或潜山-英山-新县榴辉岩带,有微粒金刚石和大量柯石英产出;⑤(洋壳)俯冲变质构造混杂岩带,或太湖-红安-宣化店榴辉岩带;⑥扬子大陆俯冲基底-大别杂岩;⑦扬子大陆俯中盖层-宿松群和张八岭群;⑧前陆带."三、四、八"结构中假定的条件为:①太湖-红安-宣化店榴辉岩带,与洋壳有关,也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②变质构造混杂岩带的原始产状为360.<25.左右;③大别山的负重力异常是由陆壳重叠造成.中小型和宏观运动学标志表明的早期运动体制是由北向南的逆中,并指示在中生代隆起之前,有向北伸展运动叠加.中生代有强烈的岩浆活动,伴有大型穹隆构造及局部伸展和走滑运动.  相似文献   

19.
体育及展览建筑合二为一的特殊性是本建筑的设计重点,既要诠释体育精神,又要富于现代时尚的气息与底蕴。单体规划要注重与区域城市环境的和谐,功能布局要注重多样性、开放性,并考虑经济效益。文章着重从总体布局、造型立意、功能、技术等几个方面,阐述上述理念在朝阳市体育场及展览中心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以某建筑基坑为例,探讨了不同观测时间对沉降的影响、不同位置观测点的沉降变化规律、地下水位升降对沉降的影响以及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