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傅亚维 《地理教学》2007,(12):26-28
一、调整“人口增长”专题教学策略的由来 人口问题是关系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之强,中国人口的增长、发展和变化对世界人口的发展变化影响很大。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人口增长”专题,是通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金字塔图的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理解两类不同国家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的差异。因此,“人口增长”专题是对学生进行我国人口国情和人口政策教育的好教材和好机会。  相似文献   

2.
刘小唤 《地理教学》2008,(10):20-2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印度在古代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本节主要内容有人口的过度增长、水旱灾害的频繁出现、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工业部门的调整及迅速发展,这四大内容集中反映了当今印度自然地理与人地理的主要特征,特别突出了印度的现代人地理特点。  相似文献   

4.
人口和粮食、资源、能源、环境,现在已成为全球性五大严重问题,但中心事物是人。它们总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其它几个问题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我国有十亿多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把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而河南人口现在仅次于四川省,居全国第二位,数量庞大的人口是全省经  相似文献   

5.
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由文字转化为曲线图,是"人口增长模式"一节中重要的知识点。"图"、"文"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是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或四种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后,我在黑板上画出这样一幅坐标图:  相似文献   

6.
在对我国人口发展功能区提出的背景、意义、分布区域和政策取向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四类人口功能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五大因素,并结合新增长理论对影响因素进行模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类功能区主要通过影响长期工人的产出增长率、资本的增长率进而影响区域空间增长率的长期差异,四类人口发展功能区经济增长率展现了永久的增加而非收敛于一条平衡增长路径的特征。最后提出四大人口功能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机制。  相似文献   

7.
王法辉  金凤君  曾光 《地理研究》2004,23(1):97-103
区域人口密度函数是研究中心城市对周围区域影响的有效方法。为了控制自然因素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地域范围限定在我国四个主要的平原地区 :东北、华北、两湖平原和四川盆地。城市吸引范围是基于重力模型用GIS方法划分的。利用 1982年至 1990年的人口资料进行的模型模拟的结果表明 ,我国区域人口分布特征同西方国家一样 ,呈现出距离衰减特征 ,即随离城市的距离的增加 ,人口密度逐渐下降。由于城市经济增长的原因 ,城市人口增长快于边远地区 ,呈现出向心集聚的趋势。但不同区域集聚程度不一 ,核心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区域 ,腹地的人口增长比较迟缓 ;而核心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一般的区域 ,腹地近乎是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8.
对人口老化问题的认识与对策研究江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982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为4928万人,至1990年已增到6310万人,仅8年时间增长了28.2%,大大超过同期总人口增长11...  相似文献   

9.
丁生军 《地理教学》2010,(16):45-47
新课程实施以后,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内容标准,在不同的课堂呈现出不一样的教学内容。以“人口”部分的教学为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表述为“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增长与分布的时空间演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周春山  罗彦  陈素素 《地理科学》2004,24(6):641-647
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不仅人口增长迅速,而且内部迁居也频繁。利用第三、四和五次人口普查资料,采用数学模型对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的变化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首先分析了广州市人口的增长情况,广州市人口增长较前20年要缓,人口增长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人口增长迅速,中心城区总体上人口减少;其次分析了广州市的人口分布状况,广州人口分布趋向规则化,均衡化,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北向偏移,人口密度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趋势变化,郊区化现象比较明显等;最后对广州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分布随城市规模和时空间变化特点进行了模型归纳。  相似文献   

11.
分析表明,“二战”后出现的人口增长带有纯粹补偿性质,而饱经灾害困扰的国家也有类似情况,稍后人口的增长则显得相当平缓。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自然增长尤为突出。1950—1970年间,地球上人口增长了11.46亿人,而此后的18年(1971—1988)人口增加了11.35亿。其中拉丁美洲的人口增长52%,亚、非和大洋洲的人口则分别增长40%、66%、33%。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世界地理“世界人口问题”一段教材,强调了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和数量过多造成的世界人口问题,而把人口增长缓慢和数量少造成的问题隐含在教材中。教学中要避免给学生两个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3.
一、人口增长模式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增长模式会沿着原始型一传统型一现代型的方向转变,而芬兰堪称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典型例子。人口增长模式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由原始型进入传统型的,  相似文献   

14.
人口增长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间接因素。通过灰色关联分析,阐述水灾和旱灾是造成我国农业减产的主要灾害。  相似文献   

15.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发展模式、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有关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划分,目前国内正在试行的五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湘教版、鲁  相似文献   

16.
上海人口经济增长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经济及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发现人口、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密切正相关,呈同向变化;人口、经济及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也密切相关,但并不存在单纯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而是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即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环境污染水平随人口经济增长而上升,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 5 500元左右时,环境污染水平达到峰值,此后即随人口经济增长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经济及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发现人口、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密切正相关,呈同向变化;人口、经济及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也密切相关,但并不存在单纯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而是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即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环境污染水平随人口经济增长而上升,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5500元左右时,环境污染水平达到峰值,此后即随人口经济增长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一、课标解读 1.学习内容 (1)人口地理是人文地理内容的核心,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最关键因素。人口与环境主要包括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增长模式主要从时间的角度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需要学生掌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地区分布及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等基本问题。人口迁移则从空间的角度说明人口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丁强 《地理教学》2014,(7):47-47
正误区1:出生率高,人口增长速度就快。分析: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取决于出生率。从原始型的增长模式来看,虽然出生率很高,但由于较高的死亡率,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在出生率高、死亡率低时,人口才能增长迅速。误区2:人口问题是指由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分析: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概括地讲,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我国内地26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选取公园绿地面积、城区人口指标构建市际面板数据模型,采用弹性系数法分析1997—2018年各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增长的时空分异并对其增长合理性进行非标准评价;运用残差分析法判断公园绿地面积增长的潜力。结果表明:从增长差异看,人口与公园绿地面积的增长差异波动下降,各城市增长差异呈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规模递减趋势,大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压力最高,小城市内部城际差异最大;从发展潜力看,全国公园绿地面积的增长潜力逐年递增,呈中部、东北、西部、东部递减的分布格局,西部小城市的潜力最大。通过提出推进公园绿地与人口发展的统筹优化、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等对策,为城市“因人制宜”制定公园绿地调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