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划分是农用地分等的前提和基础,其划分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农用地分等能否川页利进行,但现有研究方法难以全面反映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差异性及其性质的可变性。依据浙江省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差异,将其划分为六大区域,并选择性地构建了不同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划分的因素指标(基础肥力、土壤质地、有机质、耕层厚度、灌溉、排涝、pH、地下水位、坡度等)和评分标准,在此基础上基于可拓理论建立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划分的可拓评价模型,并运用模型对水稻、小麦和油菜作物分别进行可拓评价及多作物综合分等,最终得到浙江省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结果。研究表明,可拓评价方法能反映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的动态性和可变性,使评价更为精细化和客观化,结果更符合浙江省农用地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通过探讨农用地整理的时序,为规范土地整治管理提供技术支撑。运用综合评价法、实证分析法,选取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耕地利用现状和农用地整理3个因素、6个评价因子,构建农用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确定49个乡镇农用地整理时序。得出通过综合评价确定农用地整理时序,能够使农用地整理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为快速准确评定耕地质量等级,了解浙江省耕地质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研究提出基于快速信息识别技术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在《农用地分等规程》指导下,借助GIS技术实现评价因素的定量化;结合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设置评价因素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构建无损、快速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模型;通过具体应用,检验了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浙江省松阳县实际案例的对比分析表明,基于快速信息识别的耕地自然质量等别与传统的农用地分等的吻合度在68.4%左右,评价结果科学可信。说明提出的基于快速信息识别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客观、有效,为今后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农用地分等成果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依据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资料,筛选出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生态环境地质系统质量优劣的主要因素——土壤环境、水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环境,先进行单环境质量评价,求取综合指标;再利用模糊评判结合叠加法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综合质量分区。评价结果揭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沿线综合环境质量较差,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对于调节该区生态环境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张和军  孟庆伟 《地下水》2006,28(1):29-32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以开采浅层地下水为主,其质量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本文在对大量水样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污染评价、饮用水评价、农业灌溉用水评价、工业锅炉用水评价及综合评价等五个方面对黄河下游(河南段)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水环境质量现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实例,研究了水环境质量现状综合评价四种方法(综合指数祛、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灰色聚类评价法、数理统计法)的原理及特点。根据实际评价成果的对比,重点探讨了各评价方法在水环境质量价中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7.
等效数值评价法用于煤矿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凡修  陈武 《地下水》2002,24(4):218-219
建立了利用等效数值方法进行煤矿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新模型,并通过实例研究评价效果,与其它方法进行比较,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为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简单而适用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山区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士友 《贵州地质》2003,20(2):68-72
该文根据代表性、易获取性、系统性及综合性原则,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价分析模型,初步建立了喀斯特山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了该体系中各评价指标集,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值。根据评价指标权值及指标的相对标准值,得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综合指数,据此进行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贵州省喀斯特集中连片分布最广的黔南地区为例,确定其相对的质量分级标准,以其中的8个县为评价单元进行综合评价,取得的结果基本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较大地降低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可较好地为喀斯特山区生态地质环境的开发与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农用地分等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用地等别的形成与地貌类型、光热气候、土壤类型、农田基础设施状况以及土地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形成农用地等别的自在因素,同时也是今后改善农用地质量首要考虑的因素.研究发现,上海市农用地自然质量基础较好,等别水平较高,等别集中度很高;利用水平差异显著,相比自然质量,等别趋向分散;而经济等等别则又趋向集中,差异化不显著.上海市农用地分等形成了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土地质量评价结果,这些是今后农用地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依据.本文系统总结了上海市农用地分等结果的特点,探寻了其形成机理,对今后上海市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做好土地资源数量管控,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是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选择吉林省大安市东南区域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并融合污染元素进行农用地分等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评定为三等及以上的土壤占全区总面积的72.61%,研究区土地质量总体较好,优质和优良土地分布面积较大,主要为黑钙土,差等的土地主要为盐碱土或盐化草甸土。尝试性地将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产能评价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中的元素含量评价结合,开展了绿色产能评价。  相似文献   

11.
把影响农用土地环境质量的所有环境要素综合起来,分解量化指标,重建评价体系,提出宏观指标分等、微观指标定级的新观点,并就县市级农用土地环境质量进行全要素整合评价和等级评定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保证评价精度和把握等级评定的关键步骤是正确选择和划分评价单元;土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清洁度指标是农用土地环境质量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是所有被整合调查要素和评价因素中最重要的两个刚性指标,在评价中必须加大权重;全要素整合评价可以弥补农业或土地部门多指标评价的不足,能够比较全面和客观地反映农用土地环境质量状况。农用土地环境质量的全要素整合评价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基本农田保护区准确划定、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和建设用地的区划调整以及土地基准定价能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土壤、大气、水和农产品质量共同构成土地生态质量的内涵。通过慈溪市基本农田质量调查试点项目,开展了高精度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和农产品、灌溉水、大气质量调查,建立了土地生态质量评估模型。以土壤地球化学质量评估为基础,进行了大气、水、农产品综合质量评估,以及慈溪市农用地土地生态质量评价。评价显示,慈溪市农用地土地生态质量绝大部分优良,只有局部如城市周边等地存在生态风险。试点成果为浙江省国土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并重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示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天然富硒农产品是人体摄入硒元素最安全有效的途径,依托天然富硒土地资源建立的富硒农业和富硒特色小镇等富硒产业,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兴产业支柱,其规划和建设需以富硒土地质量等级为基础,但国内缺乏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体系。【研究方法】本文以新田县为例,从耕地的开发利用条件和潜力、开发利用价值以及开发制约条件着手,构建耕地地力、经济质量和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富硒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基于新田县新圩镇富硒土壤详查数据和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开展富硒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对耕地的自然属性、环境属性、经济属性等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其评价结果与农产品质量和富硒程度耦合良好,真实反映了耕地资源开发条件与潜力。【结论】构建的富硒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富硒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有较科学指导价值,为富硒土地资源和富硒产业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创新点:从耕地的开发利用条件和潜力、开发利用价值和制约条件着手,构建耕地地力、经济质量和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富硒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制定指标权重、调查评价单元、单因子等级和综合等别划定等方法与规则。  相似文献   

14.
依据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对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建立评价模型。提出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是土壤内部指标分等、外部指标定级,整合全部评价因素的新观点。采用相关系数、半方差函数进行指标筛选,层次分析法确定参评指标权重,通过隶属度函数模型将土壤不同含量单位的指标纳入同一评价体系形成内部因素,叠加区域地下水、农作物质量等外部因素,建立土地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模型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土地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土地可分为优质、优良、良好、中、差5等20级,其中可作绿色(111和121级)及无公害(211和221级)食品生产基地的土地占62.60%;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512和522级土地面积267.54 km2,多位于矿区(金矿、石墨矿、铜铁矿)周边或紧邻城镇地带。土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及模型的建立对山东其他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质量等级划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GIS支持下的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研究—以贵阳市区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基于土地质量评价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土壤重金属污染作为评价的一个压力为指标,应用GIS对贵阳市区农业土地资源进行了综合质量评价。定量评价的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土地资源中大部分土地资源重较好,但旱地和水田共有17.11km^2的重金属重度污染区,这部分耕地已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同时,适合人类耕作的高质量耕地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减少了近1/3,说明贵阳市区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孔令博  吴杰  李发跃 《贵州地质》2020,37(4):430-438
针对损失函数为最小一乘,惩罚项由基数函数定义的稀疏回归问题,用SCAD(smoothly clipped absolute deviation)罚来连续逼近基数罚,得到一个连续的松弛问题,研究SCAD罚问题与原基数罚问题之间解的等价性。首先,证明了SCAD罚松弛模型的下界性质,并借助此下界性质分析了原问题与松弛问题之间解的等价性,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两个问题具有相同的全局最优解以及最优值。此外,证明了松弛模型的局部最优解是原问题的局部最优解并且在局部极小值点处松弛模型与原问题的目标值相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农用地土壤质量受重金属污染影响进而导致农产品受到威胁的问题愈发严重,然而关于土壤质量评价的研究很少考虑土壤污染状况,忽略了土壤污染风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本文以某典型制造业县级市为例,在以土壤理化性质为主要指标的土壤肥力状况评价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进行污染风险管控类型划分。通过建立分段函数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类型划分结果引入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对农用地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理化指标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为速效磷(AP)含量>土壤电导率(SEC)>全磷(TP)含量>土壤有机碳(SOC)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全氮(TN)含量>pH。土壤肥力状况随地势降低和河流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高肥力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西北部和平原区东北部,低肥力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丘陵山区和西部低洼区,肥力过渡区环绕低肥力区分布。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类型的划分结果表明,Cd、Hg、As、Pb、Cr、Ni、Cu和Zn 8种重金属中至少有88.89%的Cd样点和98.61%的Cr样点属于优先保护类,11.11%的Cd样点、1.39%的Cr样点属于安全利用类,该区重金属污染以Cd为主。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质量总体分布与土壤肥力状况分布规律类似,但由于受土壤污染风险的影响,研究区西南部低质量土壤范围向东扩张,东南部低质量土壤分布范围更小,更密集化。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引入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类型划分结果一般会对土壤肥力状况作减幅修正,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土壤肥力状况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8.
刘庆宇 《地质与勘探》2022,58(3):609-618
青海省门源县内林草地面积大于44万公顷,耕地仅不到4.2万公顷,林草地资源丰富。2016年在门源县地区开展了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是青海省首次在大面积林草地区开展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评价土壤养分、土壤环境等级划分了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结果表明:门源县土壤质量一等优质土壤占比92.4%,二等良好土壤占0.8%,三等中等土壤占5.6%,四等差等土壤占0.9%,五等劣等土壤占0.3%。通过项目实施可服务门源县土地资源管理,为门源县土地规划利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提供依据,助力门源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计划是我国继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之后一个新的国家地球化学填图计划,该计划实施20年来,在支撑土壤环境污染防控、土地资源管理、国家重大立法、精准扶贫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显著拓展了地质工作服务链。本文从计划的提出背景、项目的组织实施、主要进展、调查技术的进步和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与质量控制方案的完善等方面回顾了该计划的发展历程。从全国耕地地球化学状况、全国省会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中国主要淡水湖泊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中国主要农耕区20年来土壤碳库变化4个方面对调查成果做了全面总结。全方位介绍了调查应用成果在土地管理、土壤污染防治、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脱贫攻坚、地方病防治、油气勘查、固体矿产勘查等7个领域中的应用。并在调查技术革新、评价方法创新和调查与研究融合三个方面对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