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2 毫秒
1.
武汉市灾害性暴雨的天气特征及其预报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988年以来武汉市所发生的灾害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发现武汉市灾害性暴雨主要集中在梅雨期。从湖北省梅雨期暴雨、大暴雨的形成机制入手,着重分析了武汉市灾害性暴雨的发生特点,并归纳出几种主要天气类型,同时重点分析了1980年以来几次重大灾害性暴雨天气过程,由此得出武汉市灾害性暴雨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2.
章名立  李维亮 《大气科学》1977,1(2):105-113
本文分析了1972年梅雨期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21日的两次暴雨活动过程,得出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受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所支配。中间尺度(切变线、低涡)和低空西南急流等系统对暴雨的产生提供了背景条件。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预报梅雨期暴雨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对1998年长江流域天气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张顺利  陶诗言 《气象学报》2002,60(4):442-45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对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洪涝及天气异常的影响 ,并讨论了第 2段梅雨期的暴雨与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夏季高原东北部斜压性强 ,多短波槽活动。 1998年长江流域两段梅雨期间 ,高原东移的短波槽加强了梅雨锋 ,并引起梅雨锋上强暴雨。 1998年长江流域的 8次洪峰均与高原东侧短波槽东移有关。由于梅雨期前面几场暴雨已使得土壤水份饱和 ,沿江各支流及湖泊水位很高 ,梅雨期的最后一场暴雨的大量雨水往往作为径流流入江河或湖泊 ,与长江洪峰汇合后易造成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0 ̄1995年武汉市梅雨期气象资料,统计暴雨与天气要素的关系,建立了7套梅雨期武汉市暴雨预报模型,在1996 ̄1997年汛期实际应用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衢州市5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及120个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资料,对2013—2016年衢州市梅雨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基于动力、水汽等条件建立梅雨期暴雨天气概念模型,并对概念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衢州市梅雨期暴雨多发,区域暴雨多发于单阻型,各层影响系统活动范围相对集中,单、双阻型在局地暴雨中出现概率接近,系统活动范围区域分散;大气可降水量对暴雨预报有正贡献,上游江西中北部地区具有明显的高值中心;700 hPa上U分量更具主导地位,850hPa华南地区V分量变化对暴雨预报有较好的参考性;区域暴雨与局地暴雨在垂直速度场上最强中心高度不同,区域暴雨期间垂直速度大值区层次更低。  相似文献   

6.
李云飞 《高原气象》1993,12(4):355-360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探空和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地面降水实况,分析了1991年梅雨期6次暴雨天气过程中中尺度强雨带的活动特征,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彭晓龙 《气象》1980,6(7):18-18
一、概述 我们依据产生暴雨的基本条件和长江中下游梅雨期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应用多级数理统计方法,试作了6月份24小时暴雨的短期预报。首先依据暴雨天气系统的形势特点,结合能量和单站要素,组成四个回归方程,作为第一级统计。分别为:  相似文献   

8.
梅雨期江淮流域的暴雨在次天气尺度图上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3—1986年6—7月在江淮流域间发生的7次暴雨,用平滑滤波尺度分离法,制作了梅雨期次天气尺度天气图。本文重点讨论暴雨在次天气尺度天气图上的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物理量场诊断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大尺度背景条件下,与暴雨落区可能有联系的某些次天气尺度扰动。  相似文献   

9.
王善华  黄莳 《气象科学》1994,14(4):336-343
本文应用平滑滤波方法,对特大洪水的1991年梅雨期一次暴雨过程中的两个时次分离天气尺度和次天会尺度系统。利用位势平衡方程,计算及分析这两个时次梅雨期暴雨区域的各层次及整层积分的天气尺度与次天气尺度系统间的位势转换量I及水平位势转换量IH、垂直位势转换星IV,得到了一些有益的非同于文献[1]、[]其它年份暴雨区域两种尺度、两个时次各种位势转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孝感市梅雨期暴雨天气中各站日雨量、逐时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暴雨过程中强降水的空间、时间、阶段分布特征,阐述了暴雨的中尺度特性;另外,初步分析了暴雨天气中气候季节性变化、地形、中尺度系统和日变化等因素对降水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使用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和高空探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2000—2012年武汉地区梅雨期(6—7月)暴雨的气候特征,并建立了暴雨天气预报方程。结果表明,6—7月武汉地区各旬暴雨日数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6月下旬;暴雨集中期为6月下旬—7月中旬,占梅雨期总暴雨日数的61%;暴雨局地性强,雨强呈上升趋势。筛选出武汉站强天气威胁指数、百色站850 hPa层的露点温度和怀化站850 hPa层的风向、风速作为预报因子,建立武汉地区梅雨期暴雨预报方程,实际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方程的预报质量优于实际业务中常用的数值预报产品。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梅雨期区域性暴雨过程预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普查1980 ̄1993年梅历史天气图,运用天气学原理进行分析研究,给出区域性暴的天气概念模型,选定一套适用于梅雨期区域性暴雨的预报判据,经1995年梅雨期试用,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梅雨期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梅雨期暴雨是长江流域汛期最重要的暴雨过程。对梅雨期暴雨的研究,历来是暴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着重分析研究梅雨或暴雨雷达回波的环境条件以及它们发生、发展和演变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梅雨季节和梅雨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张玉瑾  郑耀文 《气象》1981,7(4):19-19
我们在研究梅雨期暴雨时,首先碰到梅雨期的划分问题。1978年我台组织了一个暴雨会战小组,曾就梅雨形势和入梅、出梅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在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一、梅雨季节和梅雨期不是一个概念 梅雨季节(简称梅季)是长江中下游由春季到夏季的过渡季节,这个转换主要表现在环流形势上,因此梅季主要是一个天气概念。梅季的环流形势特征是:副高脊线北跳到20—25°N,青藏高原南缘南支急流消失,高原副高建立,印度西南季风爆发,原在华南的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梅雨期特大暴雨的环流分析和概念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吉义 《气象》1994,20(11):32-36
通过对湖北省梅雨期27例非局地特大暴雨资料的分析,概括了天气尺度、次天气尺度系统的一般特征和作用;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归纳出两类基本环流型;结合物理量场的分析,建立了强锋区和暖涡旋两类典型特大暴雨系统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和2006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暴雨大尺度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东屏  曾明剑  吴海英  赵凯  孙燕 《气象》2008,34(8):70-76
2003年和2006年梅雨期有许多相似之处:出梅日和入梅日一致;副热带高压脊线在15~27°N之间摆动;梅雨期暴雨量集中在淮河流域、洪泽湖周边及里下河地区,但2003年梅雨总量却大于2006年.利用T213分析场资料,采用合成平均对比分析的方法,对2003年和2006年江苏江淮流域梅雨期暴雨在天气形势、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得到:(1) 2003年梅雨锋区强于2006年;(2) 2003年梅汛期暴雨具有较强盛的水汽输送、涡散度中心重叠、上升气流强盛等有利条件.(3) 2003年强对流天气产生的暴雨少于2006年.分析表明,梅雨期梅雨量的增幅与物理量的增量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低空九层风场资料,对1987年江淮梅雨期的边界层急流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梅雨过程中暴雨的动力作用做了多方面的初步研究。并与华南边支急流做了一些比较,发现江淮梅雨期的边界层急流是影响梅雨期暴雨发生与维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  相似文献   

18.
张锋生 《气象》1980,6(11):30-30
今年6月5日至7月15日,安徽省气象局开展了梅雨期暴雨试验。参加这次试验的协作单位有: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气气候所、南京气象学院、长办、安徽省气象台、省民航台、80302部队等。这次试验的目的是,分析暴雨的成因机制,寻找暴雨移动规律,探索暴雨预报方法,以及地形对暴雨的影响等。 试验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是加密测站和时次,收集资料,为试验研究提供依据;二是机算物理量(用科大320机)并及时在预报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1996年与1991年梅雨期灾情及致灾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明玉 《气象》1997,23(9):46-49
1996年安徽省的梅雨总量与1991年相近,但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仅是1991年的1/2。分析认为:1996年梅雨期的非稳定性暴雨(暴雨落区多变)是主要因素,梅雨期集中,暴雨落区偏南,梅雨前期雨水偏少也是重要原因。并对1991年和1996年梅雨期稳定性暴雨(暴雨落区少动)和非稳定性暴雨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20.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夏半年东部降水的主要角色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内的大范围暴雨和副高的活动就更为密切。众所周知,大气运动受到下垫面的影响,特别是下垫面的加热效应对大尺度天气运动的影响更为重要。海洋作为大气的“贮热机”来讲,它的加热场状况必然对副高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又影响梅雨期暴雨的形成和发展。这里仅对1969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一场区域性暴雨(7月11~12日,其暴雨区主要是沿着长江中下游的干流区和江北部分地区)成因进行分析。这场暴雨过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西伸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