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4C法测定海洋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祺 《海洋科学》1982,6(6):51-55
测定海洋初级生产力有好几种方法,如测氧法、叶绿素法、磷酸盐法、颗粒计算法、测氚法和放射性碳-14法等。但就方法的灵敏度、准确性而言,用~(14)C法测定水域初级生产力被认为是最好的方法,尤其是用来进行大洋初级生产力的调查更显出其优越性。因此,用~(14)C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常压蒸馏法测量,利用Quantulas 1220超低本底液闪谱仪测量海水样品中氚活度的方法,对影响测量结果的测量时间、无氚水、闪烁液以及二者混合比例等进行研究.在优化了这几个参数后,使得方法检测限为1.07Bq/dm~3.为了检测方法的适用性,本研究课题组参与IAEA海水氚样品测量,测量结果为2.91±0.35 Bq/dm~3,与IAEA参考值(2.80±0.06 Bq/dm~3)相对偏差仅为3.9%,证明了该方法测量海水的可行性.此外,与文献值比较,本方法适用于核电厂运行后,邻近海域海水中氚的测量.  相似文献   

3.
大沽河是青岛市重要的供水源之一,了解大沽河流域水循环的过程和机理有助于合理地利用大沽河流域水资源。为了研究大沽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的规律,在大沽河李哥庄镇至胶东镇段研究区内采集了26个地下水样本和4个地表水样本,测定其氢、氧同位素及水化学成分,通过分析其变化特征初步判定地下水补给来源以及影响因素。对降水和地下水中的稳定同位素组成(δD,δ~(18)O)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是该区域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水化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类型多样,主要为HCO_3-Cl-SO_4-Ca-Na,Cl-SO_4-Na,Cl-HCO_3-SO_4-Na,HCO_3-Cl-SO_4-Na-Ca-Mg,Cl-Na五类;地表水受到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补给了地下水。同时,地下水中的氢、氧同位素含量与Cl~-和TDS区域分布特征相互佐证,证明地下水化学成分主要受到海水入侵的影响,其次为围岩矿物的溶解。  相似文献   

4.
《海洋测绘》2019,(4):83-86
<正>坝址勘查dam site investigation为查明拟规划、设计区域内的岩层种类与性质,研究地下水的现状和运动情况,对选址所进行的地形测图、纵横断面图等测量工作。堤坝施工测量dam construction survey对堤坝的施工放样、设备安装及变形监测等所进行的测量工作。库容测量reservoir storage survey对水库容水量的测定。水库淹没线测设setting out of reservoir flooded line  相似文献   

5.
第四纪测年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纪地层不仅在空间上复杂多变,而且其组成、岩性等也随时间变化.主要从岩石地层法、生物法、磁性地层法、考古法、放射性定年法等方面讨论了近年来第四纪测年方法的一些研究进展.由于科学技术的提高(如激光显微探测技术等),使得测年的精度、功效显著提高而样品的用量却大幅降低.此外,拓展了一些测年的应用领域,如电子自旋法应用于冰碛物的测年,据测年结果建立的序列可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对比.要增强测年数据的可靠性,需要丰富的地质工作经验,根据所测样品的特征选择最恰当的测年方法,且尽量选择多种适当方法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6.
厦门岛南岸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的示踪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测了厦门岛沿岸地区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并据此开展了沿岸地下水水文学的同位素示踪研究。对地下水、海水及大气降水的δD~δ^18O方程进行数理分析后表明,大气降水是厦门沿海浅层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利用稳定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估算9810号台风所致降水对地下水的贡献。结合水文资料,通过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验证了地下水由北向南运移并最终排入沿岸海域的运移途径。研究还初步探讨了地下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对潮汐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古热液系统存在于火成岩体侵入冷却的渗水围岩区域。侵入体周围岩体中的地下水对流循环与热液流的相互作用引起围岩中的氧、氢同位素交换。岩石矿物的 δ18O终值取决于矿物—水作用的温度、流体 /岩体比值和热液循环持续期。由于水矿物中的氚在 2 0 0~ 50 0℃时分馏 ,因此 ,大气水—热液系统中的花岗岩的δD值明显减小。热液水使含羟基矿物得以缓冲 ,其δD值取决于水体中的氢同位素组成。由于大气中的水和蒸气的氢分馏依赖于温度 ,因此 ,可以利用与大气水相互反应的含水相的 δD值间接监测热液循环期间的气候条件。为了寻找一种重建新生…  相似文献   

8.
莱州湾东岸的海底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浅海区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明显有别于海水,目前已被大量开采利用。从内陆向海区分别取地下水样化验分析,其pH值、密度、钠吸附比(SAR)、rCl/rBr等化学特征值呈现出从陆向海逐渐变化的规律,内陆含水层地下水中较高的硝酸盐类污染物,在海底地下水中也有明显的反映,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也由ClCa·Na·Mg型转变为ClNa·Mg型和ClNa型。另一方面,海底地下水的主要组分、浓度和矿物相组成也有自己的特点。研究发现,从内陆向海区,地下水的离子强度和矿物质的饱和指数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地下水中的这些离子以及矿物相在空间上的水岩交换变化,使地下水逐渐从淡水演化为微咸水和咸水,构成了海岸带地下水地球化学演化的一般模式。鉴于海底地下水与内陆地下水的紧密联系,今后陆地含水层一旦被污染,地下水向海区的化学输移将带来一定的环境效应。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海洋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大气CO2浓度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从早期的测氧法、放射碳法,到对生物总量研究的流式细胞测量技术和遥感观测,以及对群落结构研究的分子生物技术、色素和脂类化合物等化学方法,都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南海地理位置独特,是西太平洋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同时受亚洲季风的强烈影响。在对浮游植物主要研究方法介绍的基础上,总结了南海现代海洋浮游植物的群落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归纳了气候、环境等各种因素对浮游植物生态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南海古生产力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淤泥、粘土等软地层地区,工程建筑大多采用桩基加固。长期来工程建筑界采用静压法来测定桩基的承载力,虽有测试数据可信的优点,但也存在测试费用昂贵、速度缓慢、施工不安全等明显的缺陷。 1983年被国际土力学会与基础工程学会(ISSMFE)作为具有发展前途的方法而推荐的动测法,是一种新的测试方法。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室在有关单位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