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近十年来,前寒武地质年代学取得了一些显著进展,如格陵兰最古老年龄的发现等,促进了对地壳演化研究的兴趣。我们曾经在研究燕山地区震旦地层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震旦地层同位素地质年表和测定了某些地层的Rb-Sr年龄;迁西36亿年年龄并未得到证实;寻找中国最古老地壳仍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本文就我们测定的鞍山及其他地区一些前寒武岩石铅同位素数据,结合其他资料初步讨论中国前寒武地层同位素地质年表以及探索我国可能的最古老地壳年龄(图1)。  相似文献   

2.
前寒武纪占地球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约为八分之七),其物质组成为地壳体积的85%。它在发展演化上的方向性、阶段性和不可逆转的本质,以及所铸就的历史和非历史范畴的典型表现,都深深吸引着人类的思维。前寒武纪地质特征的时空变化,根本上取决于早期地球总体构造条件演化。因为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特征的构造物理条件都制约着各类岩石和地层的展市格局,以及它们的构造变形特征;而构造变形特征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构造层次、构造相、动力学特征及其变化的历史过程。可以说,。前寒武纪构造始终就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它促进地球科学…  相似文献   

3.
研究古构造,鉴定古构造型式,是当前构造地质学迫切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的一个问题。它可以为研究地壳运动的方式、方向,以及探索地壳运动规律和地球发展演化提供一个重要的佐证。地球是银河系中一个恒星系统——太阳系的一员,它的成生发展和其圈层的结构、构造的发展演化,以及其上发生的任何重大地质事件,都受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和太阳系及银河系星际物质运动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研究古构造问题必然牵涉到一系列地学、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许多有关问题。只有很好地应用这些学科的理论及其研究成果,才能使研究古构造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开合构造总体上可以表述为:地球膨胀为开,收缩为合;垂向上地球物质离心(地心)运动为开,向心运动为合;水平方向上地球物质相背运动为开,相向运动为合。从驱动机制角度,我们把以热力(热能)为主体驱动的上浮物质运动定义为开;将重力(势能)为主体驱动的下沉物质运动定义为合。因此,开与合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具有广阔的内涵,开合运动是联系一切地质运动和地质科学的纽带。开合运动具有同步统一性,即垂向的开在水平方向也表现为开;垂向开得强烈,水平方向同样开得强烈,反之亦然。地球刚形成时诸多开合构造是无序的,地球的旋转运动统领地球上所有物质、能量、运动和大大小小的各种开合构造于旋转运动中,并将它们调剂到有序状态。简言之开合构造体系是开合旋运动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开合旋回组成的动态平衡构造体系。本文总结了地球开合旋构造体系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和规律,建立了开合旋复杂构造体系简要模型。提出平衡体系的形成机制是开合旋运动遵循地球重力均衡准则、最小内能原理(结晶化)、几何淘汰生长(垂直地心生长)和物质均匀化四条自然演化规律,其中重力均衡准则是主导的。由于地质事件(构造运动)在破坏开合旋平衡体系的同时,经常直接或间接向体系内输入新能量,往往使新的旋回比老旋回的结构构造更符合地质演化的自然规律,于是使地球显得更强大而有活力。这一次又一次的地质事件(构造运动)是开合旋构造体系螺旋式向前发展的动因。本文最后用开合构造观点探讨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分析了板块构造运动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外广大地学工作者对构造与地球化学的关系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迄今,介于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化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一一构造地球化学,已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陈国达(1984)提出,构造地球化学是介于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化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构造运动与物质运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各种地质构造与地球化学过程之间,在空间上、时间上和成因上的关系。涂光炽(1984)提出,构造是完成某些地球化学作用的驱动力。总之,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或力学运动,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的化学运动。而构造地球化学则是研究两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是研究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的两根理论支柱,前者解决成矿元素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构造事件、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讨论了构造-岩浆-成矿过程中流体的作用及其对成矿作用的贡献。构造作用是主导因素,它控制着整个地质作用过程的走向,又提供作用背景和动力条件,岩浆是构造作用的反映,是地球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的一种形式,它通过自身演化促进物质及能量交换,成矿是地质作用的一个结果,它通过流体介质和能量作用,使物质之间发生反应。整个过程中,流体及其地质作用十分关键,是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催化剂,对区域成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洋板块地层(OPS)简介及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益民  张越 《地质通报》2018,37(4):523-531
大洋板块地层(Ocean Plate Stratigraphy)是由日本地质学家Isozaki在1990年首先提出来的,基本含义是大洋板块在从洋中脊到海沟俯冲带的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构造-沉积地层。近年来,关于大洋板块地层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丰富了大洋板块地层的内涵。本文着重介绍大洋板块地层的基本概念、物质组成、形成环境及构造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大洋板块地层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建议在造山带地质研究中采用"俯冲增生杂岩"取代"大洋板块地层"。因为在成因上,地层并不等同于杂岩。  相似文献   

8.
地层地球化学是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供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元素在地质历史中的行为以及各时代地层的元素丰度等基础地球化学内容,为研究成矿理论和开展找矿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信息。我们将区域内出露的各时代地层作为一个地球化学系统来进行整体研究。 1.指导思想地球化学作用就是化学元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运动过程;元素在时间上的演化规律表现为时间结构,在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反  相似文献   

9.
1967年凯德罗夫在《论地质运动形式及其与其它形式的关系》一文中指出:在宇宙天体范围内,非生命矿物物质的存在形式,正是物质运动的地质形式的象征。并着重指出:地质运动形式是力学、物理学和化学在地球形式中的综合,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它们之间,既有从属关系,也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如在地质过程中,一种构造断裂的构式表现出  相似文献   

10.
古生界走滑断层及中新生界继承性正断层是轮东斜坡带最主要断裂构造类型.在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上,研究分析该区断层特征、成因及演化,探讨其石油地质意义.结果表明,该区古生界走滑断层切面上具形迹丰富、共轭、雁列构造特征,中新生界正断层密集发育.剖面上走滑断层具断面陡直,中新生界正断层呈花状构造特点,并具典型“海豚效应”和“丝带效应”.受区域剪切作用形成的挤压应力场影响,区内走滑断层形成于海西中晚期,并在中新生界长期继承性活动,形成花状构造.该断层对区内石油运聚及再分布具重要影响,它控制了轮东斜坡带寒武—奥陶系地层构造样式,改善了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储层储集性能,提高了岩溶发育程度,从而影响着区内油气成藏和油气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地质年表的建立是前寒武地质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不仅是研究大陆地壳演化的基础,而且与寻找矿产资源密切相关。我国震旦地层发育之完整,接触关系之清楚,堪称世界之冠,是建立中晚前寒武地质年表的理想地区。本文主要根据我室对燕山等地区震旦地层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结合过去已发表的其他地区数据,讨论中国震旦地质年表。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六年苏联计划召开五十余次地质类及有关的学术会议,涉及构造地质、地层古生物、岩矿、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地球物理、固体矿产、燃料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保、探矿工程、地震学、地质经济开发与管理等学科.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及地层古生物方面的学术会议有:地球历史中的重大生物事件(一月,开会日期——下同),利用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模拟地质构造(四月),关于“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会议(五月),南西伯利亚第四纪地质及考古(六月),新西伯利亚及其周缘地区深部构造的综合研究(九月),第六届第四纪研究学术会议(九月).建造分析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及贵金属矿床普查和大比例尺预测的基础(十月),地貌对比问题(苏联科学院地貌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十一月):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比分析了各大地构造学说的特点,认为在地球的各种运动形式中,最重要的是地球的自转。地球在其运动中由于向心力和离心力联合力场作用的结果而形成各个圈层,地球表面形态和各圈层的物质在其旋转过程中发生不同形式的运动,而出现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及相关的自然现象,诸如大气的流动、海水的进退、岩石的形变、地幔物质运动、各层圈物质交换与变化等等。在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地壳的结构和构造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板块、构造体系、地槽、地洼、断块、大地波浪等大地构造形迹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各种地质现象相互联系的总体,称之谓地质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经过几十亿年地质历史的演化发展,平均半径达6371公里的巨大旋转椭球体——地球,形成了它本身特有的层圈构造。地球物理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内部存在着若干个密度不同的物质界面,这些界面把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圈。莫霍洛维奇面是地壳与上  相似文献   

15.
美国前寒武地层出露面积大约占其总面积的10%,但前寒武地层在显生代地层下面分布是很广泛的,特别在美国中部内地更为明显。前寒武地层出露区分布在苏必利尔湖区和阿迪龙达克山脉的加拿大地盾向南突出部分,以及中部内地往南的小内露层中。前寒武地层还分布在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西部科迪勒拉山带中由于受显生代形变作用而产生的较高隆起区内,但有关太平洋附近地区的前寒武地层是很少介绍过的。同位素年令测定资料表明,前寒武地层在时代上的变化范围很大,从35.5亿年到6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大比例尺区域化探资料中成矿元素铜、砷地球化学场的变化规律所反映的信息,在大兴安岭查巴奇浅覆盖区推断19条断裂构造带.将推断出的断裂构造带结合地球物理、遥感信息、地质填图等得到的断裂构造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推断的断裂构造带多数与地球物理、遥感信息、地质填图等得到的断裂构造一致,多数地球化学场的分界线准确地反映了地层与侵入体的接触带,明显的地球化学高、低背景场分别对应着地层与侵入体.说明应用成矿元素地球化学信息进行地质单元推测、断裂构造推断等是有效的,可在浅覆盖区推广应用.同时,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图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推断结果看地球化学方法只能概略地推断地质体,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与地质、地球物理、遥感等方法紧密结合,对地质填图单元进一步区分,以使提取的信息可靠性更强.  相似文献   

17.
《地学前缘》2016,(6):42-60
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大地构造研究领域学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1979年全国第二届构造地质学术会上,出现八大学派的领军人物同台亮相阐明各自观点的壮观场面。尔后多旋回学说的领军人黄汲清及其继承人之一姜春发、断块构造学说的领军人张文佑及其继承人之一张抗、区域大地构造学说的领军人马杏垣及其继承人之一杨巍然几乎同时分别提出多旋回手风琴式开合、断块开合和"开""合"构造观点。三大学派殊途同归携手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合构造理论,开合构造理论是研究开合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质体的结构构造特征和规律的学科。本文是对开合构造研究的新一轮成果的总结。(1)开合运动的基本属性为:开合运动是一切地质体运动的基本形式;它揭示了各种地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开与合是地球动力学中一对主要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换,转换点(区)时空的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地学开合律为开合运动规律的总结:它包括开合运动规模上的级次性和层次性;时间上的旋回性、空间上的互补性、演化上的方向性,并总结出由简至繁和从点开始、到线、再到面的开合迁移演化模式。(3)开合构造研究中几个重要概念:开合标志是指能确定开合属性的各种地质现象,它是研究开合构造的基础资料;开合建造及建造序列是研究开合过程中物质的组合特征,它们反映了该物质组合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及开合构造演化的阶段;开合构造类型是根据开合标志的综合,总结出不同级次和层次的开合运动的组合规律,它反映了大陆-大洋开合演化的不同阶段,目前已总结出8种开合构造类型;开合构造单位是开合构造综合特征和开合构造类型空间分布规律的总结,提出了以大陆一级构造单位为开合构造集群的新概念,它强调集群内各地质体具成生联系和它们围绕核心陆块从点(块)到线(带)再到面(体)的演化规律;笔者将亚洲中部划分了4个开合构造集群。(4)在开合运动和旋转运动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地球的层圈结构和各种地质构造。其中开合运动是主导的,旋转运动则是调整开合运动达到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称之为开合旋构造体系;动态平衡体系一度或局部被破坏,并经调整达到新平衡的过程称构造运动,诸如导致地史中出现重大地质事件的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燕山运动等。旋转运动调整开合运动达到平衡是通过地球旋转速度短暂的细微变化和地球层圈间旋转速度短暂细微的差异而实现的。(5)构造运动是开合旋动态平衡体系一度或局部被破坏,并经调整达到新平衡这一过程的真实记录。构造运动的主要动因是地球的热能和重力能:地核是不断向上提供热能的热能库;重力在核幔边界形成开合构造转换地带,成为以热能为主的综合能量形成和聚集的基地。在一定条件下,富含综合能量的物质,上升至地幔和地壳不同层位与围岩化合或混合成不同特点的熔融热流体,它们是导致各种地质事件的产生和各种地质构造形成的直接原因。(6)活动论和固定论长期争论不休,其焦点是地壳运动是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为主。通过时空分析,地壳不可能分出是以水平还是垂直运动为主。实际上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存在于开合构造体系之中,是开合运动中两种形式——水平开合与垂直开合。因此,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之争无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湘西北地区的古硅华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云树 《湖南地质》2000,19(2):131-136
湘西北寒武、奥陶系中的古硅华硅质岩的地理分布、形态产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形成环境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 ,其成因应属第三纪的古硅华。从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与之有关的矿产看 ,这类古硅华是寻找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岩浆岩是地球物质静态的堆砌,也是地质运动过程的中间产物。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岩浆岩活动的侵入及其贯入状态、喷发特征、演化机理等运动规律,与同静态角度剖析岩浆岩的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共生组合、建造规模等,对于了解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都具有同样价值,也是研究领域里,围绕着找矿为目的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本文特对云南岩浆岩活动概况及其地质特征,就动态方面作一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20.
自秀D1井在火山岩储层中钻遇良好的油气显示以来,秀水盆地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中生代断陷,其以往地质工作主要集中在中生界煤田勘探,油气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为查明秀水盆地边界、内部构造格架和地层展布特征,通过2条大地电磁测深和重力、磁力剖面测量,获得了秀水盆地及东西两侧重磁异常曲线和8 km以浅的电性结构;以钻井、地质、岩石物性等资料为约束,确定了不同年代地层的电性结构特征,综合建立了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剖面模型。结果表明秀水盆地盖层整体具有较低的电阻率特征,与下伏基底具有明显的电阻率差异;秀水盆地基底为上古生界地层,且南北基底组成不同,盆地东西两侧基底为前寒武变质岩系。盆地内部呈两凹夹一隆的构造格局,东侧规模较大。这些认识为秀水盆地及松辽外围中生代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