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世民 《内陆地震》1993,7(3):245-249
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周至地震台DD-1型地震仪1986~1990年之间的记录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用地震尾波的记录持续时间(T=F-P)计算周至台近震震级的公式。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该台的计算震级与陕西台网的测定震级偏差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以前无法计算震级的出格地震有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据589次地震的资料,应用最小二乖法计算出了测震仪在不同的放大倍数时,用持续时间求震级的回归方程,并将回归方程进行了扩展。接着将用回归方程计算的震级(M_(F-P))的误差进行了统计,其76.4%的误差是在0.0~0.3范围内,故认为所配的回归线是有意义的。最后,还给出来使用本结果的速算表格。  相似文献   

3.
尝试对敦化地震台YRY-4型钻孔应变仪记录的应变地震波持续时间进行研究,以中国地震台网统一地震目录Ms≥7震级为参考震级,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参考震级公式:MF-P=1.92+1.48 lg(F-P).通过验证,公式有意义,为现阶段应变地震波的应用找到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4.
用地震波的持续时间测定川滇地区的近震震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云南,四川地区的大量地震资料讨论了地震尾波衰减,维式地震仪器静态放大倍数以及震中距与地震波持续时间的关系.求得了川滇地区垂直向和水平向的地震波持续时间tDU测定近震震级的公式:MDZ=0.94+1.57log(tDUV)+0.00136△(1)MDM=0.78+1.60log(tDUM)+0.00114△(2)结果表明,用持续时间 tDU求得的震级标准误差比用振幅求得的震级标准误差要小.说明用这种方法求近震震级也许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山东省震时井水位振荡的特征、原因,多井震前井水位畸变。并据鲁10井水位振荡幅度(L)及持续时间(T)与震级(M_s)关系,求得有关公式为:M_T=(0.045L+0.02T)/2+0.03△+6.0  相似文献   

6.
甘肃华亭地区矿震记录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十五"数字网络项目兰州宽频带地震台网资料,对甘肃华亭地区矿震记录波形采取多种数据处理技术,剔除噪声干扰、滤波后,分析解释了甘肃华亭矿震的典型记录特征。结果表明:华亭矿震的宽频带记录表现为近台记录大周期面波发育,持续时间较长;平凉台(PLT)场地放大作用明显,所计算的震级偏大。  相似文献   

7.
选取当涂地震站2015年12月至2020年4月记录的120个1.2M_L5.3近震(均为浅源地震),其中省外地震震级为M_L≥2.0。重新计算单台震级M_(L台),与安徽省测震台网中心所测地方性震级M_(L省)进行对比,得出二者的震级偏差,分析在不同震中距和台站方位角范围内震级偏差的分布规律。结果如下:①按震中距分析,可知:Δ70 km,M_(L台)偏小。70 km≤Δ180 km,单台震级大部分偏小,在反射波临界范围内,部分地震震级偏差较小,多在±0.2内摆动,偏差可忽略。Δ≥180 km,震级普遍偏大;②按台站方位角分析,结果如下:方位角≤66°,震级偏差多大于0,震中大部分位于郯庐断裂带以东;方位角大于66°,震级偏差多小于0,大部分地震位于郯庐断裂带以西和长江以北。综合分析认为:量规函数、反射波、断裂带和震源机制均会对震级偏差产生影响,且震级偏差大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质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了判别每年可能发生的地震的最大震级范围的16项指标,对大华北地区1960年至1986年M_1≥4.0级的地震(余震除外)序列进行了处理,给出了判别三种震级范围即M_(?)≤6.0、6.0相似文献   

9.
地方震尾波由地壳横向不均匀性而产生的反向散射波组成。从这一观点出发,根据尾波随掠过时间的衰减特性,结合地震矩对数和地方震里克特地震级的线性关系,导出利用任一掠过时间的震尾来计算的尾波震级Mc公式。它的简化形式可以和持续时间震级的表达式近似一致。尾波震级可作为持续时间震级的一种广义形式,它是直接从震源地震矩导出的震级标度,从而为解释持续时间震级物理基础提供了可能的途径。应用于丹江地震台的资料,得到丹江口及邻区的尾波品质因子和介质函数以及地震矩对数和震级的期望关系,同时得到实用于该台的持续时间震级和简化尾波震级公式。  相似文献   

10.
区域矿震与地震的定量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Morlet小波作为基函数,提出了一种定量识别矿震和地震的时频能量衰减因子(α)的方法,研究了辽宁省抚顺和北镇台记录的矿震和地震的α值变化特征及其随震级的变化特点,得到了不同类型波的α值对震级的依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一般情况下,同等震级水平的矿震与地震的α值具有明显差异,其变化范围相互不存在重叠现象;(2)随震级增高,α值呈现下降特点且矿震α值随震级增高而下降的速率比地震大;(3)根据事件震级并结合α值与震级的统计关系,我们可以对已发生的事件类型作出正确判断;(4)区域矿震和地震破裂机制的差异是使α值具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5)同一地区的矿震或地震的α值具有稳定的变化规律,不同地区的α值变化规律有差异性。这对天然地震事件的快速定位和识别及基于固定台站研究强震前地震的α值的异常变化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严旭东 《华南地震》1990,10(2):56-61
较大地震发生时,一些台站的记录振幅出格(亦称限幅),测定震级就很困难。本文使用了广州地震台四年来记录的台湾Ms≥4.0级的72次地震,通过用地震振动持续时间的方法,求得测定台湾地震震级(M_D)的公式。该方法有助于台站在记录波“限幅”或S波到时难于判定的特定条件下迅速测定震级,从而提高大震速报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昆明电信传输台网测定的持续时间震级标度(M_D)与云南区域地震台网测定的振幅震级标度(M_L)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当 M_L>3.0级以上时,M_D 比 M_L 普遍偏大,于是确定了这两个台网震级系统间的统计关系。并用昆明电信传输台网记录的1982年至1985年发生的178个近震资料,建立了用该台网记录的水平向和垂直向地震波持续时间测定云南地区近震震级的单台震级公式和台网平均公式。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09—2015年内蒙古测震台网速报的46个M≥4.1地震,依据《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6)中关于量取地震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的各项条款,重新量取M_(S(BB)),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编目结果产出的M震级和M_(S7)震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M_(S(BB))震级与M_(S7)震级的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上海遥测地震台网虹桥、南汇台深井地震速度记录资料讨论地震尾波衰减与震级关系.采用统计方法求得了用垂直向地震波持续时间 L 测定震级M_v 的公式M_v 虹桥=-0.981+1.677×log(L)+0.600×log(△)±0.22M_v 南汇=-1.461+1.979×log(L)+0.506×log(△)±0.22结果表明,地震速度记录的持续时间 L 的对数加上震中距(△,单位:km)的对数与震级在近震范围内(△<5°)呈线性关系,说明用地震速度记录同样可以测定地震震级,这有助于提高深井速度记录资料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浙江地震台网记录的近震资料,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单台和多台统一的持续时间震级公式,并对影响回归方程精度的因素作了分析讨论.文章认为,为了保证 M_D 的精度,必须考虑仪器放大倍数和震中距的影响.误差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求得的 M_D 公式可以显著改进震级测量精度和系统偏差,适合浙江台站使用.  相似文献   

16.
青海钻孔应变映震效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海省6套YRY-4分量钻孔应变仪2007—2015年的观测资料,将该地区符合扫描范围的地震从震前异常和同震特征两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湟源、德令哈分量钻孔应变差应变曲线地震前大多有短期超差异常;分量钻孔应变仪的同震响应幅度与震级、震中距都有关。同一地震,多台仪器多数情况同震响应幅度与震中距成反比,少数成正比;一般单台仪器同震响应幅度与地震震级成正比关系,震级越大同震响应幅度越大;分量钻孔应变仪的同震响应延迟时间大多与地震震中距成正比,震中距越远同震响应延迟时间越长;分量钻孔应变仪同震响应持续时间与震级基本成正比,震级越大同震持续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7.
收集整理大同台在震级新国标实施以来的304个地震事件分析结果,从中筛选出宽频带体波震级m_(B(BB))、短周期体波震级m_b和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将其分别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震级,及旧震级标准下的震级测定结果进行差值对比分析,对差值结果进行正态分布法检验,通过震级偏差对震级新国标在大同台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m_(B(BB))震级偏差非常小,几乎与发布震级相等;新旧m_b震级基本一致,与发布震级偏差均较大,为-0.5左右;M_(S(BB))震级的平均偏差为0.2左右,M_(S(BB))震级与旧M_S震级基本一致,但M_(S(BB))震级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中国地震面波震级量规函数υ_1(⊿)[11]和υ_300(⊿)[14]的一些问题。搜集了发生在国内及毗邻地区浅源地震,SK仪台网面波资料共5000多组。以上述两种量规函数分别做了震级计算和各项检验。还以中国台网年报值(M_(PEK))、υ_1(⊿)系统值(M_1)、υ_300(⊿)系统值(M_3)逐一与苏联(MOS)、国际资料中心(ISC)及美国(NEIS)的面波震级值作了比较。结论是:M_(PEK)平均偏大0.19级(震中位于110°E以西的地震震级要偏大0.34级)。M_1偏大0.14级(西部偏大0.25级)、M_3偏大0.04级(西部大0.16级)。因此建议暂时使用υ_300(⊿)并深入一步开展内陆地震面波衰减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通过整理、分析新30号井数字化井水位观测数据,发现该井水位有一定的映震能力,震前异常主要显示为短临异常,而且以高值异常为主;震级和异常持续时间成正比,震级越大异常出现的时间就越早,反之,震级越小异常出现的时间就越晚;震后效应(同震响应)主要以7.7级以上远场巨大地震显示为主,水位通常为先振荡,后下降。  相似文献   

20.
库尔勒地震台宽频带面波震级与传统面波震级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IASPEI新推荐的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标准,选取库尔勒地震台记录到的2015~2016年772个数字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新版JOPENS6. 0-MSDP软件测定其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同时对传统面波震级M_(S7)重新测定,经过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与传统面波震级MS7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