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假设超新星在坍缩过程中,当物质达到超核密度状态后,在临界密度下发生夸克相交.用WW(88)初始模型在有夸克相交情形下对坍缩反弹和激波传播作了模拟,重点讨论了夸克相变对转移能量的影响.在适当的临界密度下发生夸克相交,可以增加转移能量从而得到更强的激波.  相似文献   

2.
戴子高  彭秋和 《天文学报》1994,35(4):337-347
最近Gentile等研究了超新星核区从核物质到夸克物质的一级相变,沿着他们的工作,本文研究从两味夸克物质到三味夸克物质的相变过程,我们发现相变时标小于10^-7秒,超新星的中心温度和核区的中微子总能量明显增大,这不仅会增加超新星爆发的成功机会,而且会提高复活激波的能量,同时会影响新生中子星的冷却,核区存在Schwarzschild对流。  相似文献   

3.
最近Gentile等研究了超新星核区从核物质到夸克物质的一级相变.沿着他们的工作,本文研究从两味夸克物质到三味夸克物质的相变过程.我们发现相变时标小于10-7秒.超新星的中心温度和核区的中微子总能量明显增大,这不仅会增加超新星爆发的成功机会,而且会提高复活激波的能量,同时会影响新生中子星的冷却.核区存在Schwarzschild对流.  相似文献   

4.
在模拟超新星演化时,考虑非奇异一奇异夸克相变因素,与没有考虑奇异相变的情况相比,得到了更强的激波.这可能是奇异相变增加了星核区对流不稳定性所致在本文的计算环境里,一阶奇异夸克相变的结果使具有128MO铁星核的WW(88)模型爆发,打破了瞬发机制只能使约1.1MO铁星核模型爆发的上限,并支持了戴子高等人所作出的奇异夸克相变能提高超新星爆发机会的论断.  相似文献   

5.
在模拟超新星演化时, 考虑非奇异奇异夸克相变因素,与没有考虑奇异相变的情况相比, 得到了更强的激波.这可能是奇异相变增加了星核区对流不稳定性所致. 在本文的计算环境里,一阶奇异夸克相变的结果使具有1.28 M铁星核的WW(88)模型爆发,打破了瞬发机制只能使约1.1 M铁星核模型爆发的上限,并支持了戴子高等人所作出的奇异夸克相变能提高超新星爆发机会的论断.  相似文献   

6.
在模拟超新星演化时,考虑非奇异-奇异夸克相变因素,与没有考虑奇异相变的情况相比,得到了更强的激波,这可能是奇异相变增加了星核区对流不稳定性所致,在本的计算环境里,一阶奇异夸克相变的结果使具有1.28M铁星核的WW(88)模型爆发,打破了瞬发机制只能使约1.1M铁星核模型爆发的上限,并支持了戴子高等人所作出的奇异夸克相变能超新爆发机会的论断。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中的高分辨率PPM格式,数值模拟了多方气体球的引力坍缩、激波形成和传播,物态方程取成P=K(s)ργ,γ为密度的分段函数,通过绝热指数γ的不同取法对三个模型分别进行了计算,并对引力坍缩、反弹激波形成和传播等三个过程以及不同模型之间计算结果上的一些差异做了比较仔细的分析,得到了一些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中的高分辨率PPM格式,数值模拟了多方气体球的引力坍缩、激波形成和传播。物态方程取成p=K(s)ρ^γ,γ为密度的分段函数,通过绝热指数γ的不同取法对三个模型分别进行了计算,并对引力坍缩、反弹激波形成和传播等三个过程及不型之间计算结果的一些差异做了比较仔细的分析,得到了一些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实际的状态方程和激波能损对大质量星星核的绝热引力坍缩过程与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状态方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状态方程给出很不相同的反弹时的中心密度ρ_(max)和反弹振幅。在不考虑激波能损时,本文所用的方程均给出爆发的结果;但考虑了激波能损,小振幅反弹就不能爆发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一个质量为15M_⊙的Ⅱ型超新星爆发坍缩阶段的计算方案,并讨论了我们采用这一方案进行计算所得到的部分结果。在电子俘获率的计算中,我们考虑了逆反应和中子、质子质量差的影响,降低了坍缩过程中电子数密度的减少,使得在我们的结果中最大下落速度U_(max)和达到最大下落速度那一点的质量M_(max)都较大(分别为3.06×10~9厘米/秒和0.76M_⊙)。这两个量较大是有利于反弹后激波传出铁镍核引起Ⅱ型超新星爆发的。在我们的中微子传输模型中,在光学厚和光学薄阶段分别采用中微子渗漏模型和中微子平衡扩散模型,并采用灰大气模型讨论了中微子沉淀对坍缩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中微子沉淀对坍缩的影响很小,能量沉淀与中微子能损的比值不超过10~(-5),动量沉淀与引力加速度的比值不超过10~(-6)。  相似文献   

11.
着重评述了含激波吸积理论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介绍了在伪牛顿势以及严格广义相对论框架下, 对等温和绝热两种不同的流体模型中可能发生的R- H 激波、等温激波等各种不同激波的解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包括激波发生的参数空间、不同流体参数( 比能量和比角动量) 下激波发生的位置、强度以及耗散的能量。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在理想流体近似下, 黑洞吸积流中必定会产生激波。此外, 还介绍了含激波吸积理论在活动星系核方面的应用。对黑洞吸积理论简单讨论, 评述了含激波吸积理论与ADAF 吸积理论的关系, 着重评述了目前对于ADAF 中是否会发生激波这一存在很大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袁峰 《天文学进展》1999,17(3):228-235
着重评述了含激波吸积理论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介绍了在伪牛顿势以及严格广义和相论框架下,对等温和绝热两种不贩流体模型中可能发生的R-H激波,等温激波等各种不同激波的解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包括激波发生的参数空间,不同流体参数下激波发生的位置,强度以和的能量。  相似文献   

13.
密度波理论中星系激波的解大都假设为局部的,并且往往不考虑星际气体自引力的影响。本文取消了上述两个假设条件,求解了二维不定常气体动力学方程组,其中包括了星际气体的自引力效应。研究了在外加扰动螺旋引力场的作用下,轴对称气体盘中星系激波的形成过程。得到了星系激波的运动和密度分布特征。与非自洽的局部激波解相比,两者的定性特征相似,但定量结果有较大差别。计算表明,星系激波宏图的图样速度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变化的大小甚致超过了外加密度波的图样速度。形成星系激波的特征时间约为5×10~8年。由于激波宏图与外加密度波宏图的相对缠卷,难于维持准稳恒的星系密度波,但每一具体时刻仍有大尺度的星系激波宏图。  相似文献   

14.
早期中子星和夸克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夸克禁闭的解除与夸克物质的存在一直是物理学家极感兴趣的问题。尽管理论上已指出在超高温或超高密的条件下可以有夸克物质存在,但是由于地面实验室的条件所限,目前还不能通过实验证实这一点.宇宙中被观测到的中子星(例如crab和Vela脉冲星)的中心密度大于4倍的核物质密度,其中心温度也可以达到10~8—10~9K,于是人们希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密度不均匀性对椭球引力坍缩的影响。如果椭球初始存在一个从中心到边缘的微小密度梯度,就会产生一个在坍缩后期不可忽视的压力。这个压力起抗衡引力坍缩的作用,作用的大小受热力学过程影响。满足多方过程pocp~v(v~5/3)的非均匀椭球会出现振荡。但对于初始偏心率很大的长椭球,反而会加强Lin,Mestal & Shu于1965年提出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超新星爆发的前身星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利用Woosley提供的4个不同的前身星模型数据作为计算的前超新星分布,并利用自己独立编制的程序和改进的状态方程进行数值模拟。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考察前身星对超新星的坍缩、激波传输和爆发等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Woosley提供的4个不同的前身星模型数据作为计算的前超新星分布,并利用自己独立编制的程序和改进的状态方程进行数值模拟.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考察前身星对超新星的坍缩、激波传输和爆发等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们讨论了荷电星核坍缩中的光学表现。在QM的情形下,若坍缩形成奇点,在光学上将可看到有限时间内发生的无限红移和光强的消失。但奇点的形成不象是一种实际的可能。更可能是形成稳定的振荡位形。如果Q与M很接近,这种位形能有很大的红移。  相似文献   

19.
欧洲空间局红外天文台(ISO)的资料不但提供了由星系碰撞产生的激波激发了将要构成新恒星的气体的第个直接证据,而且还提供了关于早期宇宙中首批恒星的诞生是如何触发并被加速的重要线索。观测银河系和其他星系,天文学家一直以为像超新星这样的大质量恒星爆发产生的激波和星风穿过并激发了周围的气体云,这个过程引发了近距气体的坍缩,并最终导致了新恒星的诞生,像多米诺  相似文献   

20.
夸克物质与夸克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强子结构研究的进展使人们认识到了亚核子--夸克--的存在,随后,实验和理论上关于夸克之间作用渐近自由性质的发现使学者们明确地提出了"夸克物质"的概念.理论上预言的这种物质是否真的存在将在很大程度上检验目前基本强作用的理论.夸克星就是夸克物质的可能存在形式之一,相关研究也是人们探索超核密度物质状态的重要途径,该文简述脉冲星、中子星及夸克星的研究历史,总结了近年来夸克物质与夸克星研究的重要成果,指出了夸克星与一般中子星的异同以及若干夸克星候选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