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敬凡  胡秀英 《气象》1987,13(1):53-55
根据河南省境内南阳盆地和鸡公山及其周围地区共27个气象站1364例暴雨(1个暴雨日算1例)记录的统计表明,由于地形凹凸不同,对暴雨量昼夜分布的影响也完全不一样。这些结论加深了我们对地形与暴雨变化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做好暴雨的短期和短耐预报。 这里所讲的“凹凸地形”指的是河南境内地形下凹的南阳盆地和上凸的鸡公山地区;暴雨指的是日降水量≥50mm的降水。  相似文献   

2.
利用海南岛18个气象站1965年~2004年共40a≥50mm的暴雨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年际变化较大,整体呈增多趋势。而暴雨的季节变化则因为海南天气系统的影响,形成旱涝分明的干湿两季,其中11月至次年3月为海南的旱季,暴雨次数不到全年的2.5%,而6~10月的多暴雨期,暴雨次数达到全年的77.3%。暴雨的地域变化则因为海南岛地形的影响,东部和中部的暴雨较多,西部、北部的暴雨较少。  相似文献   

3.
引言朔州地处晋北黄土高原,在6—8月份,由于雨热同期、降水高度集中,再者地形复杂,境内局地性暴雨、洪涝灾害多有发生。氢统计,从1989——1997年,中保财产保险朔州市分公司因暴雨、洪灾赔款占全公司企财险和家财险总赔款的16%以上。可见,防灾减损工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951—2020年罗甸县逐日降水观测资料、2010—2020年罗甸县各乡镇逐日降水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计算出要素保证率80%的值,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值线分布、Mann-Kendal检验、Morlet小波方法分析罗甸县境内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70 a罗甸县年暴雨日数、近11 a罗甸县各乡镇总年暴雨日数均缓慢增多,区域暴雨次数逐渐减少,在年际变化中,均存在显著的3 a左右周期振荡。暴雨集中发生在5—9月,近70 a占全年暴雨日数91%,各月暴雨日数时空分布差异显著,暴雨发生最多月份为6月,近70 a平均每年1.3 d,占全年暴雨日数的36%。各乡镇年平均暴雨日数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存在2个多值区(西北部、东南部)和1个少值区(西南部)。暴雨多发生在夜间,尤其大暴雨以上量级降水在夜间发生的概率高达93%。降水强度等级从北向南逐级减小,与罗甸县略呈“撮箕口”朝南地形较一致,从西北、北、东北向南逐级减小,在西部、东北部存在较稳定的2个极端暴雨中心。各乡镇连续暴雨次数分布差异明显,呈北多南少分布。总体而言,西部在年暴雨日数、暴雨强度、连续暴雨次数及连续降水量均居全县首位,在天气预报、防汛工作中应重点关注和防范。  相似文献   

5.
一次局地特大暴雨的η坐标模式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一个考虑陡峭地形的16层η坐标模式,对1990年8月14 ̄15日夜间发生在湖北省远安县境内的一次特大暴雨(最大4小时降水量366.8mm)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出了此次降雨过程的局地性及双峰特点。进一步通过地形及边界层两组敏感性试验表明,地形的位置对暴雨的落区,其形状及陡峭程度对暴雨中心的强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边界层对暴雨也有重大影响,影响机制之一是通过其温湿能量通量,重建或补充暴雨过程中不断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华北大暴雨过程特征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38  
首先对1960~1999年的华北夏季暴雨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之后,又进一步对1990~1999年造成夏季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进行了分型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夏季每10年发生的暴雨和大暴雨次数基本相当,40年中山西和河北的北部暴雨发生次数在20次以上,沿海地区暴雨发生次数为60~100次.1990~1999年的6~8月华北地区发生大暴雨共39天,大体可分为5型:1型为台风与低槽(低涡)远距离相互作用;2型为低涡(登陆台风)与西风槽相互作用;3型为登陆台风北上受高压阻挡停滞;4型为低涡暴雨;5型为暖切变暴雨.其中,台风和低涡是主要影响系统.最后,对北京夏季的暴雨过程也进行了统计和分型研究.40年中有7年未发生暴雨,而最多的年份发生了5次,存在很明显的年变化.研究表明,尽管北京暴雨具有华北暴雨的共同特征,但也有北京地区的特点,如以暴雨频次而言,最多的是低涡暴雨,其次是台风与低槽(低涡)相互作用型.另外,低槽冷锋暴雨也是一类值得关注的系统.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3月份暴雨天气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56~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生在3月份的暴雨的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500hPa南支槽、850hPa滇黔桂地区活跃的低涡系统、切变线南侧的西南偏南急流、适度的冷空气、良好的高层辐散等天气系统的有机配合是珠三角3月份暴雨发生时的共同特征.对影响珠三角3月份暴雨的低涡进行统计,发现两条移动路径及一个影响关键区:103°~112°E,21°~27°N.3月份暴雨期间,切变线通常不在广东境内甚至远离广东,但低涡及切变线南侧的强西南偏南风输送的暖湿气流沿着珠江口的喇叭型地形北上辐合,是导致珠三角地区暴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按日(20h~20h)降水量≥50.0mm的为暴雨日、≥100.0mm为大暴雨日、≥150.0mm的为特大暴雨日标准,对黄河中游地区16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59年~1990年暴市日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各类暴市日数地理分布区域。研究了中游某些地形条件与暴雨日数的关系,在某些地区可以明确的认识到,地形对暴雨的落区有影响,迎风坡多暴雨、背风坡少暴雨、喇叭状地形对暴雨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影响辽宁境内高速铁路安全的1982—2012年辽宁省低温、积雪、暴雨、雾、大风、雷暴及冰雹等不良气象条件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辽东半岛和环渤海地区为寒冷区外,辽宁省大部地区为高寒地区。1982—2012年辽宁省1月积雪日数最多,长达13 d;最大积雪深度为50 cm以上,主要出现在辽宁省中北部地区、东部山区及营口地区;辽宁省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5—6月,月平均暴雨发生次数为0.2次以上,其中辽西地区和东部山区年平均暴雨日数较多,约为2d;近30 a辽宁省年平均雷暴发生次数为5.0—7.0次,6—8月为雷暴高发时段,辽宁省中北部及朝阳地区为雷暴高发区,年平均雷暴发生次数为30.0次以上,其他地区年平均雷暴发生次数为21.0—30.0次。根据不良气象条件对高铁运营时段和路段影响的差异性特点,划分了气象服务关键期和关键路段,并提出了辽宁省高铁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地区暖区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陈玥  谌芸  陈涛  何晗 《气象》2016,42(6):724-731
利用2007到2013年5-9月间常规和非常规资料以及6 h一次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将长江中下游地区暖区暴雨按天气形势划分为冷锋前暖区暴雨、暖切变暖区暴雨以及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暴雨三种类型。统计表明暖区暴雨一般发生在距离切变线(锋线)100~300 km的暖区内。主要结论包括:(1)冷锋型降水强度偏弱且分布均匀,集中在5、6月;暖切变型发生次数最多且强度大,主要发生在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偏南部;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发生次数最少但强度较大,发生在7、8月。暖区暴雨的发生次数及强度在大别山、皖南山区较为集中。(2)暖区暴雨中短时强降水贡献大。(3)冷锋背景下的暖区暴雨一般产生在锋前低压槽中,暴雨落区与高低空急流耦合有紧密联系;暖切变型以低层暖切变线为主要天气背景,地面常有弱静止锋,暖区对流活动与中尺度急流结构、地形强迫等因素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暴雨与局地的水汽积累和对流不稳定条件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据此建立三类暖区暴雨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