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吴家堡气象哨是一九七四年成立的,建在大队科研站。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群众运动推动下,三年多来,我们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断排除“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努力办好气象哨,使气象工作在为农业生产和科研服务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一九七五年全大队粮食平均亩产九百多斤,为国家贡献四十万九千五百多斤。一九七六年在长期低  相似文献   

2.
《气象》1977,3(3):3-3
俺新城沟大队气象哨自1975年春建立以来,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气象站的支持和指导下,积极为普及大寨县做贡献,使全大队科学种田的水平不断提高。粮油棉产量一年一大步,在过去被人称为“兔子不拉屎”的山岭薄地不断夺高产,粮食产量由文化大革命前的亩产二、三百斤提高到1976年的七百斤,棉花由过去的亩产三十多斤皮棉,闯过了百斤大关,广大干部群众称赞说,产量大提高,有气象哨的一份功  相似文献   

3.
1984年黄岩县气象站在县科委组织下与平田乡农科站合作,在海拨400米高的山地进行杂交稻(汕优6号)旱栽试验。旱栽播期分六期,从4月15日起每隔10天播一期。当年该乡668亩旱栽杂交稻获平均亩产858.5斤的收成,比蕃薯多142.1斤,高产地块亩产1414.4斤,增产显著。该成果已得浙江省气象局科技进步奖。现根据其观测资料分析杂交水稻旱栽的农业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4.
红旗舞东风,凯歌震长空。华主席领导我国八亿人民,除“四害”之后,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正在兴起,一场更大规模的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伟大革命运动已经到来,我们战斗在农业学大寨第一线的农村气象哨的同志,决心在敬爱领袖华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抓革命,促生产,为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贡献力量。我们凤翔县虢王公社,地处关中西部,黄土高原的南缘,风、霜、旱、涝比较频繁,农业产量长期徘徊在200斤左右。经过无产  相似文献   

5.
《气象》1977,3(6):9-9
近几年来,小文案大队党支部认真贯彻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光辉指示,发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把大队的4000亩耕地,实现了农、林、路、渠的统一规划。现在不仅防护林生长良好,灾害性天气有所减少,同时粮棉大幅度增产,该大队成为修武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也是全省农林网化的先进典型。在许昌农学院的协助下,我们对农田林网化与气候的变异作以下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6.
河北旱原地区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本区小麦产量在全省小麦产量和粮食产量增减产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都很大。如丰收的1975年全省粮食增产8.6亿斤,本地区即占65%;1976年全省粮食减产6.8亿斤,本地区又占74%。建国三十年来平均亩产只有一百五十一点七斤,比全省平均亩产还低二十二点四斤。本区小麦低而  相似文献   

7.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湖南省桃源县枫树公社庄家桥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光庆同志,1974年种的五亩麦—稻—稻—年三熟试验田,平均亩产3129.4斤。他65岁时,曾向党组织表示要“年满七十,粮过三千”,即他满70岁时要达到亩产三千斤粮,结果他提前一年(即在1974年)实现了自己的誓言。1975年产量又有所提高,为革命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气象科技》1974,(7):56-57
上海市马桥公社俞塘大队,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林整风,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大搞科学种田,使粮食产量从1965年的亩产971斤提高到1973年的2393斤,连续五年亩产超过双千斤。他们的基本经验有三条:1.学习党的基本路线,狠抓阶级斗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学习大寨精神,批判懦夫懒汉思想,坚持大干快上;3.学习唯物论,批判“天命论”,坚持科学种田抗灾夺丰收。下面仅介绍他们在科学种田方面是如何调节田  相似文献   

9.
熊宏斌 《气象》1979,5(2):24-25
丽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云岭山脉的高原平坝之中。纬度为26°N多,海拔为二千三百多米。近年来,由于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和科学实验活动,丽江的冬小麦连年获得增产,尤其是丽江大研公社红卫大队红卫一队,连续三年夺得大面积高产。在200亩冬小麦中,1975年平均亩产634斤,1976年亩产960斤,  相似文献   

10.
全市690万亩农耕地中,川地130万亩,原地310万亩,山坡地250万亩。平均亩产分别为700斤、300斤、100斤左右。全市粮食产量不稳定,主要受中低产地区的牵制。当前,旱、薄、穷仍然是中低产地区阻碍农业增产的主要问题。因缺肥产量不高,因干旱影响产量不稳。按照省委提出的中低产地区的范围包括山区、丘陵、旱原、和旱区的一些新灌区,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条件的摆布。中低产地区一般都位于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即我市的原区、丘陵、以及浅山区。这  相似文献   

11.
我们梅县丙村公社人和大队,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实行科学种田。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大队气象组,与公社气象哨一起,开展大寒露地育秧的农业气象试验。经过1970年以来5年的试验,证明大寒前后不仅可以培育壮秧,防止烂秧,而且“大寒秧”一般都能高产。到1974年,我们大队“大寒秧”的种植面积已达到早稻面积的40%,使全大队早稻平均亩产达到801斤,实现了一季跨《纲要》。 为什么要育大寒秧? 多年来,在早稻育秧过程中,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矛盾,一个是季节矛盾,一个是天气矛盾。过去,人和大队早稻习惯晚播,多数在惊蛰前后播种,这时气温已稳定通过12℃,很少出现烂秧。但是,由于播种较晚,成熟较迟,常常使晚稻抽穗期遇到寒露风危害,  相似文献   

12.
《气象》1977,3(2):28-28
也虎桥公社阳山堡大队的胡家堡子炮群,十年驱云消雹,十年战胜冰雹灾害,根本原因是大队党支部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用毛泽东思想建设防雹阵地的结果。这里气候高寒阴湿,山大林多,过去历年遭受冰雹侵袭,长期影响着农业的丰收。1966年,全大队粮食亩产只有64斤。大队党支部在1967年建立了消雹炮点,进行人工消雹试验,冰雹灾害减轻了,粮食也增产了,为夺取农业丰收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开发气候资源,为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做贡献,建阳地区气象台组成了气候普查组,于1975年6月中旬对建阳县12个公社、78个大队进行了气候普查工作。5个月来,普查组同志步行2,400余里,召开各种座谈会160余次,参加会议的贫下中农和社队干部达1,200余人,写了72个大队的调查材料,  相似文献   

14.
旱原地区冬小麦亩产的年际变化很大,以蒲城为例,从1953年到1980年,最高亩产318斤(1975年),最低亩产仅109.6斤(1958年),多年平均亩产大约190斤左右。造成产量200斤左右的波动,除去生产技术水平及品种等因素外,在气象条件方面,降水量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一、旱原冬麦生育期的气候背景。渭北旱原东起韩城西至宝鸡,北起洛川以南,南到乾县、三原以北,蒲城位于旱原的中间地带,因此,不妨以蒲城为例  相似文献   

15.
扶风县的棉花产量从1965年到1974年是一个相对高产阶段,全县10年平均产量70.3斤,最高94.4斤,最低51.0斤。与1955—1964年平均产量29.1斤相比较,后10年提高41.2斤,产量翻了近一倍半。这是农业学大寨的丰硕成果,是科学种田的巨大成效。但是分析棉花产量发展的趋势,高低变化悬殊,特别  相似文献   

16.
1976年湖南省桃源县枫树公社庄家桥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光庆劳模种的4.3亩“友谊麦”田,平均亩产806.1斤,创造了我省小麦生产历史上的单产最高记录,比1975年平均亩产729斤增加77.1斤。在他所在的庄家桥大队117.2亩移栽小麦试验田,平均亩产  相似文献   

17.
《气象》1977,3(8):3-4
全国农业劳模、湖南桃源县庄家桥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光庆同志,今年已经72岁了。他继1974年提前一年实现“年满七十,粮过三千”的誓言以后,1976年他针对当地天气气候特点,进一步采取小麦移栽、四沟配套、薄片深耕、合理密植等一系列措施,使麦—稻—稻三熟制试验田又获得平均亩产3403.8斤  相似文献   

18.
在普及大寨县的群众运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宝坻县的耕作改制得到迅速的发展。三种三收面积达25万亩,并获得较好的经验。小麦最高单产超过700—800斤,中茬玉米有的500斤以上,下茬高达300—400斤,全年亩产有突破1,500斤的。三种三收是新发展的重要种植方式,但目前三种  相似文献   

19.
《气象科技》1975,(5):27-28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锦州地区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不断提高路线觉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引种青海省门源县小黑油菜,获得大幅度增产。据初步调查,1974年有78个单位,试种面积合计为1123.3亩,平均单产为154.2斤。其中有0.4亩产量最高,折合单产304斤,有6亩和12.3  相似文献   

20.
我县是丘陵山区,除部分高山社队外,大部推广麦、稻、稻三熟制,其中大小麦面积约五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近四分之一。所以搞好春粮生产,对于夺取粮食全年丰收很有意义。但从当前大小麦亩产情况来看,产量不稳定,增减幅度大,如73年75年小麦产量,就较上年分别下降七十一斤与一百三十五斤,影响了社员生产积极性。近年来,我们以“烂冬油菜,旱冬麦”的群众经验为线索,以实际产量为依据,认为影响麦子产量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气象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