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范乐元  朱筱敏  宋鹍  朱之春  谢楠 《地层学杂志》2005,29(4):355-361,367
陆相湖盆层序的发育是在湖盆蓄水量周期性变化的条件下实现的。层序发育过程实际上是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湖泊冲刷沉积作用彼此消长的过程。北大港构造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可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4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基于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的沉积响应及其伴生的可容空间变化的分析,探讨了基准面旋回变化与储层展布及储层非均质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基准面旋回的升降变化对储层的非均质性、空间展布以及有利储层的分布等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储层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模式,中长期基准面旋回控制了储层砂体的层间非均质性特征;在中长期基准面低位处,尤其是在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点处,储层发育良好,砂体厚度、展布面积均较大,物性相对较好;而在中长起基准面较高位处,则出现相反的储层特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剖面的观察实测、剖面精细解剖及沉积观察描述,识别出了辫状河道、决口扇、泛滥平原三种辫状河沉积的微相类型,并分析了其沉积特征。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变化原理,在所测剖面中划分出了两个完整的中期旋回和多个构成中期旋回的短期旋回,在研究区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辫状河野外露头基准面旋回转换面的两类识别标志:洪泛面及层序界面。洪泛面,包括河间潮湿泛滥平原泥岩发育段(需要具有一定厚度和分布范围),河道之间叠置的决口扇(厚度较大处)及孤立的辫状河道层段。层序界面,包括泛滥平原泥岩段较少或不发育段,冲刷面之上具有相互叠置特征的河道沉积位置及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可对比性且规模较大河道的位置。在低A/S比值条件下产生的横向上叠加成片、纵向上相互叠置的辫状河道砂体,其连通性相对较好,砂岩的厚度较大,泥质含量少,均质性较强,具有较强的可对比性。而在高A/S比值条件下产生的较少叠置或孤立河道砂岩,厚度较薄,横向上延伸范围有限,泥质含量高,可对比性较差。由此,初步形成了露头辫状河沉积相中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的方法,为辫状河沉积体系内高精度等时对比格架的建立、储层的识别与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层基准面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差异,形成了基准面研究的两个派别——地貌基准面和地层基准面。基准面的一个升降周期形成了一个基准面旋回,这种基准面旋回性导致了该旋回周期的特有岩石地层单元;而在不同的地质历史中,基准面旋回级别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控制了不同级别岩石地层单元的记录特征。同时在一个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中,决定了沉积可容空间的大小,进而控制了沉积物的叠置模式。但基准面的形成和控制因素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准噶尔南缘郝家沟剖面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的沉积相与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确认三工河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包括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席状砂和河口坝等微相类型。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除一些层位的辫状河道沉积物颗粒较粗外,主体沉积物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为砂质辫状河三角洲。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划分原理,将三工河组划分为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下部中期基准面旋回又可划分为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上部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不完整。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对地层记录中反映基准面变化旋回的时间地层单元的二级划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成油体系可明显的划分为1个中期地层层序和10个短期地层层序,它们在时空上的演变反映基准面、可容纳空间变化对沉积物沉积厚度、堆积方式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储集物性变化也明显受基准面、可容纳空间变化的影响。上升旋回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随基准面上升变差,下降旋回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随基准面下降变好,且下降旋回砂体物性好于上升旋回的砂体物性。  相似文献   

6.
白豹油田三叠系长3,长4+5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区域背景出发,根据重矿物分析、砂岩厚度和砂岩百分含量确定沉积物源方向为NNE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粒度分析、沉积构造等资料,对白豹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3、长4+5沉积微相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3、长4+5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支流间湾4个微相.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基础上,根据泥岩颜色、沉积旋回、测井相分析与砂岩厚度、砂岩百分含量,确定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并总结出研究区相层序和相模式,为储层特征研究、油田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河道内沉积,作为河流相沉积主要部分的溢岸沉积占河流相地层比例可达70%。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溢岸频率和沉积速率等因素决定了溢岸沉积的结构、厚度和横向展布等特征。分析不同基准面旋回位置内溢岸沉积特征,可以建立基准面旋回内溢岸沉积的演化模式;反之,通过溢岸沉积结构特征和地层叠加样式可以判断和识别基准面信息,指导划分层序界面和建立层序地层格架。以大庆长垣扶余油层为例,通过岩心观察识别溢岸沉积不同岩相类型及其岩相组合和序列特征,统计研究区120井决口河道、决口扇、决口扇复合体的垂向厚度分布,并分析在扶余油层整体基准面上升过程中,河流相溢岸沉积发育特征。研究表明,河流相地层内溢岸沉积和河道沉积存在此消彼长的相对关系:随着基准面的上升,河道溢岸沉积逐渐发育,河道溢岸沉积速率和溢岸频率逐渐增加,河道逐渐呈分散状态,地层内溢岸沉积厚度、延展范围和比例逐渐增大;基准面下降期,其特征相反。区域地层发育较薄、溢岸沉积不发育或较少发育位置,可作为区域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面;而地层发育较厚、溢岸沉积发育程度较大位置,可作为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转换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以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迅速发展,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适用于受多重因素控制的陆相沉积盆地,并有效提高层序地层分析的准确度和分辨率。基准面旋回原理也同样适用于砂岩型铀矿的勘探开发研究和实践,它控制了砂岩、泥岩的空间分布和岩石孔渗、封闭性能,决定了地层结构的叠加样式。文章以东胜铀矿床为例,分析了基准面旋回在砂岩型铀矿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认为:基准面升降旋回中形成的砂、泥岩地层结构配置良好;长期基准面上升早期形成的辫状河河道砂岩具连通性好、粒度粗、碎屑含量高、杂基含量低及孔渗条件好等特点,是重要的含矿层。  相似文献   

9.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可容空间(A)与沉积供给(S)比值的测井响应特征,结合沉积特征、沉积微相以及旋回对称性的变化,利用测井曲线叠加样式,确定短期基准面旋回测井响应特征和体系域内沉积物体积分配。研究结果表明,白音查干凹陷腾格尔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型)以及向上“变深”再“变浅”的对称型(C型)3种主要类型。再依据低可容空间和高可容空间特点,将A型划分为A1和A2两种类型;将B型划分为B1和B2;依据上升半旋回和下降半旋回的对称性,将C型划分为完全-近完全对称型(C1型)、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2型)以及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型)等7种次级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   相似文献   

10.
针对坪北油田勘探开发特点及其所出现的问题,笔者运用多层次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空间变化原理,通过分析由基准面变化导致的沉积地层记录和层序界面类型、规模及地层的堆叠样式的差异,在对长4 5—长6油组基准面旋回层序精细划分和等时对比的基础上,讨论等时地层格架内砂体时空演化规律,并探讨了基准面变化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庆长垣北部葡萄花上部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及沉积学相关理论,依据67口井的岩芯和8000口井的测井资料,将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北部喇萨杏地区的葡萄花油组上部油层(PI油层)划分为1个受湖泛面限定的完整中期基准面旋回,并在其内部划分出10~1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指出了PI油层在南北向上存在厚度以及短期旋回个数的差异。通过平行及垂直物源方向上的密井剖面分析并结合前人认识以及构造背景,认为葡I油层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地层叠覆模式:低可容空间下的主动进积薄层叠覆模式;极低可容空间下的强迫进积过路沉积模式;侵蚀进积的叠合模式。该认知对于指导喇萨杏地区甚至整个长垣地区的高精度地层对比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对600多米岩芯颜色、沉积构造、粒度分析、薄片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滩坝 沉积特征,研究了滩坝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及成因,建立了滩坝砂体沉积模式。结果表明,上干柴沟组滩坝单砂体厚 度较薄,滩坝中发育较多典型的波浪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多以跳跃和悬浮两个总体为主。坝砂体主要 发育于中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可容纳空间较大处,且多分布于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可容纳空间较大处;滩主要发育于 各级别基准面旋回中可容纳空间较小处。滩坝的形成与可容纳空间的大小及沉积水动力条件有关,在高可容纳空间条件 下,水体较深,湖泊面积大,易形成大的湖浪和湖流,从而发育坝砂体。最后,根据瓦尔特定律,结合一个中短期基准面 旋回过程中沉积类型垂向变化,建立了上干柴沟组滩坝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对600多米岩芯颜色、沉积构造、粒度分析、薄片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滩坝 沉积特征,研究了滩坝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及成因,建立了滩坝砂体沉积模式。结果表明,上干柴沟组滩坝单砂体厚 度较薄,滩坝中发育较多典型的波浪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多以跳跃和悬浮两个总体为主。坝砂体主要 发育于中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可容纳空间较大处,且多分布于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可容纳空间较大处;滩主要发育于 各级别基准面旋回中可容纳空间较小处。滩坝的形成与可容纳空间的大小及沉积水动力条件有关,在高可容纳空间条件 下,水体较深,湖泊面积大,易形成大的湖浪和湖流,从而发育坝砂体。最后,根据瓦尔特定律,结合一个中短期基准面 旋回过程中沉积类型垂向变化,建立了上干柴沟组滩坝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东营凹陷和东濮凹陷的层序结构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并对东营凹陷和东濮凹陷的体积和地形进行了分析,认为陆相湖盆古地形、可容空间变化与总可容空间的比值(可容空间的体积变化率)与层序结构有密切关系。沙三段沉积期,东营凹陷三级湖平面变化引起的可容空间的体积变化率与东濮凹陷四级湖平面变化引起的可容空间的体积变化率相近。东营凹陷沙三段沉积时期盆地体积大、地形陡,层序的发育主要受三级湖平面变化的控制,因此层序厚度大,层序内部砂体厚度大,分布相对集中。而东濮凹陷沙三段沉积时期,盆地体积小,地形较缓,层序的发育主要受四级湖平面变化的控制,因此层序厚度小,层序内部砂体厚度小,分布广,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西湖凹陷是我国东海盆地的一个次级凹陷,在凹陷断陷期的末期阶段发育的平湖组是一套含煤岩系,同时也是西湖凹陷的主力烃源岩。在对西湖凹陷地震、钻测井及岩心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在平湖组中识别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其中发育了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平湖组发育煤层的主要沉积环境有潮汐影响的三角洲平原、潮汐影响的三角洲前缘的分流间湾和潮上带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间湾。平湖组发育的3个层序是煤层发育的主要部位,其中长期基准面旋回LSC2是煤层最发育的层段。可容纳空间的大小控制着煤层在西湖凹陷平湖组短期基准面旋回中的发育位置:在高的可容纳空间背景下,煤层主要发育于短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的中上部;在低的可容纳空间背景下,煤层主要发育于短期基准面旋回的最大可容纳空间处。  相似文献   

16.
The cyclic arrangement of lithofacies of the Karharbari Formation of the Damuda Group from a part of the Talchir Gondwana basin has been examined by statistical techniques. The lithologies have been condensed into five facies states viz. coarse-, medium-, fine-grained sandstones, shale and coal for the convenience of statistical analyses. Markov chain analysis indicates the arrangement of Karharbari lithofacies in form of fining upward cycles. A complete cycle consists of conglomerate or coarse-grained sandstone at the base sequentially succeeded by medium-and fine-grained sandstones, shale and coal at the top. The entropy analysis categorizes the Karharbari cycles into the C-type cyclicity, which is essentially a random sequence of lithologic states. Regression analysis undertaken in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s the existence of sympath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thickness of strata (net subsidence) and number and average thickness of sedimentary cycle and antipathic relationship between number and average thickness of sedimentary cycle. Thes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cyclic sedimentation of the Karharbari Formation was controlled by autocyclic process by means of lateral migration of streams activated by intrabasinal differential subsidence, which operated within the depositional basin and the channels carrying coarse grade clastic sediments, which make the cycles thicker, tend to be more common in the areas of maximum subsidence. Clastic sediments issued from the laterally migrating rivers interrupted the cyclic sedimentation of the Karharbari Formation in many instances.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区目的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对分流河道微相的储层质量非均质性进行分析,应用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成因的沉积学分析和表征储层质量非均质性的各项岩芯化验、统计学数据定量分析,指出基准面旋回因素对不同级次水下分流河道主体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影响存在差异: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单期复合水下分流河道的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呈正韵律变化,多期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分布呈不规则趋势,多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及其伴随的可容纳空间变化所引起的沉积环境的变化影响水下分流河道储层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8.
辽河断陷东部凹陷中段沙河街组砂岩储集体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东部凹陷中段砂岩储集体分布规律不清等问题,开展了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的砂岩储集体预测工作。通过对目标层序地震、钻井及岩心等资料的成因地层分析,发现同沉积断裂、古地貌及岩浆活动控制了砂岩储集体的展布。同沉积断裂的活动加大了碎屑岩在断层下降盘沉积的可容纳空间,为河流相砂岩储集体的发育提供了场所;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岩堆积体则占据了碎屑岩沉积的可容纳空间,导致火山岩堆积体之上仅发育以泥质为主的堤岸、溢岸沉积。在此地貌背景控制下,河流相砂岩沿火山岩堆积体侧翼的断槽一带展布。本次研究为砂岩油气藏勘探指明了方向,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湖南保靖地区龙马溪组层序地层及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地质与勘探》2017,53(6):1229-1239
通过钻井、测井结合野外露头分析,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思路和方法,对湖南保靖地区龙马溪组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微相研究。湖南保靖地区龙马溪组划分出三个中周期基准面旋回(sq1,sq2,sq3),组成一个长周期基准面旋回(SQ1),可以在研究区内良好对比。sq1的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深水滞留盆地沉积,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为浊积扇网状水道沉积;sq2、sq3的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浅水滞留盆地沉积,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为浊积扇扇中前缘席状砂沉积。从早到晚沉积盆地海平面逐渐下降,沉积中心向西北方向迁移。参考层序地层特征,结合本区页岩气地质条件,认为东南部甘溪-大坨地区为页岩气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依兰盆地是我国典型的煤与油页岩共生盆地,通过对盆地古近系达连河组层序地层格架下煤与油页岩共生特征进行研究,识别出四种煤与油页岩共生组合,即煤层/油页岩/煤层组合、油页岩/煤层/油页岩组合、油页岩/其它沉积腺层组合及油页岩/煤层组合。将达连河组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其内部可以识别出4个体系域:低水位体系域(LST)沉积期,在地势低洼处发育厚度不大、分布局限的油页岩,向隆起区尖灭;湖扩张体系域(EST)沉积期,4种煤与油页岩共生组合均有发育;湖扩张体系域从早期到晚期、从滨湖到湖中心,共生组合中煤层厚度逐渐减小,油页岩厚度逐渐增大;早期高水位体系域(EHST)沉积期,主要发育厚度巨大、分布稳定的油页岩;晚期高水位体系域(LHST)不发育煤层和油页岩。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沉积物堆积速率的相关关系控制了煤、油页岩的发育和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