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1958-2000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年和各季的降水变化。长期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年及夏季降水量呈现东部减少、西部增加的趋势;冬季降水量以正趋势为主,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春季降水量负趋势占主导地位;秋季降水量除东南部、大兴安岭北部为正趋势外,其他大部分地区为负趋势。降水阶段变化趋势分析与降水强度变化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夏季降水量伴随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的两次明显转折,夏季降水变化分为3个时段: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多水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少水期)、80年代至90年代末(多水期);80年代以来降水强度出现异常等级频率升高。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0-2003年也门7个测站降水资料,在分析近14 a也门降水季节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也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也门降水异常的季节变化明显,异常在4-9月最大,尤其是7-9月,异常峰值所在月呈现出较明显的提早趋势;近14 a也门夏季降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90年代末该趋势加大;近14 a也门夏季降水存在3 a和7 a左右的显著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3.
1951-2005年燕山南麓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燕山南麓1951-2005年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燕山南麓夏季降水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5 a来,燕山南麓夏季降水线性减少趋势显著,平均每10 a年减少29 mm,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一次气候突变。燕山南麓夏季降水和东亚夏季风变化周期不一致。燕山南麓夏季降水减少主要是由于亚洲中纬度地区和极地地区环流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利用1990-1999年华北夏季降水,海平面气压和1950-1999年NCEP月平均资料,借助小波变换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再用合成分析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近百年的华北夏季降水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末之前和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两个多雨期阶段,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和70年代末之后两个少雨期阶段,华北夏季少雨期,东亚夏季风偏弱,亚洲地区500hPa高度场为正距平,副高脊线和北界位置偏南,贝加尔湖附近常伴有阻塞高压存在,而华北夏季多雨期则相反。  相似文献   

5.
1951-2005年燕山麓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燕山南麓1951-2005年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燕山南麓夏季降水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5 a来,燕山南麓夏季降水线性减少趋势显著,平均每10 a年减少29 mm,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一次气候突变.燕山南麓夏季降水和东亚夏季风变化周期不一致.燕山南麓夏季降水减少主要是由于亚洲中纬度地区和极地地区环流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1972—2014年三原县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5年滑动平均、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三原县近43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3年来三原县温度变化特征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96 ℃/10 a;年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干燥指数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959 mm/10 a、-30872 h/10 a、-0048 (m/s)/10 a和-0448(10 a)-1。20世纪80年代气温较低,主要由夏季降温所致;21世纪气候变暖,四季均有贡献,以春季贡献最大。80年代降水偏多,春季贡献最大;90年代降水的减少,主要由秋季降水减少造成。春季风速变化对年平均风速变化影响较大。80年代日照时数减少,夏季贡献最大;90年代日照时数减少,春季贡献最大;21世纪日照时数增加,春季贡献最大。80年代末以前为冷湿期,80年代末到2000年为相对暖干期,2000年以后向暖湿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45a辽宁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61~2005年辽宁省53个测站,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趋势分析等方法,对辽宁地区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地区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既有整体一致的性质,也存在东南部和西北部相反变化的差异。近45 a来,辽宁地区夏季降水有减少趋势,并且存在着4~6 a的周期变化。辽宁夏季及其各月降水都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夏季降水处于偏多时段,70年代偏少,80年代和90年代偏多,进入21世纪的前5 a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8.
根据郑州站1964—2008年月平均探空资料及地面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5a郑州夏季大气可降水量和地面降水量的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与该站夏季降水转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郑州站夏季可降水量和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可降水量存在准2a的振荡,而降水量主要表现出准4~6a的振荡周期;(2)在长期线性趋势上,可降水量呈微弱的下降趋势,而降水量呈线性上升趋势,两者都在1990年代末发生突变;(3)郑州站夏季降水转化率与降水量存在相同的年际振荡周期和线性增加趋势,其降水转化率在21世纪初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9.
根据拉萨站近40 a(1969—2008年)探空观测资料以及同期的地面降水资料,分析了拉萨近40 a夏季大气可降水量和地面降水的演变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该站夏季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者存在相同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具有准3 a年际振荡和准11 a左右的年代际振荡;近40 a来两者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降水的增加趋势明显,其增幅大于可降水量的增幅.进一步通过对拉萨夏季降水转化率分析得知,拉萨夏季平均降水转化率约为26.06%,但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夏季降水转化率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3倍;夏季降水转化率正(负)异常年,拉萨地区低层的辐合和高层的辐散均明显增强(减弱),拉萨地区垂直速度将增加(减弱),从而有(不)利于降水形成.  相似文献   

10.
基于山东省7个台站的观测资料和其他多种资料,分析了山东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山东省夏季降水经历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50—70年代末为多雨期,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为少雨期。70年代末之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从负位相转变为正位相,东亚夏季风减弱,导致山东省夏季降水减少。此外,年代际背景还影响到山东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在1951—1977年期间,降水与热带中太平洋(Ni?o4区)海表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但在1978年之后,这种相关关系明显减弱。值得注意的是,PDO指数在2003年之后再次由正转负,山东夏季有可能再次转变为多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